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有多少個柳州
柳州有5個區和5個縣,分別是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柳北區、柳江區、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另外,柳州市設立了以下經濟管理區: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柳東新區(柳州汽車城)和陽和新區(陽和工業園)。
柳州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西中部偏東北,是溝通西南尺斗與中南、華東、華南地區的重要鐵路樞紐,素有「桂中商埠」之稱,是與雙嚮往來稿培產品加工貿易基地和物流中轉基地城市陵敬磨,西南出海大通道集散樞紐城市,有機銜接門戶的重要節點和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西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和核心城市,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基地,是面向東部、南部沿海和東南亞的區域性製造業城市,中國唯一同時擁有四大汽車集團整車生產基地的城市
② 柳州的歷史
柳州歷史如下:
1、先秦時期,柳州屬百越之地,有西甌、駱越等百越分支。
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為統帥,發兵五十萬,開始進行長期的秦攻百越之戰,於公元前214年最終統一嶺南。
3、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漢朝將領路博德平定南越國,為柳州建城之始。
4、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潭中縣改名桂林縣,屬象州,州、縣治均設於今象州縣。
5、宋朝時期,柳州屬廣南西路,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移治柳城,即今柳城縣舊柳城。
6、明朝時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從柳城遷回馬平縣。
7、清朝時期,柳州府隸屬廣西省。
8、民國2年(1913年)2月,國民政府公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各省一律裁府與州、廳,省下設道,改行省、道、縣三級,由道領縣。
9、2002年12月28日,撤消柳州地區成立地級來賓市,原屬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10、2016年3月,撤銷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
③ 柳州的歷史
柳州是南中國史前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建制於公元前111年的西漢王朝,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柳州市區青山環繞,綠水抱城,被譽為「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柳州盛產奇石、有「柳州奇石甲天下」的美譽。
從考古發掘到的文物來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生活著「柳江人」。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稱柳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設龍城郡。柳州是南中國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古人類文化遺址有白蓮洞遺址(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30000─7000年)、大龍潭鯉魚嘴遺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7000年)、蠻王城遺址(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以及柳江兩岸台地、藍家村台地、九頭山、甘前岩等古人類文化遺址,此為柳州之原始地域。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潭中縣,屬鬱林郡,此為柳州建城的開端。三國孫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為郡治所。南朝齊(公元479─502年),從潭中縣地分置齊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後為潭中治馬平郡治所。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馬平縣屬桂林。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④ 廣西柳州多少歷史
百越時期
柳州位於先秦時期的百越之地,相關的有西甌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蠻王城遺址處於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
秦朝時期
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為統帥,發兵五十萬,開始進行長期的秦攻百越之戰,與譯吁宋、桀駿率領的西甌軍遭遇,第一次戰爭付出慘重代價,屠雎身亡。靈渠修通後,發動第二次戰爭,於公元前214年最終深入嶺南,現在的柳州地方隸屬秦桂林郡,但秦政權對地方控制力並不強。
