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武漢被稱為什麼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構成濱江濱湖的水域生態環境。
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武漢又有「大武漢」美稱。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武漢應略如紐約、倫敦之大」。辛亥首義成功,孫中山先生驚嘆:「武漢一呼,四方響應」,道出了武漢扼控四方的重要戰略地位。
武漢會戰時期,全國各地響起「保衛大武漢」的口號,武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20世紀初期,武漢一度成為中國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大武漢」與「大上海」交相輝映,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座曾被冠以「大」的都市。
武漢是全世界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內陸地區的金融、商業、貿易、文化中心。武漢正以「復興大武漢」為目標,重返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
大武漢確有其大。登上黃鶴樓,極目楚天,武漢之大氣大勢盡收眼底:兩江交匯,龜蛇相望,三鎮鼎立,大江東去。武漢市域之浩盪,氣勢之磅礴,不可不謂之大。
㈡ 「武漢」古代的時候叫什麼
「武漢」古代的時候叫江城。
武漢漢口一帶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漢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市郊黃陂區境內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是迄今中國發現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武漢的城市起源,是東漢末年的位於今漢陽的卻月城、魯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東漢末三國初,地方軍閥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是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
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了一座瞭望塔——黃鶴樓。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的「西望夏口,東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漢。當時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2)武漢在歷史上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武漢最早屬於楚國,在那時他被稱呼為夏汭,可是到了後來,他則是擁有多個名字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城區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
這也是因為三個鎮組成了如今的武漢,一直到了最後,直接三鎮統一,武漢也是自此建立。赤壁之戰後,孫權自建業移治於鄂,改鄂縣名武昌,設武昌郡,沙羨縣境內的江夏山為拱衛其上游的形勝之地。
因此,孫權便於黃武二年派人在山上近江處築城。此城周圍二三里,因隔江面對夏水入江口而取名夏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