1. 高中歷史優秀教案有哪幾種書較好
可以考慮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五·三)我們老師就用那個,還有薛金星的教材全解也挺好都是我們老師用的呢!
2. 人民版歷史教案哪種好
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千秋功過秦始皇
1、探討戰國末年的基本形勢,理解秦統一六國的必然性。 2、了解秦始皇在統一戰爭中的事跡,評價秦始皇個人在這場統一戰爭中作用。 3、列舉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評價這些措施在當時所起 到的作用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從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績當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點和性格。 2、理解秦始皇與時代的關系,從而深刻感悟當時歷史發展的主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 1、通過對秦始皇的了解,認識到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從秦始皇的嚴刑酷法認識是否順應民心是政權穩固的基礎,而民眾則是真正主宰歷史 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教學重點:秦始皇建立統一的中央專制集權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學難點:如何評價秦始皇
「秦王掃六合」 一、 秦王掃六合」 1、秦國崛起 、 公元前 4 世紀,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織,秦國經濟由此得到較快發展。 在激烈的兼並戰爭中,秦國成為當時的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諸侯國。 2、嬴政親政 、 (1)公元前 247 年,13 歲的嬴政即位。按照秦國法律,國君到 22 歲舉行冠禮,然後 才可以親理政務。因此,在這一段時間中,秦國朝政由太後和相國呂不韋掌管。當時,呂 不韋被尊為「仲你」 ,把持著秦國大權,權傾一時。 (2)公元前 238 年,嬴政親政。此時,並以放縱 里。 3、離間敵國,遠交近攻 、離間敵國, (1)秦王嬴政是一個有著極磊抱負和雄心的人,他親政後繼續其先輩開創的偉業,准 備並吞六國。他任用賢能的李斯、尉繚等客卿,重用王翦父子等著名將領,開始了統一全 國的戰爭。 (2)秦國的東進行動,對六國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六國開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 秦王採納了李斯和尉繚提出的派遣大批間諜前往六國活動,用重金收買六國的大臣,擾亂 六國原定的計劃建議,把收買敵國官員、離間其君臣關系與軍隊的進攻合起來。秦王還采 坶的罪名,免掉了呂不韋的相位, 強令他遷居蜀郡,呂不韋畏罪自殺。通過這些行動,秦王嬴政把政權完全集中到了自已手
納了李斯和尉繚提出的建議:選擇弱國、正面突擊進攻路線,先滅與秦國接壤的韓國,再 向兩翼進攻,最後滅齊國。 4、秦滅六國 、 (1)公元前 230 年,秦國派兵攻佔韓國,俘虜了韓王安。韓國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 國滅掉的國家。公元前 228 年,秦國大將王翦大破趙軍,佔領了趙國國都邯鄲,趙王也秦 軍俘虜。公元前 226 年,秦軍攻佔燕國都城。公元前 225 年,秦軍挖開黃河堤防,水灌魏 國都城,魏王向秦國投降。公元前 223 年,秦軍滅掉楚國。公元前 221 年,秦軍滅掉了東 方六國中最後一國—齊國。 (2)秦王嬴政兼並六國,前後總共花費了 10 年時間,終於實現了統一各國的雄心, 也適應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 從此, 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帝國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 1、創立皇帝制 、 (1)統一六國後,秦王立即著手組織群臣議定包括君主稱號在內的一系列政治制度, 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2)嬴政創立「皇帝」這一尊號,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秦王自稱「始皇帝」 ,他的 子孫繼承皇位,都按照次序用數字計算,稱「二世」「三世」 、 ,一直傳千世萬世, 「傳之無 窮」 。秦王朝二世而亡,但「皇帝」的尊號,卻長期為後代的封建統治者所襲用,成為封 建君主制度的一個專用名詞。 2、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 、 (1)關於國家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否定了一些大臣提出的效法周王朝分封制、建立諸 侯國的建議,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並制定了一整套相應 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 (2)秦始皇建立了直屬於皇帝的中央官僚體系—三公九卿制。 「三公」就是丞相、太 尉、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政權機構中的最高行政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是 中央最高軍事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軍務;御史大夫掌管監察,並協助丞相處理政事。 三者分權獨立,又相互制約,而大權最終集於皇帝手中。 「九卿」是聽命於皇帝的九個主 管具體事務的官職。 3、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 (1)在地方行政方面,秦始皇把全國分成 36 郡(後來增加到 40 多郡) ,由中央直接 管轄。郡設郡守、郡尉、監御史。郡守是一群的最高行政長官,而郡尉則掌管群內軍務, 監御史掌管內監察。這樣,郡守要受郡尉和監御史的牽制和監督,中央政府的權力更加集 中了。 (2)群的下面是縣,縣設縣令。縣令是一縣的行政長官,受郡守的節制。縣里設有縣 丞和縣尉。縣丞是縣令的幫手,掌管司法和稅收;縣尉主管軍事和治安。此外在縣的下面 還設有鄉、亭、里等基層行政單位。這樣,中央的命令可以一級一級地下達,一直到達鄉 里。 4、中央集權制度 、 (1)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的實行,是更加皇權重要措施。在中央集權制的這種權力框
