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古發掘和古代傳說對我們了解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什麼意義
考古發掘,很大程度上是對古墓遺址的挖掘,通過研究出土的隨葬品和墓室結構,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的藝術文化和風格,手工業技術的發展程度和喪葬風俗。
很多的人死因在史書諱而不言,文字上的記載沒有明確資料,通過墓碑上的墓誌銘和屍體解剖,可以得到更充分准確的資料。
中國用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源於商代,在對商代以前的墓葬遺址和部落聚居遺址的發掘中,可以得到當時的人生活生產水平,食物種類,文化發展等許多詳細資料。
許多古代傳說往往很荒誕,但很多傳說中都存在真實人物與事件的影子,比如說嘗百草的神農,補天的女媧,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這些傳說,都補風捉影的為歷史研究提供了證據。
2. 考古發掘和古代傳說對我們了解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什麼意義
在文字還沒產生時,圖形和圖像就是最原始的記錄,而考古發掘則是尋找這個證據的方法,古代傳說則是將歷史口口相傳,有時口口相傳的東西比文字記錄的歷史更可春嫌游靠,因為古人不會隨便的將一些不重要或者不可靠的東西傳承下去的,能夠口口相傳的可以說都是者帶其打心扒銷里認同和相信的東西,這種堅持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和文字可以相互印證,對歷史的意義無疑是十分重大的。
3. 你如何看待歷史傳說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古代歷史傳說盡管有些虛構、不太真實,但是我們要看到認識和理解、研究那個時代的歷史可以從傳說中找到一些與真實歷史本身的相關系和彼此之間的聯系。因為史前時代缺乏文字記載,而這些歷史傳說的背後有著符合歷史真實的一面。 如《伊利亞特》、《奧德賽》,還有中國古代的炎帝和皇帝的傳說。炎帝和黃帝可以說是炎帝族和皇帝族。這兩大部族彼此互通婚姻,同時又征戰不休。如果沒有這些傳說,僅僅只靠有限的文獻資料和出土的文物來印證,是遠遠不夠的 。對於上古歷史的研究來說,在傳說中尋找到與歷史相關的線索是很重要的。從描述的文字中探尋古代文明的禮儀、習俗、民族、戰爭的歷史,對於古代文字學、上古史、民族歷史的研究是很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的。
4. 傳說對我們認識遠古歷史有什麼意義
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記錄真實的歷史事實,雖然有部分虛構,但是仍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5. 文物和傳說對研究遠古歷史有什麼價值
對於遠古歷史的了解,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傳說,一是文物。
遠古沒有文字,歷史就沒有文字記載,後世就有很多傳說。但是傳說不一定都是真實的,我們要加一辨別。哪些是真實的呢?這就需要文物的驗證了。
當然,不是說沒有文物的驗證就一定是假的,但有了文物的驗證會更令人可信。
文物與傳說對於研究遠古歷史可以互為相佐。
6. 你認為神話傳說在歷史研究中有什麼作用
神話傳說是普遍存在於各文明發展初期的現象。在現代人看來,神話傳說是荒謬可笑和非理性的象徵,但在古代人眼裡,它卻曾經是真理的象徵。「神話」一詞發源於古希臘,它在古希臘地位的變化也最能說明問題。1940年,德國古典學家涅斯特爾在《從神話到邏各斯》一書中指出,代表神話的mythos和代表理性的logos都指「說」和「話」。只不過, mythos為「講故事」,是具體的,有情節的;而logos為「講道理」,是直接表達的,理論性的。在形式上,mythos一般以「詩」的形式出現,它們往往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播;而logos則一般以「散文」形式存在,更易於以文字形式流傳。從mythos到logos的轉變,大約發生在公元前6一前5世紀。當時,寓言、擬人故事、詩歌和宗教逐步讓位於邏輯學、抽象概念、雄辯術和哲學。這正是西方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
英國歷史語言學家繆勒指出,神話傳說的荒謬性是「不可迴避的事實」。中國雖然也有神話,但「神話」一詞最初卻是通過日本而從西方引進的。1903年留日學生蔣觀雲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的《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是中國的第一篇神話學論文。此後,王國維、梁啟超、夏曾佑、魯迅、周作人、章太炎等相繼把「神話」概念作為啟蒙新工具引入到文學和歷史研究領域。
