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烏鎮蠟染技術有多少年歷史

烏鎮蠟染技術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3-03-16 06:47:22

A. 蠟染的起源與發展

蠟染的起源與發展

蠟染的起源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ll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
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絲、染色當時都設有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主持生產靛青的「藍尹」工官。
足見當時的絲織、染色工薯悔藝已頗具規模。
蠟染古時候稱為蠟纈,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織物上,然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美麗的花紋。
這是我國古老的防染工藝,歷史已很悠久。
蠟染是我國苗族古老而獨特的手工繪染藝術,起源於秦漢,盛行於隋唐(公元581--907年)。
這里有著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一代傳一代,可以說,從迅手前我國的染織技術開創時,蠟染就作為最古老的手工藝,稱之為中華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國古代發現的蠟染文物,有新疆於田屋於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藍色蠟纈毛織物藍色蠟纈棉織品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出土的西涼(公元400—421年)藍色纈絹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幾種蠟纈絹、蠟纈紗;還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層壁畫下發現的唐代廢置的大量蠟纈殘幡。
這批遺存的蠟染實物中,北朝的和西涼的蠟纈織品都是深藍色地現白花,紋樣光潔清晰,古樸典雅;唐代的蠟纈絹和蠟纈紗的地子,有棕、繹、黃、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紋。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而且流行很廣,已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
這里的少數民族以蠟染作主要裝飾的有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綁腿,都是蠟染製成,其它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畝清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致,除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
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
蠟染之鄉蠟染之鄉是中國貴州安順。
安順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境內有黃果樹瀑布、龍宮、屯堡文化(天龍鎮、雲峰八寨等)、天星橋、花江大峽谷等眾多著名景點。
安順有「滇之喉、黔之腹,粵蜀之唇齒」的贊譽,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業甲於全省」。
安順於1992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蠟染藝術節,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賓客,自此蠟染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安順有大量的蠟染作坊、工廠,涌現出洪福遠等一批知名的蠟染藝人。
安順的蠟染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
蠟染的發展傳統的蠟染作為服飾的裝飾,日用生活用品的裝飾,從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搗練圖」中的蠟染服飾,到現代苗族姑娘繪制的蠟染花紋,有著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但作為純觀賞型的藝術品——蠟染壁掛,也就是「蠟染畫」,是年輕的藝術,它從七十年代誕生,八十年代作為現代裝飾畫,走進賓館,走向畫廊,正一步一步地走進千家萬戶尋常百姓家。
有人斷言,繼「雲南重彩畫」之後,「蠟染畫」將風行全球,將出現一個新的藝術高峰。
不管這個預言正確與否,但作為一種新的畫種,要想得到社會的承認,必須涌現出一批藝術大師,創作出一批高質量,有份量的藝術作品。
這才是最根本的。
目前的蠟染,大體可以分三大類:—類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間藝人和農村婦女自給白繪自用的蠟染製品,這一類產品應屬於民間工藝的范疇。
另—類是工廠、作坊面向市場生產的蠟染產品,這一類產品應屬於工藝美術的范疇。
第三類是以藝術家為中心製作的純觀賞型的藝術品,也就是「蠟染畫」這三大類蠟染同時並存,互相影響,呈現出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這種復雜的,多元化的現象,在藝術界是少見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蠟染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也在發生新的變化。
青年一代已不滿足於古老的傳統紋樣,而千方百計地從充滿變革的新生活里吸取素材,加以改造,而使用在蠟染上,隨著「蠟染熱」的興起,一些民間的「蠟染大師」紛紛到國外搞展覽,作現場表演,他們憑空用蠟刀在布上畫的直線,可以用直足來衡量,他們畫的圓圈,可以用圓規來檢驗。
他們在藝術上力求突破程式化的造型,他們認為傳統花樣太呆板,而力求把花畫得逼真,』畫得「笑」起來;把鳥畫活,畫得飛起來。
結果失去了蠟染的裝飾趣味,失去了蠟染的藝術特點,變成了用蠟染製作的床單花樣,機綉枕頭的花樣。
傳統的蠟染正在變異,而作為藝術作品的蠟染正在興起,蓬勃發展。
在台灣,「藝術的培柒」和「工藝的蠟染早已分道揚鑣,工藝的蠟染是作坊生產的蠟染紗籠;而藝術的蠟染是藝術家創作的蠟染畫。
老一輩蠟染藝術家的作品,明顯帶有中國山水畫的神韻,而年青藝術家的作品,更多地帶有現代色彩。
在英國,作為造型藝術的獨立畫種,藝術家自己創作的蠟染畫,通過展覽,畫廊出售,價格十分昂貴。
在日本,以藝術家為中心的蠟染作坊,以傳統的工藝,製作藝術家精心創作的藝術精品。
在亞州的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非洲的奈及利亞,象牙海岸。
藝術的蠟染作為現代藝術的一部份。
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蠟染藝術的發展,有其特殊的規律。
因為蠟染生產的絕大多數工序是手工操作,到目前為止,仍然無法用機械化,自動化來代替。
事實征明,用現代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來發展蠟染藝術是行不通的。
蠟染工廠在生產大批量的蠟染花布上,有它的優勢。
而作為藝術品的蠟染,往往一張畫稿只製作幾張壁掛,甚至於只做一張壁掛。
目前又出現了以藝術家為中心的蠟染作坊這種作坊的優勢,他們在製作,生產,銷售上有很大的靈活性,而且最能體現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和藝術風格。
這對蠟染藝術發展來講,這不是倒退,而是一種進步。
在現代工業相當發達的日本,英國,仍然保存了很多藝術家的家庭作坊。
這些作坊的主人,既是畫家又是工藝師、企業家,他們創作的藝術品,不是大工業的產品所能代替的,而這些藝術品的價格常常是工業產品的機十倍,甚至於幾百倍。

