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太原有多久的歷史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大佛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⑵ 中國的哪座城市的歷史最悠久
「長沙鱉」也許歷史最悠久 約7000年前,長沙開始形成村落。「長沙」作為地名,有歷史記載的已有3000多年,目前還無法確定究竟源於何時,但有歷史記載的時間已經是現今的省會城市中是最長久的了。《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一種「長沙鱉」,這是「長沙」地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長沙開始規模化建城,但長沙地名究竟源於何時,目前還沒有定論,可以肯定的是,要比「長沙鱉」的記載還要久遠。而且長沙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也沒有遷移過,這是中國省會城市中絕無僅有的。 成都比長沙晚嗎 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著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周朝末年,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滅蜀,以蜀王舊都一帶置成都縣。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秦人仿咸陽建制興築成都城。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秦人始以蜀國地置蜀郡,成都為郡、縣治所。此後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 「南京」作為城市名稱卻是明代的事情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台下築城史稱「越城」,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有 2470年歷史 ,但「南京」作為城市名稱卻是明代的事情。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攻佔集慶,建立明朝,定都於此,為京師應天府。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北京皇宮及官衙均仿照南京制度),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南京城名沿用至今有586年,仍設六部等機構。南京歷史上先後稱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 隋朝時期的太原才是今日的太原 春秋末,趙筒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太原郡為其中之一,郡治設在晉陽(不是今日的太原)。秦稱為晉陽縣。以後迭為太原郡、並州治所。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 「西安」作為城市名稱,只有638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建立周,建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河以東,但不是今日的西安所在地)。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武帝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地點由於歷史原因有過遷徙,但大致都位於現在中國陝西的西安和咸陽附近。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將軍徐達攻下奉元路,將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明太祖朱元璋封其次子為秦王駐守西安,秦王以唐長安城皇城為新城的基礎,向外擴展,形成了今日的西安。 歷史上的西安叫做長安,還有過大安府(後梁)、京兆府(後唐)、陝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稱。西安的前身長安的城市歷史有2000多年,而「西安」作為城市名稱,只有638年。 「北京」這一地名604年前才出現 公元前1045 年(西周),北京開始建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6 年(秦), 秦始皇攻取薊城,薊城為三十六郡之一。公元1368年(明),明朝取代元朝,把大都改稱北平。公元1403年,明朝皇帝永樂改北平名為北京。國民黨統治時期把北京改為北平。新中國成立後,又恢復了「北京」這個名字。 2100多年濟南,明清以來才是省會 濟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在2600多年前,就建有城廓。最早出現史冊上的名稱為「濼」(《春秋左傳》),系因本市諸泉匯為濼水,故名。春秋戰國時代,濟南為齊國之濼邑。隨後,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歷下。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濟水之南,故名。公元前16年設立濟南國。公元 前154年又廢國改郡。到了宋代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分全國為15路,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等五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治。自明清以來,一直是山東省省會。 杭州在秦朝時還是海灘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 大業三年(607),改置為餘杭郡。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元代在杭州設兩浙都督府,後改為杭州路總管府,為江浙行省治所(錢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為省治。 合肥作為省會城市的歷史只有62年 史籍中首次出現合肥地名是在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清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屬安徽省廬州府。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1938年5月14日,合肥為日寇侵佔,後為汪偽合肥縣。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安徽省省會由立煌縣(今金寨縣)遷來合肥。 省會城市名稱存在超過了千年的有: 南昌:公元前201年,灌嬰率部在黃安附近修建了一個方圓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門的土城,時人稱之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開始。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九江郡置豫章郡,並設南昌縣為附郭縣,屬揚州,南昌之名始此。五代南唐中主交泰二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宋開寶八年(975年)復名洪州,天禧四年(1020年)屬江南西路,隆興元年(1163年)為隆興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隆興路,二十一年更名龍興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改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 廣州:217年,步騭將交州治所從廣信遷到番禺。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合浦以南為交州,合浦以北為廣州(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4郡),「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才特指一個城市為廣州。「廣州」名稱自漢代出現至今有1770多年的歷史。 福州:秦置閩中郡。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安郡、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閩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 鄭州: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隋政府將北周時的滎州改名為鄭州,州治成皋(今鄭州滎陽汜水鎮),下轄滎陽、成皋、密、內牟(即中牟,因避諱隋文帝楊堅父親楊忠之名,將中牟縣改為內牟縣)、苑陵(今新鄭東北)等縣。從此,鄭州一名開始用於今鄭州地區。 蘭州: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改州,金城郡改為蘭州,置蘭州總管府,府治子城,「蘭州」之稱即始於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拉薩: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築布達拉宮以誇天下,大昭寺建成後,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長安帶來的釋加牟尼佛像供在廟內,從此各地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朝拜。久而久之,這塊神聖的「邏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稱為「拉薩」即「聖地」了。
⑶ 中國建都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是哪個
【古都洛陽】
洛陽(英譯:Loyang 漢語拼音:luòyáng)
歷史用名:(「洛邑」「雒邑」「雒陽」「成周」「新大邑」「神都」「雒京」「中京」)等。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四大聖城(耶路撒冷、麥加、洛陽、雅典)」之一、是「絲綢之路」(洛陽、西安)起始點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早、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洛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亳邑,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洛陽建都,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運網;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洛陽還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別注釋: 洛陽的歷史上的情況比較復雜,容易引起誤解。 1. 商、周、漢、魏諸朝都有多次遷都的歷史,洛陽是其中的一個。2. 出於戰略上和經濟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會設立陪都,例如唐,舉世公認其首都為長安,洛陽之所以稱為其都,是因為唐代統治者定洛陽為其行宮和巡幸之地,並與長安享有相同建制,而部分皇帝更長時間留在此地,故有「東都洛陽」之稱。雖然在對整個皇朝之影響和地位上不能和長安相提並論,但畢竟有別於一般的地方行政單位。
【十三朝古都】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朝 東都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武周 神都 隋唐故城 武則天 公元690年-905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一直沿用的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最確切的說法是在「十三朝古都」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這是目前學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礎之上加上北宋、民國兩個朝代。
【三十一個朝代】依史書記載和依建都時間,洛陽先後有帝嚳、夏、商、西周、東周、戰國韓、秦末河南王、西漢、更始、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李魏、鄭、唐、武周、燕、後梁、後唐、後晉、中華民國等二十三個政權,同時加上新莽、後趙、東魏、北周、後漢、後周、北宋、金等八個陪都政權,因此共有三十一個政權。所以,無論從建都的朝代,或者是從政權的數量,洛陽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注釋:
1.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2. 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