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郭沫若《王昭君》中的主要歷史人物
姜夫人——四十開外。漢宮女官。王昭君的姑姑。盈盈——二十歲。漢宮侍女。戚戚──二十歲。漢官侍女。孫美人──六十多歲。漢宮「美人」。漢宮娥、侍女若幹人。劉爽(shì音氏)- - 四十三歲。漢元帝。王龍──二十二歲。漢元帝之王皇後的弟弟。送親侯。蕭育一一五十五歲。漢朝中郎將。送親正使。王公文武大臣若干。黃門若干。抓金瓜武士若干。太監、禮官若干。呼韓邪(y è音耶)- - 四十七歲。匈奴單(chá音蟬)於①。苦伶仃──六十五歲。匈奴龍廷奴隸。鳥禪幕──七十五歲。骨突侯。單於的岳父和他手下的用事大臣。溫敦——三十五歲。匈奴左大將。烏禪幕之子,呼韓邪的妹夫。①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沸歸人。漢元帝宮人。竟寧元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美人為閼氏,元帝選送昭君,以結和親。昭君戎眼乘馬,提琵琶出塞。後封寧胡閼氏。②閼氏(y ānzh ǐ),匈奴王妻妾的稱號。①單於,匈奴君主的稱號。休勒——約四十歲。溫敦帳下的小當戶。拔都——二十多歲。龍廷衛士長。瑪納——四十多歲。窮苦牧民。小瑪納——十歲。瑪納之子。匈奴禮官、衛士、武士若干。力士二人。少年貴族二人——休勒之子。陳婷潔——三十二歲。匈奴大公主。呼韓邪之妹、溫敦之妻。匈奴侍女、女兵若干。匈奴少女們、歌手們。男女牧民們
㈡ 你還知道哪些名人對郭沫若的評價請寫出來
文化界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況並被文化界廣泛認可,如周揚曾對郭沫若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歌德。」,沙葉新則引用恩格斯對歌德的評價指出郭沫若作為偉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兩面。相對於專業的研究者對於他的極度推崇,一般的社會民眾中間也存在對於郭沫若因為不了解,對他性格和心理的誤讀以及對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產生的輕視,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等一些嚴肅的研究學者將這種「學院派」中間和社會民眾間對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態度稱之為「兩極閱讀」。
學術界和政治界
郭沫若在台灣的學術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除了台灣學人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所受的浸染,不僅僅有傳統的威權時代基於政治和學術的分歧對他的批判(例如台灣威權時代領導人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對他的批判),他對於台灣的倡導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輝認為今日台灣的成就某種程度上歸結於胡適、魯迅、郭沫若等人所倡導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的實踐。
甲骨文字學成就
卜辭通纂
郭沫若是甲骨學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 《奴隸制時代》等。 在中國上古史和考古學領域中,甲骨學「四堂」的名氣無人不曉。唐蘭先生對四堂的評價是:殷墟卜辭研究「自雪堂(羅振玉)導夫先路,觀堂(王國維)繼以考史,彥堂(董作賓)區其時代,鼎堂(郭沫若)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學研究的歷程與成績,他們的學術貢獻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間,難以權衡出個高低輕重。但若從甲骨學學科理論與體系建設這一角度而論,董作賓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沒有他在科學發掘甲骨文與斷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甲骨學這一嶄新的學科或許不會如此迅速地從金石學古老的母體中脫胎出來。近讀《甲骨學五十年》(以下簡稱《五十年》),此種感觸尤深。
主要創建者之一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准。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長(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 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簡稱「中科大」,「中國科大」,「中國科技大學」,或者英文簡稱「USTC」。1958年9月20日成立於北京,1970年搬遷至安徽省合肥市,學校性質為國立,中科院直屬院校,全國重點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院校,985工程九校成員。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並命名彼廣場為郭沫若廣場。
郭沫若獎學金
1980年2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中國科技大學設立以郭沫若名字命名的「郭沫若獎學金」。「郭沫若獎學金」是中國科學院利用任科大校長20年之久的郭沫若院長生前交給院黨組的15萬元稿費設立的專項獎學金,用以激勵莘莘學子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該獎學金為新中國設立最早的獎學金。
