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讀中國歷史應該從哪裡開始
應從近現代人的通史著作開始。一是近現代歷史研究運用了西方科學方法,系統性強,邏輯性完整。二是現代漢語沒有閱讀障礙。(推薦陳致平《中華通史》,體例上有傳統史書痕跡)
二十五史的體例都是紀傳體,偏重史料呈現,缺乏一貫脈絡,如果不是出於專業需要,除《史記》外沒必要通讀。可作為「資料庫」看待。
先對基本歷史進程有所了解,再嘗試看近代名家的史論著作,推薦民國時期名家的著作(譬如錢穆《歷代政治得失》)。到此應該可以確定自己的感興趣的方向(通史、斷代史、歷史學、制度史、歷史地理、考據、史論……),自主組織閱讀。
另外,初期推薦讀一二本通俗世界史(文明史),橫向比較以便理解中國歷史特點;中期推薦讀部分歷史「研究方法」的著作。前期不建議讀1949年後成書的大陸出版的歷史著作。
B. 學歷史 我應該從哪裡做起
學歷史就從中國史最早開始學起,可以看漢書、後漢書、史記等書。學習中國史也可以帶上世界史,尤其我們偉大祖國在曾經的輝煌是很另其他國家佩服的,以及後來歐洲國家工業革命後中國清王朝腐敗不堪,所以讓我們偉大民族有了恥辱。
C. 想學習歷史,不知道從哪裡學起
如果你剛剛接觸歷史的話,首先想好自己感興趣的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
然後建議你先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朝代或者一個歷史時期,翻閱相關的歷史書籍,了解當時的歷史和故事,可以先精通某一朝,或者某個人物。
學習歷史首先是要掌握史實,以中國歷史為例,最好能對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一個總體的了解,比如說王朝更替的順序、歷朝歷代的重大事件
在掌握一定的史實之後還要學會分析歷史,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形態等多個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某個歷史事件
深入學習歷史最好還要了解各種史觀,並形成自己的史觀
以上是我自己學習歷史到現在的感悟
D. 中國古代歷史應該從哪裡看起
我覺得應先從春秋戰國開始看起,因從春秋時開始的中國歷史對一般想看歷史的人會有興趣的,並且中國了事業是從春秋時代開始的歷史資料是很詳細的,之前的不是不詳細,就是有斷裂,遠古的都是傳說,就沒有資料,而且從春秋戰國後的歷史也是越來越精彩。等自己對歷史的興趣越來越強烈,再往前看。
E. 學習歷史應該先從哪裡入門
我認為學習歷史當然要按照歷史的順序吧,自然是要從最原始時代開始學習。我們小時候歷史課最開始學的就是藍田猿人,當時就覺得特別的有意思,特別的吸引人去認真的聽講。雖然到後面聽一些歷史的意義,會覺得比較無聊,但是我覺得從原始開始學習還是比較吸引人的。
F. 讀中國歷史從哪開始讀
先讀正史,比如史記,二十四史,中國通史,對整個歷史有了一定了解,再讀古代人寫的小說,散文,詩歌。注意:不要讀野史,野史會誤導你,野史通常是吸引人眼球的噱頭。
根據我的經驗,讀古人所作小說,詩歌,散文是最真切了解實際的最佳選擇。
以杜甫為例: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再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是唐盛世時期人物,卻是這番慘景,可想而知當時是什麼狀況了。
類似的捕蛇者說,賣碳翁等等作品也反映草根生活。
紅樓夢,水滸傳也有很強的歷史現實意義。
文藝作品往往是當時歷史狀況最一針見血的描述載體。其它作品推薦看三言二拍,笑林廣記等等。在看文藝作品時一定把作者的生活背景拿來看一遍,與正史結合著看,你就能推論出歷史的真正侖廓了。
G. 歷史小白怎樣學歷史
學習歷史學科也是這樣。首先,要解決基本的入門常識,同時建立初步學習興趣。這一點,可以從讀《上下五千年》入手。《上下五千年》是一套廣為人知的歷史入門讀本。由林漢達、曹余章兩位先生所著。從《上下五千年》入手的好處是,這本書通俗易懂,以事件故事為主體,以中國歷史發展為脈絡,展現了從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五千年間,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歷史名人等等,以輕松移的筆調,將龐雜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如果家裡有小孩的,可以和小孩一起讀。這本書讀完,對中國歷史大事件有了基本了解,也就知道了大體發展脈絡。可以說,培養起初步的歷史興趣。
其次,就要建立自己知識體系。要想全面了解歷史知識,且要在實際生活能夠運用,這就需要建立自己的歷史體系。這一點,就要從中學歷史課本入手,有興趣,可以找了中學歷史課本好好讀讀,要記住一些關鍵性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著名的歷史人物生活的年代、每個王朝的成就、社會的主要矛盾。
這樣,就有了一個歷史學的脈絡體系。在觀看電視劇、外出旅遊、參觀博物館、逛古玩市場就能用到你學到基本歷史知識,並且在這些地方學到的知識,也能充實到你的歷史知識體系中去。其實,這些知識,學完高中歷史課本,就掌握的差不多了。
第三步,就可以向更深的方向學習。建議《彩圖版 中國通史》,這本書用了大量的文物圖片,能起到非常直觀的作用,對每個時代服飾器物有個明確認知。這些書看完了,也就算是打開了歷史之門。基本脫離了歷史盲。
如果再想進一步,就要找自己喜歡的專門史去讀。喜歡服飾可以讀《中國服飾史》、喜歡軍事的可以讀《軍事史》,喜歡科技的,可以讀《中國科技史》。這樣,你種下一株樹,隨著你知識面的拓展,樹也會越來茁壯成長。
H. 想了解下中國的歷史該從哪方面入手
《國史十六講》:極好的中國歷史入門書籍
中學時歷史學得比較好,標志就是考試常得100分。當然,那是應試教育的結果,只要在考前把各種運動的年代和意義背得滾瓜爛熟,考起試來自然會得心應手。後來選擇了理科,進入大學,畢業後專心於軟體技術,十年左右的時間內遠離了人文學科,不再仔細體會魯迅的文章中省略號的六重含義,也不再深入分析李自成起義的歷史背景。後來隨著走上管理崗位,開始對歷史等人文學科產生興趣,從清朝入手斷斷續續地讀一些歷史方面的書,如《正說清朝十二帝》、《雍正皇帝》等,並對《漢武大帝》等歷史劇情有獨鍾,但一直缺乏對中國歷史的完整認識,直到讀完這本《國史十六講》。
