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與社會如何落實備課

歷史與社會如何落實備課

發布時間:2023-03-08 11:47:09

『壹』 如何有效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祁縣教育局教研室 武曉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

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

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

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

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

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

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

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

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

「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

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

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

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

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

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

(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

(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

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

(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

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

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

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

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

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

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

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

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

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 *** ,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

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

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

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

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

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

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

(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

(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

(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

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

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

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

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

成長=經驗+反思。

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

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

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

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貳』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常規要求有哪些

一、備課
備課是課堂教學前的准備工作。包括制訂學期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兩項內容。
一 學期計劃
認真研讀並深刻領會《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及其課程標准解讀,通讀各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內容,了解各冊教材之間的關系。結合學校、班級、學生具體情況制定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要求個人先擬訂計劃並經備課組(教研組)集體協商後通過,開學後二周內上交。
學期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所授班級情況分析。包括學校概況和學情分析,如:學校教學環境、班級人數、學生的學習紀律、品德行為、預期知識、興趣愛好等情況;後進生、優秀生情況及如何採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標要求。本課程總體目標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與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索的過程和方法,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在理解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本學期的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3.教學進度。包括學期、單元、周課時的教學安排,要體現日期、課題、課時數、教學內容(包括綜合探究、社會實踐活動、復習及檢測)等項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現。
二課時計劃
課時備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教學程序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對課時備課的基本要求是:
1.認真研究課程標准、教材和閱讀有關參考書
①明確單元、課時教學目的,把握教材內容及結構。
②確定重、難點,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③閱讀參考書,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學生實際
分析學生現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教學設計既要符合授課班級大多數學生實際水平,同時又要兼顧優秀生和後進生的發展。
3.有效組織集體備課活動
教研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是年級備課組)要組織集體備課活動。集體備課任務主要是討論並確定教學目的,研究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分析並確定教材的重難點,交流教學方法等。教師要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活動,但教師不能照抄照搬集體備課教案。
4.提前撰寫教案
認真按課時備課,必須提前一天寫好教案,備詳案還是簡案應根據教師的個人經驗和學校要求等來決定,但三年以下教齡的教師必須寫詳案。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也必須要撰寫教案,但可以是簡案。詳細教案是指把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都詳細地寫出來;簡案指只寫出主要教學活動安排、教學內容的要點、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
5.精心設計好教案
教案應包括以下內容: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用具、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運用,教學時間分配,板書設計及作業布置等。教案設計具體需注意:
(1)教學目標的設置
①分析《歷史與社會》的課標要求和現行教學資源條件;
②分析本課時的教學地位和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主題;
③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准備態度,包括學習者預備知識和技能,已有的經驗等;
④教學目標的呈現應採取行為化的陳述方式,要防止教學目標的超標或降格。
(2)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教學重點是指體現教學目的、要求最本質部分的教學內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難點即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學內容。
(3)教學資源的處理
課本、圖冊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若教科書內容充分反映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就主要依據教科書展開課堂教學,否則就要補充其他的教學資源。補充教學資源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要結合鄉土教學資源進行因地制宜地教學。