南越國時期
秦朝滅亡後,該地區成為原秦將領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國的一部分(建國時間約在公元前204年)。南越國的統治持續了近百年時間。
漢朝時期
漢武帝時,路博德率軍進行了漢平南越之戰(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滅南越國,同年在現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稱之為潭中縣屬鬱林郡。地方則主要由當地人管轄,土司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改土歸流」時期柳州九頭山漢墓為這一時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漢武帝和漢宣帝五銖錢,是柳州最早的貨幣貿易證物。鐵鍤和鐵條表明潭中縣已進入鐵器農具時期。出土的琉璃飾品有可能來自東南亞或印度東海岸,從合浦登陸,經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進口。
古代史
三國時期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 三國時期,潭中縣以西,今桂西境唯一的縣城定周(今宜州市)撤消建制,紅水河流域和今龍、融兩江流域即今柳州地區和河池地區的桂西北,就完全沒有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建制。這標志著桂西北少數民族和漢化程度較高的桂東以至中原的經濟交流進入了波谷時期。
西晉時期
太康三年(282年)潭中縣從縣治所升為桂林郡治所。
南北朝時期
南朝齊(479─502年),從潭中縣轄地分置齊熙郡。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後為潭中縣治馬平郡治所。
隋朝時期
開皇11年(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大業元年(605年),馬平縣屬桂林郡。大業三年(607年),屬始安郡。
唐朝時期
唐武德四年(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屬嶺南道。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並沿用至今。唐太宗時期,開通了桂州經現在柳州到邕州的買馬路,據《元和郡縣志》記載:桂州至柳州530里,柳州至嚴州(來賓縣)200里,嚴州至賓州190里,賓州至邕州(南寧)245里。武則天時期又在臨桂相思埭開辟了桂柳運河,溝通湘江經灕江、洛清江到柳州的水路。柳州以唐代古文運動發起人,改革家柳宗元(773年-819年)聞名,當時在市中心建有紀念柳宗元的柳侯祠,衣冠冢,羅池,現存唐開元寺遺址等遺跡。當時經濟依然以農業為主。
北宋時期
坊間圍牆拆除,商販攤點深入到民居,民居也擴散到城廂各處。柳江上游的龍江以及融江地區之間的大量木材沿江而下於柳州集散,大中祥符間(1008—1016年),皇室修玉清、昭應等道宮,列舉所用各地木材8種,其中就有柳州杉木。柳州木製品從此聞名於世,成為後來柳州棺材相關諺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產生的歷史背景。1052年-1053年,柳州短暫被儂智高軍控制。之後北宋政府在今三江、融水、羅城和南丹、河池、宜州等地設有博易場(貿易市場),山區土特產特別是木材大量外銷。《宋會要輯稿》就有融州王口寨大宗板木水運到柳州的記載。柳布行銷各地。柳江沿岸曾建有青瓷窯,可能曾銷往東南亞。柳城大埔有坡式龍窯群。柳州城下碼頭除了運載宜州地區的鉛、錫礦,可能還有瓷器銷售到海外市場。馬鞍山下靈泉寺「來棲之士,指以千計。」,意味著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
南宋及元朝時期
唐宋諸多遷柳官員的到來為柳州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南宋丞相吳敏、王安石(南宋)、汪伯彥都曾在柳州居住。宋代城南建有駕鶴書院。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為防範蒙古騎兵的沖擊,宋朝將州官署從柳州城搬遷到西北面偏離桂邕大道的柳城縣,此後經元朝一代共百年時間是柳州歷史上第一次大的衰落。元皇朝大大強化了驛道的管理,桂林到馬平縣城的陸路驛站有東泉驛等4個,水路驛站經洛清江有蘇橋、大石、橫塘、舊縣等5個,主要為軍事需要,但對地方經濟交流也有一定推動作用。
明朝時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從柳城遷回馬平縣,馬平縣從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為府治所,柳州再次成為統轄二州十縣的府署駐在地。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政府擴建柳州城垣,城高舊制一文八尺,城東西長三華里,南北寬二里,即今城中區南半部到柳江北岸坡上范圍之內,環城布有東、北、西、鎮南、靖南共五個城門,現存柳州鎮南門古城牆及清代重修的柳州東門城樓一段。詩雲:壺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麗江凡四折,如環抱城郭。於是壺城和龍城,並為柳州之別稱。明代的中晚期,柳州步入了粵西盛郡的發展階段。葡萄牙商人曾從廣州買桐油運往歐洲,很可能為柳州產品。明代著名人物有柳州八賢等。明末,出逃的明朝皇帝南下柳州,清明兩朝在柳北一帶長達數十年的拉鋸戰使得柳州遭受重大損失。
清朝時期
