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學好歷史的10種方法
1、歷史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貳』 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
歷史是小學科,很多同學不夠重視,但中考還是佔有一定分值的.如果教師總是枯燥無味地講,學生學起來就會索然無味。通過教學實踐,個人認為要讓學生喜歡自己上的歷史課,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上課要講的重難點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可以讓學生覺得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同時教師也要有親和力,這是每一個歷史教師必須要做到的.
二,上課講題不要就課論課,要多一些聯系,歷史本來就是可以談古論今的。只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就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課堂自然變得生氣勃勃,學生在課堂上自然會興致盎然.
三,上課要幽默。教師平時可以看看笑話,積累一些幽默素材,那麼根據平時上課的一些突發事件,用一些幽默語句或者笑話及時處理問題,可以減少學生上課開小差的幾率,同時可以讓課堂變得更有活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進而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四、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因為有了多樣的選擇,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封閉式」學習環境下的消極等待轉為主動進取。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可以通過開放性的設問、互動性交流等措施,幫助學生擴大自身的知識來源,提高學生的合作水平及每個學習個體的自我適應能力,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環境中綻放自己的精彩。
五、教師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及時評價激勵。適時合理的評價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競爭性、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發言積極的、學有進步的、及時完成作業的、解題思維獨特的同學給予表揚。每一個老師必須明白:通過賞識教育可以克服學生自卑和怯懦,增強其自信心;通過賞識教育可以挖掘潛力,人盡其才。
總之,讓所有的學生都喜歡上歷史課並非易事,但我會繼續努力爭取不讓每一個學生在歷史課上掉隊.
『叄』 如何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深感歷史教學要把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教材或歷史材料能力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努力貫穿在教學始終。那麼歷史教學中為什麼要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教材或歷史材料的能力呢?一是從歷史課堂教學內容看。教材課時容量大,閱讀記憶量多,除了正文、小字,還有資料、插圖、地圖、表格、材料解析等,這些內容無疑使閱讀量增加,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二是從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看。大部分學生不具備與教材要求相適應的閱讀能力,學習中不能准確獲取有效信息,識記、理解、應用困難較大,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三是從高考對能力的要求看。能力考查力度加大,以教材為依託,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不拘泥教材,對學生閱讀材料並從中獲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顯得尤為重要。
既然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那麼在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教材或歷史材料能力呢?
一、設計問卷,進行調查。2015年10月我設計了問卷調查,並在高一進行了第一次問卷調查,尤其對我帶的11班進行了抽樣分析,結果表明:(1)閱讀習慣較好,但方法單一。超過半數同學有看標題的習慣,少數同學需要督促。56%同學有勾畫批註的習慣,11%人需要督促。遇到不懂得問題時,大多數同學選擇自己動手解決或者詢問老師或他人,極少數選擇忽略或者等待他人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數同學的閱讀問題主要在於對已學知識記不住,或者容易混淆。(2)史料閱讀能力有待提高。47%的人對材料閱讀題有興趣並盡力去做,少數人有興趣卻對自己沒信心選擇放棄。50%對文字敘述型的史料題感興趣,對圖標型和混合型的史料題沒有興趣。大多數對來自教材或練習題中出現的史料把握比較好,對教材之外的材料無興趣。做材料題時的主要問題在於答題語言規范上,不能簡潔明了准確的有條理的答題。大多數人認為解答材料題時需要從材料中找答案,還需熟悉解題的步驟。對見過的材料做的較好,問題主要在於不會答題,從材料中提煉知識的能力不夠,語言不規范准確。據此我制定了研究方案,著力對學生歷史材料的閱讀能力進行研究,並尋找解決現狀,提升能力的途徑和措施。近半年後我又進行了第二次問卷調查,通過分析表明:學生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了閱讀歷史教材和歷史材料的方法和技巧,閱讀能力大大提高。
二、搜集材料,組織學習。我先後搜集整理了「歷史學科的閱讀方法簡介」、「如何閱讀歷史教材?」等材料,列印下發,每個小組一份,由小組長組織組員學習、交流,由模仿別人到自主總結,在實踐中學會運用,在運用中學會總結,努力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從而不斷提升學生閱讀歷史教材和歷史材料的能力。