不僅如此,我們今天翻開詞典仍然可以看到,神話不僅指「遠古人類公認集體創作的神異故事」,還用來指「不真實,荒謬的言論」。②然而1996年,美國宗教史學家林肯卻對這種將神話與代表理性的邏輯對立的關系提出了質疑。從mythos到logos的轉變不應該簡單地被看作從迷信的故事向理性的命題的轉變。mythos與logos只是兩種言說的「策略」,是表達真理之不同方面的手段。③ 那麼,從歷史學的研究需要出發,神話傳說中是否包含著歷史的真實?為了方便討論,本文設定兩個前提,旨在使問題簡化而清晰。前提一,我們區分「真理」和「歷史真實」,並且只討論「歷史真實」。虛假的故事也可以反映真理。
前提二,我們暫且把「神話」、「傳說」看作「未知項」,而把「歷史」看作「已知項」,即只有「信史」才被視作「歷史」。在這兩個前提下,對神話傳說與歷史的關系,以往的回答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類觀點認為,神話和傳說就是歷史。例如,義大利宗教史學家貝塔佐尼就認為,神話講述的是「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創造過程」,諸如事物的起源、世界的起源、人類的起源、生與死的起源、動物和植物(含蔬菜)的起源等。所有這些事件都發生在極為遠古的時代,但人們現在生活的源頭和基礎都是由此而來,整個社會的結構也是以此為基礎的。⑤近年來,研究《山海經》的中國學者劉宗迪也主張在傳說故事和歷史之間劃上等號。
另一類觀點認為,神話傳說中包含著歷史事實,或者歷史記載中包含著神話傳說。早在大約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歐赫墨魯斯就提出,希臘神話其實都有史可尋。在至今僅存殘篇的《聖史》中,他對諸神和英雄做了索引式的考證,指出每個神祗都可以落實到遠古時代曾經存在過的某個人物。中國史學之父司馬遷在論述五帝所處的時代時也指出,雖然由於年代久遠,很多流傳下來的記載顯得很不合理,但它們並非完全憑空捏造。他對這些神話傳說的態度是:一方面,將前人的各種記載進行比較;另一方面,又實地調查五帝活動過的區域,發現了很多風俗習慣與文獻記載有相近之處,從而證明了前人的記載並非完全捏造。於是,他選擇那些較為可信的記載,編纂成了《五帝本紀》。⑦當然,也有很多神話學家認為,流傳至今的歷史記載中包含著神話傳說。這一類觀點與前一類觀點很接近,但它強調的是,很多流傳下來的文獻記載很大程度上是神話傳說的一種表現形式。總之,對於夾雜著神話傳說與歷史事實的古代文獻,歷史學家們傾向於將它們看作包含著神話傳說的歷史,神話學家們則傾向於將它們看作包含著歷史的神話傳說。
第三類觀點認為,神話傳說並非歷史或完全與歷史無關。美國民俗學家拉格蘭主張,神話來源於儀式,與真實的歷史完全無關。拉格蘭根據自己的經驗指出,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任何事實都不可能在發生150年後還為人們所記住。換句話說,口頭傳統無法保存歷史,歷史只能依賴於文字記載。原始人沒有文字,因而也就沒有歷史。「當然,大部分沒有文字的共同體都有傳統故事,而且這些故事也許貌似對歷史事件的記憶。……但這些故事實際上卻是神話。」①我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興起的古史辨派也認為,先秦典籍中有關三皇五帝的記載,實際上並非歷史,而是戰國至兩漢的人們編造的神話和傳說。古史辨派歷史學家顧頡剛極力倡導「用故事的眼光看古史」。② 認為「神話傳說並非歷史」的看法雖然仍舊影響巨大,但大部分學者還是承認神話傳說與歷史有一定的關系。只不過怎樣具體看待這種關系,則往往只存在一些經驗性的習慣做法,很少有學者從理論的高度進行總結和歸納,尤其是從歷史研究的角度提出系統的看法。因此,這個問題仍舊有探討的必要。 然而,由於神話傳說的形態紛繁復雜,如何界定「神話」就成為學術界長期以來存在爭議的問題。美國人類學家巴斯科姆從情節發生的時空、可信性、神聖性和角色性質等方面出發,對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進行了區分,他的看法為大多數民俗學家所接受。他的區分方法雖然針對的是民俗學研究,但對於歷史學家而言也具有借鑒意義。首先,相對於虛構的故事而言,神話和傳說「最初」都被視作真實的(這里的「最初」,不太准確地說,是指創作和傳頌神話傳說的時代)。③其次,相對於虛構的故事而言,神話和傳說都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當中,主要的角色也都是人類。換句話說,以上兩點表明,神話傳說與歷史似乎沒有根本的區別,即它們講述的都是「『真地』發生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的人類活動」。