清朝平定南明後,相對的穩定使得柳州城成為廣東,貴州和湖南間的貿易中心,今魚峰區太平街一帶就有的太平圩,槎山圩,喇堡圩,上汀圩和思浪圩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柳州設古州運館,辦理柳古(今貴州榕江縣)間航運之倉挽運業務。柳州主要向南方輸送木材,糧食,並向北運鹽。當時在今柳州高中內建立了粵東會館,今景行小學內建立了湖南會館,十二中今群眾藝術館有江西會館,今柳州劇場附近的福建會館, 和今青雲路近樵家巷處廬陵會館等,柳州的商業地位在當時達到了一個高峰。當時柳州城內出現了大量表現行業特色的地名,意味著城市手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清朝末期
隨著廣西多個城市被開辟為通商口岸,梧州辟為通商口岸之後(1887年),中國大西南物產經西江東下珠江出口大量增加,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就有桂富、柳平兩艘商業輪船行駛柳梧航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法國以柳州發生陸亞發會黨起義事件,需要保護商民為由,駐兵柳州。南寧辟為商埠的當年(1907年),香港英商天和洋行先後派出電龍、電馬等8艘客輪船行梧邕、梧柳線;翌年,又將所代理的美商利國號等4艘客輪投入梧州線運輸。這一年,又有法國兵輪「亞居士」號由鬱江駛至柳州。大量洋紗涌進,柳州農村出現離開農業生產而從事紡紗的專業戶。同時,本地蠶絲出口走俏。在柳州知府楊道霖時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至宣統元年(1909年)十一月任),柳州興起辦實業的風潮,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試圖成立柳州官銀號,但不能與外資競爭,未成。五月初一日,成立柳州商務總會。合資試辦華興改良植木公司,至香港購辦鋸木、起重機器,依照先進技術鋸辦木材運出,分銷廣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埠。
民國初年
軍閥混戰時期,桂系在柳州大力發展金融業和製造業,但柳州曾於1928年遭受巨大火災,半城被燒毀。後拆除了大部分明代城牆,開建馬路。當時廣西省主席黃紹竑原策劃1928年將省會遷至柳州,在柳州大興城市建設,並在規劃中將魚峰路作為新柳州的中心,在大龍嶺興建了會展中心;三十米寬的魚峰路時為廣西第一路;輻射出的東大路,正南路等甚為繁華。三十年代,由於蔣桂戰爭,柳州錯失了成為省會的最好一次機會,但1937年時,在雞喇的廣西機械廠製作出了柳州歷史上第一輛軍用戰斗機。
全面抗日戰爭時期
西南重鎮柳州成為抗日的大後方,柳州曾為韓國臨時政府駐地(1938年11月~1939年5月)。武漢,廣州失守後,柳州不斷遭到日機的空襲。1939年柳江鐵橋開始建設,次年完成,和黔桂鐵路一道奠定了柳州西南地區交通中心的地位。1942年12月9日起,原越南共產黨主席胡志明曾被國民黨當局關押在柳州蟠龍山扣留所舊址,不久被押往桂林,1943年1月又被押回柳州關押在此,直到1943年9月被釋放。1943年至1944年胡志明經常與越南革命同盟會的各黨派負責人在柳州現樂群社舊址會面及討論工作。
豫湘桂戰役及日軍佔領時期
1944年春,為打通從東北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桂柳會戰之後,桂林、柳州相繼被日軍占據。1944年11月至1945年6月,柳州曾被日軍佔領。抗戰時期柳州城區遭受了大規模的破壞和焚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日本政府建交時放棄了對日賠款,不反對個人對日索賠。相應的從1979年到2004年,整個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接受了日元無償援助:42.03億日元,以當時人口計算人均約280日元,日元協議貸款額:2177.92億日元,人均約14500日元,及部分技術交流。注意,因為各個時期日元實際價值不一致,真實值需要另外統計,這里為各時期的直接加和,而且日本政府也聲明並非戰爭賠款。)
民國政府統治末期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之後,桂系和國民黨政府控制的軍隊18萬餘人收縮廣西,11月25日,第四野戰軍三十九軍三四三團從沙塘方面進入並佔領柳州。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魏伯任首任柳州市市長。
⑤ 柳州名稱的來歷
貞觀八年(634年)以州境內柳江更名為柳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昆州,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屬嶺南道。貞觀八年(634年)以州境內柳江更名為柳州。
天寶元年(742年友知歲),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為柳州,並沿用至今。柳州城址位於今柳州市城中區東南濱江一帶。
(5)歷史上有多少個柳州擴展閱讀:
柳州,簡稱「柳」,別稱壺城、龍城,廣西第一大工業城市,國家Ⅱ型大城市,中國五大汽車城之一,西南地區工業重鎮、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
是全國唯一擁有一汽、東風、上汽和重汽等四大汽車集團整車生產企業的城市,中國內陸通向東盟的重要通道,與東盟雙嚮往來產品加工貿易基地和物流中轉基地城市。
西南出海大通道集散樞紐城市,「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門戶的重要節點和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西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和核心城市。
柳宗元與柳州的故事: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二十歲中進士,二十五歲就到中央做官,但由於參與了政治革新運動受牽連被貶。
在仕途上一蹶不振,一貶再貶,越貶離京城越遠,最後貶到幾近蠻荒的柳州做刺史,病死於任上,時年才四十六歲。
