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
教學 方法 包括教師的教授方法和學生的 學習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關鍵取決於教師,下面我們來看看歷史的教學方法都有哪些吧。
歷史的教學方法
第一,講述法。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知識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是要通過教師的具體講述傳遞給學生。教師生動的講述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了解歷史的過程。教師幫助學生記憶歷史史實一般遵循以下原則:將學習內容與學習興趣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述,並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 興趣 愛好 ,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新知識與學生個人 經驗 相聯系,歷史知識具有連續性,只有將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結合起來,才有利於新知識的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將舊經驗與新知識聯系起來,有助於新知識的掌握;鼓勵學生結合史實回答問題,如讓學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錯誤,結合所學內容分析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樣化的作業,如:編 順口溜 、列大事年表、構建知識結構圖等。
第二,講解法。講解是對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的一種方法。講解法常常是用於闡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民族關系、國際關系、會議和條約的內容、時間的因果分析、人物評價、事物的性質及影響等方面。講解法要遵循以下原則:邏輯清晰,深入淺出地分析和論證事理;以事實為依據,即以有價值的史料為依據,進行全面的、辯證的、客觀的闡釋。
第三,講讀法。這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和相關的歷史材料,並配合講解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教材掌握歷史知識,並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講讀法重點在閱讀,關鍵在講解。運用講讀法最忌諱用大部分課堂時間來讀書,那樣等於取消歷史教學活動。
第四,談話法。即歷史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話、問答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圍繞學習的重點內容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認識。著名 教育 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歷史課和文學課上,談話起著特殊的作用:它能促進道德信念的形成。”談話法運用得當,關鍵是教師運用好談話的技巧,掌握提問的藝術。問題的設計,要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低到高,循序漸進。
第五,圖示法。圖示法也稱為綱要信號圖示法、圖文示意法,這是指藉助詞語、概念、數字、圖表以及符號等形式傳遞歷史信息的教學方法。其功效是提綱挈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利於學生把握歷史概念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知識的整體結構和內在聯系。素材的選取,要圍繞教學重點、難點,做到寧缺毋濫。
第六,這種方法主要是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歷史教學中的直觀教具有很多種類,如實物、模型、地圖、圖片、圖表等,以及一些電子視聽技術如投影、幻燈、計算機所呈現出的各種圖像。在歷史課堂上 運用直觀教具是經常性的手段,關鍵是要目的明確,突出教學重點,講究操作方法,注意教學效果,尤其是要與講述、講解、談話等方式緊密結合,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
第七,板書。這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黑板書寫傳遞教學信息。設計板書的原則有:掌握要領,明確重點,把握結構,分清層次。
中學歷史教學 反思 範文
現在的歷史教學開放性比較強,學生喜歡一些新鮮的觀點,一些好的 歷史 故事 ,但我們總是將重點放在所謂的“考點”上,使我們的歷史教學缺少了思想性,學生的思維火花碰撞不起來,有些有一定見解的學生受到壓制,課堂的民主氛圍不夠活躍,讓我們的課堂變成“讀、記、背、做”的重復模式,學生的興趣自然就降低了。
新的課程標准要求我們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一定的觀點來表述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多發言,多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如對秦始皇、武則天等人物的評價,現在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學生都有自己的關於這些人物的見解,教師不妨開個討論會,讓學生見仁見智,展開激烈的 辯論 。當然有些老師認為這樣是在浪費時間,就是討論也不會有什麼結果,並且不會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這樣會讓學生認識上產生模糊,會影響學生考試時的“標准答案”。我覺得學歷史就是為了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見解,沒有必要強求統一,只有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做到“以史為鑒”就可以了,死記硬背那些條條框框有什麼用呢?