(4)教學方法的選定
選定教學方法需要注意:
①必須符合教學目標要求。對於較低層次的教學目標,可選擇教學信息傳輸較大的教學方法,如系統講授法;對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可選擇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②要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特徵。
③要考慮到教學條件。教學條件既包括學校的教學資源條件,也包括教師的自身條件和學生的情況,運用教學方法要揚長避短,恰到好處,不求形式,而求實效。
④要力求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
(5)教學媒體的選擇
①要考慮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條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學掛圖」「教具模型」「投影圖片」等教學媒體;
②更要提倡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如CAI課件運用等。
(6)板書和作業的設計
板書設計要有科學性、整體性、條理性,作業設計要少而精、要圍繞教學目標,要有一定比例的實踐性作業、要有利於鞏固與反饋。
(7)寫好教學反思
要及時總結每節課的經驗與教訓,進行再教設計,提倡記錄課堂中生成的問題。
二、上課
上課是教學實施的關鍵環節。教師必須做好課前准備,熟悉教案,理清教學思路,准備好教學用書和教具等。預備鈴響後,任課教師必須到達教室候課,督促、檢查學生做好課前准備工作。在課堂上要做到儀表大方、態度和藹、語言規范、清晰准確,堅持正面教育。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按照教學進度有計劃、有規律地進行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學目標:
①依標施教,科學、具體、合理地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②遵循學生的發展水平,既把握全體學生的認知情況,又兼顧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
2.教學內容:
①注重歷史、地理和各種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必要聯系,使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開放度。
②堅持直觀教學,有機地運用各種教學媒體,使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
③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趣味性,注意聯系實際,防止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記憶。
④挖掘地方課程資源,關注學生身邊生活,有機地滲透鄉土教學。
3.教學過程:
①要把握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要講究教學方法,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做到概念准確,思路清晰,科學直觀,明白易懂。注重與學生交流對話,力戒「照本宣科」「唱獨角戲」。引導師生互動,讓學生主動、充分地參與課堂教學。
②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把教學活動與解決一定問題的具體情境掛相結合,在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和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探究活動。精心設計問題,開啟學生思維。問題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啟發性,層次性、開放性。
③合理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對學生的回答做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掌握學習和認識社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從圖表、文字等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論從史出;多維度、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④教學結構安排合理完整,時間分配科學合理,各個環節承轉自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課堂教學的發展。
⑤能充分利用教學媒體資源,教學手段多樣、有效;板書結構清晰,條理清楚,有利於學生建構知識。
⑥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訓練,每節課有適量的訓練,訓練講究科學性和針對性,並做好及時地反饋與評價。
4.教學效果:
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大多數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特別是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
②師生參與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張揚和提升。
③作業效果好,學生絕大部分能順利完成作業。
三、作業布置與批改
1.作業布置
科學布置作業是學生達到良好作業效果的基礎,要做到:
①目標明確,作業布置要圍繞教學目的,緊扣教學內容,精心篩選,針對性強。
②份量適中,題目要具有典型性、實效性,做到以質勝量,提倡以課內作業為主,布置少量課外作業,活動類作業可結合綜合探究活動,建議每單元一次。
③難易適度,要面向多數、兼顧兩頭,以多數學生的水平為著眼點,強化基礎知識,同時考慮優秀學生並適當照顧後進生,力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2.作業批改
①批改形式靈活多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注意麵批和課後批改的結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結合。
②課內作業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認真及時,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改;其餘作業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數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③批改作業應准確無誤地指出學生的錯誤,作業評判結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閱評語。批閱評語盡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3.作業講評
針對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共同性問題要及時講評,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指導學生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及時訂正錯誤。對個別學生的特殊錯誤,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4.建立作業批改檔案
將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之一,對作業優秀的、有進步的學生要予以表揚和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質量測評
歷史與社會課程的評價不僅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做出評價,而且要對學生認知能力、思維水平、認知策略、情感態度和個性發展等方面進行整體評價,尤其要關注學生在這些方面發生的變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學習過程考查。要建立實施簡便的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較長時期內學習態度與習慣的變化,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軌跡,並在期末學習報告單中予以體現。評價記錄方式的選擇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項目評價,學生分小組合作研究,教師對其完成情況進行判斷;教師觀察,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的微觀分析,應准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審視自己的作業,反思已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等。
2.紙筆測試內容方式。測試內容要以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要求為依據,結合學生使用的教材和學生學習實際,適當地運用鄉土材料和熱點材料。整卷以主觀題為主,難度不低於0.75。測試方式可以採用開卷或閉卷的方式進行。
3.命題體現學科特點。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於歷史與社會學科新課程教學實施。根據「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學科特點,測試命題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重現或記憶方面,更應該考查學生整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知識的水平。要考查學生對學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情景化命題,考查學生認識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要適當考查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變化。
4.質量測試目的。要堅持發展性評價,診斷性是為了改進。教師要及時認真改卷,總結分析測試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講評。提倡教師面批和個別指導,不能公布學生成績。
5.學業成績報告單。期末學業報告單成績單由期末測試成績40%,平時測試成績30%,學習態度與習慣(成長過程記錄)30%組成。可分檔評定學生學業報告單:
序號 檔次 分 值
A 優秀 90以上(或占人數的25%)
B 良好 75-89 (或占人數的30%)
C 合格 60-74 (或占人數的40%)
D 不合格 60以下(或占人數的5%)