B. 烏鎮染布歷史

一、歷史演變

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閉野,《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葯斑布——以布抹灰葯而典雅樸素染青,候干,去灰葯,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葯斑布已普遍流行於民間,所以《古今圖書集成》物產考曰:「葯斑布俗名澆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現代所見藍印花布的樣式,多數為明清一代的作品。這些以藍印花布製成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門簾等生活用品,樸素大方、色調清新明快,圖案淳樸典麗,曾深受歡迎。因此,染坊業一度成為地方上的顯業。

史載宋元之際桐鄉藍印花布極為繁榮,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河上布船如織的壯觀景象,其中,石門(古稱玉溪)的「豐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時成為行業中的翹楚。所制「瑞鶴鳴祥」、「行判歲寒三友」「梅開五富」、「榴開百子」等久負盛名。

二、工藝簡介

藍印花布,是檔態改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葯斑布」、「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採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製成。

三、工藝操作

具體操作:從蓼藍草中提取藍作染料(靛藍),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刮漿板把防染漿劑刮入花紋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後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鍾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鍾,一般經過6至8次反復染色,使其達到所需顏色。

再將其拿出在空氣中氧化,晾乾後颳去防染漿粉,即顯現出藍白花紋。因為是全手工印染,干後的漿不免會有裂紋,形成了手工藍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紋。

而現在的機印花布或沒有採用傳統的技藝的藍印花布則藍白分明,毫無手工的痕跡,因此對傳統技藝的保護迫在眉睫!高雅之美藍印花布的圖案吉祥喜慶、為近世三百年來平民百姓所喜聞樂見。

四、工藝分類

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地白花和白地藍花兩種形式。藍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接,例如:梅、蘭、竹、菊。白地藍花布的製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

蓋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連接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印花。另一種印製白地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每處連接,刻好後用膠和漆將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襯底上,然後再刮印漿料。

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干透後,利用拷貝桌在反面對准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後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於江南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散發著東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2)烏鎮蠟染技術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藍印花布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葯斑布、澆花布等。是漢族傳統的工藝印染品,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

盡管科技的步伐已經越走越快,但仍有不少人十分鍾情於傳統的衣裳花樣和紋路,讓我們藝起來品味「藍印花布」這穿越時光的時尚經典!