歷史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給學生的生活學習提供了很多的經驗教訓,這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但現在我們都將經給念歪了,認為只要熟記答案,考出好成績就是學好歷史了,我覺得對學生人生理想、未來發展沒有多大益處。因為我們的教育是著眼於未來的,不是讓學生為了“分”而學,是為了“成人”而學,為了健全人格而學。
歷史知識博大精深,需要獲得的思想很多很多,如從歷史人物上學做人,通過歷史事件學會國家興衰的道理,通過比較、概括學會辯證地看問題等等。學生有了對歷史規律的認識之後,就能獨立地分析問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終極目的。
初中階段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尚欠缺,有些想法還很幼稚,但也有閃光的地方,我們教師要及時鼓勵、引導,要讓他們積極地去探究、去發現。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學會針對一個小問題展開研究,搜集資料,最終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
總之,要學好歷史這門課不是很容易的,學生不重視,課時量又少,展開探究的空間也不能過分擴大,以免給學生造成負擔。課上要兼顧知識傳授和思維拓展,兩者不可偏廢。
B. 歷史教學基本方法介紹
歷史學作為一門鏈接過去、現實與未來的綜合性學科,它的發展實際上是人類社會軌跡在人們觀念形態和知識體系中的反映。那麼這篇文章我就給大家講講一些歷史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基本的講授方法
第一,講述法。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知識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是要通過教師的具體講述傳遞給學生。教師生動的講述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了解歷史的過程。教師幫助學生記憶歷史史實一般遵循以下原則:將學習內容與學習興趣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述,並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興趣愛好,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新知識與學生個人經驗相聯系,歷史知識具有連續性,只有將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結合起來,才有利於新知識的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將舊經驗與新知識聯系起來,有助於新知識的掌握;鼓勵學生結合史實回答問題,如讓學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錯誤,結合所學內容分析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樣化的作業,如:編順口溜、列大事年表、構建知識結構圖等。
第二,講解法。講解是對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的一種方法。講解法常常是用於闡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民族關系、國際關系、會議和條約的內容、時間的因果分析、人物評價、事物的性質及影響等方面。講解法要遵循以下原則:邏輯清晰,深入淺出地分析和論證事理;以事實為依據,即以有價值的史料為依據,進行全面的、辯證的、客觀的闡釋。
第三,講讀法。這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和相關的歷史材料,並配合講解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教材掌握歷史知識,並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講讀法重點在閱讀,關鍵在講解。運用講讀法最忌諱用大部分課堂時間來讀書,那樣等於取消歷史教學活動。
第四,談話法。即歷史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話、問答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圍繞學習的重點內容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認識。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歷史課和文學課上,談話起著特殊的作用:它能促進道德信念的形成。」談話法運用得當,關鍵是教師運用好談話的技巧,掌握提問的藝術。問題的設計,要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低到高,循序漸進。
第五,圖示法。圖示法也稱為綱要信號圖示法、圖文示意法,這是指藉助詞語、概念、數字、圖表以及符號等形式傳遞歷史信息的教學方法。其功效是提綱挈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利於學生把握歷史概念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知識的整體結構和內在聯系。素材的選取,要圍繞教學重點、難點,做到寧缺毋濫。
第六,這種方法主要是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歷史教學中的直觀教具有很多種類,如實物、模型、地圖、圖片、圖表等,以及一些電子視聽技術如投影、幻燈、計算機所呈現出的各種圖像。在歷史課堂上 運用直觀教具是經常性的手段,關鍵是要目的明確,突出教學重點,講究操作方法,注意教學效果,尤其是要與講述、講解、談話等方式緊密結合,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
第七,板書。這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黑板書寫傳遞教學信息。設計板書的原則有:掌握要領,明確重點,把握結構,分清層次
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一) 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吸引學生
關注學生, 關愛學生, 加強歷史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需要重新建設新型的歷史課程教學觀, 切不可對學生不管不顧。教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 用微笑親近學生, 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學生[1].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氛圍, 學生自然能夠提高聽課效率。
(二) 有效設問
學生先預習課文, 完成導學案, 教師再導入新課、講授新課, 這是這幾年教改探索的模式。課怎麼講?為提高課堂效率, 有效設問是調動學生思維的一種積極手段。如講授2017年部編七年級歷史上第五課《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時, 可以先讓全班學生預習課本, 完成導學案, 再朗讀導入框, 接著設問:哪兩種文明反映了商周高度發達的文明?學生剛朗讀完會馬上回答「青銅器與甲骨文」, 從而馬上告知本課知識概要即青銅器與甲骨文。再引出第一個子目「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要求學生從課本第一段找出以下問題答案並畫線:(1) 原始社會後期哪裡出現了青銅器?請找出代表。(2) 商朝以後青銅器的種類有哪些?其中禮器代表什麼?請閱讀相關史事加以說明。這些設問學生能很明確在課本找出答案,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積極評價, 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也要求學生跟著問題學習課文, 不會分心, 動手、動腦。有效設問可以使課本知識清晰化、條理化, 掌握課文脈絡, 抓住重點、難點, 調動學生思維, 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 課堂競答