當然,巴斯科姆主張,神話與傳說的區別在於它們所發生的時間和空間不同。不過由於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如何看待神話、傳說的信實性問題,因此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將神話與傳說相提並論而不加以區分。但在討論到神話時代時,我們會發現這一區分也是具有借鑒意義的。④ 除了巴斯科姆之外,尚有許多學者從各自的角度給「神話」下過定義或對神話進行過研究。繆勒首先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著手解讀神話,對各文明的神話起源做了研究。他認為,只有通過語言分析的方法,才可以揭示當時的歷史面紗,證明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樣一個充斥著神話的時代,而這種研究卻不是通過歷史研究即文明史能夠揭示的。⑤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中對世界各文化中的原始祭祀和神話做了考察,提出了交感巫術在印歐民 族神話起源中的重要作用。①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神話看作與夢境類似的心理反常現象,認為它們都是人類意識和潛意識互相作用的結果。②弗洛伊德的學生德國心理學家容格發展了導師的研究,提出神話是集體無意識的反映。例如,他認為《啟示錄》中的基督形象是某種英雄生活的原型,反映的是個人無意識的集體生活。③此外,尚有許多人類學家將神話與儀式聯系在一起,通過研究儀式來解釋神話,這就是所謂的「神話一儀式論」。例如,英國學者哈里森女士主張,神話與儀式是一組平行的表達方式,神話的意義或功能都源於它的社會性,與儀式密切相關。④相反的是,法國人類學家列維一斯特勞斯並不關注各類神話動機或主題,而是注意那些將各類因素聯合在一起的結構。1955年,他發表了《神話的結構主義研究》一文,指出所有的神話都可以還原為一些對立的關系,如自然/文化,自我/他者等。他在結論中甚至指出,「神話的目的就是為解釋情節矛盾提供一種邏輯模式」,「用於神話思維的那種邏輯與用於現代科學的邏輯一樣精確嚴密,神話的邏輯與現代科學的邏輯在思想過程上並沒有質的區別,它們的區別只在於這種邏輯所應用的對象不同罷了。」⑤這篇論文後來成為用結構主義方法研究神話的理論指導。此外,20世紀50年代以來,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爾特以符號學的基本概念來分析現代事物及其表現媒介中所包含的信息,創造出一種新的神話學理論。⑥他認為,「神話是一種言說」。我們可以討論任何事物,因此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神話。巴爾特大大擴展了神話概念在現代的含義,神話不再僅僅被原始人創造和傳頌,而是充斥在現代社會中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⑦至於我們所關心的神話與歷史的關系,巴爾特認為,現代神話無非「是一種去政治化的言說」。所謂「去政治化」,也就是歷史記憶或現實事件在表述過程中被簡單化、意義復雜性被抽空的過程。因此,人們不關心神話是真是假,而是關心它有用無用,換句話說,人們只不過按照自己的需要來創造神話罷了。⑧ 從上述神話學研究的主要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不同學科的學者從各自的角度對神話或傳說進行了研究或闡釋,但他們對神話傳說與歷史的關系大都抱著消極的態度。有的不主張用歷史學的方法研究神話,認為這樣只能無功而返。有的認為神話本身就是對歷史的抽空,研究神話無助於獲取歷史真實。有的認為神話對於製造和傳播的人而言,其真實性問題是無足輕重的。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第一類神話傳說包含著部分信史,並且可以找到確切的年代證據。例如,司馬遷記載的中國夏商帝王世系,長期以來只是被看作傳說,不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然而20世紀上半葉以來,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和識別,《史記》中商代帝王的世系很多都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證。王國維在《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一文中經過考證得出,《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帝嚳是確有其人,《史記》記載的商朝世襲也是可信的。①這樣,被古史辨派一度推翻的夏商世系傳說,自此重新獲得了可信的證據。可以說,此後很少再有學者懷疑商朝存在的真實性了。