架內,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經過皇帝批准,官吏在任免權掌握在皇帝手 中,官吏不再是諸侯的臣屬,而是直接對皇帝負責。同時,三公九卿和郡、縣的主要官吏, 職責各有分工,相互牽制,難以形成一人專權的局面,這樣更有利於皇帝對各級官吏的控 制。而且,皇帝還可以通過各級負有監察權之職的官員和每年年終對官吏的考核監察,加 強對各級官吏的控制。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就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式的統治體系,確保了 皇帝對全國的統治,從而在全國形成一個空前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2)秦始後之後的歷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沿襲了這各中央集權高度。 「大統一」 三、 大統一」政策的實施 1、統一文字 、 (1)秦始皇除了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外,還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政 權鞏固措施。統一文字是秦始皇統一舉措的一個重要內容。 (2)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文字形體各不相同,這使各地人民在經濟文化的溝通和交 流方面很不方便。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命令全國各地一律改用小篆。不久,隸書出現,後 來發展成楷書。 (3)文字的統一對於各地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使得人們在進行社會活 動時不再受各地方音的限制,這對於全國人民共同心理和共同文化的進一步形成,具有深 遠的歷史意義。 2、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軌 、統一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貨幣、度量衡以及車軌都不一致,在當時經濟生活中已經顯出 了不便。 統一後, 這些形制各異的貨幣, 一律改用秦國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稱為 「下幣」 , 又以黃金為「上幣」 。同時,又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秦國的度「尺、寸」 、量(升、斗)和 衡(稱)的標准推行到全國,方便了各地的貿易往來和國家的財政稅收。戰國時,各國的 車軌寬窄不一,秦始皇規定車軌一律六尺寬,以便車輛可以在全國各地順利通行。 3、大力發展交通事業和南征北戰 、 (1)秦始皇為鞏固其統治,還大力發展交通。他以國都咸陽為中心,修築了通往全國 各地的馳道。在水路交通方面,疏浚了著名的鴻溝(今河南汴河) ,作為不路交通的主要 路線。秦始皇還命令監祿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灕水,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 起來。 (2)秦始皇還多次對匈奴和南越進行戰爭,鞏固了北方和西南邊防。為了抵禦匈奴, 秦始皇征發數十萬人修築長城,把原來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形成了舉世聞名 的萬里長城,有效地阻擋了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 四、歷史的餘音 1、有所作為的古代帝王 、 秦始皇統一全國,結束了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面。他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使農業 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他採取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政權鞏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 權機構。這是他作為一個封建時代政治家的傑出之處。 2、惟我獨尊、專制暴虐的暴君 、惟我獨尊、 (1)秦始皇焚書坑儒,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無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出了當時人
們所能忍受的極限。秦朝時全國人口約 2000 萬人,被征發修築宮殿和陵墓、防禦匈奴和 修長城的成年男子就有 200 多萬人,超過了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為了修建宮殿、陵墓 和滿足其奢侈的生活,秦王向民眾收大量的賦稅,造 成「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力不 織不足衣服」的悲慘景象。 (2)迷信法家輕罪重罰理論的秦始皇,為穩固其統治,還制定了嚴酷的刑法。當時僅 死刑處罰就有棄市、腰折、車裂等名目;罪名較重的犯人,連他們的親屬也要被一並處死。 當時被施以刑罰的民眾數量驚人,僅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所徵用的刑徒就有 70 萬人。 秦始皇以輕罪重罰威懾人民,甚至赴勞役誤了行程的人都要被處死。 3、秦朝暴政而亡 、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聲勢浩大的第五次出全國時,死在沙丘平台,宦官趙高和丞 相李斯矯詔立胡亥為秦二世。第二年,陳勝、吳廣起兵反秦,三年後,秦朝覆亡。
3. 歷史學和教育學哪個好