一個班級的學生有好中差之分, 一堂課接受能力也分好中差。而一個歷史教師要教授4~5個班, 誰是好生、誰是差生、誰是中等生不可能了如指掌。要提高課堂效率, 就要提高差生的聽課效率。那怎麼辦?課堂競答是一個有效的方法。課堂競答方式可以檢驗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 同時還便於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 對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做出合理調整, 優化課堂教學模式[2].具體的操作是:先申明競答規則, 按座位分組, 難題優秀生若答出得2分, 普通問題中上程度學生答出得1分, 差生答出簡單問題得2分, 誰都不許說出答案, 否則本組扣分, 小組可推薦答題者也可自告奮勇。四個小組下課前排名。學生馬上有了積極性, 優秀生會積極回答問題, 他們有很強的表現欲。中等生能答的也會舉手。剩下的就是差生, 他們平時羞於表現, 不愛表現, 生怕出錯鬧笑話, 其他的學生則會把很多簡單的問題讓給差生回答, 以爭得更高的分數。為此, 教師要多設置簡單的題目, 好調動差生的積極性, 差生每回答一個問題, 教師要及時予肯定或鼓勵。這樣差生就不會睡覺搞小動作或低頭偷玩手機, 課堂效率會顯著提高。
(四) 小組分工合作
傳統的歷史課教學方法是講述法, 即「滿堂灌」.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實踐證明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好辦法, 各種方法適用於不同的課例, 不是一種方法都能適用於任何課堂。採用小組分工合作討論這一教學方法實踐證明也是一種提高課堂效率的好辦法。
(五) 應用新技術手段提高課堂趣味性
歷史課本內容範圍廣泛, 涉及很多歷史事件, 對於學生而言既抽象又陌生, 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學習難度, 學習興趣下降。對此, 教師善於利用新技術構建高效課堂, 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如微課、慕課、在線課程、數字圖書館等, 並把這些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 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在歷史教學中, 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 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 關注學生的興趣所在, 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 寓教於樂, 不斷轉換並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夠得到不斷深化。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 智者見智, 仁者見仁, 提高課堂效率是歷史教師向45分鍾要效率的必然選擇。
C. 常見的歷史教學方法
在學生時代,由於數理化的存在,相對於歷史,大家都可能覺比較枯燥乏味,所以對於歷史老師來說,如何將課堂變的活躍起來十分重要,下面我就將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歷史教學方法。
一、講授法
1、講授法的基本特點是:第一,教師是教學的主要活動者,在教學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第二,學生是知識信息的接受者,以聽講的方式學習歷史內容;第三,教師主要以口頭語言傳授知識,即口頭語言是教師傳遞知識的基本工具;第四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促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五,面向全體學生,根據班級學生的一般特點和水平進行教學。鑒於以上的特點,講授法的利與弊如下:
2、講授法的優點與缺點
講授法的優點: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歷史知識;教師合乎邏輯的論證、善於設疑置疑,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等,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也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師主導教學過程,易於控制教學,對教學沒有特殊要求;教學成本低,在廣大農村地區是少不了的。
講授法的缺點:運用講授法教學,教學內容往往由教師以系統講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機會對學習的內容及時做出反饋,因而不易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和能力;講授法不能代替自學和練習,講授過多,會擠占學生自學和練習的時間,從而對教學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面向全體學生講授,不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原則不易得到全面貫徹;教學專注知識目標,若運用時不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又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就易陷入注入式教學的泥潭。
二、師生互動的課堂討論
1、課堂討論的特徵
主要表現為互動性。談話不僅能在學生之間發生,它也能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發生。在最有活力的討論中,每個人都是一個主動的參與者。
2、課堂討論的優點與缺點
課堂討論的優點:第一,使學生做好主動性公民的角色准備,這種角色是能對信息、觀點和看法進行分析性、批判性的思考,形成個人的看法和判斷;第二,鼓勵學生間有效的人際聯系;第三,滿足學生合理的需要。
課堂討論的缺點:在消極方面,進行不好的概念化或不良引導的討論是達不到目標的,浪費時間的,因而是無效而不愉快的。
三、歷史探究法
1、歷史探究法特點
歷史探究性學習的開展要圍繞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來進行。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具有一些與一般歷史學習活動不同的特點。
第一,以探究問題為目的。沒有問題談不上研究。以往的歷史學習往往是固定式的,對學生而言,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有膚淺的問題,或就是讓學生頭痛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等。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真正意義在於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要給學生創造機會去了解事件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人探討。
