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浙江義烏簡介
義烏古稱「烏傷」,為中國浙江省金華市下轄縣級市,金華-義烏(浙中)和杭州(浙北)、寧波(浙東)、溫州(浙南)並列浙江四大區域中心城市。
義烏位於金衢盆地東部,東經119度49分至120度17分,北緯29度02分13″至29度33分40″,浙江省地理中心地處境內。東鄰東陽,南界永康、武義,西連金華、蘭溪,北接諸暨、浦江。至省會杭州百餘里。
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義烏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土地面積:市境東、南、北三面群山環抱,南北長58.15公里,東西寬44.41公里,境內有中低山、丘陵、崗地、平原,土壤類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
1、氣候條件
義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7℃左右,平均氣溫以七月份最高,為29.3℃,一月份最低,為4.2℃。年平均無霜期為24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1600毫米之間。
2、水文
義烏市境內河流屬錢塘江水系,主要有東陽江和大陳江。東陽江源於磐安縣大盤山,於廿三里鄉何宅入本縣境後,流經13個鄉、2個鎮,於杭疇鄉上低田西入金華境,縣內總長約39.75公里。
河床一般寬為135~185米,按10年一遇洪水,平均水深5.01米,最深河段5.9米。有一級支流21條,其中較大的有10多條。
3、人文歷史
義烏歷史悠久,建縣於公元前222年,1988年撤縣建市。義烏名人輩出,先後涌現「 初唐四傑 」之一的駱賓王、宋代名將宗澤、金元四大名醫之一朱丹溪及現代教育家陳望道、文藝理論家馮雪峰、歷史學家吳晗等歷史名人。
『貳』 義烏歷史故事
義烏歷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義烏市甘溪六都坑最里邊的里西崗村下,溪邊飛來一塊巨大的石頭,重約數千噸。此地在里西崗和茅草塢兩村中間,傳說里西崗有一個姓孫的孝子名善,為了給久卧病床的老母治病,每天起早摸黑上山砍柴。
每逢農歷二、五、八到蘇溪集市淌水橋邊賣柴,然後以賣柴的錢到葯鋪抓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十幾年如一日,從不間斷。
有一天,孫善賣完柴,抓好葯從蘇溪集市往家裡趕,走到茅草塢村與里西崗村中間時,突然烏雲密布,雷聲隆隆,閃電四射,眼看就要下大雨,忘記帶蓑衣斗笠的他,急得一時沒了主意。
正在發愁之際,突然天上飛來一塊巨大的石頭,穩穩地落在前方路和溪的中間,石頭的下面足足可以讓數十個人避雨。原來,孫善的孝心感動了觀音菩薩,菩薩使法飛降大石頭供孫善避雨。
經過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大石頭巍然屹立,孫善孝子敬母的故事就一直流傳至今。真的,現在這大石頭下面還可站數十個人,供人們遮風擋雨。如今,大石頭成了巧溪風景區必不可少的旅遊景點之一。
(2)義烏江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從義烏城區出發,驅車一個多小時(行程約35千米)到達義北八都深處的大嶺下的齊家塢自然村。該村地處義烏、東陽、諸暨三市交界處。全村約100戶,350多人。沿自然村有一條古道,可通往義烏市的六都風車口、里西崗,諸暨市的頂梁山、茅塘,東陽市嶺北鎮(現劃歸諸暨管轄)等地。
齊家塢村沿古道往東約兩千米,一座高大約80多米的豬頭山巍然聳立,不時引來攀岩愛好者和驢友來到豬頭山一比高下。天氣好的時候,站在豬頭山頂,巍巍東白山的風車清晰可見。
