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碭山縣歷史上歸屬過哪個省
碭山,今宿州市轄縣。〔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22年〕1934年,碭山縣屬江蘇省徐海道;1934年〔民國22年〕至1936年〔民國24年〕屬江蘇行政督察銅山區;1936年至1937年11月屬江蘇省行政督察第九區。1939年5月日軍陷徐州,5月25日陷碭城,日偽以徐州為中心直接控制。
⑵ 碭山屬於哪個省
誰這么能胡扯呀。。我們碭山縣三十年前屬於江蘇,現在屬於安徽,樓下的哥們說的對,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
⑶ 碭山是哪個省哪個市
碭山是安徽省宿州市的。
碭山縣,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古稱下邑,位於安徽省最北端,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東南連本省蕭縣,由南到西部分別與河南省永城市、夏邑縣、虞城縣毗鄰;西北部與山東省單縣相連,東北部與江蘇省豐縣接壤。總面積1193平方千米。
碭山歷史悠久、資源富集,自秦置下邑縣,至今已有2200餘年建城史。碭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譽,被稱為「中國酥梨之鄉」。2010年4月被吉尼斯紀錄認定為世界最大的連片果園產區。是「中國武術之鄉」、「中國嗩吶之鄉」,是後梁開國皇帝朱溫故里。
⑷ 碭山屬於那個地區
碭山
在安徽省最北部,是一個縣,屬於宿州市區。毗鄰山東省江蘇省河南省,是一個四省交界處。優越的地理位置但是相對落後的發展。
⑸ 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歷史
縣名由來如所周知,碭山[1]之名,即由芒碭山的碭字而來。碭這塊地方,郭沫若先生根據甲骨文考證,原名芒,此後改名碭。「芒」改為「碭」的原因,可能碭比較芒的意義好,芒的用處也沒有碭大。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碭,文石也。」何晏《景福殿賦》:「墉垣碭基,其光昭昭。」這就是說,碭不僅有花紋,而且是潔白的,光亮的,非常美觀。古時無玻璃,多採用為裝飾品,尤其婦女最喜愛它。《淮南子·本經訓》:「玄玄至碭而遠照。」高誘對此句的注釋是:「玄,天也,元氣也。碭,大也。盛德之君,恩仁廣大,遍照四海也。」總起來說,碭這個字,是一種岩石之名,它有花紋,又明亮,意義美好。以碭名地,遠較以植物的芒為好。因此,碭就成了郡、縣、邑等政區的專名,例如春秋戰國時代的碭邑、秦漢時代的碭縣、節碭縣、碭郡、隋時的碭山縣,一直沿用至今。其間雖稍有易稱,但為時不久,又恢復了碭字的專名。
⑹ 安徽碭山歷史
碭山縣位於安徽省的最北端,蘇、魯、豫、皖4省7縣交界處。縣境處於北緯34°16'—34°39',東徑116°09'—116°38'。縣轄19個鄉鎮,386個行政村和11 個國營農林果場,縣域總面積1193平方公里,現有耕地91萬畝,總人口86.1萬,其中農業人口77萬。全縣水果面積75萬畝,因盛產聞名中外的碭山酥梨被譽為「中國梨都」。
碭山縣具有優越的交通優勢。東距徐州80公里,西接商丘70公里,西和西北距古都開封和水泊梁山僅有100 多公里,自古即為戰略要道。隴海鐵路、310 國道橫貫縣境中部,京九、京滬鐵路擦肩而過。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捷,是徐淮地區的交通要道和物資集散地。碭山有近三千年的文明史。戰國屬楚,置碭邑。秦設碭郡及碭縣。漢屬梁,改碭縣為碭山縣,一直至今。
碭山縣以原境內有芒山、碭山而得名。這里是漢高祖劉邦斬蛇舉義之地,五代梁王朱溫故里,近代畫壇宗師齊白石祖籍;這里有明代大將薛顯墓,有留下李白足跡的宴嬉台,有遠近聞名的清真寺,有碧波盪漾的黃河故道,碭山以獨特的人文地理景觀而聞名遐邇。
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導下,碭山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新一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縣上下搶抓機遇、銳意改革,全面實施「高效農業、民營突破、商貿搞活、 水果富縣」的發展戰略, 大力弘揚「團結奮進、務實創新、負重拼搏、振興碭山」的碭山精神,使各項工作步步登台階,年年有進展。199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7.1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2.03億元,第二產業8.74億元,第三產業6.34億元。
以酥梨等水果生產為支柱產業的梨都大地正發生滄桑巨變。春來碭山是花的海洋,紅白紫黃,色彩斑斕,花團錦簇,爭奇斗妍,蔚為壯觀;秋來碭山是碩果滿園,葉綠枝垂,芳香遍地,人歡車鳴,綠洲果海,嘆為觀止。每年春天的「梨花節」,秋季的「金秋梨都行」活動吸引了國內外大批來賓前來旅遊、觀光、考察、投資。碭山正以昂揚的新姿煥發出無可限量的勃勃生機。
⑺ 現在的碭山在古代歷史上都是屬於哪國管轄之內是什麼稱號
春秋時期,陳國株林。
