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國演義》哪個國家最後被滅亡
魏先被司馬炎(就是司馬懿他孫子)篡奪了政權,然後蜀國被鄧艾成功突破到成都直接投降。唇亡齒寒,吳國不久也被滅了(孫皓也它媽一個龍包)。司馬炎完成統一大業後改國號為晉。至此三國結束
㈡ 歷史上蜀國被誰滅的
三國時期,蜀國是在公元263年被司馬昭所滅。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蜀國滅亡原因:
蜀漢後期,姜維的北伐使得蜀漢國力耗損巨大,宦官黃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老臣張翼都開始反對姜維北伐,姜維感到壓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儲備軍資,繼續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黃皓,但因劉禪十分寵信黃皓而無能為力。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得到鍾會治兵關中的消息,上表劉禪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但黃皓聽信鬼神之說,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蜀漢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
姜維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卻沒想到鄧艾從景穀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劉禪一方面調閻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議。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而姜維接到劉禪的敕令後,試圖借鍾會之手復國,但是計劃泄漏,姜維、鄧艾、鍾會全部被殺,自此,蜀漢徹底滅亡。
㈢ 歷史中的蜀國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本人拙見···蜀國自關羽失荊州後,就一直沒落···雖不可以偏蓋全···但是這個不可忽視···不是說 關公壞話···他太戒驕戒躁了···也許是那句話: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啊····集團風氣決定公司成敗···故······
㈣ 蜀國、吳國、魏國分別是被哪個國家滅的,順便幫跟我說下這三國滅亡的順序
蜀國先滅,被魏國鄧艾鍾會進攻蜀國,鄧艾從景穀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劉禪一方面掉閻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議。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
魏國次之,被司馬氏奪取政權,建立西晉。
東吳最後,不戰而降,三分歸一統。
㈤ 古蜀國被誰所滅,走的是什麼道。還有就是滅蜀的具體過程
司馬錯、張儀、滅古蜀國根據有關史料記載,秦惠王滅蜀(公元前316年),司馬錯張儀率十萬大軍就是從朝天峽進入西川的。司馬錯、張儀、都尉墨等率軍從石牛道伐蜀,與蜀王之師戰於葭萌(今四川廣元昭化鎮),蜀王敗逃至武陰(今彭山東),冬,滅蜀。繼而又滅巴、苴。秦惠王十四年陳庄殺蜀侯,後歸降。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因蜀相陳庄叛秦,司馬錯受命協助平定蜀亂,甘茂誅陳庄。秦昭王六年(前301年),蜀侯輝反,司馬錯平叛,並誅郎中令等27人,平定蜀中。
㈥ 四川的古蜀國被哪個諸侯國所滅
應該是秦國吧。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掉了蜀國。
在秦滅蜀之前,蜀分別由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諸族統領。開明五世之前,蜀國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即今天的雙流縣)。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成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辟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通道。秦滅蜀後,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㈦ 蜀國被哪國滅的
第—:蜀國對外的連年派兵宣戰:雖然說諸葛亮當政還能竭力維護社會與國家的睏乏!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的貴」。小諸走了!蜀國連年對外戰爭的問題就暴露在蜀國內部!社會百姓由於」連年征戰「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十分睏乏!百姓渴望和平。從這點就看出蜀國把人心輸了又把社會搞的什麼睏乏!政府機構由於小諸的連年征戰導致國家財政,物資睏乏,很難在維護「政府」的這部機器了!
第二:諸葛亮在「政府報告」(出師表)中提出的「依法治國,人人平等」的治國方案嚴重導致蜀國內部貴族上層社會階級與政府的矛盾!使政府從民心大失到上層社會民心大失!導致嚴重的人民與政府矛盾!