據齊家塢長者介紹:數百年之前,豬頭山腳下有一個上白岩村,居住著一傅氏員外,四合院建築風格的房屋,田地充裕。鄰近的山農時常翻山越嶺到傅員外家借錢借糧食。其山腳下有一錢庄,生意甚是紅火。每到除夕,火把通霄亮堂,來豬頭山錢庄存錢取錢的商人絡繹不絕。
這個古老的傳說,在齊家塢村中代代相傳。至今,豬頭山腳下還有大片平坦的土地,都是以前傅員外家上白崖村的遺址。齊家塢村上頭的幾戶人家,就是古時的下白岩村。
豬頭山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古道邊牛羊成群,五六百年前的參天榧樹,至今鬱郁蔥蔥,長滿果實。一年四季空氣清新,藍天白雲可以與西藏媲美。
齊家塢村有著優越的自然景觀,雙溪口、豬頭山、山澗溪流穿村而過,具有豐富的投資開發價值,旅遊開發前景廣闊。
『叄』 義烏歷史沿革有那些
義烏市行政區劃的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義烏縣轄區內,唐代有鄉30,後經減並,宋代初期設鄉26。一千多年來,基本上依循這樣的格局。這次區劃調整,將從根本上打破唐代後一直延續下來的行政區域范圍。大城市建設是義烏歷史上天翻地覆的大事件,它將重新塑造一個新義烏。在這新舊交替之際,我們隆重推出「行政區劃人文歷史系列采訪」文章,以記者探訪的角度,對目前21個鄉鎮的區劃沿革、人文歷史、地理風貌等,作一詳細的介紹,讓人們全面了解我市行政區劃的歷史和地方風土人情,也為新義烏留下一份難得的歷史資料。
義烏市原縣烏傷,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縣之後,在東漢與孫吳時代先後分出長山(今金華,又分蘭溪)、漢寧(後改吳寧,隋時並回)、永康(分出武義)。到了唐朝,義烏又分出東陽(析出磐安)和浦陽(改名浦江)。所以烏傷————義烏是金華市屬各縣市區的主縣和母縣。建設50萬以上大城市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基礎。
縣以下的行政組織,古來第一級是鄉。如東漢初年光武帝封楊茂為新陽鄉侯,新陽鄉屬烏傷縣。現在的永康縣原是漢代的烏傷上浦鄉。東陽也是原義烏的5個鄉。鄉的建制一直延續至今,共兩千一二百年歷史。義烏最後的鄉是東塘、東河、夏演、倍磊。
縣以下後起的第一級行政單位是鎮。稠城鎮由原城內河東河西兩鎮合並而成,建於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之時。1950年起佛堂鎮與稠城鎮一樣建為縣直屬鎮。
1928年以後縣政府分出派出機構區公所(有時稱督導區),分管縣直屬鎮以外的鄉鎮。日軍佔領時期設義南、義西、蘇溪三個區署。義西及義北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權管轄。1949年後仍設區公所,1958年曾撤銷。區公所少的時候4個,多的時候8個。區與直屬鎮並列,區以下的鄉與鎮並列。
城內與城外的行政區劃有別,唐宋以後城外分屬8個鄉,城內縣邑設隅坊。今下車門一帶的龍燈會還保留「南隅」的舊稱。辛亥革命後隅坊改里,里改鎮。河東河西兩鎮是義烏最早的鎮。
鄉以下的基層組織,漢朝時代是亭。如東吳名將駱統封烏傷新陽亭侯的亭便是。現在市內還有亭的地名如稽亭。
隋唐以後鄉以下設都保。北宋宣和年間義烏正式建成28個都,分屬8個鄉。這鄉與都一直穩定到民國成立以後。都的概念和范圍民間根深蒂固,村村知道本村屬哪個都。縣邑四隅不在都的范圍內。都的區域劃分義烏是先從城郊開始,一至三都全在城的周圍。城西樓下、楊村一帶為一都,城南篁園青岩傅鯰溪一帶為二都,城東城北清塘下堂閣新屋一帶為三都。四都在縣東義烏江與峴山之間的江南,即出東江橋到東陽的大路兩側。五都在廿三里、華溪、李塘一帶。六都從江北下朱下駱宅一帶開始向北一直到今巧溪水庫源頭,「長長六都」綿延30多公里。七都在三都與六都之間北部,然後向北折向西向南劃塊。北端九都南端廿八都。
