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的特點是什麼
(1)存在形式的過去性。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它不能重演,也無法實驗,人們只能通過文字、實物、圖片、電影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概括的東西具體化,用語言的記述將歷史知識轉化為生活的畫面,讓學生間接認識或感知歷史。正是由於這樣,歷史對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2)認知結構的多樣性。社會發展過程中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因此,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認知途徑靈活多變,不應從單一的角度去認識歷史事件,而應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認識和思考。認知結構的多樣性表現為整體性、因果性和發展性。
(3)思維方式的求異性和靈活性。求異思維是針對常規定向思維而言的反向思維,是一種富有創見性的思維方式,它能夠突破思維定勢,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形式,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學生根據不同情況、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㈡ 如何歸納歷史事件的特點
近年來,高考對歷史特徵的考查要求不斷提高,考試中此類題目頻頻出現,成為高考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考試說明中也明確地把它作為一項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卻是學生歷史學習中最薄弱的環節,表現為:找不到歸納的角度,無從下筆;不能從理論上准確地概括特徵;容易將特徵與表現混淆,堆砌史實,無的放矢.所以,在此,我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歸納、概括歷史特徵.\x0d歷史特徵,一般可分為階段特徵、領域特徵、事物特徵.階段特徵是某個特殊歷史時期的各個方面狀況的概括,一般從某個領域的表現去歸納概括.如古代社會某個時期(王朝)的特徵,我們一般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這幾個方面來歸納;其中的政治又可從政治制度變化、政權的變更、中央與地方關系、軍事、民族關系等方面分析考慮;經濟又可以從經濟制度、生產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繁榮狀況(農、工、商、交通、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來表述.世界近現代史的某個階段特徵,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技術發展、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經濟形態為主),資產階級革命(政權變更),列強對外開拓市場和殖民擴張,國際關系(列強之間的矛盾變化為主),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斗爭,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等.某領域特徵要從其發展變化來分析,可縱向和橫向比較.比如,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特徵是什麼?我們在分析時,要注意從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列強對外活動來比較分析: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出現嚴重不平衡(英國、法國衰落,美國、德國、日本崛起),②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並存(民主政體與專制政體),③資本主義生產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④資本主義列強加劇對世界的瓜分,同時列強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某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要從歷史事物的要素去歸納與概括.如革命類事件(以法國大革命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發的背景(原因——專制、資本主義發展;條件——第三等級要求、啟蒙思想等)、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資產階級)、主力(人民廣泛參與)、目的(推翻波旁王朝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發展資本主義)、過程特點(三次高潮,實踐了啟蒙思想、反封建與衛國戰爭相結合)、結果(較徹底)、影響(對歐洲、對世界)等.\x0d這些只是針對一般的歷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歷史事物是千變萬化的,歷史階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們不能機械地搬用這些角度和思維模式去將豐富多彩的、不斷發展的歷史格式化.那麼,如果遇到類似的歷史特徵分析要求,我們該怎麼辦?不管分析什麼階段、什麼時期、什麼領域、什麼歷史事物,我們只要依據以下幾個原則,依據一定的客觀標准去歸納概括即可.\x0d一是要在發散思維中找到歸納、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們圍繞一個歷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依循規律,分析其歷史地位、發展狀況、歷史影響等外在特徵,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目的、性質、過程、特殊性等內在特徵.如中國古代社會中,不論哪個時期,我們歸納的角度都應是其各個領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現代史的階段特徵則應從資本主義發展本身及列強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殖民擴張、民族解放運動來分析歸納.這是歸納歷史特徵的基本規律.那麼,我們怎樣去發散思維?\x0d1.要開闊眼界,放眼歷史,尋找角度.這要求我們將事物放在歷史的動態環境中,從歷史發展趨勢、時代要求、階級本質等方面去分析、比較,尋找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時,要注意它的歷史性、時代性,不能拘泥於面面俱到.如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特徵(民主思想出現——反專制思想萌芽,總結性成果多),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特徵(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社會過渡;經濟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中滲入殖民經濟,\x0d資本主義萌芽加快;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被迫改變;農民戰爭的反封建任務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務;產生了向西方學習、探尋救國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過比較得出的.\x0d2.要宏觀把握、微觀分析、層層深入,尋找歷史內在特徵.