錢穆先生因此指出,既然司馬遷關於商朝的記載是真實的,那麼夏朝的世系也很有可能是真實的。②另外,古本《竹書紀年》中曾記載著這樣一則神話:「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意即「一天之內太陽升起了兩次」。根據文獻考證,「鄭」的地望在西周都城(今西安)附近的華縣或鳳翔。參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天文學家通過理論研究,建立了描述日出時日食所造成天再旦現象的地面區域,並對公元前1000年—前840年問的日食進行全面計算,得出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日食可以在西周鄭地造成天再旦現象。1997年3月9日,在新疆北部實際觀測到了天再旦現象,理論上的假設得到了實際的印證。③上述兩個有關中國神話的例子表明,古代文獻中確實包含著這樣一類神話傳說,它們或許表現為歷史的樣貌,或許披著神話的外衣,但其中都包含著可靠的信息。我們運用考古學、古文字學、天文學等方法,就可能將歷史事實從原本半真半假或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中還原出來。
第二類神話傳說在某種程度上也包含著歷史事實,我們無法為它們在歷史上找到直接對應的年代或事件,但卻可以找到多少與之有關的物證或古文字記載。眾所周知,在世界很多地區都流傳著「大洪水」的傳說。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考古學家伍利在兩河流域對蘇美爾王國都城烏爾的王族墓地進行挖掘時,發現了厚約十英尺的淤積層,一度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證實「大洪水」存在的一處考古遺跡。然而進一步的研究顯示,烏爾的「洪水坑」由於遍布的時間和范圍都相對有限,並不能直接對應於《聖經》中記載的洪水,但它卻為洪水神話的由來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19世紀中期,英國考古學家在尼尼微挖掘出了記載著蘇美爾人史詩《吉爾伽美什》的泥板文書,其中記載著巴比倫人的洪水故事。19世紀末,考古學家又在巴比倫古城錫帕爾所在地發現了有關洪水的殘片,並根據文末日期將其斷代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蘇美爾人古城尼普爾出土了更早的洪水故事殘片,時間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④時至今日,「大洪水」的存在雖然沒有得到直接的證明,但越來越多的證據卻日益揭示出這一傳說的形成和傳播過程。總之,由於利用了「洪水」的神話進行考古和歷史研究,我們對這一神話產生時代的人類生存狀況也了解得更加深入了。
第三類神話傳說由於現有證據的缺乏,尚不能被當作信史接受下來,但即便如此,它們還是能夠為年代相近或文化范疇相當的考古文化提供某種程度的參照。以中國古史中的夏朝記載為例,早在1960年,考古學家徐旭生就提出對夏文化可以做兩種解釋。一是可以指史書中記載的夏代的文化,其地域范圍較廣,時間跨度則比較確定,起自禹而終於桀。二是指夏族文化,其地域范圍相對有限,時間還應包括禹以前、桀以後。中原地區有兩個地域與夏的關系特別密切,一是豫西地區伊、洛、穎水流域;二是晉南地區汾、澮、涑水流域。①為了彌補考古學上夏文化這一大空白點,20世紀60年代,他根據文獻中有關夏代地名的資料親自到豫西傳說的「夏墟」實地勘察,調查了二里頭等幾處重要的遺址,在他的影響下,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得到了挖掘。②盡管目前學術界對二里頭文化是否就是夏文化還存在爭議,但正如考古學家朱鳳瀚所說,由於二里頭文化所覆蓋的時間和空間范圍都與夏文化有重合之處,在材料不足的前提下,完全否定二者的關系也是十分武斷的。今後隨著研究成果不斷增多,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有關的猜想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立的。③
第四類神話傳說以現代人的理性眼光來看,可以認為大部分是由荒誕臆造的情節構成的。這類神話傳說雖然在直接證明史實方面缺乏可靠性,卻可能包含著對原始時代風俗習慣的記述,或以某種方式反映了原始人的思維觀念或生活狀態。它們同樣有助於我們了解創作、傳頌以及記載它們的時代。例如,日本上古史學家津田左右吉為了反對把日本建國神話當作歷史事實的傳統「皇國史觀」,對最早記載日本神話傳說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指出,德川時代的學者們或者抱著一種膚淺的理性主義,將實際上不存在的或不合理的記載都當作虛假的、荒唐的,認為沒有任何價值;而另外又有人抱著一種崇古的態度,對上述記載充滿了崇敬,認為其中不存在任何虛假、荒唐的成分。