三、方法指導,示範引領。一是以教材為載體,指導學生進行閱讀,通過課堂內容的學習,採取批畫、圈點、提煉關鍵詞等措施,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二是通過教師的示範,讓學生感悟體會,通過快速閱讀課題、導言、正文中的標題等,通過構建知識結構框架,形成思維導圖,抓住主幹知識,提煉核心問題,幫助學生初步掌握閱讀教材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四、加強檢查,督促落實。堅持每周抽查一次歷史課本,檢查學生批註、批畫的情況,採取教師查學科班長和小組長,小組長、學科組長查組員,小組互查的辦法,並按A、B、C、D評定等級,實行小組一繩捆,納入對小組的考核,督促學生逐漸養成良好閱讀教材的習慣。
五、反思總結,交流碰撞。我先後在班級多次組織學生反思總結,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閱讀歷史教材和歷史材料的基本方法,並進行合作交流討論展示。先讓每一個同學自主反思總結自己的方法和技巧,然後小組內交流分享,總結歸納,達成共識,推薦一名學生代表本組在班級進行大展示。當每一個小組代表展示完後,本組成員補充,其他小組點評,並把結果納入對小組的考核。這樣以來每個同學閱讀教材的一些好做法,得到了交流展示,實現了資源共享,促進了班級同學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六、強化指導,訓練提升。在導學案設計中注重方法指導,思維導引,引導學生走進教材,閱讀教材、理解教材,並構建思維導圖,抓主幹知識,提煉核心問題。同時放手讓學生結合思維導圖,自主設計基礎性問題,在課堂上交流展示、點評點撥。另外在導學案中專門設計材料分析題,進行專項訓練,拓展教材以外的材料,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有效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與研究,指導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教材或歷史材料的能力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一是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基本形成。多數同學能夠自主閱讀教材或材料,自覺預習、自主批畫、自主思考,以往那種不看書、不批註、不思考的現象基本得到改觀。二是學生基本掌握了閱讀的方法技巧。多數同學能夠運用雙色筆批畫、批註,學會了抓關鍵詞閱讀、帶著問題閱讀、前後比較閱讀、抓主幹知識閱讀、框架式略讀、宏觀把握線索式閱讀等方法。三是學生歷史材料解析的能力大大提高。過去學生害怕材料題,讀不懂、不會讀,現在學會了閱讀,掌握了基本方法,形成了基本步驟,提高了基本能力。如姚詩琪同學在反思交流時說「先看問題,帶著問題看材料;在閱讀材料時把重點內容勾畫出來,並做標記;如果遇到文言文材料看不懂,就可以看材料的出處,從朝代和人物中推敲材料內容;從材料中提取主幹信息,提煉核心知識點………」。從歷次學情調研考試成績看材料題所佔比分提高了50%左右。四是提升了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歷史材料的能力。在教學中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思維導引有機結合,發展學生的同時,也提升了教師,使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或材料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也大大提高了。
『肆』 如何引導孩子學歷史
一、注重知識積累,培養學習興趣
感興趣才會主動接近、思考,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每一個學科、每一位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不厭學才能更好學。
第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好的、充滿懸念的開頭的歷史課,必將激發學生的探知欲,進而使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進入學習。這樣一來,既能提高教學效率,又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兩全其美。在講新課前,教師可以設計啟發性問題導入課程。如,對於「九・一八」事變這堂課,不妨以這樣的情境設計導入課程: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錄音:「家在松花江……有森林煤礦……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放完這首歌曲後,老師問學生歌曲反映的內容和歷史事件,由學生回答導入「九・一八」事變這堂課。通過這種形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更加積極的思考、提問和發言,課堂效率也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二,「讀史使人明志」,結合時事熱點培養學習興趣。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聯系2009年的圓明園十二生肖文物高價拍賣事件,以及國寶流落海外的情況,引入當時的火燒圓明園事件,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
第三,以歷史故事、事件、逸聞等為課堂興奮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要熟知歷史背景、各類文獻,這樣才能充分挖掘教材背後的故事;其次,教師要廣泛搜集教學素材,有意識地做好教學准備,如搜集影視、歌曲、文章等各類趣味素材,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樂於學習、願意學習。
二、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角色轉變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過程,教師不僅是教材知識的搬運者、教參的執行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要想搞好課堂教學,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角色的轉變,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學習的內容,通過課堂討論、分組探究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擴散性學習思維,同時,可以創設多樣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如,以唱歷史歌曲回顧歷史,以參觀名勝古跡走進歷史,以演講形式點評歷史,以歷史情景劇再現歷史,以影視圖片感受歷史,以歷史知識問答鞏固歷史。如抗日戰爭單元「西安事變」一課,在其發生前後,國內外各派勢力是錯綜復雜的,各方態度也千差萬別,這是這一堂課的學習難點。對此,不妨通過電影《西安事變》中的幾個片斷加以介紹,西安張、楊兵諫扣蔣,宋美齡、端納為和平解決斡旋,何應欽兵圍西安,周恩來西安調停……通過回顧這一歷史,引導學生弄清進國內外各派勢力對西安事變的態度和目的,引導他們分組探討當時蔣介石不能殺的時代背景,並以此延伸,進行一次課堂演講或辯論,讓學生真正融入歷史、參與歷史。