它要求我們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總體特徵,然後圍繞這一特徵(主題)對事物進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則依據第一點),分析其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處,挖掘其內在個性.如歸納戰國時期歷史發展趨勢特徵,其宏觀上的特徵是兩個:醞釀著大一統,封建制度逐漸形成.再深層分析,則有各個具體的特徵:①封建制度逐漸形成並確立;②封建經濟出現局部繁榮(手工業、商業、城市),經濟要求市場統一;③諸侯數目逐漸減少,秦國逐漸強大;④民族交往頻繁,開始走向融合(這些特徵與表現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單純是表現).\x0d二是在比較中尋找角度,得出區別點,概括特徵.一般可以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如黃巾大起義的特點,即是與秦末農民起義比較得出的;一次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是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解放運動比較得出的.\x0d三是要善於提煉歸納,從錯綜復雜的史實中,把握客觀線索、趨勢、新發展,形成特徵.特徵都是概括性語言,是理論語言,而不是史實,即要求我們區分特徵與表現.而這是我們學生在學習與考試時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現當作是特徵.表現是具體的史實、措施等,是特徵的具體體現與表述.比如近代中國的愛國主義的特徵,可概括為反帝反封建,救國救民(這時高度概括的語言).具體又表現為:\x0d①愛國抗爭的長期性、連續性、艱巨性與曲折性——革命從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國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再到國民大革命、工農武裝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再到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等,有成功,有失敗,接連不斷;②學習西方,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從抵抗派到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國的改革開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國救民成為全國各階層、各階級、各民族的共同任務與願望;④方式多樣,人民武裝起決定作用——地主階級的改良運動、農民階級的武裝斗爭、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與暴力革命、中共領導人民的工農革命、社會主義的建設運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等;⑤最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特徵是不同角度的理論,而後面具體的革命史實、事件則是表現.\x0d平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歸納歷史特徵的能力.首先,教師應先對特徵的能力要求,特徵的特點,分析歸納的角度、方法、原則、技巧作全面的介紹,讓學生對「特徵歸納」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從而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有意識地注意它,模仿它,並且正確歸納的好習慣.其次,在講解、輔導時,教師可對每個階段、重要歷史事物作特徵歸納或指點,並說明其歸納的角度、標准、原則、方法等,在實踐中讓學生經常接觸它.最後,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單元總結、單元練習時,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依據客觀標准、方法、規律去歸納事物特徵,或分析其所給的特徵,並對其特徵進行舉例證明.同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指導學生多學習、閱讀、積累歷史理論語言,將理論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只有這樣,在分析歸納時,才能自覺地站在理論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時也就有話可說、有理可表了,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堆砌史實了!
㈢ 歷史大題分析特點有幾個角度
從歷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題內容。回答歷史特點類問題時,首先應明確問題涉及的主體是什麼,然後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及問題賦分的多少,決定是從某一方面還是從某幾個方面思考並總結特點。一般來說,根據要素概括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背景、時間、目的、過程、內容(措施)、程度、范圍、性質、影響。具體如下:
1、背景:某事件發生前是否產生了新的經濟因素、階級力量,是否採用特殊的方式作準備,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等。如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與以往儒家思想產生和發展的背景相比,其特點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2、時間:發生時間的早晚、經歷時間的長短等方面。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相比,具有爆發時間早、經歷時間長的特點。
3、目的:為某個階級或某部分人服務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4、過程:相關准備、發生的變化(領導力量、力量對比)、是順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國共和政體確立的過程與英國、美國政治制度的確立相比,就具有艱難曲折的特點(從1789年到1875年,共和勢力與封建勢力經歷了近百年的斗爭)。
5、內容(措施):產生依據、體現某種思想、最突出的特點、包括的方面、側重的方面、實行的辦法等。如《資政新篇》的內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體現了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
6、程度:完成或實現的情況、是不是徹底、局限性等。
7、范圍:—包括地域、領域等。如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與以往的危機相比,就具有范圍廣(波及地域廣、涉及的經濟部門多)的特點。
8、性質:是否具有時代特徵、雙重性質、性質發生變化等。
9、影響:影響的廣度、深度,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等。
㈣ 中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特點有哪些
一、時間的分配
現在中考歷史時間是90分鍾,所以時間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極有可能因沒有認真審題而失分;如果過慢,就會引起在規定的時間內完不成試卷。因此,考試時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題時間,以免顧此失彼。
二、歷史解題方法
(一)單項選擇題
必須要保證選擇題的准確率,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呢?