郭沫若的創作生活道路是多變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落是「五四」時期。主要作為浪漫主義的天才詩人,以《女神》喊出了時代的真聲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釋放了被壓抑的社會心緒,滿足了時代的精神需求。這是郭沫若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他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表現,自我實現的程度很高。這當然跟「五四」時期特定氛圍有關,那種寬松、自由、充滿朝氣的環境也有利於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與創作風格。 第二個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變為「詩人—社會活動家」。由「文學革命」、「兩個口號」論爭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擁到政壇,雖然其浪漫的個性並不宜於政界,卻也以相當多的精力投入社會活動。他的創作告別了「五四」時期那種朝氣,而逐步強化了現實感,而浪漫主義的想像力和激情也衰落了。從文人普遍感時憂國的時代風尚看,郭沫若這種轉變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必要的,然而這種轉變並不適合郭沫若那種天才型、文藝型性格。郭作為浪漫詩人的心理、性格不能不被現實政治所扭曲、束縛,這一時期雖然也創作過《屈原》歷史劇這樣有影響的作品,但總的來說,郭沫若的創造力與時遞減。 第三個段落是中國內地解放後,郭身居高位,雜務纏身,雖仍不時動筆,但多為應制之作,藝術上不足觀。 綜觀郭沫若的一生,前後期有很大變化,但郭主要以詩名世,是詩人、文人,並非政治家。他留給人們的也主要是詩。所以評價這樣一位人物,應著眼於其詩,特別是《女神》等早期詩作。後期郭沫若最為人詬病的是表現太趨時,但考其心理性格特徵,此「趨時」仍可說主要是文人表現,大可不必以政治人物的標准去要求和衡量。況且郭畢竟是一個曾經非常真實過的人,那是一種比較徹底正視人性一切方面的真實,一種令傳統的沉悶心態難於忍受的真實,這就很難能可貴了。一個社會所要求的文學產品必然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哲人式的深邃,也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真誠的抒情,我們應當承認,現代文學的這兩方面都還太少。正因為這樣,我們應以寬容和知人論世的態度去評說郭沫若其人其詩,理解和珍惜《女神》等「五四」文化遺產,而不是苛求這樣一位天才詩人。
一代文豪郭沫若在身後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留下了巨大的反思空間。在緬懷和頌揚一位世紀老人的時刻,我們也應以從別樣的視角審視一代學人。
魯迅之後,郭沫若被樹為文化旗手。解放後,他一直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位居科學藝術兩界首席,並一直兼任國家要職。毫無疑問,郭沫若是建國後中國知識界主流的代表。郭沫若在科學和藝術上都是勤奮的,他並沒有因位居高官而鬆懈著述,對郭老的成就已經有許多傳記、論文、回憶文章作了充分的贊揚。
我們把郭沫若作為一個生活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加以考察,可以看到他身上所體現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是在一場接一場的運動中度過的。除「文革」那一場運動對郭老有所傷害之外,他一直充當運動先鋒。比如他率先對諸如胡適派、胡風集團、右派分子等革命對象聲討、批判;同時他又盲從和推動個人迷信,作為詩人的自由和作為學者的獨立在後期的郭老身上已經難覓蹤跡。
學界對郭沫若的反思除了他的個人品德,還有學術品質。郭老1950年代之後的幾乎所有的創作,詩歌也好、戲劇也好,甚至學術研究,都極大程度表現出一種非己的狀態,郭老的悲劇在於,作為一代文壇泰斗、史學大師,他不是沒有自省能力,而是有心自省,無力自拔。
郭沫若留給後人的不僅有巨大的文化財富,還有晚年的悲劇歷程。他的內心世界是一座巨大的冰山,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露出的一個尖頂。其餘部分,也許永遠無法浮出海面。
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的余英時在80年代撰長文《〈十批判書〉與〈先秦諸子系年〉互記》,指責郭沫若《十批判書》抄襲乃師錢穆著作《先秦諸子系年》。此後,國內也有人繼起評
郭,而其所評多不出余氏所指范圍。
如果真如余英時所說,胡適、顧頡剛、傅斯年等人在40年代定會著文指出這一點,這些人被認為有自由主義傳統,政治立場顯然與郭沫若不相同。但事實上,他們幾位都對郭的史學成就給
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40年代中期,顧頡剛寫《當代中國史學》,其中寫到:「研究社會經濟史最早的大師,是郭沫若和陶希聖兩位先生,事實上也只有他們兩位最有成績。《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是一部極有價值的偉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真相,自有此書後,我們才摸著一些邊際。」
1948年南京中央研究院進行第一屆院士選舉,胡適的日記中記下了他所提的候選人,其中就有郭沫若。據說力爭郭沫若當選的是傅斯年。我們提及這些事,是因為覺得這可能對於我們全面
認識郭沫若的歷史定位有幫助。
㈢ 名人如何評價郭沫若
對郭沫若的評價歷來頗具爭議。但是我們應該採取公正的態度來對他進行評價。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運動以後,像郭沫若這樣在許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這個詞來形容他。郭沫若在學術的若干領域,特別是在中國詩歌史上,在中國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輝煌的、巨大的。