三、講、練並用,採用有教無類教學理念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並具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超出史學范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一切課堂資源,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理念,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體會中國博大精深歷史的風采。具體說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利用講和練的手段,實施分類教學,引導學生進入主動者、創造者角色。對於差生,教師更要有耐心,要及時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提前預習,講與本課堂有關的故事,自己整理一課的知識要點,一個單元的知識要點,並按線索理出頭緒等。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將知識分類,如將有關的人物集中在一起,將有關的事件集中起來,前後聯系,做到知識系統化,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伍』 自己是一名初中老師,怎樣給學生上一節生動有趣的歷史課
我是理科生,但我十分喜歡歷史。
接下來我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對學這門科目的一些想法。 我覺得對於老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慢慢熱愛這門學科。我記得我們以前上歷史課老師很少給我們講課本上的知識,因為那些說白了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了,他總是用二十分鍾給我們講一些歷史故事,加之我們老師很有表演天賦,他的課堂總是伴隨著笑聲,平時愛睡覺的學生上他的課都是充滿了激情,然後剩下的二十分鍾給我們自己看歷史書上面的知識點,每次考試我們班歷史成績都是名列前茅。
最好能夠以故事的形式把所要講述的內容去告訴學生,這樣學生們越喜歡,自然課程也就越好上,而不至於一上課,先講不了課堂內容,就要和學生們鬥智斗勇。有的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說起來的講故事,你自己就要多讀書,多思考,只有自己積累的多了才能帶給學生們更多,照本宣科是行不通的。
最好在上課的時候能夠告訴指導學生們如何正確地去認識歷史,去尋找真正的歷史。用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受,這才是學習歷史。
『陸』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良好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良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的最佳途徑摸過去從興趣入手,這里筆者贅述如下。
一,認真研究孩子的認知特徵,激發孩子的學習歷史興趣,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根據張漢林等人的講座,我們知道,11、12歲以後的學生處於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時期。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可以進行假設——演繹推理,並且能夠尋求可能性中的現實性,尋找正確答案。部分孩子處在具體運算階段,部分孩子處在形式運算階段。 由此出發我們要不斷引導學生,盡量選取更加形象化、生動的史料和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同時我們也要考慮的不同班級之間的學生的差異,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激發孩子的學習歷史興趣,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二、立足歷史教材,激發孩子的學習歷史興趣,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眾所周知,歷史教材,除了正文以外還有許多圖片,小子介紹形式多樣,從內容上看歷史學科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從材料上看,歷史學科既有嚴肅的正史,也有傳說這類東西。這樣我們歷史歷老師就可以充分歷史教材上的材料,把教學內容講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學生在歷史教學的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興趣,從而培養了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三、循序漸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但是完全靠興趣還不能真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為此我們歷史老師必須因勢利導,不斷在保持其興趣的前提下,進行規范。比如及時把文學作品中的歷史人物、故事同真正歷史史實區分開來,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和歷史事件時把道德評價和歷史評價區分開來,不能以道德評價代替歷史評價。
四、進行歷史學習方法指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
規范化需要不斷重復,而一個恰當的方法則是有效途徑。為此我在指導學生歷史學習中,總結出了學習歷史的廿四字方針:在理解中記憶、在記憶中練習、在練習中鞏固、在鞏固中提高。通過20年的教學實踐,一屆屆學生受益匪淺,他們真正了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
『柒』 如何通過歷史教學認識歷史
做好歷史教學認識
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一課。
上好歷史課,提高教學質量是歷史教師的工作和職責。
