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嶺南騎樓的建築意義
騎樓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能嚴格區分人行與車行交通流線,提高交通的安全性,減少或避免了交通事故。
避風雨,防日曬,方便市民行走和購物。這些確實給地處炎熱、潮濕、多雨區的市民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適合廣州的氣候環境,受到市民的歡迎。
立面外觀虛實對比強烈,空間層次強,能豐富沿街景緻。廊道具有遮陽蔽雨、保護店面以及作為商品展銷長廊的作用。
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二樓建在人行道上,補回拆建地皮的損失。底層是納涼、下棋及品嘗「工夫茶」的活動場所。不但有效地滿足了商業活動的需要,還彌補了室內空間的不足。騎樓形式充分顯示出商住建築的個性。
騎樓創造了良好的步行購物環境,促進了廣州商業的發展,反過來,廣州的商業繁榮又促使騎樓商業街進一步發展,終於使騎樓成為羊城近代商業街的一大特色。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步行街都是將商業與傳統建築、文化相結合,在努力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大力營造商業消費新的亮點和增長點,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並打造出一種濃郁的文化氣息。
B. 廣州為什麼起騎樓
簡介
雖然有著「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但由於騎樓作為民間商住功能的建築形式,商人們一方面為了迎合顧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為了標新立異,常常採用「洋式店面」。其設計建造者大都不是職業建築師,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對西方建築,除了吸收一些結構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們看到的更多是各種裝飾。工匠們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採取放任自由的「拿來主義」態度。這種對西方建築創造性的模仿和大膽的改良就形成了廣州騎樓活潑而有特色的建築風格。
編輯本段起源
關於廣州騎樓的來源,學界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騎樓是越族先民「干欄」建築的遺韻,根據嶺南地區濕熱多雨的氣候,結合商業經營的需要發展而來。另一種說法認為騎樓是廣東人將西方建築和嶺南建築結合的產物。更有觀點認為,「廣州「十三行」的商業建築已經可以說是近代騎樓建築的雛型,廣州是中國近代騎樓街的發祥地」 騎樓被作為正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1912年國民政府為治理廣州市所頒布的「取締建築章程和施行細則」中細則的第十四、十五條款中。1918年,廣州設立市政公所。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的商業騎樓街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特色,商業繁華地段逐步形成了騎樓街風貌,如永漢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愛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長堤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二十世紀70年代,廣州城市建設發展速度較慢,城市基本維持舊有格局,商業發展受到嚴重製約,騎樓建設大大減少。這一時期建設的騎樓街主要有越華路和豪賢路。這個時期的騎樓街建築在體量、風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與上世紀20至40年代的騎樓街有明顯差異:沿街建築多為住宅,首層為商店,商業功能較弱,服務范圍僅限於街坊;建築多為7—9層(22—30米),街道空間更為狹窄壓抑;建築保留了騎樓的形式,但以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取代了傳統騎樓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無裝飾,沿街建築整齊劃一,街道景觀比較單一。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廣州市經濟迅猛發展,城市不斷擴張,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區面臨著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這一時期廣州基本沒有興建新的完整的騎樓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騎樓街的更新改造過程中拆除舊騎樓,建設新騎樓。但由於不是整條街道實施整體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騎樓交錯並列的景象,如萬福路、大南路、龍津路、長堤大馬路等。此外,老城區道路的拓寬改造也對一些騎樓街造成了破壞,如人民路高架橋的建設對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騎樓街風貌的影響;解放路、中山路拓寬和人民橋、內環路的建設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傳統騎樓街。
編輯本段特色
