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莆田歷史事件
遠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的活動。夏商時,莆田區域屬「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周時,是「七閩」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屬閩越地。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莆田被正式納入行政建制以來,秦王朝時期,從建立閩中郡到納入行政建制 ,南朝時期,置莆田縣。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閩州為豐州,州署設晉安郡(今福州)。陳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分南安地(今泉州)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郡治今泉州南安豐州。自此,莆田方有獨立之縣冶,所轄之地相當於今莆田區域范圍。隋開皇九年(589)再置莆田縣,由於南安郡人口不足而被撤銷,下轄的莆田縣也被撤銷。唐朝武德年間 622年,莆田再次置縣,至閩國時期,屬泉州.宋太平興國年間析平海軍(今泉州)莆田、仙游地設立興化縣,後改興化軍,領興化、莆田、仙游3縣。元朝末期明朝前,泉州莆田出現亦思巴奚戰亂.明洪武二年(1369)為興化府,正統十三年(1448)裁興化縣。清朝前期開始莆田仙游兩縣屬興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廈門)。
明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經湄洲灣時,修葺並擴建媽祖廟。莆田各衛水手亦多隨鄭遠航。景泰四年(1453年)全省鄉試中式90名,莆田縣佔44名,時有「一邑半榜」之譽。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撫金學曾檄各府縣栽種自呂宋國(今菲律賓)引進的番薯(地瓜),以佐五穀。楓亭民眾始育番薯苗,銷往莆田、永泰及泉州府各縣,為當時福建最大的番薯苗基地。是年,刑部郎中仙遊人鄭瑞星主持修築杜陂上游一段16里長的陂渠,俗稱「官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水師督施琅率軍自平海起航攻澎湖、台灣,鄭克塽(鄭成功之孫)降,中國重歸統一。清朝前期開始莆田仙游兩縣屬興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廈門)。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縣志》36卷(今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1878年哲理中學(今莆田第二中學)創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興郡中學堂(今為莆田第一中學)。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道治設廈門,1914年改名廈門道,原泉州府、興化府、永春直隸州所轄各縣隸之。(現有江蘇省興化市)。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國23年(1935年)10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同安、晉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門、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後,莆田、仙游2縣屬第五專區(駐泉州),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駐泉州)。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晉江地區(泉州)。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莆田市,以莆田縣部分行政區域為該市行政區域,將晉江地區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管轄。析莆田縣地置城廂、涵江2區。將莆田縣的城廂鎮、城郊公社成立城廂區,將莆田縣的涵江鎮、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