『叄』 如何有效挖掘鄉土教學資源,創新課堂教學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要求:教師要善於發掘和利用本地特有的鄉土教育資源。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密切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在實際中發現問題,並綜合地運用各種知識去解決問題,提高對社會的認知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因此,老師應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擷取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引發學生的直覺體驗,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激活課堂教學。
鄉土知識的涵蓋面和涉及面是十分廣泛的,它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具體而言,就是指我們的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跡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物事、語言文化等。那麼,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將鄉土資源有機地融進課堂中呢?在這里,筆者對自己近幾來的教學試作些粗糙整理,以便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巧取鄉土生活,搭建問題探究平台
1、所謂「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問題情境的支持下,師生從提供背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交流成果等幾個方面來組織和實施教學的一類教學范型。該教學模式的實質是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參與和體驗知識,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從而達到對知識真正理解的黨學習產目標。《歷史課程標准》特別強調,在歷史課程內容的改革方面,必須要「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以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由此可見,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尤其在初中階段,就應降低理論強度,充分開發利用富有生活氣息的豐富的鄉土,甚至家族的歷史課程資源。
例如我在執教西周的「禮樂文明制度的確定「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宗法制,我給學生一個表格材料:
問:如果這家主人要自己的地位與權力傳下去,誰最有可能繼承?並說明理由。結果沒有幾個學生回答。在課後反思時我也作了調查,主要原因出在學生對這個材料不理解,超出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其實就是沒有搭建好給學生探究的平台。那麼,我在另外一個班級執教時就選取了學校附近幾個村居的宗詞照片,學生很快就認到了自己的宗詞,然後我就進一步解釋嫡長子世襲制的原則,最後出示上述探究的表格材料,學生回答的正確率就很高了。又如九年級教材中的「改革與開放的時代」中有一個專探究,它他為三個內容:有感於深圳速度和浦東巨變、有感於生活用品的變化、有感於休閑方式的變化。如果教材內容而探究,我想教學效果如何很難說好。因為教材所選取的例子雖然典型都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脫離學生的感性認識。所以我對這一專題探究稍作改動,將課題命名為「戲說生活,漫畫經濟」。課前我先發給學生這樣的一個學習提綱:第一自我衡量調查家鄉的生活看經濟發展水平;第二縱向比較,調查三十年前長輩們中學時代的生活並與你自己生活作比較看經濟發展水平;第三橫向比較,通過上網,比較去年蒼南縣城、你所在的鄉村、五鳳鄉三個區域人均收入看經濟發展水平,這個學習提綱基於學生實際和對長輩們的調查所得,在課堂學生異常活躍,你言我語。這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用實例說明改革開放的成果,又聯系了思想品德課中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所以適當地選取鄉土資源,為探究搭建平台,學生既有內容可講,又能探究出一個所以然來。
二、巧借地域景觀,增強社會實踐能力、
《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課的目的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綜合多種知識探究社會問題,提高參與社會、實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要使探究課達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綜合性」、「探究性」、「活動性」和「社會性「,實現課堂從」歷史「到」社會「的回歸,這樣要求我們的課堂和活動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生活的體驗和社會的回歸。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為發展學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條件。以七年級上冊為例,該冊教材中的綜合探究課都是圍繞人類是生產與生活環境探究設計的,加上整個課程的設計基於生活、基於案例、基於問題的呈現方式,綜合活動課的探究自然成為了學生鄉土自然資源的探究。那麼怎樣在七年級上冊的綜合探究課中開發家鄉的自然環境資源呢?
第一課「生活在社區「和綜合探究一」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教學中,我便引導學生在學會繪制平面圖的基礎上,繪制社區圖,明確自己家在本村中社區中的位置,然後按社區分組,讓同一社區的同學一起繪制自己社區所在鄉鎮版圖中的位置,然後進行輔導糾正。全班同學一起繪制家鄉鄉鎮的行政平面圖,最後查找鄉鎮在溫州市的位置和溫州市在全國的位置。用四幅圖呈現了四級家鄉——社區、鄉鎮、溫州、中國。在講七下「我是社會小主人」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調查題目《橫陽支江污染狀況調查》(橫陽支江是蒼南縣的母親河),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本地學生,讓他們回家向長輩們了解這條河過去的狀況,並收集有關的資料,另一組是外省縣的學生,讓他們進行戶外考察活動,沿著這條河兩岸進行觀察、訪問。然後結合兩組同學的精華,寫調查報告及整理治療,最後進行團隊活動,組織志願者課余時間撿垃圾。