最好是本系直考撒,如果是跨系考,不管哪個專業都有很大的難度的。
先說歷史學吧,歷史學碩士有很多二級學科,比如中國古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還有專門史(這個對英語的要求比較高)。
再說教育學,也是一樣的,教育學下面有10個二級學科,分別是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比較教育學、學前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特殊教育學、教育技術學。
對比來說,教育學有一個小問題,因為教育學是全國統考,所以沒有固定的教材看,就是沒有象別的學科一樣,大學可以自己指定你要看什麼出版社,什麼作者出版的什麼教材,大家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自己尋找關於教育學的教材看。
就就業前景來看,國家提倡科教興國,對教育肯定是越來越重視,越來越正規。學了歷史的話,就像前面幾個朋友說的一樣,可以當老師,也可以有其他選擇,不過選擇面不是很寬。學教育的話,我感覺很好的是,家裡有點背景,進教研室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沒有升學壓力,享受公務員待遇,等等。
每個學校的具體要求都不一樣,你可以先選一些你比較中意的大學,看看他們的碩士招生簡章,然後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考研之路布滿荊棘,要想取得最後的成功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不過不管現在怎麼樣選擇,怎麼樣咨詢,一旦確定了目標就要有百折不撓的勇氣,堅持到底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加油哦!早日下定決心,早日取得成功!
4. 初中歷史 優秀教案書都有什麼版本
初中歷史是人都會,為什麼要教案啊?老師上課就應該天馬行空,讓學生活的更多的知識,寓教於樂,這樣記憶的比較快。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說話不中聽,但是實用……
5. 中國史專業和學科教學(歷史)專業哪個更值得選
如果不讀博士的話,學科教學更好,2年畢業,工作比中國史專業好找不知道多少倍,中國史是學碩3年,學的東西其實更多的是增加個人學術修養,對於找工作來說幫助沒學科的大。還有,建議你考至少211院校的研究生,否則一個普通一本的研究生根本不如人家211的本科生競爭力大,除非你能留校,加把勁,有許多211院校也是非常好考的。
希望滿意
6. 高中歷史優秀教案有哪幾種書較好,是為考教師資格證做准備的,用於教學的
您好,您可以在我們的圖書網查看,或者是在書店查看,好好准備,加油。
7. 初中歷史教案哪個老師寫的最好
不知道你的具體意思是什麼?籠統的講,當然是一線教師(在教育的最前線)。網站搜的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學科網是不錯的,你可以參考。如果在書店的話:志鴻優化和鼎尖還不錯。
8. 中學歷史教學有什麼好的雜志
目前社會上流行一種追逐歷史真相的潮流,很多報紙、期刊都在通過文獻及心理學等知識追尋歷史的真相,這與教科書上寫的有很大的差別,你如果把這些東西拿來自己看看沒關系,講給學生聽也沒關系,但是如果拿來指導教學就麻煩了,雖然都是真的,但是不符合歷史書上寫的,學生聽哪一個好呢,會迷茫,會糊塗的。所以我建議你還是好好的把教科書及指導書用好吧,另外推薦你一本書,北洋大時代,看看那個年代各路人馬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子的,恐怕會顛覆你的歷史觀。
祝你順利,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鼓勵鼓勵熱心人~~~~~~~
9. 誰有好的初中歷史教案,給一份來做個參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主宰巴黎和會的三巨頭、《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和內容、凡爾賽體系的構成和作用。國際聯盟的建立、華盛頓會議的背景。《九國公約》的簽訂、主要內容和作用。
能力目標:
1.通過揭示美、英、法等國在巴黎和會上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爭奪的情況,培養學生從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地位分析帝國主義外交政策的能力。
2.通過對凡爾賽體系不牢固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3.揭示美國在《九國公約》宣稱的「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的完整」的旗號下,向中國擴張的企圖,培養學生透過社會現象來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凡爾賽和約》是在犧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礎上簽訂的掠奪性條約。凡爾賽體系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2.華盛頓會議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美國通過這次會議擴大了自己的勢力。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說明強權外交的後盾是綜合國力的競爭。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凡爾賽和約》。②《九國公約》。
難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矛盾。
教學方法
講述法,輔以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到的這張圖片(屏幕顯示)是福煦車廂,這節火車雖然不在了,但非常著名,它曾經是一戰德國簽訂停戰協定、正式投降的地方,是一戰重要的見證物,說起「一戰」,我們先復習一下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個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戰爭的性質?戰爭的結果?