近年來,很多文人對郭沫若大肆批評,有的符合事實,有的是歪曲事實的。出現批評和新的看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從總體上說,它會推動學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一個正常的學術環境應當是有批評有反批評的,但是,在對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學者採取了輕薄的態度,這是不正確的,應該注意以科學的態度來對他進行研究。
㈣ 為什麼學歷史的人都對郭沫若很不屑
我個人對郭沫若的評價:學貫古今,才識可堪師表;風擺楊柳,為人不足效法。
沙葉新則引用恩格斯對歌德的評價指出郭沫若作為偉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兩面。
就才而言,郭沫若無疑是現代文學、考古研究等領域不世出的領軍人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朋友,不研究郭老、不研讀郭老的著作,顯然是不全面的。但就為人而言,郭在私生活上的放任和政治上的牆頭草作風則頗受世人詬病。
私生活方面混亂:除三位相對正式的妻子外,郭有多位情人,包括第三位妻子於立群的姐姐於立忱。他對於立忱的始亂終棄,導致其墮胎後自殺,為不少世人所不恥。而於立群在郭死後次年不明原因自殺,有一種說法就是得知其姐的真實死因後羞愧自縊。
但這畢竟是郭個人私生活方面的東西,他人無權干涉。但他在政治人格方面所顯示出來的種種,則讓稍微懂點歷史又有些骨氣的人都難以苟同。
郭沫若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即接受馬克思主義,一度出任南昌起義總政治部主任,可起義失敗後即行旅日避難。抗戰暴發後,他投奔南京政府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朋友笑說這是為了象余則成一樣戰斗在敵人心臟中,我無語。
如果說解放前郭沫若還能以筆為槍表現自己的政治人格的話,解放後他已經只剩下一副媚骨了。
郭是大詩人,但解放後幾乎篇篇是頌歌,
1966年 文革爆發,郭沫若發表談話:「在一般的朋友、同志們看來,我是一個文化人,甚至於好些人都說我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什麼歷史學家。幾十年來,一直拿著筆桿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些東西。按字數來講,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准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這段談話常被後人指責:郭沫若只顧自保,為全盤否定歷史的極「左」思潮推波助瀾。談話內容流傳到國外後,對郭沫若在各國的聲譽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郭沫若以毛澤東的詩友著稱,和毛時有詩詞唱和。他曾高度贊頌毛澤東的詩詞和書法;也曾賦詩贊美斯大林。郭沫若在文革初期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別保護;他寫了許多贊美文化大革命的詩作,包括直接贊美江青的詩,在整個70年代基本安然無恙。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寫了《水調歌頭·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過了僅僅五個月零九天,四人幫被逮捕之後,他立即又賦一首《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抨擊「四人幫」;這也是後來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
㈤ 郭沫若寫的歷史人物主要出自於那個歷史劇
1937年抗戰爆發,郭沫若由日本秘密回國,參加抗日戰爭。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時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變」所引起的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創作熱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內,創作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和《南冠草》等六部大型歷史劇,登上了20世紀中國歷史劇創作的高峰。《棠棣之花》(1941)、《屈原》、《虎符》、《高漸離》(1942年),均取材於戰國時代的史事。在20年代的同名詩劇和歷史劇《聶嫈》的基礎上加工並創作的《棠棣之花》,突出了「主張集合反對分裂」的主題。《屈原》塑造了兼具政治家遠見與詩人情懷的悲劇英雄形象,並達到歷史真實、藝術真實與現實傾向性的和諧統一。《虎符》通過魏信陵君和如姬竊符救趙的故事,歌頌「把人當成人」,並不惜為此赴湯蹈火、殺身成仁的「仁義」思想。《高漸離》(又是名《築》)以高漸離擊築刺秦始皇的故事為題材,弘揚為反抗專制統治而捨生取義的獻身精神。《孔雀膽》(1942年)表現元朝末年大理總管段功與梁王之女阿蓋公主的愛情悲劇。《南冠草》(1943)採取漢奸與烈士對照的方式,歌頌明末青年詩人夏完淳慷慨殉國的民族氣節。這六大史劇宣揚了為正義與理想而獻身的崇高的悲劇精神。
《屈原》代表郭沫若歷史劇的最高成就。
㈥ 歷史上的郭沫若 是個怎樣的人
郭沫若 (1892—1978) 傑出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四川樂山人。學識淵博,才華橫溢。1914年留學日本。原學醫,回國後從事文藝活動。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成為我國新詩奠基人。曾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著名的新文學團體創造社。出版創造季刊,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與文學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五四時期積極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運動。