柳宗元在柳州雖然屬於被貶之列,但畢竟做了一個地方的主官。他利用有限的權利,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才能,做了許多好事,故柳州人擁戴他。
在他死後為他用貴重木材做了棺槨裝殮,並護送其遺體到山西永濟老家。柳宗元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他的名字與柳州共存,以至世人又稱之為「柳柳州」。
當然,猛辯柳州人的義舉,也得到了回報。據說從柳州到永濟需走了幾個月,可等到了河東打開棺材重新殮裝的時候,卻發現柳公的遺體依然完好無損,面目仍栩栩如生。
大家都十分驚訝,柳州棺材因此沾了柳宗元的名人效應而聲名大噪。那些達官貴人無不以擁有一口上好的柳州棺材為榮,因此柳州也發了棺「財」。
至今世上還流傳著「吃在廣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的民諺。柳宗元和柳州也有緣分,都有個「柳」字,以至許多人誤以為柳州是因柳宗元得名。
至於柳州是否因柳宗元而得名,一查資料便曉得。柳州之名出自柳江,其名在隋代就有。但毋庸置疑,柳州的發展進化史與柳宗元有著相當大的關系。
柳州歷史雖然悠久,但直到唐代,那裡一直是個經濟落後,教育缺失,民情愚昧的蠻荒之地。直到柳宗元做刺史時,那裡還有因債務而淪落為奴的現象。
柳宗元上任一年內就解救了上千負債奴婢。與此同時,他還引導人們破除迷信,相信科學,勸說人們不要濫殺牲畜,有病要尋醫問葯,使當地殺牲祀鬼之風有所改變。
柳州因地處南方,氣候潮濕多雨,人們鑿井不懂科學,經常造成塌方。柳宗元到任後自己籌一些錢再利用一部分地方經費,親自帶領民工進行勘測,利用科學方法,在城北開鑿了水井。
水井至今還用。為了引導百姓從事農林生產,他親自在城西北種植柑樹,並寫了《柳州城西北偶種柑樹》一詩以明其志。
此外,柳宗元還大力指導發展牧副業、造船築路、修建房屋、使柳州的市容和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柳宗元到柳州後,還興辦學堂,並親自登壇講課。
宣傳進步的文學思想和世間科學的存在、客觀事物的存在、自然生成的存在。由於柳宗元重視文教,使柳州涌現了一批嫻熟詩書深知禮樂的文化人士。
柳州是個山水秀麗的地方,就其自然風光而言,遠遠好於永州,但好睜柳宗元這位曾寫過「永州八記」的大文豪在這里沒有寫出一篇「游記」,可見他公務之繁忙。
然而在百忙中,他卻寫出《天論》《天問》等科技文章,留下了「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待流年」的豪言壯語。
「柳州舊有柳侯詞,有德於民民祀之」。今日柳州,是廣西重要的城市,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在這里,柳宗元的遺跡雖然不多,但柳宗元的影響處處可見。
⑥ 柳州的歷史沿革
柳州是南中國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古人類文化遺址有白蓮洞遺址(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30000─7000年)、大龍潭鯉魚嘴遺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7000年)、蠻王城遺址(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以及柳江兩岸台地、藍家村台地、九頭山、甘前岩等古人類文化遺址。
先秦時期,柳州屬百越之地,有西甌、駱越等百越分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為統帥,發兵五十萬,開始進行長期的秦攻百越之戰,與譯吁宋、桀駿率領的西甌軍遭遇第一次戰爭付出慘重代價,屠雎身亡。靈渠修通後,發動第二次戰爭,於公元前214年最終統一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柳州地域屬桂林郡,但秦政權對地方控制力並不強。
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秦將領南海郡尉趙佗擊並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柳州地域屬南越國。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漢朝將領路博德平定南越國,在嶺南設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等9郡,柳州地域設置潭中縣,屬鬱林郡,為柳州建城之始。縣城址位處今柳州市魚峰區駕鶴山附近。潭中以地處潭水(今融江、柳江、黔江)中游得名,轄及柳江、柳城、鹿寨、象州、融水、來賓等縣地。地方主要由當地人管轄,土司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改土歸流」時期,柳州九頭山漢墓為這一時期代表。
新朝(公元9—23年),改鬱林郡為郁平郡,潭中縣為中潭縣,縣隸屬關系不變。
東漢(公元25—220年),復鬱林、潭中名稱。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274年) ,從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治所武安縣即今象州縣境),潭中縣屬桂林郡。
晉太康三年(282年)潭中縣從縣治所升為桂林郡治所。
南朝宋,潭中縣隸屬依舊。
南朝齊(479—502年),桂林郡治所遷武熙縣(今象州縣),潭中縣仍屬之。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從潭中縣分置齊熙郡,隸廣州,同時置轄齊熙縣,郡、縣均治今融水苗族自治縣縣城,轄及今融水等縣地。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 十二月,潭中縣屬始安郡(治今桂林市),後屬馬平郡,潭中縣為馬平郡治所。
