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國里有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這些地方在今天的哪裡呢
1、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 今甘肅隴西渭水流域。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分漢陽郡豲道縣置南安郡,領豲道(治今甘肅省隴西縣西南)、新興(析豲道縣置,治今甘肅省武山縣西)、中陶(析豲道縣置,治今甘肅省武山縣西北鴛鴦鎮)3縣
三國曹魏時復置南安郡,屬涼州,仍治豲道縣。
2、天水郡,治所冀縣,今甘肅天水西北。
天水郡為古代行政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所轄兩區五縣:秦州區(秦城區)、麥積區(北道區),秦安縣、武山縣、甘谷縣、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秦州區和麥積區是其主要地區。
3、安定郡,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
三國魏安定郡屬雍州,治臨涇縣(今鎮原縣南),領臨涇、彭陽、涇陽、涇陰、陰密、烏支、朝那6縣。
(1)天水歷史老城區在哪裡擴展閱讀:
天水郡的歷史沿革:
西高埋漢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隴西模念盯郡地置天水郡。
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領平襄、冀縣(今甘谷縣東)、成紀(今天水市秦安縣)、 獂道(今隴西縣東南)、望垣(今天水市西)、罕開(今天水市北道區南)、綿諸(今清水縣西南)、隴縣(今張家川縣)、街泉(今庄浪縣東南)、戎邑道(今清水縣北)、略陽道(今秦安縣東北)、清水、阿陽(今靜寧縣西南)、勇士(今榆中縣東北)、蘭干(今隴西縣東北)、奉捷16縣。屬涼州。
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改治冀縣,領11縣,原領旦和冀縣、干襄、成紀、望垣、隴縣、略陽、阿陽、勇士8縣,由隴西郡劃入西縣、上邽2縣,新置顯親縣(今秦安縣西北)。
三國魏復名天水郡,為秦州治。仍治冀縣(今甘谷縣東),領冀縣、顯新(顯親縣更名)、成紀、西縣、上邽、新陽(今天水市北道區西北)6縣。
西晉天水郡,移治上邽縣,領上邽、始昌(廢西縣後另置,今禮縣東北)、新陽(今天水市北道區西北)、顯新(今秦安縣西北)、成紀(今秦安縣境)、冀縣(後廢)6縣。
十六國前趙天水郡領3縣,仍為秦州治所。後趙、前秦,西秦因之。大夏僅領清水一城。
北魏時,天水郡仍治上邽縣,領上邽、顯新、平泉、當亭四縣。仍為秦州治所。西魏因之。北周天水郡領上封、黃瓜2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入秦州。大業五年,(607年),廢州置郡,改秦州為天水郡,治上邽 (今天水市區),領上邽、秦嶺(今天水市北道區)、成紀(今秦安縣西北)、隴城(今秦安縣東北)、清水、冀城(今甘谷縣東)6縣。
唐武德元年(616),改為秦州,天寶元年復天水郡,並為隴右道治所。天水郡治成紀縣(今天水市區),領成紀、上邽(今秦安縣西北)、隴城(今秦安縣)、清水、伏羌(今甘谷縣東)、長道(今禮縣東北)6縣。
乾元元年(758年),取消郡建制,一律置州。至此天水郡不復存在了。
❷ 天水老城區高速公路邊的雕像是誰
霍去病。根據尺好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2013年8月6日,一尊霍去病西征的大型首衡青銅塑像矗立於蘭州市天水北路高速路口,這尊塑像高26米。天水古城又稱天水西關古城,位於天水市秦州區西關片區,一期項目為解放路以北的澄源巷、自由路、三新巷片區,佔地面者困做積2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96萬平方米。
❸ 天水在哪裡啊
天水市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毀橋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纖閉猛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現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總人口328萬人。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態敗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❹ 古代天水郡是現代的哪裡
天水郡,古代行政區劃,即今甘肅天水市及所轄兩區五縣:秦州區(秦城區)、麥積區(北道區),武山縣、秦安縣、甘谷縣、清水縣、張家川縣。 秦州區和麥積區是當時最主要的地區。
"天水",是當地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最早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可是,到了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廝殺加上連年的乾旱,使當是繁華、富饒的上城尺野敗變得殘垣斷壁,民不聊生。傳說,在一天夜裡,正當人們進入夢鄉的時候,忽然天空狂風呼嘯,雷電交加,隨著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地面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於是形成一湖,?quot;天水湖"。誰知,這湖水位穩定,水質純凈,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當時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設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隴西郡地置天水郡,治平襄縣(今通渭縣平襄鎮),領平襄、冀縣(今甘谷縣東)、成紀(今靜寧縣西南)、 獂道(今隴西縣東南)、望垣(今天水市西)、罕開(今天水市脊銷北道區南)、綿諸(今清水縣西南)、隴縣(今張家川縣)、街泉(今庄浪縣東南)、戎邑道(今清水縣北)、略陽道(今秦安縣東北)、清水、阿陽(今靜寧縣西南)、勇士(今榆中縣東北)、蘭干(今隴西縣東北)、奉捷16縣。屬涼州。
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改治冀縣,領11縣,原領冀縣、干襄、成紀、望垣、隴縣、略陽、阿陽、勇士8縣,由隴西郡劃入西縣、上邽2縣,新置顯親縣(今秦安縣西北)。
三國魏復名天水郡,為秦州治。仍治冀縣(今甘谷縣東),領冀縣、顯新(顯親縣更名)、成紀、西縣、上邽、新陽(今天水市北道區西北)6縣。
西晉天水郡,移治上邽縣,領上邽、始昌(廢西縣後另置,今禮縣東北)、新陽(今天水市北道區西北)、顯新(今秦安縣西北)、成紀(今秦安縣境)、冀縣(後廢)6縣。
十六國前趙天水郡領3縣,仍為秦州治所。後趙、前秦,西秦因之。大夏僅領清水一城。
北魏時,天水郡仍治上邽縣,領上邽、顯新、平泉、當亭四縣。仍為秦州治所。西魏因之。北周天水郡領上封、黃瓜2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入秦州。大業五年,(607年),廢州置郡,改秦州為天水郡,治上邽 (今天水市區),領上邽、秦嶺(今天水市北道區)、成紀(今秦安縣西北)、隴城(今秦安縣東北)、清水、冀城(今甘谷縣東)6縣。
唐武德元年(616),改為秦州,天寶元年復天水郡,並為隴右道治所。天水郡治成紀縣(今天水市區),領成紀、上邽(今秦安縣西北)、隴城(今秦安縣)、清水、伏羌(今甘谷縣東)、長道(今禮縣東北)6縣。
乾元元年(758年),取消郡建制,一律置州。至此天水郡不復存在了。
天水別稱秦州。秦州之名最早始於魏文帝元年(220年)。