一戰德國投降
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時間:1914年—1918年;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爭奪世界矛盾斗爭的結果;性質:帝國主義戰爭;結果: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失敗而結束。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一戰是結束了,但帝國主義的矛盾解決了嗎?戰後由於德奧成為戰敗國,英法雖然實力削弱但仍是歐洲強國,美日經濟實力得到增強,它們企圖依據變化的各國實力來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們的矛盾斗爭又從戰場上轉移到會議桌上。就這樣一場會議上、談判桌前的唇槍舌戰開幕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3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講授新課:
一、戰後的「新秩序」(板書)
1919年1月,戰勝國協約國集團在巴黎召開和會。
27個國家參加會議,面對即將到來的和會,他們都有了各自的如意算盤。但是爭奪總是要憑資本,按實力去較量的。
教師問:那麼經過了這一場時達4年多之久的世界大戰,列強的實力對比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戰敗,暫時退出了爭霸的行列,並淪為被宰割的對象;(2)作為戰勝國,英法實力也遭到削弱,但它們還分別在海軍和陸軍方面保持優勢。(3)美日成為一戰最大的受益者。美國在一戰期間共賺380億美元,黃金儲備佔世界的40%,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經濟實力急劇膨脹。日本在亞洲奪取了新的霸權利益。
戰後列強的實力發生了變化,那麼這就要按新的實力對比去重新建立戰後的新秩序,於是便有了巴黎和會。各國懷著各自的私心。
[教師引導]現在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一段的內容,看後敘述巴黎和會召開的概況。
[學生看書]……
[學生敘述]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後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開了會議,這就是巴黎和會。參加會議的有27個國家,會議被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美國總統威爾遜操縱。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和其他弱國在和會上處於完全無權的地位。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重重,使和會持續了五個月。(用投影界示巴黎和會的三巨頭)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中國是否參加協約國一方?1917年段琪瑞北洋軍閥政府在日本的慫恿下,也對德宣戰,現在當然應列入戰勝國的行列。北洋軍閥政府的代表也趕到了巴黎。那麼戰敗國代表來了沒有?
[學生回答]沒有。
[教師引導]這么多國家,是否部有發言權?
[學生回答]不是,有權對和會決策的,真正起操縱作用的只是英、美、法三個大國。
[教師引導]為什麼?