《國史十六講》是作者在系列講座的基礎上成稿,採用專題的形式,以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變遷為主線,概略性地介紹了從中國人的起源到清朝的閉關自守的過程,其中對每個朝代的政治體制變遷、文化發展、社會特點等方面的提綱攜領的介紹有助於讀者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的延續性,從而避免過多地陷入到細枝末節當中。歷史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書中所說,泱泱大漢得益於秦的奠基,盛唐氣象離不開隋的創制。該書的另一個特點是除了引用《史記》等經典歷史著作外,還較有針對性地引用了《世界文明史》、《亞洲史》、《中國人口史》、《中國制度史》多本中外歷史學家的研究著作和論文,顯示出作者作為一個歷史教授的嚴謹和博學。
如果對中國歷史感興趣並希望所有了解,《國史十六講》無疑是一本極好的入門書籍。
讀罷全書,筆記如下:
1. 文化的發展依賴於特定的歷史背景
中國古典哲學是社會的、政治的和倫理的,反映了一個屢起沖突、政治混亂的時期。其代表是儒家和道家學說,都產生於晚周時期大動亂的形勢下,力圖提出穩定社會和安撫人心的原則。儒家側重強調穩定社會,個人的行為應該合乎群體的規范,應該「克己復禮」,因而為後代的統治者所採用;道家側重強調內心的和諧,追求消極無為,順其自然。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力圖從不同的角度解決社會的矛盾。
同樣,唐朝的古典詩歌非常繁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唐高宗李淵喜歡詩歌,因而在剛剛形成的科舉制度中加試詩賦,為擅長寫詩者提供入仕的正途,至盛唐時以詩賦取士更見推重。
2. 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宋朝
在大部分人的知識體系中,提到宋朝時總想起偏安杭州的昏庸皇帝趙構和屈死的「精忠報國」英雄岳飛。但在作者筆下,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榮的時期。文官政治取代了軍人政治,一掃貴族階層對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平民通過科舉制度進入統治階層,其比例超過官員總數的三分之一,為歷代之最。宋皇帝趙恆在此背景下寫下了「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葯、指南針誕生於宋代,並由此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狀態:印刷術在知識傳播方面,火葯在戰爭上,指南針在航海上,並且隨著這些發明的利用又引起了無數的變遷。這些變化促進了15世紀、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在宋代,儒家思想深入影響社會的各個層面。在學術上,朱熹在程顥和程頤的基礎上完成了儒學的二次復興。同時,在儒家思想的長期熏陶下,社會上出現了諸多孝義之家---後人稱之為義門,影響最大的當推浙江浦江縣的「義門鄭氏」,依靠一部以朱熹家禮為宗旨的家訓---《鄭氏規范》,不僅維系了大家族內部幾代人的和諧共處,而且維系著大家族和鄉鄰之間的和諧相處,歷經宋元明三代傳頌不息。
3. 中央之國的盛衰
曾有人言,中國人不懂得利用老祖宗的遺產,只知道把指南正的技術用來製造羅盤,把火葯技術用來製造鞭炮。這種說法是不完全客觀的,火葯早被用於製造火槍火炮,指南針也已用於航海,這里的關鍵原因是長期以來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中央之國」,甚至是世界的中心,皇帝和大臣們都沒有徵服世界的願望。在明朝,中國的絲綢、棉布、瓷器被運往世界各地,與此同時世界白銀產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流向了中國。在這種背景下,鄭和比西方人早一個世紀開始大航海的嘗試,先後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要「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顯示天朝大國的富庶與強盛,而沒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殖民地的雄心和野心。也正是因為中國的富庶,使得西方列強一直垂誕於中國,並在後來大舉入侵由於閉關導致軍力落後的清王朝。
4. 其它有趣的知識
中國歷史的三個時代: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
「封建」一詞來源於周朝的封幫建國。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七十一家諸侯(其中五十三家與周天子同性姬),用同性諸侯構築起一道屏障,來捍衛周天子的中央權威。這與今天的封建主義、封建社會已經大不相同。
坐凳子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漢人胡化的結果。中原漢人原本席地而坐,並無坐椅子、凳子的習慣。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在胡人漢化的同時,漢人在生產、生活中也潛移默化地吸收了胡人的部分習俗,典型的例子就是「胡床」。胡人發明的高足座椅,被漢人稱為「胡床」。胡床自北向南逐漸流行,促使高足傢具的興起,終於改變了漢人席地而坐的習慣。
忠孝不分家,臣不事君,則子不孝父。唐朝的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先後背叛唐朝稱帝,但後來因為爭搶皇帝寶座,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所殺。唐朝末年,宣武節度使朱溫憑借軍事實力廢除名義上的唐哀宗,該國號為梁,因而成了五代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梁太祖,但不久被自己的兒子朱友珪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