1、答題時友運必須抓住重點字句,如時間、年代、人物、事件、區域地點等,明確試題要考查的是歷史的現象、本質、或是因果關系、影響。
2、注意分析題乾和題肢的關系,有的題肢的內容是對的,但是與題干沒有關系,不能弊橘選。對於沒有把握的題目,多讀幾遍,找到關鍵的字句去分析,把明顯的錯誤選項排除掉,選擇與重點字句相關的選項。
3、有的是反向選擇的要注意,即選擇不正確的或者不符合題意的,這要特別注意。
4、不要憑經驗答題,說不準題目跟你做過的題目考察的角度不同。憑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仔細答題。
5、選擇題選好以後,如果沒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動,相信你的第一感覺。
(二)非選擇題
▲材料解析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帶著問題讀材料2、重視材料出處3、讀懂材料,挖掘引申含義
4、善於提取有效信息5、規范做答
如何分析材料?
如何解答材料題?總的而言可從三步入手:
一讀:解題的基礎
這一步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讀什麼?也就是閱讀的內容。二是如何讀?也就是閱讀的順序。
先說一下閱讀的內容
材料題都有兩部分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問題部分
在閱讀材租告團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全,也就是不能忽視材料的標題、注釋、出處這些內容。這些說明性文字,它們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應該給予足夠重視,不可漏讀。
再說一下閱讀的順序。
如何去讀卻有講究。根據我自己的實踐,感覺在讀題環節中,先讀問題,以掌握題目設置的要求,帶著問題閱讀材料,這樣既節省閱讀材料的盲目性,也節約時間。在閱讀材料的時候,另外,也不能忽視材料標題、注釋、出處這些內容。
㈤ 歷史分析法是什麼
歷史分析法是具體分析方法的一種,即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方法。
客觀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分析事物要把它發展的不同階段加以聯系和比較,才能弄清其實質,揭示其發展趨勢。有些矛盾或問題的出現,總是有它的歷史根源,在分析和解決某些問題的時候,只有追根溯源,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才能提出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
2、 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㈥ 歷史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第一,我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由於各種原因,漢族在我國多民族的國家中處於主體地位。但是,並不能因此而忽視或否認其他少數民族對於祖國歷史發展所做的貢獻。如,秦漢統一了中原地區,匈奴族則統一了北方草原地區。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在經濟文化方面也給予漢族不同程度的影響。第二,看待民族關系,不能站在一個民族的立場上,而應站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立場上,對歷史上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事件、人物給以充分的肯定和贊頌,反之要給以否定和鞭撻。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歷史上站在漢族封建統治者立場上的史學家,在史書中對螞銀少數民族多有誣蔑、醜化之詞,要注意摒棄和批判。第三,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系,友好往來,共同建設祖國,共同反抗階級壓迫和早橘外來侵略,構成我國民族關系的主要內容。也正因如此,我國才得以形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當然,在階級社會里,各個民族之間曾經有過矛盾、斗爭乃至戰爭,但它與我國民族之間彼此友好往來的事實相比,只是民族關系的次要部分。由於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間的矛盾、斗爭和戰爭,從根本上說都是各個民族統治者所挑起的。從這個角度講,民族矛盾說到底就是階級矛盾。由於民族矛盾、斗爭的復雜性,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都把民族斗爭簡單地歸結為階級斗爭。大致有下列幾種情況;有的是壓迫與反壓迫的性質,如女真首領阿骨打領導的抗遼戰爭;有的是進步與落後之間矛盾斗爭的性質,如淝水之戰是東晉為了保衛江南先進經濟發達地區和人民,不受北方氏族貴族侵擾的進步戰爭;有的是為了消滅割據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性質,如康熙帝平定準噶爾分裂勢力叛亂的戰爭;有的則純屬是一些民族統治者彼此之間的攻伐混戰,如十六國時期,北方各族之間的一些戰爭。做出具體分析以後,不但要透過現象揭示本質,而且要明確給予肯陸物團定或否定。這里還應注意把我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戰爭與我國各民族共同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嚴格區別開來。前者是我國兄弟民族間內部的事情,雖有是非區別和正義非正義之分,但不要用「侵略」和「反侵略」的字眼加以界定。後者是我國各族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勢力、維護國家主權的問題,和我國各民族之間的斗爭有著本質的區別。