藍印花布最早的時候是用藍草的汁液染色,而隨著人們的日益喜愛,現在則是用石灰粉、豆灰粉等原料製作成灰漿烤藍,再利用全手工、純棉等工藝細致印染。

關於藍印花布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從前有個小夥子不小心摔了一個跟頭,衣服染成了黃色,他苦於無法洗掉,但其他人卻覺得煞是好看。

這件事被他的一個好朋友知道後,兩個人就一起從事了把布料染成黃顏色的事業。

然而有一天,他們晾曬在樹上的布料不慎被風吹落在地,而剛好那片地里種著一對蓼藍草,這片蓼藍草便把布料染成了華麗麗的藍色,等他們找到這塊布的時候,這塊布上的圖案已經變得「藍一塊、青一塊」的了,他們也因此追尋到了靛藍花布的奧秘,成了靛藍花布的「祖師爺」。

C. 什麼是蠟染安順蠟染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蠟染是中國貴州著名的傳統民間藝術品,同時也是中國古老的印染方法之一,被譽為「東方古老的藝術之花」,其中以安順蠟染最為著名,被稱為「蠟染之鄉」,安順蠟染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歷史悠久

安順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西南地區的苗族、瑤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因此,安順蠟染也叫作「瑤斑布」。

從古至今,蠟染一直和當地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也讓這一古老璀璨的文化得以代代傳承。

D. 蠟染歷史

一、中國蠟染歷史

蠟染,古稱「蠟纈」。傳統民間印染工藝之一。是一種以蠟為防染材料進行防染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藝。據考證,「蠟染」一詞在文獻中最早、最確切的記載是唐代慧琳寫的《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之「眾纈」:「今謂西國有淡歰汁,點之成纈,如此方蠟點纈也。」「纈」是以輔染物輔助印染過程而染出的織物,纈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絲綢印染技藝的重大進步。蠟染今在布依、苗、瑤、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單等多喜用蠟染作裝飾。主要方法是用蠟刀蘸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幾何圖案或花、鳥、蟲、魚等紋樣,然後浸入靛缸(以藍色為主),用水煮脫蠟即現花紋。結構嚴謹,線條流暢,裝飾趣味很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蠟染的發明以人們對物質特性的重復認識和利用為基礎,並需要具備一定的環境因素和技術條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蠟染是基於人們對服飾美化的需要,在人類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後產生的,是在多種染織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態穗蠟染產生的時間應在紡織、印色和畫饋工藝成熟之後。從原料上看,蠟染對面料沒有特殊要求,棉、麻、絲、毛織物都能採用;防染材料也不拘於特定品種,動植物蠟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樹脂和蜂蠟;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藝,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藍為主。從范圍來看,蠟染技術存在與世界上很多地方,風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種多樣。由於受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北方寒冷地區不宜進行蠟染,因此蠟染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二、蠟染的起源發展歷程

蠟染的起源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ll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

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絲、染色當時都設有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主持生產靛青的「藍尹」工官。足見當時的絲織、染色工藝已頗具規模。

蠟染古時候稱為蠟纈,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織物上,然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美麗的花紋。這是我國古老的防染工藝,歷史已很悠久。

蠟染是我國苗族古老而獨特的手工繪染藝術,起源於秦漢,盛行於隋唐(公元581--907年)。消緩這里有著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一代傳一代,可以說,從我國的染織技術開創時,蠟染就作為最古老的手工藝,稱之為中華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國古代發現的蠟染文物,有新疆於田屋於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藍色蠟拿閉模纈毛織物藍色蠟纈棉織品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出土的西涼(公元400—421年)藍色纈絹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幾種蠟纈絹、蠟纈紗;還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層壁畫下發現的唐代廢置的大量蠟纈殘幡。這批遺存的蠟染實物中,北朝的和西涼的蠟纈織品都是深藍色地現白花,紋樣光潔清晰,古樸典雅;唐代的蠟纈絹和蠟纈紗的地子,有棕、繹、黃、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紋。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而且流行很廣,已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這里的少數民族以蠟染作主要裝飾的有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綁腿,都是蠟染製成,其它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致,除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

蠟染之鄉蠟染之鄉是中國貴州安順。安順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境內有黃果樹瀑布、龍宮、屯堡文化(天龍鎮、雲峰八寨等)、天星橋、花江大峽谷等眾多著名景點。

安順有「滇之喉、黔之腹,粵蜀之唇齒」的贊譽,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業甲於全省」。安順於1992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蠟染藝術節,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賓客,自此蠟染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安順有大量的蠟染作坊、工廠,涌現出洪福遠等一批知名的蠟染藝人。安順的蠟染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