怎樣才能搞好歷史教學呢?筆者根據二十年的教學實踐淺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培養興趣是搞好歷史教學的前提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
由此可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非常重要。
在教學中,教師瀟灑的教態,風趣的語言,甚至教師的長相、風度、穿著打扮、習慣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對教師的教風、教態、教法、語言等產生了好感,就會對教師所教的課程產生興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否則就會產生厭倦心理。
其次,要因材施教。
學生對歷史課的認識和興趣是多種多樣的。
有的有興趣但不求甚解;有的只對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有興趣;有的只對分數有興趣,只從考高分出發。
我們應根據這些差異,採取不同的方法,予以不同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認識和興趣。
再次,要充分發揮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
歷史課本取材新穎,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特別是有許多很吸引人的歷史故事、傳奇人物等,教師在講課時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改變單調乏味的講述,變歷史知識為有血有肉的、具體的生動畫卷。
二、注重講授方法和教學藝術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
歷史課教學必須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不同,教學條件和環境不同,教師本身的素質特長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等,採取靈活多樣、適時對路的教學方法,每種方法都精心設計、精心准備、精心導演,達到美、活、實的藝術效果。
我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條件先後採用過參觀總結法參觀歷史展覽、革命勝地、古代建築,然後讓學生根據我擬定的提綱寫出總結;專題講座法對重大歷史事件採用講座法;讀議法閱讀教材後進行討論;歷史知識競賽法;比較對比法將歷史上相關聯的內容加以比較,既可學習新的知識,又可鞏固就知識,起到互補作用,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讀書測試講解法將新課知識點擬成測試題,上課後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答題,然後我進行要點講解,並使之系統化。
三、史情、史理相結合初中學生對歷史課內容有著明顯喜憎之情,他們喜歡愛國英雄的故事、祖國繁榮昌盛更的歷史,不喜歡喪權辱國的人物和事件及一些偏於記憶的地域或時代,這就是一種情感因素。
教師應根據這一情況發揮教材中的愛國主義的內容,動之以情,喻之以理,感染和啟迪學生。
如講唐朝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強盛的大帝國,還要使學生理解唐朝繁榮昌盛的政治和經濟原因。
又如,講東晉和十六國時,學生對北伐傑出的代表祖荻非常佩服,紛紛表示也要向祖荻那樣聞雞起舞練好本領,隨時報效祖國。
教師可利用學生這種積極情緒選講一些有意義的歷史故事,使學生在興奮愉悅中接受教育。
對於學生不喜歡的內容,教師要善於從思想上、認識上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理解歷史,使學生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在可能的情況下,教師可舉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利用反面教材進行教育。
如講五代十國時,教師可提問對石敬瑭的所作所為我們可得到什麼?想到什麼?學生反響強烈,爭著發表見解,都認為這個人物是個很好的反面教員,要從他身上吸取教訓,任何情況下都不做民族敗類,都不做有辱人格國格的事情。
學生的喜增之情是非常易於顯露的,教師要把握其心理活動,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民族感情,使其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從而奮發向上,立志成才。
四、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學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
探究學習旨在促進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實現探究式學習呢?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巧設問題蘇格拉底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幫助新思想的誕生。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要想上一堂鮮活的歷史課,精彩的
『捌』 學生學習歷史,需要注意什麼呢
歷史教科書由目錄、引言、課文,插圖 ,注釋、引文、習題和大事年表等幾部分組成。這幾個部分相輔相成,緊密結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學生閱讀時,要注意全面理解歷史史實的內在聯系,靈活運用教材,避免死記硬背。這應該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提示了。學生學習歷史,還需要注意什麼呢?
一、讀完目錄和章節標題
要想學好歷史,還要學會讀習題、讀大事年表、讀歷史課外書籍等。尤其是讀、做習題,它是同學們自我實踐、自我評價的學習過程,可以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在單元、期末考前復習時,認真閱讀年表,通過不同章節中出現的相同或相似歷史事物的縱橫向比較,以助於歷史知識的條理化、系統化。課外還要善於選擇歷史讀物進行學習,包括有關歷史題材的報刊和影視劇,一方面有利於擴大知識面,另一方面又利於培養和提高自覺歷史的能力。多閱讀歷史課外書,能增長見識外,幫助理解歷史課文。
學生對待歷史的學習不僅要正確掌握知識,還需要靈活運用知識,學習時需要特別注重積累。
『玖』 如何引導初一學生學好歷史
初一新生剛剛入學時對歷史很感興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同學對歷史漸漸失去了興趣,覺得歷史要死記硬背,很難學得好,學的東西越來越多,就越覺得很多歷史知識混淆在一起,經常搞錯。那麼怎麼才能學好初中歷史呢?