1924年以後,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倡導革命文學。他是第1個提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口號的,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翻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等,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貢獻。1926年,曾應毛澤東之邀,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同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前夕,寫出《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檄文,產生巨大影響。同年,參加南昌起義,加入中共。旅日期間,積極支持留日青年和國內文藝界的革命文化活動。抗戰期間,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組織和團結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4年發表《甲申三百年祭》,總結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歷史教訓,當時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文件,是第一篇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農民戰爭的專題論文。抗戰勝利後,對蔣介石的法西斯獨裁統治及其發動內戰的陰謀,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解放後長期擔負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對發展中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郭沫若的歷史研究領域非常廣泛。1930年出版《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創造性地論證了中國古代社會完全符合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為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占代社會的第一部著作,具有劃時代意義。《青銅時代》、《十批判書》考證先秦社會歷史和評價先秦諸子思想,頗多創見。《奴隸制時代》等書提出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戰國之際的見解,為多數史學工作者所接受。《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等綜合研究甲骨文,《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等系統探索青銅器銘文和紋繪,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把占文字研究同古代史研究創造性地結合起來,貢獻很大。
㈦ 郭沫若是御用文人
不是,這是公知無恥抹黑造謠的論斷罷了!!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筆從戎,隨國民革命軍北伐,歷任北伐軍總政治部宣傳科長,副主任,軍銜也由中校晉升為中將。這個分量可以通過對比得知:蔣極為器重的陳誠,當年也僅僅是中校軍銜!
北伐中,郭沫若敏銳地覺察到革命潛伏著危機,看到蔣介石正在策劃反革命政變。這時候蔣介石企圖拉攏收買郭沫若,秘密委任他為「總司令行營政治部主任」,每月津貼300元大洋,然而郭沫若拒絕了!!!
1927年3月21日,郭沫若在南昌朱德的寓所,寫出了著名的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以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姿態,及時地揭露了蔣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
1927年4月12日。就是「四一二」,蔣介石如日中天,此時共產黨幾乎被蔣公追殺的藏無處藏躲無處躲。在生死危難之際,郭沫若卻要加入中國共產黨!
這是多麼硬的骨氣!!
1927年8月,郭沫若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革命委員會委員和主席團委員,並兼任總政治部主任和宣傳委員會主席。同月,在隨起義軍南撤途中,經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㈧ 郭沫若把哪位古代軍事家譽為"在中國歷史上是永不會磨滅的人物"
吳起(約前440~前381),衛國左氏(山東定陶西)人。曾任魯國將軍、魏國西河郡守及楚國令尹。著有《吳起兵法》。他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軍事將領和軍事理論家,與孫武齊名。史稱"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禽(擒)敵立勝,垂著篇籍"。郭沫若也譽他為"在中國歷史上是永不會磨滅的人物"。
㈨ 材料一是郭沫若對哪一歷史人物及其作品的評價其作品是一部怎樣的巨著
李時珍。其著作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
㈩ 下面是現代著名史學家郭沫若對哪一個歷史事件進行的評論他的評價有道理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從1926年參加北伐,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主編組品有《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獲得「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