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陵兵馬俑的歷史背景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施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在春秋戰國出現以俑殉葬的變化,秦兵馬俑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和頂峰。而兵馬俑則是製成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B. 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背景
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背景
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宏大、布局講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
陵冢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
據目前的考證,秦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1.5公里處,普遍認為秦始皇兵馬俑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有機組成部分。
兵馬俑採用陶俑作為陪葬品,因而得名。
陶俑有真人大小,由工匠加工燒制,全部為手工勞動,沒有使用模具。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陶俑容貌各異,體態各不相同。
所有陶俑的製作均按照秦軍編制,包括各級軍官、各兵種、戰車、馬匹等。
在形狀加工好之後,陶俑著色燒制。
最後再加上真實的兵器、裝備。
各道加工完成後,按照秦軍作戰部署分兵種、級別逐一排列位置。
因此,我們看到的兵馬俑,是秦軍的精確復制。
由於兵俑完美的再現了秦軍的風范,軍事學者可以通過兵俑增加對「強秦」的了解。
由於陶俑的原形來源於真實的秦軍將士,所以有研究者嘗試通過他們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風土人情。
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鍾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現在我們看到的陶土色。
從兵俑和所配備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結論是,秦軍的弓箭部隊配備多種箭矢,以應對復雜的戰況。
秦軍兵俑不戴頭盔。
有專家說,「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有專家說是因為當時「刀」還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
當時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殺武器」,如戟、劍。
步兵作戰,長距離用「戟」,近戰用劍。
因這些兵器大多用青銅製成,韌性差,砍殺時易折,故多製成刺殺兵器。
使用這些「刺殺武器」,攻擊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馬俑大都披有胸甲。
因為作戰時頭部被「劈砍」的概率較小,因此秦軍是不戴頭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