這樣既落實了教學內容,靈活的適用開發了鄉土資源,又讓學生嘗試了如何行便監督權,真正體會到「 是社會小主人」的感覺,使鄉土資源教材想到補充,相得益彰,交相輝映,同使也增強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三、巧挖民風民俗,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教育家誇美紐斯說:「興趣里創造一個觀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把學生帶入思維的興趣之門,可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中引入鄉土資源,能夠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也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豐富與親切。例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課,為了更加清晰的闡明南北自然差異和人文差異,我有意識地讓學生課前收集家鄉的氣質、土壤、河流水文特點、典型動植物、農作物耕作制度、房屋結構、水陸交通、飲食及過年習俗等,並將其製成表格,我在備課時也製作好了一張關於北方自然環境和人文特點的表格,並且收集了幾組圖片和flash。在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觀察幻燈片再填寫表格,然後將「北方的表格」與課前製作好的表格進行比對,最後我與學生一起歸類總結。在課堂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從學生的信息反饋來分析,這樣的設計到達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又如在九年級《世界遺產在中國》一目中涉及到「非特文化遺產」。在教學時,我給學生播放了「溫州鼓詞」和「賣技」的視頻,還給學生展示了溫州米塑藝術和窗花紙幾組圖片。課堂中學生時不時地發出了「哇」驚嘆聲和指指點點聲,在課後我給學生布置了向長輩的了解關於「賣技」和「米塑」這兩種文化。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有個學生拿了一本手抄的賣技書給我,還說他父親曾經唱過多年賣技,發現書中有許多錯別字,要求我給予更改。在教學中,巧妙地挖掘鄉土資源,不僅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信感親切,還促進了學生對溫州曲藝和藝術所蘊含的意義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巧引名人偉績,提升綜合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即人文方面的素質與修養,亦稱人文素質。一般把人文素養定位於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一是指掌握語言、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美術等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的程度,二是指依靠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內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自由、自覺、批判及超越精神,對人生意義與價值判斷和思考。第二層次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性的東西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層次價值才能復活。由此可見,人文素養為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人文知識體現在具體的學科知識之中,而人文精神則蘊涵在人文知識之中,需要我們在學習人文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思維、概括、提煉出人文的精神。人文素養關鍵在於塑造人文精神。
鄉土知識在塑造公民修養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功能。一個人在認識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鄉,再逐步擴大到了解國家。正如蘇霍姆林斯斟說的:「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是從愛家庭、愛學校、愛集體農庄、愛工廠、愛法國語言開始的。他從直接表達愛家庭、愛學校、愛家鄉的感情,逐漸過渡到認識吏加深刻的社會關系。從理性上認知祖國的概念。」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基普郎格曾經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在教學中引用本鄉土的名人秩事,能使學生認識自己的先輩對家鄉、對祖國的貢獻,能隱妥到家鄉人民辛勤勞動和英勇斗爭的業績,進一步體會到家鄉的可愛和祖國的偉大。八年級教材中涉及的「盛世文化」,我就給學生補充了東晉謝靈運的作品,在執教「文人的世界」我也給學生補充了南宋時的永嘉學派和王十朋的相關史實以及他那幅寫在溫州甌江江心寺的絕妙對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水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樣,讓學生了解到了我們溫州家鄉的歷史文化。在歷史的不同時期曾現過燦爛的歷史,也留給了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學生感悟家鄉古老的文化同時也感受到了祖國那博大精深和光輝燦爛的古典文化。還有八年級下冊有一題目「從此伐戰爭到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我利用雙休日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雲岩鄉革命老根據地紀念館——仰英亭參觀,要求生向紀念館的負責人訪問有關革命烈士的事跡,以便在課堂內作發言交流。在課內,有些學生講述林平海的事跡,有些學生講述王屏周的事跡。這樣就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時代,也對當時毛澤東同志創建農村根據地的進一步理解。通過引用家鄉的名人偉績,讓學生體會到革命先驅的生存艱難,意識到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學會好好珍惜和把握。從而激發了學生戰勝困難,度過逆境的勇氣和力量,培養自己奮發進取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對家鄉的驕傲感。這難道不比那些以空泛的「政治化」或「祖國化」為口號,以古才能的民族英雄,偉人事跡為教材,蒼白無力的愛國主義教育顯得更加豐厚有力。由此可見,鄉土資源不僅是樹立學生健康向上人生觀的催化劑,還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化石」。
綜上所述,將鄉土資源適當地運用,整合到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幫助學生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方式,能讓學生探究歷史與社會的興趣,增強社會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達到傳道、授業,解惑之功效。當然,將鄉土資源整合到教學中,要盡量避免濫選濫用,避免將與社會教學演變成了地方課程教學。