第二,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歷史學習不應該是促成思想固化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種僵化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式的思維、復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辯證的、變化的、發展的視野,尤其是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進行歷史探究性學習,是歷史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歷,是積累經驗的機會,開展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要以激活、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三,以學生自主為形式。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是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得以真正開展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體驗到挫折感和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因此,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必須十分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第四,以史料運用為條件。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原始材料,即史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對史料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歷史感到厭倦,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所以,歷史探究性學習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的傳統模式,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統一。歷史探究性學習是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即讓學生學會利用史料,通過對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問題。因此,歷史探究性學習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第五,以教師幫助為輔助。傳統的學習歷史的方式中,教師是唱主角的,學生所接受「歷史」,即被大多數人認可的歷史知識和觀點。歷史探究性學習則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做好的事。」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樣做甚至做什麼,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在歷史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的是「指導」或「幫助」,而非「傳授」或「教導」。因此,歷史探究性學習中的研究是有指導的研究,教師在歷史探究性學習中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其主要職責是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幫助和經驗借鑒。教師要擺正在探究性學習中自己的位置,發揮輔助作用。
2、歷史探究法的優點與缺點
歷史探究法的優點:開展歷史探究性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研究性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思考歷史、探究歷史的空間,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的注釋和建構;有利於學生創造性學習歷史能力的發展;也有利於學生在思想觀念上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歷史探究法的缺點:開展起來較困難,有的學校不支持,許多歷史教師還不能適應這一要求。其實這些並不是其本身的弊端。歷史探究性學習課時上難以確定,經費上需求大,教師難以控制,評價體系不完善,這才是其不利的方面。
四、歷史活動課教學方法
1、活動課的特徵
第一,實驗性。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展開,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在「做」、「考察」、「收集資料」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歷史,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二,開放性。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每一個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表現。其活動目標與內容,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開放性。評價標准有多元性。
第三,自主性。此種課型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活動結果的呈現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
第四,過程性。此類課型,更注重學習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通過發現問題、收集材料、社會凋查等親身實踐,去體會探究的艱辛和快樂,培養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團隊合作、人際交往的能力,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開展活動課的優點與缺點
開展活動課的優點:活動課可以體現以學生為本,學生通過體驗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能善於引起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鼓勵學生在思想和學習方式上大膽創新;為學生創設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學習不同的學習方法,注重探究式學習,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於獨立思考,提高發現、分析和解決歷史或現實問題的能力,不斷獲得成功體驗。學生不僅應學習歷史知識、掌握基本技能,而且應該自覺地在教師的指導下,發展自己的技能、培養自己的個性。
開展活動課的缺點:它與探究性學習一樣,課時上要求大;教師不易控制;評價上不完善。
總之,課堂教學方法很多,關鍵是注意教法的優化組合,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用系統的綜合性的觀點構成教學法的優化組合,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華東師大許紀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可以改變我的課堂。」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學歷史教師,我更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也將努力思考,努力踐行,嘗試著改變自己的課堂。