一、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於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部分來看。有時候我們要理解教材的內容,就要藉助這些小字部分。還有一部分內容,它們不屬於閱讀的范圍,但他們卻有助你知識的提高和思維的拓展,這部分就是課本中涉及到的練習題。比如,七年級第一課就有「請你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過」這道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不僅要運用歷史知識,還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這類的題目一方面可以鞏固自己的知識,還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因此,對於課本知識,我們大家要學會分類學習。
二、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松自如,並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我們大家什麼內容須詳讀精思,什麼內容要略看了解,什麼問題要邊讀邊想,什麼問題要讀後再想。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你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系、前因後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成圈點批註,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進程、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資料、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同學們不僅會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還能養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後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到「善思」和「樂思」
《論語》里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到學思結合。愛思考、會思考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給的思考的機會,培養多種思維能力。
層次一。要會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逐層深入,學會順著歷史線索尋找事情的前因後果,以此訓練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學「美國的冷戰決策」時,可以將其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1) 什麼是美國的「冷戰」政策? (2)美國為什麼要實行「冷戰」政策? 為什麼能夠實行「冷戰」政策? (3)「冷戰」政策的實質是什麼? 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哪些影響? 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徹悟,更是思維的啟迪。長期如此的訓練,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層次二。要鼓勵自己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訓練我們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靈魂,外國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學生能提問題,就有利於形成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因為發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體現。老師在教學中會鼓勵大家質疑,要求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評價、定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學生從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在討論美國南北戰爭時有同學就提出「如果當時有其他的辦法能緩解當時美國的狀況,林肯會怎麼做?那麼美國的今天又會是什麼樣子?」
實踐證明,勤學善思,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知識的系統、歸納、判斷、評價、分析、總結的能力會逐漸增強。學會思維就等於找到了獲取知識的金鑰匙,自學能力也會增強。
四、學會掌握鞏固知識的技巧———「巧學」
1、 及時鞏固訓練。學完新課後的集中練習是能鞏固強化記憶,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學完的知識要及時復習,根據記憶的規律,以往總是先快後慢,及時復習鞏固,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2、 總體復習。歷史學科是一張規律性強,線索脈絡清晰的知識網,把握住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抓住關鍵以點帶面,歷史課的學習及總復習便會化難為易。
橫向聯系的學習方法既要體現在總復習中,也應貫穿於每一節課的學習訓練過程中。老師每講到一個可以類比的歷史知識時,大家可以跟著老師的提示回憶所學的相同、類似的歷史知識,然後加以分析對比,把類似的歷史知識歸納到同一條記憶鏈條中去。如講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經過、影響加以對比,分析出異同,在分析對比中,悟出掌握知識的要領,這樣多次訓練、引導,學生就會掌握聯系對比的記憶方法。
縱向聯系即把同類項的歷史問題跨越章節界限,瞻前顧後,一線貫穿。例如,我國古代幾個朝代文學史上線索: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再如,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一步步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線索:鴉片戰爭《中英南京條約》的簽定,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以後,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之後,又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則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總之,要學會掌握教材的內在聯系,做到豎通、橫通,同類項的史實,豎看有一條線;同時代的面貌,橫看有一個面,千頭萬緒的歷史問題都能各就各位,交織成網路,達到縱橫有序,左右逢源,學會以重大線索整體把握歷史知識,並能自行歸納總結歷史事物的縱橫聯系,那麼大家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技巧便會在巧結知識網路中得到提高。
『拾』 如何有效地教好歷史課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
第一、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 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2.一堂課 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3.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後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 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 課文中提到的首次用於戰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系現在先進的水陸兩用 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 器發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
第二,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 在實踐中,我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 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採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 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
第三、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願意聽、樂於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 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 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 、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雲團長達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盪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 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傑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 ,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 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