『肆』 初中歷史怎麼教

一、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來設計問題,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促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認真的思考得出准確的答案。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思維和教師提出的知識點相吻合,具體來說,教師可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 首先,教師要重視教材中有用的素材,並將其充分使用到備課環節中,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史料等素材來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挖掘教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的烽煙》一課時,教師可結合教材重「林則徐」的圖片來提出問題,讓學生收集有關林則徐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教材得到充分利用,還可以給教師節約更多備課時間,給學生提供便利。 其次,拓展教學內容,在教師的備課階段,可充分使用新聞素材、資料圖片、影像視頻等資料來設計問題,藉助視頻資料在間接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開拓和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美國的誕生》一課時,先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大國崛起》里的美國篇,這一部分詳細介紹了美國剛獨立時的背景、1787年憲法的頒布、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在學生大體了解了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歷史以後,再結合課本教材給學生詳細講述有關美國聯邦建立的教學內容並提出問題,以此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再次,利用文獻資料創設問題情.境,就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而言,輔助.學生學習知識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歷史文獻資料,教師在解釋完歷史文獻資料以後,學生相繼形成了對歷史的理解,在教師講解文獻資料的同時,引_學生逐步形成歷史意識。在歷史教學內容中文獻資料占據著較大比例,通過運用文獻資料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利於弓導學生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從而深化學生閱讀和理解史料的能力。例如,在講授《唐的盛衰》一課時,教師可以融入一些有關婁師德、狄仁傑等人的史料,讓學生分析武則天時期在政治、農業和科舉等方面的措施。 最後,引導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深人到情境中理解教學內容,如在教師講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時,出於幫助學生准確理解和掌握該內容的目的,教師就可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完成問題情境的創設。如分別指派九名同學來飾演三省六部的長官,並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職務。如在某年唐朝黃河泛濫,下游百姓無家可歸,這時該讓三省六部中哪個省哪個部來負責治理水患並安置百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並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二、課堂提問技巧的掌握 教師設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主導者,需要藉助適當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基於此,就需要教師嚴謹看待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首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時,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學情來設計問題;其次,巧妙結合重難點問題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一消化重難點知識,設計的問題還要結合課本教材的內容,此外,教師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困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提問,並及時解決相關問題,最終幫助學生扎實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最後,還需要教師嚴格把控一節課上的提問數量,在適當的時間點提出問題,還要杜絕一直提問,同時,也要重視提出問題的前後銜接,遵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活動普遍是由低潮向高潮發展,基於此,教師在提問時,要結合學生的思維活動整體規律。准確把控合適的提問時機,可以在課堂氛圍沉寂或學生思維停頓時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改善整體教學氛圍。 除此之外,在學生提出問題以後,教師可對其進行反問,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要將問題反拋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己存在的困惑並尋找有效解決方式。在遇到學生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讓其他學生做出回答,再提出類似的問題,要求該學生作答。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促使師生和生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並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所學內容。還有一點需要引起教師的注意,即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每一個提問,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缺少嚴謹,也需得到教師的認真對待,並給予學生的回答以肯定的評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於教師的尊重和認可,增強學習自信心。 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相較漫長且復雜的過程,假如學生並不具備良好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進一步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有效培養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在共同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還可以得到意外收獲:學會傾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觀點與思想,促使學生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引導學生將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進行對比,在對比過程中實現取長補短;學生在和其他同學進行溝通交流時,要堅持自身觀點,不要隨波逐流做牆頭.草,促使學生形成積極探索、剛正不阿的良好品質。除此之外,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使得師生、生生之間形成互相尊重、平等、和諧的關系。例如,教師再講授《生活的時代印記》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在課下進行資料的收集,與長輩進行談話,歸納一下不同時代,人們在價值判斷、生活情趣上存在的差異,並思考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總結出生活的時代印記。有的學生收集衣服的變化,建國的時候流行軍綠色的軍裝,改革開放.後,服飾有了色彩,樣式也豐富起來,進人21世紀,服裝越來越時尚;有的學生收集住房方面的變化,建國時期的小土房、70年底的筒子樓、80年代的福利房、90年代的商品房、21世紀的高檔公寓等;在出行方面,建國時期基本靠走,60年代出現拖拉機和大卡車、70年代自行車、80年代公交車、90年代私家車、21世紀地鐵、高鐵、飛機等多元化。 綜上所述,歷史與社會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不僅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問題情境教學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持續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更好理解和扎實掌握相關知識點,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與探索能力,顯著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質量和效率。 來源: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0年13期

閱讀全文

與歷史與社會如何落實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