D. 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當今史學研究新成果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筆者認為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有助於緊扣史學研究前沿,提高歷史教育教學質量。本文試著從「任務驅動法」、「演示講解法」、「小組合作法」、「自主學習法」、「分層教學法」,「歷史教學概念」五種教學方法,一個概念入手探討歷史學科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實施。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它的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都還沒有完全成熟。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所需,必須合理選取現代新型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上沒有一個亘古不變的模式,更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和方法。隨著信息化的推進,計算機普及與日益智能化,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也跟著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為了提高歷史教育教學的質量,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努力探索歷史教學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闡述自己在歷史教學方法上的一些思考。
一、利用任務驅動法,提高學生積極性和興趣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明確的、具體的任務驅動為目標,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巧妙、明確、合理的設計教學任務,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率,有效提高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具體設計任務時,教師要創設和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制定並引導學生進入任務。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指導和答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服務學生,讓學生擁有真正的學習主動權。任務結束後,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進行反思,總結任務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便於之後的教與學[1]。
二、演示講解法,讓學生耳熟能詳,鞏固知識
歷史是一門知識性較強的技術學科,教師在上課時,通過圖畫、投影、計算機等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和學習技能。比如介紹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採用演示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的掌握知識。利用演示講解法既直觀形象,印象深刻,又有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開發學生的智力,使歷史素養和創造素質的教育落到實處。但在演示講解中,要選擇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事物,配合語言有感染力的講授法,演示完後要讓學生自己實踐,使學習內容得到鞏固。
三、小組合作教學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師」,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小組合作教學從事學習活動,互促學習。一般每7―8人一組,每組含高、中、低三個層次學生,要避免一部分學生「濫竽充數」,「插科打諢」。如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一課,設計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通過網上查閱,小組成員分工與合作,獲取秦朝施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背景、過程、演變、影響、意義等相關知識。小組合作學習能創設輕松、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讓學生在「實踐、參與、合作、交流」的氛圍中發展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2]。在實施過程中要對小組成員的參與度、積極性、獨創性、完成結果等給予恰當的評價,評價形式多樣化,如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
四、自主學習教學法,樹立學生自主終身學習觀念
單純通過歷史課來滿足每個同學對歷史學習的需求是很困難的,何況歷史學科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的水平差異較大,歷史課時又有限。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廣泛閱讀、網路學習、咨詢答疑等來掌握教材之外的知識。如我校搭建Moodle在線自主學習的平台,除了提供給學生教師所用的課件、教案等基本教學資料外,還分類設置文本、聲音、動畫、視頻等專題的教程、試題和素材庫,以便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水平,自主決定學習內容及進度,並進行自我測試,促進學生在歷史學習上取得不同的進步。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感受和體驗收獲知識的快樂,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五、注意分層教學,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收獲
分層教學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分層,包括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等,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之上的[3]。在分層教學實施中,教師必須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並且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教師在學生不能夠解決的時候再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分層,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學生自身的主動學習意識、思維發散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都得以提升。
歷史概念分為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
1、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形成學生的時間概念
1)嚴格地按照年代的順序講授歷史;
2)幫助學生懂得紀年的標准和 方法;
3)指導學生記憶歷史年代和技巧和方法 。主要包括理解記憶和機械記憶。
2、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形成學生的空間概念
1)提示地點與歷史發展的關系, 形成學生的地理概念;
2)科學地使用歷史地圖,幫助學生掌握空間概念;
3)培養學生識圖、 填圖的能力;
4)縱橫聯系,以求「類通」 , 從而了解歷史地理概念的作用。
中學歷史是一門富有時代氣息的課程,我們只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育形式,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使歷史成為真正的實用課程。在歷史教學中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最終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