㈦ 歷史分析的方法
通過搜集和整理獲得史料,進行分析得出能夠揭示歷史過程、本質及規律的認識。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歷史比較分析法、歷史計量分析方法、歷史心理分析方法、歷史系統分析方法等。
歷史比較分析方法又稱「比較史學」,即通過對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條件下的各種歷史現象進行縱向或橫向的比較,分析異同,探索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或特殊性的一種史學分析方法。「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
國外學者把它劃分為兩種模式,歷史類型性比較,即具有同類特徵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和作為理論的並行論證的歷史比較。
中國學者把歷史比較分為: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宏觀比較、微觀比較。
歷史計量分析方法又稱計量史學或歷史定量分析方法,指運用數學分析方法、統計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技術,通過各種數據關系,揭示和認識歷史的一種方法。比如《史記.貨殖列傳》、《漢書.識貨志》等
這是一種定量分析方法,離不開價值觀和理論的指導;要處理好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關系;有時也要與其他歷史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如研究中國封建社會某一朝代社會上各階層的狀況,即需要階級分析方法、社會學方法對其進行深入分析,還需要對所能收集到的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類,進行定量分析,必要時對整理出的數據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等等。
歷史心理分析方法,又稱心理史學,心態史學。是運用現代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個體和群體的心理活動及特徵的分析,對歷史現象作出解釋和研究的方法。
歷史系統分析方法,又稱歷史整體系統分析方法。它是運用現代科學系統論原理,將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現代系統論又稱普通系統論,20世紀60-70年代,貝塔朗菲在《普通系統論的歷史與現狀》中,把生物學方法論的系統論原理推廣應用於更加廣泛的領域。「處於一定相互聯系中的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組成部分的總體。」 《牛津詞典》對「系統」的說明:「系統通常是指作用於共同目的的兩個以上要素的集合體。」在系統這一概念中實際包含了一系列的關系即: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結構、整體與層次,整體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歷史系統分析方法就是要求從歷史整體觀念出發,通過揭示整體與局部的各種方面復雜關系認識歷史運動的整體過程。
一般來說歷史系統分析方法由以下各項具體內容組成:
歷史整體分析、歷史層次分析、歷史結構分析、歷史環境分析、歷史動態分析等。
㈧ 歷史數據法和情景綜合分析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歷史數據法假定未來與過去相似,以長期歷史數據為基礎,根據過去的經歷推測未來的資產類別收益。有關歷史數據包括各類型資產的並橘收益率、以標准差衡量的風險水平以及不同類型梁亮資產之間的相關性等數據。
情景分析法是指通過對未來經濟環境可能的狀態做出評估,以情景的發生概率為權重,通過加權平均的方法估計橡蔽寬各類資產的收益與風險的分析方法。
㈨ 什麼是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依據上述馬克思主義關系發展的觀點,動態系列的觀點,通過對有關研究對象對歷史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說明它在歷史上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發展到現在狀況的。換言之,就是分析事物歷史和現狀的關系,包括歷史和現狀的一致方面以及由於環境、社會條件的變化而造成的不一致方面。歷史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弄清楚事物在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來龍去脈」,從中發現問題,啟發思考,以便認識現狀和推斷未來。對於社會學研究人員來講,離開了對調查對象的歷史分析,研究就缺少歷史感,而沒有歷史深度的表述和結論都是不徹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