秦的來源是由種植禾(即毛谷)而來的。遠在西周以前,如今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勢開闊,峰青水旺,水草豐茂,就是牧馬養畜的好地方。居住在這里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養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和賜嬴姓。到西周時,伯益之後非子又因替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到孝王贊賞。孝王不僅讓他繼承了舜時伯益的"嬴"姓,還"封其地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張川一帶)"叫"秦地"。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秦國的開端。</p>
天水是"秦"的發祥地,自三國以來,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嶺、秦州等.
在唐開元盛世,秦州是我國西去長安的一大重鎮,被稱為"千秋聚散地",因而名噪一時。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唐玄奘西去印度拜佛取經,曾途經天水,陵顫"過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傳著許多唐僧取經的傳說。唐安史之亂後第四年,杜甫為迴避動亂,也曾毅然棄官,攜帶家小,越隴山,奔到秦州。
開始居住在秦州城東南50里的東柯谷,即現今天水市北道區街子鄉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後移居秦州城內。杜甫三秦州住了三個月,所寫《秦州雜詩二十首》以及由隴入蜀的12首紀行詩,在他一生詩詞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天水還有一古稱,叫"成紀"。成紀之名,始地西漢,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縣境內,宋時才改移天水。
❺ 天水的世家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天水世家是現在甘肅省天水市。
天水世家屬於甘肅省天水市,天水世家在古代指趙氏望族。天水趙姓是趙氏望族,振興之夢另世人感嘆。秦滅趙國後,趙姓散居各地,以國為氏。至北宋建立之前,趙姓家族之中以「輔主西戎世居天水」的趙氏為望族。
該趙氏在漢時多人封侯,唐時多人拜相。直至涿郡趙氏之後奪天下建宋朝,天水趙氏之望族的旅純宏地位才被趙宋宗室所代替。境內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世家意思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世拆冊家即是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這些世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即是世家。出自《孟子·滕文公》。
甘肅省天水市簡介
天水市,甘褲含肅省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轄秦州、麥積兩區和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梁,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
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❻ 天水的歷史沿革
天水市古為「邽縣」。
邽縣(讀作:guī)原本是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為上邽縣。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時,上邽是隴西郡中一縣。漢武帝時,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縣,區劃是今天水市區西南。
天水郡稱呼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加上乾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裡,忽然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凈,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給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設的這個郡,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是當地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在天水,有翡翠鎦玉的馬跑泉,香美勝乳的甘泉,四季不變、袪病健身的溫泉,珠簾垂掛的菩薩泉,寒徹沁人的八卦泉,魚隨泉涌的神魚泉等,分布面廣,知名度高。這些泉水水質甜美,四季不斷,久飲能使人皮膚潔白。天水居民皮膚多白嫩,因而有天水白娃娃的說法。
秦州之名最早始於魏文帝元年(220年)。
天水是秦的發祥地,自三國以來,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嶺、秦州等。
遠在西周以前,如今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勢開闊,峰青水旺,水草豐茂,就是牧馬養畜的好地方。居住在這里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養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並賜「嬴」姓。到西周時,伯益之後非子又因替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到孝王贊賞。孝王不僅讓他繼承了舜時伯益的嬴姓,還封其地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張川一帶)叫秦地。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秦國的開端。
在唐開元盛世,秦州是中國西去長安的一大重鎮,被稱為千秋聚散地,因而名噪一時。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唐玄奘西去印度拜佛取經,曾途經天水,過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傳著許多唐僧取經的傳說。唐安史之亂後第四年,杜甫為迴避動亂,也曾毅然棄官,攜帶家小,越隴山,奔到秦州。開始居住在秦州城東南50里的東柯谷,即現今天水市北道區街子鄉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後移居秦州城內。杜甫在秦州住了三個月,所寫《秦州雜詩二十首》以及由隴入蜀的12首紀行詩,在他一生詩詞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成紀」之名,始自西漢,《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縣境內,宋時才改移天水。
龍城得名與「伏羲氏」有關。
因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龍的故鄉,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據有關資料證,現天水市西關伏羲廟,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廟內南天殿天花板上繪有完整的64卦及河圖圖形,這在其它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天水本地人把伏羲廟稱為「人宗廟」。 西周21前,秦人先祖在天水河谷繁衍生息,後有功於周王室賜姓,受封「秦地」於此。
天水自漢代設郡,先後為軍、為縣、為鎮,所轄區域及治所曾多次發生過變動。
魏文帝之後,稱秦州。唐代時為通往長安的交通要道之一。
宋時,改為成紀縣。