都的下面為圖,圖的多少看都的面積大小而定,小的4個,多的14個。圖有幾個職能,主要是基層行政單位,設地保(保正)管理治安和徭役。它的作用長期與閭鄰制甚至和保甲制並存,有的直到義烏淪陷。有的保正治事講情理不傷害人格,處罰叫「服禁」,罰出分與眾人,說話用勸導,受罰的人不致難堪。這大概是它名亡而實存的原因。
圖又是徵收錢糧和土地業權管理單位,設庄書,依照土地清冊《魚鱗冊》徵收田賦。土地業權變更要到庄書那裡辦過戶做「實征」,所以庄書是個肥職。抗日戰爭爆發,田賦開始徵收實物(稻穀),政府設置專門機構,庄書才退出歷史舞台。
圖還是分配服務的單位。舊時民間對道士、吹打的需要量很大,他們的專業群體把成員分配到圖,叫「管圖分」。用戶找管本圖分的承頭組織。閹豬也管圖分,閹一隻豬的工錢買不到兩雙草鞋,有些地方來回二三十里,要花半天時間,也不致推辭。
圖下設甲已無痕跡。但都下面的甲,現在三都七都還存在。義烏的東北各都清朝時都有個胡公案,按甲輪值重陽上德勝岩。三都七都胡公現在不上岩,但還年年按甲輪值送駕接駕。
與都圖並行的還有按鄉設置的里,義烏30個里分設於8個鄉,只不知今東塘宣德里是否古里,此外別無遺跡。
辛亥革命以後鄉鎮區劃調整頻繁。如1928年實行鄉鎮閭鄰制自治,依戶設鄰,依鄰設閭。全縣由古來的8個鄉分設65個鄉13個鎮。1934年實行保甲自治,依戶設甲。由於這五六年人口沒有多大增長,鄉鎮總數仍為78個。1939年為了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進行歸並,全縣設鄉鎮45個。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又調整為34個鄉鎮。1950年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新形勢需要,鄉鎮范圍由大改小,全縣分設101個小鄉鎮和2個大鎮。1956年大調整,全縣設置7個縣屬鎮,32個區屬鄉鎮。1958年建人民公社,撤銷區和鄉鎮,實行政社合一,建為7個大公社。1961年撤大公社,全縣分建45個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依原公社范圍建為45個鄉鎮。1985年調整為區屬鄉鎮47個,縣屬鎮2個。1992年擴鄉並鎮,全市共設鎮13個,鄉10個。最後調整為16個鎮,5個鄉。
鄉以下的行政組織,辛亥革命後取消都圖,1928年行閭鄰制,為以戶為起點的10進制,即10戶為鄰10鄰為閭10閭為鄉鎮。1934年實行保甲制,也為10進制,但兩制都有伸縮性,鄉鎮鄰閭保甲大小不等。1950年後鄉鎮以下為行政村。人民公社期間為生產大隊與生產隊兩級。恢復鄉鎮建制後為行政村與居民組。擴鄉並鎮後多數鎮分設辦事處或管理區。
鄉的命名最早著重於彰善揚德,如崇德、同義、明義。也有根據地方特點的,如雙林以寺名,龍祈以山名,縉雲以景名,智者以人名。近代命名多數依中心村,如黃山、官塘、田心、倍磊。但有選取地方特點的,如福田、六和;有反映時代特徵的,如建設、求是;有結合兩個中心村的,如華(溪)李(塘)、湖(門)鶴(田);有結合兩個合並鄉鎮的,如大(同)長(龍);有取居民特徵的,如延陵(吳姓);有依地理特徵的,如五指、雲黃、江灣、南極;有彰善祈安的,如崇義、永寧。
行政區劃的變化,反映了歷史發展的軌跡。歷史上長時期的8個大鄉,標志著長時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停滯。20世紀的頻繁變化也說明社會動盪和快速發展。更具劃時代意義的當是2001年的大調整,它是義烏開始邁入大都市的前奏和序曲,與公元前222年由秦王朝建為今浙江中部惟一一縣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