戰國時屬宋國,,改碭邑。後楚來宋改屬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國,置碭郡(治碭縣,今永城縣城芒山西麓),為三十六郡之一,在縣境設下邑縣。
漢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縣境仍設下邑縣(治今碭山縣城東毛李庄),屬項羽西楚國(都彭城,今徐州市)碭郡(仍治故碭城)。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碭郡改屬彭越的梁國(治今碭山縣城東毛李庄)。六年春,碭郡歸漢。十一年三月丙寅,碭郡改屬劉恢梁國(都睢陽,今商丘南)。高後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屬呂產的呂國.。八年八月,改屬梁國。後九月,碭郡歸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碭郡改屬劉楫梁國。十二年,復為劉武梁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國改屬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時(9年),改梁國為陳定郡,治所碭縣改為"節碭縣",改下邑縣為"下治縣",仍屬豫州刺史部。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復碭郡(仍治碭故城),下邑縣改名夏邑縣(仍治下邑故城),仍屬豫州(治譙,今亳州市區)。建初四年(79年),梁國遷都下邑故城,夏邑縣屬之.。三國(魏)革梁國,碭縣屬徐州。
三國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漢,今縣境仍設夏邑縣(治今碭山縣東毛李庄),屬豫州(初治譙,後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碭山縣東1公里毛李庄)。青龍四年(236年),夏邑縣(仍治碭山縣東毛李庄)兼梁國國都。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復梁國,碭縣並入下邑縣。
南北朝宋時,復置碭縣,南齊(479年)廢。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縣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碭郡、碭縣。碭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處),碭縣治所魯城(其址查無考)。北齊(555年)廢碭郡、碭縣,置安陽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隋大業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芒碭山以北為碭山縣轄區。
唐,碭山縣屬瞧陽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碭山、單父、虞城、曹州這域表置輝州。後唐碭山縣屬單州。
宋,屬單州。
金興定元年(1217年),碭山縣改屬歸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興定五年升永城縣為永州,轄下邑、碭山、郟三縣,芒碭山一帶又屬碭山縣轄 ,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年)碭山縣為洪水盪沒,遷治年至保安鎮。
元憲宗七年(1257年),復置縣,還舊地屬東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為永城縣,芒碭山一帶再屬永城縣。是年,碭山縣並入單父縣,至元三年,復置碭山縣,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碭山縣隨徐州改屬中書省。六年九月,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治中立縣,由鍾離縣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為鳳陽府(治臨淮縣,由中立縣改)。八年十月,鳳陽府改鳳陽縣(今府城鎮)。十三年正月,鳳陽府直隸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碭山縣改屬直隸六部徐州直隸州。永樂元年(1403年),直隸徐州直隸南京(今南京市),後改為南直隸,又稱直隸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遷碭山縣治於小神集(今碭山縣城關鎮東南陳寨北門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復舊治(今碭山縣東毛李庄)。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舊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關鎮),二十八年竣工,為夯土磚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為府,碭山縣屬徐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