蠟染的發展 傳統的蠟染作為服飾的裝飾,日用生活用品的裝飾,從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搗練圖」中的蠟染服飾,到現代苗族姑娘繪制的蠟染花紋,有著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但作為純觀賞型的藝術品——蠟染壁掛,也就是「蠟染畫」,是年輕的藝術,它從七十年代誕生,八十年代作為現代裝飾畫,走進賓館,走向畫廊,正一步一步地走進千家萬戶尋常百姓家。

有人斷言,繼「雲南重彩畫」之後,「蠟染畫」將風行全球,將出現一個新的藝術高峰。不管這個預言正確與否,但作為一種新的畫種,要想得到社會的承認,必須涌現出一批藝術大師,創作出一批高質量,有份量的藝術作品。

這才是最根本的。 目前的蠟染,大體可以分三大類:—類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間藝人和農村婦女自給白繪自用的蠟染製品,這一類產品應屬於民間工藝的范疇。

另—類是工廠、作坊面向市場生產的蠟染產品,這一類產品應屬於工藝美術的范疇。第三類是以藝術家為中心製作的純觀賞型的藝術品,也就是「蠟染畫」這三大類蠟染同時並存,互相影響,呈現出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這種復雜的,多元化的現象,在藝術界是少見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蠟染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也在發生新的變化。青年一代已不滿足於古老的傳統紋樣,而千方百計地從充滿變革的新生活里吸取素材,加以改造,而使用在蠟染上,隨著「蠟染熱」的興起,一些民間的「蠟染大師」紛紛到國外搞展覽,作現場表演,他們憑空用蠟刀在布上畫的直線,可以用直足來衡量,他們畫的圓圈,可以用圓規來檢驗。

他們在藝術上力求突破程式化的造型,他們認為傳統花樣太呆板,而力求把花畫得逼真,'畫得「笑」起來;把鳥畫活,畫得飛起來。結果失去了蠟染的裝飾趣味,失去了蠟染的藝術特點,變成了用蠟染製作的床單花樣,機綉枕頭的花樣。

傳統的蠟染正在變異,而作為藝術作品的蠟染正在興起,蓬勃發展。在台灣,「藝術的培柒」和「工藝的蠟染早已分道揚鑣,工藝的蠟染是作坊生產的蠟染紗籠;而藝術的蠟染是藝術家創作的蠟染畫。

老一輩蠟染藝術家的作品,明顯帶有中國山水畫的神韻,而年青藝術家的作品,更多地帶有現代色彩。在英國,作為造型藝術的獨立畫種,藝術家自己創作的蠟染畫,通過展覽,畫廊出售,價格十分昂貴。

在日本,以藝術家為中。

三、:《蠟染的來歷》

染即採用蠟防染的染色工藝,古稱蠟纈①,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過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通志》中曾有如下記載:「用蠟繪制花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辭海》關於蠟染一項的解釋如下:「古代稱蠟纈①,起源於漢以前,為我國傳統印染工藝之一。今在布依、苗、瑤、仡佬等族中仍在流行。製法:用蠟刀蘸臘液,在白布上繪幾何圖案或花鳥蟲魚等,再浸入靛缸(以蘭色為主),後用水煮脫蠟,即現花紋。」

蠟染用「蠟防染色」,即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織物上,利用蠟與水不相融的原理,把織物放入適宜在低溫條件下染色的靛藍染料缸中浸染,由於蠟的阻隔作用,染液浸入不了描蠟或受蠟部位的織物纖維,從而起到防染效果。除去蠟,此處即現出因蠟保護而產生的美麗的白色花紋,與布底染成藍色的部位形成鮮明的色彩差異。關於蠟染工藝的製作方法在宋代已有詳細記述。南宋時任桂林通判的周去非在其《嶺外問答》中記有「瑤人以藍染布為斑,其紋極細,其法以木板兩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灌蠟於鏤中,而後乃積布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蠟,顧能製成極細斑花,炳然可觀。」這是最早關於蠟染工藝的記錄,此種方法現今我國已很少見到。另外在《貴州通志》記述的「用蠟繪制花於布而染之」的手繪蠟防染印花的方法至今存續於我國西南地區。

四、苗族蠟染技術歷史悠久的原因是什麼

蠟染技術:

古時候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我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

根據歷史文獻《禮記》記載,織物的染色當時設有一種叫"染人"的專官主管,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還設有專門主持生產靛藍的"藍尹"工官。足見當時的絲織、染色工藝已頗具規模。

蠟染在宋代五溪地區已很盛行。明、清時代,黔中一帶苗族也多用蠟染衣料。民國年間,蠟染盛行於湘西、貴州、雲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而以貴州的丹寨、安順、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藝最高。大多數地區都將蠟染成品作衣飾,湘西地區則用作床單、帳沿、枕巾等。

不知道回答的對不對··希望可以幫到你!