1913年,廢秦州(今天水)設立了天水縣,屬渭川道所轄。
1927年國民軍進駐隴南,廢道,改為天水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設天水分區,1950年設天水專區。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轄天水、甘谷、武山、徽縣、兩當、通渭、秦安、清水8縣。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
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其行政區域。5月25日,平涼專區析出庄浪縣劃歸天水專區;撤銷岷縣專區,所屬隴西、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庄浪、隴西、通渭11縣,81個區公所,614個鄉。
1952年,天水專區轄91個區公所,635個鄉。
1953年7月6日,張家川自治區成立(1955年10月改稱縣)。同年底,天水專區轄1市12縣887個鄉。
1956年1月,天水專區的隴西縣、通渭縣劃歸定西專區,武都專區的禮縣、西和、成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的庄浪縣劃歸平涼專區。同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禮縣、西和、成縣、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張家川12縣,67個區,531個鄉,9個鎮,9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4月4日,撤銷兩當並入徽縣。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所轄宕昌、文縣、武都、康縣、岷縣5縣劃歸天水專區。9月5日,撤銷西和縣、禮縣,合並成立西禮縣。撤銷徽縣、成縣,合並成立徽成縣。12月16日,天水專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專區。12月20日,撤銷天水縣劃歸天水市。撤銷甘谷縣,甘谷、漳縣、武山合並成立武山縣。撤銷張家川縣和清水縣,合並成立清水回族自治縣。同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秦安、清水、武山、西禮、徽成、武都、文縣8縣。129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1年11月15日,恢復武都專區。原劃歸天水專區的武都、宕昌、康縣、成縣、文縣仍劃歸武都專區。12月15日,恢復天水、甘谷、漳縣、兩當、西和、禮縣、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漳縣劃歸臨洮專區。至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西和、禮縣、徽縣、兩當、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等10個縣,60個區,440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3年10月23日,撤銷臨洮專區,將其所屬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1市11縣,482個人民公社,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為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23個人民公社,5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80年,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32公社,5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1983年,政社分設,改社為鄉。
1985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天水市升為地級市。原屬天水地區的西和、禮縣、徽縣、兩當4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新設秦城、北道2區。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138個鄉,11個鎮,11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5月30日,武山縣遠鴛鴦鄉改為鴛鴦鎮。
1998年11月16日,北道區甘泉鄉改為甘泉鎮。
至2010年底,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個市轄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40個鎮,109個鄉,11個街道辦事處。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秦城、北道區更名為秦州區、麥積區。
❼ 甘肅省天水市的由來
天水市古為「邽縣」。邽縣原本是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置邽縣,後改為上邽縣。
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時,上邽是隴西郡中一縣。
漢武帝時,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縣,區劃是今市區西南。
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
民國二年(1913年)2月,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為天水地區,1985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天水市升為地級市。
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加上乾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裡,雷電交加,大地連續震動,地上裂開一條大縫。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
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給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設的這個郡,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7)天水歷史老城區在哪裡擴展閱讀:
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毗鄰關中平原。天水曾名上邽、成紀、秦州,據傳是伏羲和女媧誕生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稱。總面積1.432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382.9萬。
天水歷史悠久,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688年秦國在此設立了邽縣和冀縣,是中國歷史上建城設縣最早的地方。
❽ 天水在哪兒
成都博物館,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美耐手術館,四川科技館都可以去參觀。參觀完可以在悶橡天府廣場的地下室吃一頓。有許多好餐館。如果天氣好,你可以走到人民公園,坐在有百年歷史的何銘茶館里,喝老成都的那碗茶,感受老成都的悠閑生活!建螞畝旁議一天。逛完酒店可以選擇八寶街的橙水晶成都寬窄巷子酒店。房間很漂亮,服務很好,設施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