廣州騎樓的結構共分三段:下段為約寬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為樓層、上段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層窗檯以下的牆面或檐口窗楣處大多都有豐富的裝飾花紋或淺浮雕。依建築風格,廣州騎樓又可分為西關騎樓和東山騎樓兩個流派。 西關騎樓是早期騎樓的代表,外觀主要採取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山花和樓身的設計大多直接具有古羅馬的裝飾特徵,如羅馬柱、捲曲花紋等,但也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比如牆體多是中式清水磚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築特色的是在西關大屋中常見的滿洲窗———由一塊塊細小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方形窗。頂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國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頂。 東山騎樓形成年代比西關騎樓略晚,更趨於現代化,也更加簡潔。比如說羅馬柱變為簡單的方柱、圓柱,細石米牆代替了清水磚牆,幾何圖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東山騎樓最為獨特之處,在正面牆挑出拱形雨篷,美觀而且實用。 各種風格的騎樓有: 仿哥特式 例子:愛群大廈、北京路新華書店。 南洋式 古羅馬券廊式 仿巴洛克式 中國傳統式 例子:在南華路、同福路、萬福路、德政路、廣州起義路等也有少數剩餘。 現代式 現代式騎樓大多建於二十世紀80年代以後,在各個方面都與傳統的騎樓有很大差別,顯得簡潔明快、趨於實用主義。
編輯本段類別
仿哥特式
代表作:長堤愛群大廈 這種形式在其他城市也較為少見。北京路新華書店和長堤愛群大廈是其代表作。北京路新華書店以強烈的垂直線條和拉長的拱形窗表現了明顯的哥特裝飾意味。愛群大廈則將哥特風格加以靈活運用和改良,立面以垂直構圖為主,設以仿哥特式窗,底層騎樓柱廊也處理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覺到濃厚的哥特風格。
南洋式
代表作:文明路186號 這是一種在南洋地區非常獨特且有創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兒牆上開有一個或多個圓形或其它形狀的洞口,其原本是為了預防南洋一帶強烈的台風襲擊,減少對建築物的風負荷的技術處理,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形態。在文明路、海珠路上都可以找到。
古羅馬券廊式
代表作:新華大酒店 這種形式騎樓在其它城市較少出現,在廣州卻能找到不少實例。位於長堤的新華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底層騎樓為券柱式,券心處以漩渦裝飾,風格雄偉,線角明朗而細部豐富。一些部分還運用簡化了的羅馬柱式,使其羅馬風格更為濃郁。
仿巴洛克式
代表作:萬福路114號 這種形式在東南亞一帶和我國南方城市的騎樓中被普遍採用。這些巴洛克裝飾既不同於古典式的嚴謹,也區別於17世紀巴洛克風格的繁瑣與追求曲線、動感,而是在構圖穩定的基礎上加上巴洛克裝飾。在廣州的騎樓中,巴洛克裝飾多運用在山花裝飾及女兒牆的曲線中,在下九路、龍津西路、萬福路等都可以找到。
現代式
代表作:泰康路一帶 這種騎樓一般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在尺度、結構、材料、造型風格等方面與傳統騎樓區別明顯。一般來說,立面處理上舍棄了復雜的裝飾,運用了簡潔、明快、實用的功能主義的處理手法。
中國傳統式
代表作:德政南路139號 該形式騎樓延續了我國南方傳統民居的特點,底層沿街挑出,長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樓層正面牆上並排開著兩至三扇窗戶,立面基本無裝飾。這種騎樓僅在南華路、同福路、萬福路、德政路、起義路等還有零星保存。
編輯本段騎樓風貌
廣州
從二十世紀90年代起,廣州騎樓開始遭到拆遷的厄運。1990年代初,廣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鐵一號線,引入開發商沿線發展物業,騎樓成為建設阻礙,開始被拆遷。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騎樓街的拆除和破壞。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廣州騎樓作為嶺南建築文化特色受到關注,保護廣州騎樓的呼聲開始響起。1998年6月12日通過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提出:「在名城內,文物古跡比較集中的區域,或比較完整地體現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鎮、村寨、風景名勝,應當劃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 《廣州市城市規劃審批技術標准與准則》中第7節對各種騎樓建築的保護、更新、改造和新建作出了明確規定。 廣州市區內現存的騎樓街總計有36條,長度達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街區約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如荔灣區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長壽路、恩寧路、龍津路、長堤;東山區的文明路、德政路、豪賢路、文德路、東華東路和東華西路;越秀區的北京路、大南路、一德路、起義路、海珠路等。此外,海珠區的同福路、南華東、南華中、南華西也有一部分。 《廣州市騎樓街保護與開發規劃》將廣州市現存騎樓劃分為三大片區,即廣州市騎樓街保護和開發的總體格局:以人民南—長堤一帶市級商業中心為核心的「騎樓風貌區」;以第十甫路—上下九一帶市級商業中心為核心的「西片騎樓街區」;以北京路—中山路一帶市級商業中心為核心的「東片騎樓街區」。然後分為「核心保護段」、「重點改造段」、「風貌協調段」及「建設開發段」4種類型,不同類型將採取不同的保護、改造方針和措施。
香港
位於旺角上海街一列戰前廣州式騎樓建築。 旺角 廣州式騎樓建築見證了香港的歷史和文化風貌,在市建局的行動區范圍內及其周邊地區,共有73幢戰前廣州式騎樓建築,其中7幢位於重建項目范圍內,已經獲得保育;另10幢獲古物咨詢委員會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亦已納入保育策略內。餘下56幢廣州式騎樓建築,大部分均不屬於獲評級的歷史建築;市建局委託專家作的研究後,10幢廣州式騎樓建築屬第1類別具有顯著文物價值、16幢屬第2類別具有高度文物價值、12幢屬第3類別具有中度文物價值和18幢屬第4類別文物價值不高。 灣仔 市建局與嘉華國際合作的灣仔嘉薈軒,當中的商場「J Senses」位於庄士敦道60-66號,是由四幢歷史悠久相連陽台長廊式的建築組成,包括建於1888年的「和昌大押」,原屬裕泰興創辦人羅肇唐,2003年由市建局以2,500多萬港元購入,作為文物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