[學生回答]因為這三國力量最強大,外交的後盾是國家的實力。
[教師講解]美國總統威爾遜,此人原是大學教授,後來當了校長,又當了總統,人稱「百靈鳥」。他帶來了非常漂亮的被稱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原則」。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被稱為「狡猾的狐狸」,這個圓滑而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國這個老牌帝國主義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他最輕視已發生十月革命的俄國。既主張處分德國,又不主張過分削弱,即實行大陸勢力均衡政策,讓歐洲大陸的各國家之間互相牽制,誰也別太強,好讓英國控制歐洲大陸。一戰前就是由於德國發展太快,不但嚴重威脅了英國在歐洲的地位,還提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英德矛盾才急劇尖銳。現在呢,情況變了,德國戰敗,只要能削弱它,使之既不能與英國抗衡,又能牽製法國,那麼恢復英國控制歐洲大陸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他已78歲高齡,說話聲音沙啞,外號「老虎總理」。他曾以18次倒閣成功而著稱。克里孟梭是個典型的復仇主義者。他的野心是重建歐洲大陸霸權,為此法國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他曾經說過:「我是如此喜歡德國,所以我希望有兩個德國。」針對當時巴黎和會這種情況,在和會開幕時,有識之士就曾預言:「和會組織並不復雜,無非是說克里孟梭當主席,勞合·喬治為總顧問,威爾遜為秘書長,如此而已!」折中局面終於成了現實。另外,義大利曾加入同盟國,1915年同英法簽訂了倫敦密約,得到了戰後滿足其領土要求的承諾,參加到了協約國一邊作戰。盡管一戰中,沒打過幾場勝仗,但其野心卻不小,不僅希望英法實現其承諾,而且含有新的領土要求。日本在巴黎和會上被稱為是「沉默的小夥伴」,日本對歐洲事務不感興趣,只想保證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就這樣,經過近半年的爭吵,1919年6月28日,在凡爾賽宮舉行了對德和約的簽字儀式,故稱《凡爾賽和約》。
[板書]2.《凡爾賽和約》的簽訂
[教師引導]現在我們共同來看一下《凡爾賽和約》的內容。
[投影顯示]
領土 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軍事 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政治 德國承認並尊重奧地利的獨立
賠款 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殖民地 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教師講解]關於領土問題,第一,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第二,薩爾區由國聯代管15年,期滿後經公民投票表決,決定歸屬。薩爾煤礦由法國開采15年。這個薩爾煤礦,其煤炭蘊藏量相當於法國全國煤炭蘊藏量的40%。第三,規定萊茵河西岸地區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地區為不設防區(指圖強調萊茵河非軍事區的空間概念)。第四,承認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的獨立,尤其是大波蘭的建立(看圖)。波蘭得到波茲南、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及上西里西亞的部分領土,還得到穿過西普魯士的所謂「波蘭走廊」的狹窄出海口,但澤被宣布為國聯管理下的「自由市」,從而使德國的領土被分割為兩部分。
關於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加以瓜分。用的名義是「委任統治」,實質就是重新瓜分,而且使列強對殖民地的瓜分和佔領披上「合法」外衣。那麼德國原在山東的一切特權和膠州灣的租借地讓給誰了呢?
[學生回答]日本。
[教師提問]對此,中國人民有什麼反應?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爆發了五四運動,北洋軍閥政府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教師講解]關於軍事問題,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關於賠款問題,在巴黎和會上並沒有完全解決。決定由協約國成立的「賠款委員會」決定其賠款總數。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條約的內容來說明該條約的實質。
[學生回答]《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實際上是對戰敗國德國的一場掠奪。
[教師說明]和約使德國喪失歐洲本土上1/8的領土,1/10的人口,還壓上巨額賠款。列寧一針見血地指出:「《凡爾賽和約》是駭人聽聞的掠奪性和約。」毫無疑問,《凡爾賽和約》極大地傷害了德意志民族的感情。這為以後希特勒、法西斯復仇主義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難怪當時就有人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20年後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人們不得不承認:《凡爾賽和約》種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
[教師引導]同學們,根據和約的規定,我們能否由小見大,一起來分析出巴黎和會的實質。
[教師明確](師生共同分析)從條約規定來看,尤其是關於殖民地的處理,我們再次證實,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此外,從軍備限制的內容上,我們又可以看出其反蘇的性質。列強們在和會上就如何對付蘇俄達成了協議,即實行經濟封鎖,制定武裝干涉的計劃。從1919年春到1920年,協約國對蘇俄進行的三次武裝干涉的計劃就是在此時制定的。所以,我們說這次會議又是指揮反蘇戰爭的司令部。
[教師引導]除德國以外,還有哪些戰敗國呢?
[學生回答]還有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等。
[教師說明]確實如此,因此在1919~1920年,協約國還分別同以上各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這些條約同《凡爾賽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新秩序。
[板書]3.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教師引導]總而言之,凡爾賽體系調整的是帝國主義在西方的關系,那麼這個體系靠什麼來維持?
