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於歷史解釋、歷史敘述、歷史觀點、歷史結論,大家是怎麼區分的
歷史解釋:每個歷史學家在文獻學、語言學、考古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輔助下,藉助出土文物和史料記載等依據,在自己對史料的理解基礎上,對一個歷史概念進行解讀,對一個歷史事件進行原因、何以如此發展的原因進行探討,對歷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較准確的功能性定位。不過在解讀和探討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融合個人主觀想法。
歷史結論:在全面了解歷史事實、多方位吸收不同歷史解釋和歷史觀點的基礎上,選擇最為可行、最為科學、公認度最高的歷史論述,對一個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蓋棺定論」。要得出結論,一定是有論點和論據的,而且要運用大眾較為認可的邏輯進行推理。
最平白的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歷史解釋是按照自己理解來解讀事件;歷史敘述是平鋪直敘;歷史觀點是對一個事件的看法;歷史結論是經過論述後得出的結論。
⑵ 什麼是歷史解釋
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一、區分史實與解釋,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認識到,史學家本身由於受到時代、經驗、理念、材料充足程度等的限制,會按照自己的需要(盡管史學家們努力避免)來選擇歷史材料,這使史學家們在解釋歷史的時候難免會發生偏差。有了這種「以史家為中心」的認識後,學生才會去區分史實與解釋,並大膽地對各種歷史解釋投以審視的目光,進而為開展理解和評析奠定心理准備。不同的歷史解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側重點不同,不同的歷史解釋之間不存在實質的沖突。對於這種情況,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史觀作為觀察歷史的視角,解釋歷史的模型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和相對性,還要幫助學生界定和理解各種史觀。另一種是觀點的對立,即不同的解釋之間,互有出入,構成了實質的沖突。這就涉及不同解釋的正誤、深淺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不同史學家對同一史事的論述,明了各方解釋、評判的不同之處,並能從來源、依據、理念、目的等多個方面,解釋彼此的矛盾沖突之本質所在。
二、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有理有據表達自己的看法要想客觀論述、有理有據,就要求教師提供足夠的、合適的材料,預設好學生思維推進的邏輯路線。
三、能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在課堂上更多地表現為通過教師「教材問題化」的努力,將靜態的教材打造為問題的素材。四、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如果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那麼,所謂以史為鑒,就是要通過對已有歷史的解讀,孕育出歷史智慧,以形成、提供一種特殊的視角,來涵養出「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以更有效地審視現實生活、解決現實問題。
⑶ 歷史敘述與歷史解釋的區別
歷史敘述是客觀的陳述,歷史的事件,是一部流水賬,歷史解釋,是通過客觀的流水賬式的記載,去分析背後的深層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⑷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解釋是什麼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分別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在學習歷史、認識歷史、解釋歷史、評判歷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明辨是非,揚善去惡。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特點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