五、中國蠟染歷史

蠟染,古稱「蠟纈」。

傳統民間印染工藝之一。是一種以蠟為防染材料進行防染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藝。

據考證,「蠟染」一詞在文獻中最早、最確切的記載是唐代慧琳寫的《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之「眾纈」:「今謂西國有淡歰汁,點之成纈,如此方蠟點纈也。」「纈」是以輔染物輔助印染過程而染出的織物,纈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絲綢印染技藝的重大進步。

蠟染今在布依、苗、瑤、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單等多喜用蠟染作裝飾。主要方法是用蠟刀蘸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幾何圖案或花、鳥、蟲、魚等紋樣,然後浸入靛缸(以藍色為主),用水煮脫蠟即現花紋。

結構嚴謹,線條流暢,裝飾趣味很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蠟染的發明以人們對物質特性的重復認識和利用為基礎,並需要具備一定的環境因素和技術條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蠟染是基於人們對服飾美化的需要,在人類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後產生的,是在多種染織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蠟染產生的時間應在紡織、印色和畫饋工藝成熟之後。從原料上看,蠟染對面料沒有特殊要求,棉、麻、絲、毛織物都能採用;防染材料也不拘於特定品種,動植物蠟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樹脂和蜂蠟;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藝,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藍為主。

從范圍來看,蠟染技術存在與世界上很多地方,風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種多樣。由於受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北方寒冷地區不宜進行蠟染,因此蠟染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六、貴州蠟染的歷史

蠟染的起源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甚至更早。

蠟染古稱「蠟纈」,「纈」的意思是染彩,它與「絞纈」(扎染)、「夾纈」(印花藍布)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三大紡染工藝。在歷史文獻中有關蠟染的記載很少。

《後漢書》、《臨海水土志》、《新唐書》等雖有「染彩」、「斑文布」、「卉服鳥章」等記述,但都沒有確指蠟染,到了宋代的文獻中才對蠟染有明確的說法。如南宋周去非的《嶺外問答》說:「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灌蠟於鏤中,而後乃積布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蠟,故能製成極細斑花,炳然可觀。」

其中敘述的蠟染工序,顯然並非從南宋開始。後來的《貴州通忐》載:「用蠟繪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

可見蠟染已由以蠟灌刻板印布發展到直接用蠟在布上描繪了。學界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宋代由於印花藍布等成本低、工藝簡單而大為盛行,蠟染在中原逐漸消失,而在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卻代代傳承,至今不衰。

從傳世的和出土的蠟染實物看,蠟染在唐代是盛行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三色蠟染、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對樹象羊蠟纈屏風」,都是唐代遺物。

在貴州省平壩縣下壩的棺材洞里,前些年出十了宋代苗族點蠟幔及鷺鳥紋彩色蠟染衣裙。這些都是蠟染流傳悠久的歷史見證。

蠟染的研究者根據史料和民間傳說,對蠟染最早的起源和發展有一些推測,意見不盡一致。無論如何說,蠟染在中國西南地區,特別在貴州一枝獨秀卻是事實。

形成這種狀況主要有三個放面的原因:一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因,他們遷徙到貴州後懷念故土,懷念祖先,固守從故土帶來的文化形態,並在其中寄寓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意義,逐漸成為民族自尊自愛的標志:二是地理環境的原因,貴州地處偏僻,山川阻隔,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少,易於保持傳統的文化形態;三是製作原料的原因,貴州氣候濕潤,草木繁茂,盛產蜂蠟和製作藍靛染料的藍草,這為製作蠟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藝術」,貴州民間蠟染是貴州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不管是歲時節日住房的裝飾還是婚喪嫁娶人生儀禮,也不管是民間宗教信仰祭祖敬神還是服飾佩帶織綉花樣,各式各樣的蠟染工藝織染活動,都與貴州山地少數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息息相關,使得蠟染工藝和貴州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儺戲等活動一樣,具有某種「全文化」的功能,在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強大的中心文化輻射擠壓的邊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符號形式。這里的少數民族以蠟染作主要裝飾的有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綁腿,都是蠟染製成,其它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致,除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