第三:拿小諸同志舉列(用現在的話講)!他生前一個人就曾經擔任蜀國的民政部門,公安部門,司法部門,發改委等多部門部長職務!在軍事方面又擔任國防部長,蜀國軍委主席,國家軍隊最高領導人等職務!在國家裡又擔任國務院總理等職務!導致小諸一死!蜀國各個政府職能部門權利真空,政府人事調整方面出了嚴重困難!不象現在有清華北大可以為政府培養優秀接班人!(總結:政府內部職務政法體制嚴重漏洞,人事方面出現空洞,空洞現象導致政府調整困難,政府機器很難良好運轉)
㈧ 歷史上三國格局變化 蜀國最終被哪個國家所滅
蜀國最後被魏國所滅。
蜀漢後期,姜維的北伐使得蜀漢國力耗損巨大,宦官黃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老臣張翼都開始反對姜維北伐,姜維感到壓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儲備軍資,繼續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黃皓,但因劉禪十分寵信黃皓而無能為力。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維得到鍾會治兵關中的消息,上表劉禪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但黃皓聽信鬼神之說,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蜀漢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姜維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卻沒想到鄧艾從景穀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劉禪一方面掉閻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議。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
而姜維接到劉禪的敕令後,試圖借鍾會之手復國,但是計劃泄漏,姜維、鄧艾、鍾會全部被殺,自此,蜀漢徹底滅亡。
三國之中,蜀國先天不足。
蜀國全勝時期擁有戶口不過三十多萬戶(未失荊州時),人口約一百萬,為三國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時,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常備軍十萬。
吳國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余,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
魏國力量最強,在籍戶口有66萬戶、443萬人(大於吳國和蜀國之和)。 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並且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朝鮮半島的一半地區也並入了曹魏版圖。北部幽州的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軍隊總數40-50萬。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幾個問題:
1、三國時期各國均是「先軍政治」,目前世界上軍人比例最高的是朝鮮,軍人總數大約110萬,相對於全國2400多萬人口,軍人占據人口總比例為4%;但是三國時期各國的軍人總數佔全國人口數都是10%,且當時生產技術和生產率遠遠不能與現在相比。
2、東漢官方戶口統計的峰值在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 ,現代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及百越等民族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 ,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但是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末期時的總數是戶146.6萬,人口767.3萬(不包括官吏和軍隊)相對於東漢高峰期的6500萬,人口只有原來的10%,東漢末年的飢荒、戰亂導致人口銳減90%,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黑暗時期。所以,蜀國吳國的先後滅亡、晉國的統一,對於普通百姓,對於整個國家、民族和社會都是巨大的幸運。
㈨ 蜀國是怎麼滅亡的
1、蜀後主劉嬋寵信宦官黃浩,群臣人人只求自保,大將軍姜維屯田沓中避禍,蜀國防禦上下不能同心一致,被鄧艾偷襲成功。
2、姜維與鍾會相持於劍閣,、鄧艾的一支部隊偷過陰平,攻打江油,但是蜀後主懦弱無能,朝廷臣子懦弱不能統一御敵,沒什麼抵抗投降了。
3、根本原因在於,蜀國地處偏遠,人口不足,戰爭潛力不夠,再加上蜀國人才後期凋零,政治腐敗無能,失敗是必然的。
4、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不能審時度勢,貿然出擊導致全軍覆沒,成都門戶綿竹失守。
蜀漢(221年5月15日[1]—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
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
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9)歷史上蜀國被哪個國家所滅擴展閱讀:
蜀國范圍
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略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蜀下大力量平定了越巂、益州(今四川境內)、牂牁(今貴州境內)、永昌(今雲南境內)四郡之變亂。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加強了民族團結。
三國時期疆域大致穩定:魏與吳、蜀間的界線是長江與淮河之間、今大別山、湖北漢川至興山一線、大巴山、秦嶺,而吳、蜀之間以今湖北的西界、貴州務川至台江一線、廣西西界和中越邊界為界。
㈩ 蜀國怎麼滅亡的
1.其實說得沒錯.經濟決定一切
在關羽掛後,荊洲丟失後,以蜀一地之力已無法確保自身安全,更別提北伐了.
至於諸葛及姜維北伐,其實目的已經從逐鹿中原變成自保.利用全蜀之力來來對西北之地進行打擊.讓自己能多活幾年.
但受當時條件限制.可以說,糧食限制了發展.而不是人口限制.當時來說,畝產200斤小麥,已經算是豐收了.
後面姜維屯田十年,所剩餘的糧食還不夠一次北伐,可見當時的糧食產量之低
2.三分天下,戰略錯誤
新野時,劉備與諸葛三分天下設想,其實是完全錯誤的.
北方讓曹,南方讓吳,沒錯,但自己取荊洲,後取西蜀則是錯誤的戰略.應該是西北之地的涼洲.
以當時冷兵器時代,騎兵在中原/河北來說是最理想的部隊.但在新野時,完全可以從上庸出兵到漢中,以當時張魯的力量,是無法抵抗的.再依託漢中對西涼進行攻略.完全有能力西取西涼,使騎兵有馬匹供應.退一步說,不取西涼,按照當時馬騰和劉備的奉血詔,應該說能支援劉備的.
結果,戰略錯誤,使北伐沒有一次平原對戰,無法有效消滅曹魏的力量,使得隴西地區一直無法佔領,從而讓自己的北伐成空.既花費了大量的儲備,卻無法得到回報.多次北伐,全是糧食供應不上.一次是馬謖沒守住街亭(屬於用人不當)
3.至於彝陵之戰,劉備原意是想奪回荊洲.否則,以蜀一地之力,根本就無法對抗曹操的.這點.劉備是看得很准.包括諸葛亮,但按照歷史來說,那個時候法正死後,諸葛才總領蜀國的,而不是,三國演義上說的諸葛總領蜀國
不幸,劉備失敗了,同時,損失的還有蜀80%的兵力.最後,加上南征孟獲,最後北伐的兵力只有8W,根本就無法和曹魏對抗.加上當時的蜀道艱險.所以,以8W之兵對抗,根本就無法勝利.
4.用人之道,諸葛時期,全是荊洲派.西蜀之地的官員全沒有.難道西蜀之地就沒有一個人才?諸葛的選人眼光確實不怎麼的,仔細看下,三國裡面除了早期跟隨劉備的外,就是荊洲派,法正掛了後,最有名氣的李嚴卻去守白帝城.以當時白帝城的地理位置,加上當時東吳的不善攻城,隨便一個將都能守住,還需李嚴去嗎?加上李嚴因糧食不夠,不得編謊言東吳進攻.想想看.從白帝送糧食到關西.加上四川全是山區.可想當時糧食的緊張.
5.至於三國演義.那裡面有很多虛幻的故事,建議LZ還是看下裴松之的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