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面楚歌,指的是哪一個歷史人物呢
四面楚歌指的歷史人物是:項羽。
1、四面楚歌
【成語】: 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舉例造句】: 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近義詞】: 腹背受敵、山窮水盡
【反義詞】: 安然無恙、旗開得勝
【歇後語】: 九里山前擺戰場;烏江岸上困霸王
【燈謎】: 烏江岸上困霸王
【用法】: 作定語、狀語;指孤立無援
【故事】: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2、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Ⅱ 四面楚歌的人物是誰
四面楚歌的人物是:項羽、韓信
公元前203年12月,韓信屯兵垓下,布下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起來。韓信故意激怒霸王,他編了四句話,讓士兵沖著楚營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霸王率領十萬大軍沖到垓下,陷入重圍。霸王率領人馬左沖右殺,勇不可當。韓信邊戰邊退,引誘楚軍完全陷入十面埋伏中。
夜裡,項羽聽到漢營里四面傳出楚人的歌。吃驚不小,以為楚軍都投降了。這就是四面楚歌的來歷。
但見霸王跨上烏騅馬,帶著八百江東子弟兵,猛虎似的突出重圍。打算渡河東去。
戰到最後,只剩二十八個士兵。霸王專挑漢兵多的地方沖殺,他左刺右劈,漢軍將士不敢逼近楚兵,遠遠地嚷著躲著。霸王帶著二十六個子弟兵跑到了烏江邊,烏江亭長盪著一隻小船等在那兒。他知道來的是霸王,就催他馬上渡河。霸王笑著說,我帶著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江來打天下,如今他們全部戰死,我哪兒能一個人回去呢?我哪兒有臉見江東父老。項羽別了虞姬,戰至只剩下霸王自己一個人,仍舊不肯渡江,最後在烏江邊拔劍自殺了。
希望能望採納,謝謝!
Ⅲ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誰是哪位人物的典故 歷史事件是什麼
四面楚歌這一四字成語堅信許多人都聽聞過,實際上這一四字成語源於一個歷史典故,這一歷史典故里邊的主人翁很有名,那麼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誰,是哪位人物的典故,歷史事件是什麼?下邊請追隨我一起去掌握吧。
四面楚歌的主人翁是西楚霸王項羽,是周王室姬姓項國子孫後代 ,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西楚霸王項羽強悍好武,追隨堂叔項梁啟動吳中農民起義,抵抗秦代。項梁犧牲後,率軍過河救援趙王歇。巨鹿之戰,擊敗章邯和王離領導幹部的秦兵主要,殺掉秦王子嬰,自稱為西楚霸王,定都於平陵(今江蘇省臨沂市),大封滅秦元勛名將,擁立六國皇室子孫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市發兵,颳起歷經四年的楚漢之爭。西楚霸王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漢高祖劉邦,彭城之戰慘敗漢軍。但彭越持續後才毀壞楚軍補充,以後高漸離統一了黃河以北,揮軍南進。西楚霸王項羽自以為是,猜忌亞父范增,至終漢高祖劉邦所敗。
盡管西楚霸王項羽是西楚霸王,可是為人正直自傲不願意遵從他人的建議,盡管那時候他的整體實力漢高祖劉邦強勁,可是漢高祖劉邦卻知人善任,用心徵求他人的建議,以後在西楚霸王項羽軍力最欠缺的情況下攻擊。
那時候西楚霸王項羽由於歷經上一場的戰事,軍力很少,穀物也早已即將吃完了,因此漢高祖劉邦令人將早已是殘兵敗將的西楚霸王項羽等牢牢地圍在垓下之戰,沒有穀物的她們,出不來幾日毫無疑問支撐點不了。
為了更好地讓西楚霸王項羽的兵士人浮於事,漢高祖劉邦命包圍著西楚霸王項羽的兵士在晚上唱出楚地的民族歌曲,西楚霸王項羽等認為周邊已都被漢高祖劉邦馴服,自信心大失,感覺自身早已在劫難逃了,而孫尚香為了更好地不連累項羽自刎於項羽的馬前。
Ⅳ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誰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劉邦,項羽。
四面楚歌中的歷史人物是西楚霸王項羽和劉邦。當年項羽被劉邦的人圍困在垓下,漢軍的將領韓信為了瓦解項羽那邊的軍心,故意讓士兵們唱楚人的歌。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項羽。
公元前202年,項羽敗退到垓下,彈盡糧絕,被漢軍團團圍住。為了徹底瓦解楚軍的鬥志,劉邦叫漢軍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使楚軍以為漢軍已經盡占楚地。項羽等人在聽到楚歌之後,心中不禁又悲又驚,完全喪失了心中的鬥志。
四面楚歌介紹: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定語;含貶義 ;指孤立無援。
【示例】晉·陳壽《三國志·吳琮傳》:「高祖誅項,~。」 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我同胞處於四面楚歌里,猶不自知。」
【近義詞】孤立無援、進退維谷、腹背受敵、山窮水盡、楚歌四面。
【反義詞】左右逢源、一呼百應、安然無恙、旗開得勝、起死回生。
Ⅳ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楚霸王項羽,當時的項羽在垓下被劉邦的漢軍所困,四面對敵,沒有活路,聽到楚歌之後,心中不禁又悲又驚,完全喪失了心中的鬥志。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
四面楚歌一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故事的主人公是項羽。當年項羽被劉邦的漢軍圍困在垓下,漢軍的將領韓信為了瓦解項羽軍隊的軍心,故意讓士兵們唱楚人的歌,當項羽等人在聽到楚歌之後,心中悲涼不已,鬥志全部喪失,毫無退路可言。
後來四面楚歌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