蠟染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民族藝術之花。

還應提到一種叫做「蠟片」的工藝品。在一些民族地區,把未經浸染的蠟花當作裝飾品。

她們把這種「蠟片」裝飾在頭上或服裝上。這種工藝品是白色和黃褐色花紋,色彩諧調,別具一格。

「蠟片」的缺點是蠟花容易脫落,所以在服裝上只能局部採用。

七、蠟染是什麼

蠟染,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結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類型。

蠟染工藝品的魅力除了圖案精美外,還在於蠟冷卻後在織物上產生龜裂,色料滲入裂縫,得到變化多樣的色紋,俗稱「冰紋」。同一圖案設計,做成蠟染後可得到不同的「冰紋」。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而且流行很廣,已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 。這里的少數民族以蠟染作主要裝飾的有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都是蠟染製成,其它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致,除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

蠟染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 是中國極富特色的民族藝術之花。

八、蠟染畫的蠟染起源的故事

在苗族和侗族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代代傳唱敘述著蠟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個聰明美麗的苗族姑娘並不滿足於衣服的均一色彩,總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繪制實在太麻煩,但她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終日為此悶悶不樂。一天,姑娘又看著一簇簇一叢叢的鮮花久久發楞,辦法沒想出來卻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朧中有一個衣著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園里有無數的奇花異草,鳥語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園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醒來一看,才知道剛才是睡著了,可是低頭再看:花叢中的蜜蜂真的剛剛飛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著靛藍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試圖覆蓋掉蠟跡。染完之後,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奇跡出現了: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心頭一動,

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後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後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人們聽到了姑娘的歌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百花園里的夢境、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大家回到自己家裡之後,照著姑娘教給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樣繁多的花布。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及與之雜居的布依、瑤族等兄弟民族之間流傳開來了。

九、貴州安順蠟染的來歷、工藝、特色

安順蠟染文化 蠟染 古稱蠟擷。

是貴州各少數民族共有民間傳統印染工藝。「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欲去蠟,則花紋如繪」(《貴州通志》)。

蠟染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漢唐,興盛於宋元。1987年在安順市平壩縣桃花村苗族劉姓的一座洞葬群棺中,不但發掘了漢唐時代的陶釜和酒具,而且首次發掘了宋代彩色蠟染褶裙,燦然如新,圖案為「鷺絲鳥紋」,款式與現代苗族褶裙相差無幾。

安順素有「蠟染之鄉」的美譽,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就陳列有清代皇家宮廷珍藏的一幅安順市郊苗族蠟染背扇扇面。 黃果樹地區民間蠟染源遠流長,以石頭寨為例,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設有染缸。

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學習蠟染技術,婦女人人能畫蠟,故名「蠟染之鄉」。 蠟染實際上分為蠟畫和蠟染兩種形式。

蠟畫是用銅刀(蠟畫工具)醮上高溫加溶的蜂蠟,在白布上信手畫出,花鳥魚蟲,江河湖泊,唯妙唯哨,栩栩如生,然後繪畫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種顏色即成。蠟染是將畫好的作品通過防染,煮沸、去蠟、漂洗、花現。

加之,神秘莫測的冰紋,使蠟染更具抽象畫派的韻味。蠟染在安順苗族布依族婦女中,頗為盛行。

苗族圖案帶有史書性質,似鎧甲,象文字,或寫意、或抽象,任隨馳騁;布依族大多是圖騰圖案,有太陽紋,有雲雷紋、有回紋、有銅鼓紋,連續對稱,古樸典雅。蠟染布料常用作衣裙、圍腰、床單、背扇、帳檐、挎包、帽子、時裝。

目前各種蠟染工藝品已是中外遊客追求的時尚。

E. 蠟染技術的沿用和流傳的原因是什麼

蠟染技術以其獨到之處,是秦漢時期其他印染方法所代替不了的,因而沿用了1000多年。隨著西南地區的少圓握數民族與漢橘橋慶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逐漸傳消舉到中原以至全國各地,並且還流傳到亞洲各國。