④津田左右吉則從人類學的角度提出,日本歷史上有關高天原的神話世界和邪馬台定都的傳說「並不是實際上的事實,而是思想上或心理上的事實」,它們反映的是這些觀念形成時代的人的想法。他強調,認識到這一點,人們就不會以為高天原是海外的某個地方了。⑤同樣地,美國科學家斯托塞斯對廣泛流傳於中世紀的「巨龍」的傳說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認為它們是由生活在古典時代的真實動物蟒蛇和鯨魚與原始時代的神話相結合而產生的形象。他尤其發現,公元前327—前325年亞歷山大遠征印度和公元前256年羅馬軍隊在北非巴格拉達斯河流域遭遇巨型爬行動物的事件對「巨龍」傳說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動物學方面的證據既證明了「巨龍」的傳說並非完全屬實,又揭示了傳說產生的集體心理過程。⑥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些神話傳說與歷史關系密切,有些則相距歷史較遠,但這種聯系或多或少地是存在的。首先,在這種關系中,信史位於中心,被不同層次的神話傳說所包圍。這表明,我們是從歷史學角度考察神話傳說與歷史的關系,信史是我們考察的出發點和目的所在。同時也表明,我們主張任何神話傳說都包含著歷史的內核。
其次,以信史為中心,離真實歷史的范疇越近的神話傳說,其信實性也就越高,反之,離真實歷史的范疇越遠,神話傳說在歷史考證上的可信度也就越低。這表明,我們認為信實性是衡量神話傳說與歷史關系的准繩。
第三,從外向內,神話傳說與歷史構成了一種包含的關系。這就是說,我們認為大部分神話傳說都或多或少地包含著歷史的真實。隨著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證據會不斷被發現,位於外圈的神話傳說有可能向內圈移動,一步一步接近歷史的真實面目。
7. 史前傳說對我們了解歷史有什麼意義
神話傳說的基本特徵:一。
神話傳說都是想像或幻想的;二。
神話傳說是遠古人類對所觀察或經歷的自然界或社會現象的解釋和說明,只是它經過了「幻想」的加工,成為了想像中的「神化」了現實生活;三。
神話傳說反映著遠古人類解釋自然(或社會)並征服自然(或社會)的願望;四。
神話傳說只能產生在史前的遠古時代,它是人類還沒有能力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作出符合實際的解釋時代的產物。
8. 古代傳說與歷史事實之間的關系
、 傳說故事與歷史事實之間的關系
傳說故事包含了一定的事實成分,空枝這些歷史事實可以通過考御虧笑古發掘來印證。傳說故事和考古發掘都對我們了解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
2、P170這些文物印證了炎黃傳說中的哪些內容?這些文物說明當時人們會紡織、養蠶、製造陶器、以船為交通工具(半坡遺址出土的船形彩陶壺),當時還出現了原始音樂(半坡出土的陶塤和河南舞陽出土的骨笛)。
○考古發掘和古代傳說對我們了解沒有文字的歷史有什麼意義?
考古發掘和古代傳說相互印證,都是很重要的歷史資料,可以從不同側面揭示歷史事實,幫助我們了解沒有文字鎮含記載的歷史的發展與沿革。
3、評價禪讓制:這種原始的民主制度,能把各個氏族成員的微弱力量匯集起來,跟自然界進行斗爭,對生產力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但是,當時人類社會處在最低的發展階段,原始的民主制度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同當時不發達的生產力相適應。
P18[自我測評] 1.傳說中,炎帝的功績有:教人農耕、發明醫葯、發明陶器、開辟集市;
黃帝的功績有:開始建造宮殿、發明車船、製作衣裳、教人們打井。
9. 民間傳說都有什麼實用價值如何評價它
民間傳說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民間傳說多為口頭文學形式,對於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地方風俗、社會風情都有描述,有濃重的歷史遺跡。比如說關於帝王將相的傳說,很多並不是空穴來風,都有其真實的歷史背景。舉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傳說,《楊家將》的故事,在北宋初期確實有楊業這個人,並且楊家確確實實為保境安民做出了犧牲和貢獻。另一方面傳說也可以糾正歷史記錄的錯誤。歷史畢竟是人為書寫的,是勝利者進行記錄的,很多事情史書上記載的並不真實。特別是對那些農名起義更是諱莫如深。往往出現的是污衊和不屑。比如對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往往冠以寇,其實在早期李自成的隊伍還是軍紀很嚴明的,老百姓是擁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