[學生回答]國際聯盟。
[板書]4.國際聯盟的成立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課本上的相關內容,提煉出有關國際聯盟的有效信息。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1)國聯是根據和約規定在1920年1月成立的;(2)美國沒有參加國際聯盟,所以它被英國和法國控制。
[教師講解]美國領導人自認為,以自己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的實力,可以「領導世界」,但是由於美國在海軍方面實力不如英國,陸軍方面實力不如法國,因此在戰後的第一輪較量中,「溫文爾雅」的教授總統最終敗給了「老奸巨猾」的資產階級政客。這再次說明外交的後盾是國家的綜合實力。由此可見,表面上看,戰勝國達到了目的,德國被押上了審判席,戰敗國和弱小國家遭到了隨心所欲的瓜分,維持國際秩序的國際聯盟也成立了,但是,由於戰勝國強迫戰敗國承擔了全部戰爭責任,對戰敗國而言,這種和約是無法接受的,之所以接受了,是形勢使然。因此,和約雖然簽字了,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並沒有消除,再次發生戰爭,重訂和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幾乎所有的人都看到,《凡爾賽和約》所構築的國際安全體系孕育著極大的不穩定性。沒有資格參加和會的列寧評價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約束維系的整個國家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參與主宰和會進程的法國人、戰時的聯軍統帥福煦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和會期間的另一位巨擘、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說:「你們可以奪走德國的殖民地,把它的軍隊減到僅夠建立一支警察部隊的力量,把它的海軍減到五等國家的地位,這一切終究毫無意義。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麼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曾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說:「這是勝利者所做的蠢事。」事實證明,他們的評價可謂切中要害。和會剛剛結束,德國人就喊出了「打倒《凡爾賽和約》」的口號。
即便如此,有權主宰和會的戰勝國卻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進行補救。法國人沉醉在虛假的和平之中,英國人也以為歐洲大陸的均勢已經恢復,而威爾遜則喜滋滋地回到華盛頓,向國會販賣他的國際聯盟體系。他要求美國人民大膽地參加國聯,「接受領導世界的責任」,可美國人卻不領情。參議員威廉·波拉對威爾遜說:「你的和約不會帶來和平,它離和平很遠、很遠,我們如果根據過去判斷未來,(那麼,可以肯定)它將帶來戰爭。」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和約,戰勝國苦心經營的凡爾賽體系剛剛開張就被撕開了一個口子。
由此可見,巴黎和會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列強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凡爾賽體系的建立,是在英法取得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重建了資本主義世界在西方的新秩序。它反映了幾個主要戰勝國按新的實力對比取得了暫時的妥協。但是它不但不能消除矛盾,而且加劇了很多矛盾,同時又產生了很多新矛盾。尤其是美國在巴黎和會上未取得預期目的,而且遠東亞太地區帝國主義還未按實力對比進行新的調整。不久,他們再次坐到談判桌旁,展開舌戰,這就是華盛頓會議的召開。
[板書]
[教師引導]根據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請大家回答:一戰期間,哪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獨霸中國?
[學生回答]日本。
[教師引導]當時在中國,哪兩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銳?