F. 蠟染是什麼時候被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雲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長蠟染。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朴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蠟染》篇釋義:蠟染,是一種古老染色術,印度尼西亞或馬來西亞人叫做Batik,日本人稱為蠟纈染(亦稱蠟染),利用這種方法染出來的圖案,兼具了藝術的裝飾趣味及實用價值。蠟染藝術出現在中國,歷史悠久。根據二儀實錄記載,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且出現特殊花樣。至於實物的出土,比文獻記載還要早的,有長沙戰國楚墓出現一面染纈模樣的被面,花紋不詳。晉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圖案是重疊斑花,也就是唐宋時代所謂瑪瑙纈。中國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成熟多了。當時的蠟染可分為兩種:單色染與復色染;復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種之多。後人可從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的兩位婦女的衣裳及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幾個騎馬人物的衣服,窺見唐代蠟染圖案之豪華美麗的情況。由於唐代中國文化對於日本影響頗大,奈良的正倉院,從唐代一直保存著各種唐代以來之中國工藝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蠟纈屏風,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學和尚帶回去的。蠟染在中國,自宋代以降開始衰退,而在同時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卻大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人的平常衣服幾乎都以蠟染布料製造。

主要源於昌雹苗族生活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等地區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1]
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里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和迅飢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1]
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背包、提包、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1]

蠟染歷史介紹
蠟喚返染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應該早於蠟染工藝。也就是說蠟染工藝的產生,必然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對染色材料認識與應用過程。這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與過程,為蠟防染工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追溯歷史,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山頂洞人,就已經使用礦物顏料來著色。據中國大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國就已經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藍、菘藍、紅花等進行著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藍,比中國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藍和紅花,比中國晚了1000年。可見,中國紡織染色的歷史極為久遠。在這里,我們研究中國染色的萌芽及發展過程,就是為了探討蠟染產生前的一些基本條件。
探討蠟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種研究所依據的材料,除文字記載之外,更重要的是實物的發現。遺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蠟染物品是貧窮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階層的生老病死大多數是從簡的,因此,古代蠟染的實物出土實在少之又少,這和皇宮貴族死後所留下的大最豪華的紡織品簡直無法相比。這種現狀勢必會給研究中國占代蠟染帶來困難。那麼,如何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呢?除了根據文字記載和出土實物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邏輯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斷,以此來研究中國蠟染才有一定的說服力。盡管這些推斷也許不盡完善,但也可以為進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種思路。為此,可以認為,從北京山頂洞人使用單一的礦物顏料到後來豐富多樣的染料;從原始先民的單一色彩塗繪到後來的多樣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發生與發展總趨勢應該是:從使用色彩材料來說,古人是從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帶有色彩的自然物)發展到對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後使用(自然物的研磨與調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色彩裝飾對象來說,古人是從利用色彩著色於自身(塗身,文身)發展到利用色彩著色於物體(彩陶、服裝等),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織物染色工藝來說,古人是從單一的手繪色彩於織物上發展到多種方法賦彩於織物上(繪、綉、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時發生。
上述推斷,可根據文字記載與出土實物的比較來做進一步的證實。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人類對色彩及染料的認識與應用遠早於紡織色彩。人類使用色彩的行為經歷:「人類從著色於自身開始(文身)——發展為著色於物體。」考古材料已經證明人類最早認識的顏色是紅色,5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使用紅色礦物顏料。「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已經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曾發現赤鐵礦(赭石)粉末和塗染成赤色的石珠、魚骨等裝飾品。新石器時代的塗彩更多。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紅、白、黑、褐、橙等多種色彩。當時所用的顏料,大都是礦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狀赭石外,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發現硃砂。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彩繪和研磨礦石等工具。這些礦石的粉末,曾用於紡織品著色。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僅運用於衣飾,而且廣泛採用礦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礦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硃砂。硃砂即我國史書所載的「丹」(即氧化汞)。最具說服力的實例是陝西茹家莊西周墓中出土的紡織品,其上的朱紅色用硃砂染成。當時,染色技術運用比較廣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還專門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較普遍的有藍草(蓼藍)。《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啟灌蓼藍「的記錄。就色彩品種而言,《詩經》提到的有「綠兮綠兮,綠衣黃里」、「素衣朱綉」、「載玄載黃」等。染色的工具,相傳有染缸和染棒。根據顏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別採用膠黏劑和媒染劑,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並用等工藝。
綜上所述,彩陶繪色、織物染色等歷史事實說明蠟染產生已經具備充分的條件。

閱讀全文

與烏鎮蠟染技術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