[學生回答]美國和日本。
[教師講解]1902年《英日同盟》簽訂,在英國的扶植下,日本成為東亞的霸主。一戰期間,日本在遠東的勢力急劇膨脹,幾乎獨霸中國,並佔領了德屬太平洋群島。巴黎和會,更加強了它在這一地區的優勢地位。而美國隨經濟實力的增強,必然要打破日本的獨霸。再加上巴拿馬運河的通航,使美國到太平洋的航程縮短,所以戰略重心轉移到遠東亞太地區。日本的擴張不僅與戰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發生嚴重的沖突,同時也威脅到英國在東亞的利益。為爭奪霸權,三國掀起海軍軍備競爭。日本將國民收入的50%造無畏艦,直接影響英國海上霸權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由美國倡議,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國九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
[教師引導]下面請同學們看書,看完之後,概述華盛頓會議的內容。
[板書]2.華盛頓會議的內容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在這次會議上,英、法、日、美簽訂了《四國條約》,相約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屬地的權益。接著,美、英、日、法、意簽訂了《五國條約》,規定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為5∶5∶3∶1.75∶1.75。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這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板書]3.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教師分析]《四國條約》的簽訂體面地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聯合與美國對抗的威脅,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擴張掃除了障礙。根據《五國條約》,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的噸位比例是5∶5∶3∶1.75∶1.75。請同學們思考,《五國條約》的簽訂,最大的獲益者是誰?(學生回答:美國)使美國獲得與英國同等的制海權,英國的海上霸權地位受到挑戰。對日本來講「3」已經不少了。《九國公約》的簽訂對中國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美國代表在解釋「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時說:「中國為一有主權獨立之國家,在有效條約所限制之內,中國有行政之自由。」就是說,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仍然有效,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絲毫沒有改變。可見華盛頓會議上的遠東霸權之爭,最重要的是對中國的爭奪。關於中國山東的問題,由於中國爆發五四運動,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此問題在會外得以解決。(閱讀材料小字,進行了解)
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三個主要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華盛頓會議,在美國居主導地位,中國被宰割,日本受抑制的基礎上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亞太地區的統治秩序。可見,華盛頓會議上,美國獲利最多,日本受的限制最厲害,中國受的傷害最重。因此華盛頓體系隱含著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劇;英日分歧擴大;中國與帝國主義的矛盾尖銳。這些矛盾的發展必然導致華盛頓體系的崩潰。
[教師小結]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通過這兩次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起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板書]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教師分析]下面我們就此體系的形成作一簡單的分析。經過華盛頓會議,資本主義世界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秩序也得到了安排。它同凡爾賽體系一起,構成了戰後資本主義國際新秩序,即通常所說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種新秩序,代表著資本主義世界在國際關系領域的重建。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之時,是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領土的再一次爭奪。當這場大戰已經嚴重影響到資本主義本身的穩定性時,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進行重新安排,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各大國都是帶著各自的計劃,來到談判桌前的,經過激烈的交鋒和妥協讓步,它們又不得不部分放棄自己的計劃,接受這兩次會議對世界新秩序的整體安排。從《凡爾賽和約》到《四國條約》《九國公約》,都是首先具有這種資本主義世界整體性安排的特點;而國際聯盟和《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又是20世紀政治整體化趨勢的一種最初的反映。
這種情況說明,戰爭和相對的聯合,都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採取的不同政策。而它們採取哪一種政策,取決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發展的特定形勢。當涉及到不同利益國家或國家集團間的矛盾和沖突變得不可調解時,戰爭就不可避免了。而當戰爭危及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基礎時,不同國家或國家集團間的相對聯合就會取代戰爭。在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穩定各自國內的經濟政治秩序,避免革命,也會加強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聯合。在世界現代史上,這種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聯合趨勢,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但在第一次大戰後的國際環境下,這種資本主義的聯合還僅僅是開始,因而是不成熟和極不穩定的。
第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並沒有改變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資本主義列強剝削和壓迫廣大落後國家和地區。因此,資本主義大國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斗爭更加成熟,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主獨立運動已經開始沖擊這種資本主義的新秩序。而處於資本主義包圍下的蘇聯,卻能打破外來干涉和顛覆,也說明了社會主義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不穩定性。
第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最大問題是,它不但沒有消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而又還埋下了更大沖突的種子。特別是激起了德國人的復仇心理,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取得統治和對外擴張。在戰勝國中,對勢力范圍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國間的深刻矛盾。這使得資本主義的新秩序從一開始就引起了種種的不滿,20世紀20年代這個新秩序逐漸瓦解,到30年代又為新的國際危機所替代。正如福煦所預言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活動與探究
1.根據過去學過的內容,敘述山東問題的由來。
(參考資料看課後「自由閱讀卡」)
2.觀看歷史題材影片《我的1919》,簡要談一下你的觀後感
10. 考研歷史學 教育學哪個好考
教育學,我的學姐考過,她說不難。只要好好背就行了但是歷史就比較晦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