南朝陳(557—589年)潭中縣隸屬依舊。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潭中縣改名桂林縣,屬象州,州、縣治均設於今象州縣。同年又析桂林縣置馬平縣,縣治所設於今柳州市柳北區雀兒山附近「雙山」。大業元年(605年),撤象州,馬平縣屬桂州。大業三年(607年),桂州改稱始安郡,馬平縣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昆州,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屬嶺南道。貞觀八年(634年)以州境內柳江更名為柳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為柳州,並沿用至今。柳州城址位於今柳州市城中區東南濱江一帶。
柳州始置時領馬平、新平、文安、賀水、陽德等5個縣。同年,改陽德縣為循德縣,改文安縣為樂沙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柳州析出賀水縣改隸澄州。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柳州廢省樂沙縣(治所在今柳江縣白沙)入新平縣,並劃轄原隸龍州之龍城縣。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柳州廢省新平縣(舊治在今柳州市南)入馬平縣。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柳州增置轄洛封縣,並將循德縣析出劃歸嚴州。次年,柳州增轄原屬桂州的象縣。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柳州增劃轄原隸嚴州之洛容縣。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柳州洛封縣更名洛曹縣。故唐末柳州轄馬平、龍城、象、洛曹、洛容等5個縣。轄及今柳州、柳江、鹿寨、柳城、宜州等市縣地。
五代時期,柳州先屬楚,後周時屬南漢,建制依舊。
宋朝時期,柳州屬廣南西路,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移治柳城,即今柳城縣舊柳城。柳州初領馬平、龍城、象、洛曹、洛容等5個縣。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析出洛曹改隸宜州。嘉韋佔四年(公元1059年),省象縣入洛容縣。宋末實轄柳城、馬平、洛容等3個縣。轄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鹿寨等縣地。
元朝時期,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柳州設安撫司,隸屬廣西道宣撫司。次年,廣西道宣撫司改為廣西道宣慰司,上隸同年置的潭州行中書省。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柳州改為柳州路,置總管府。治柳城。始終領轄柳城、馬平、洛容等3個縣,轄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和柳州地區的鹿寨等縣地。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潭州行中書省改為湖廣行中書省,廣西道宣慰司隨之改隸。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廣西道宣慰司又改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又改為廣西等處行中書省。
明朝時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從柳城遷回馬平縣,馬平縣從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為府治所,柳州府直轄馬平、洛容、柳城、懷遠、來賓、融、羅城等縣以及象、賓等州,其中,象州又領武宣縣,賓州又領遷江、上林等縣。柳州府隸屬廣西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時期,柳州府隸屬廣西省,初領馬平、洛容、柳城、羅城、懷遠、融、來賓、武宣、上林、遷江等10個縣以及賓、象等2個州。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柳州府析出賓州直隸廣西省,並析出武宣、來賓、上林、遷江等4個縣改隸賓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柳州府復劃轄原隸賓州之來賓縣。故清末柳州府實轄馬平、雒容、羅城、柳城、懷遠、融縣、來賓等7個縣和象州。轄及今柳州市區、三江、融安、融水、鹿寨、象州、來賓和羅城等縣(自治縣)地。
民國2年(1913年)2月,國民政府公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各省一律裁府與州、廳,省下設道,改行省、道、縣三級,由道領縣。6月,設置柳江道,柳江道治馬平,轄馬平、懷遠、宜山、安化、象、河池、雒容、羅城、柳城、來賓、遷江、天河、融、思恩等14個縣,南丹1個土州,忻城1個土縣,永順正、永順副、永定等3個長官司。民國16年,廢道,各縣由省直轄。
民國19年(1930年)9月,廣西省政府公布《修正廣西民團組織暫行條例》。鑒於是年省局混亂,廣西獨創民團制度,設置民團區,柳州民團區轄馬平、柳城、融縣、三江、中渡、榴江、雒容、象縣、來賓等9個縣。民國20年(1931年)1月1日,馬平縣改名為柳州縣。
民國23年(1934年)3月10日,廣西全省在原桂林、平樂、梧州、柳州、南寧、百色、天保、龍州等8個民團區,劃設8個行政監督區。柳州行政監督區治宜山,轄柳州、柳城、融縣、三江、中渡、榴江、雒容、來賓、象縣、河池、南丹、天河、羅城、忻城、東蘭、思恩、宜北、宜山等18個縣。11月,柳州行政監督區析出來賓縣、象縣分別改屬南寧行政監督區和梧州行政監督區管轄。民國25年11月,柳州行政監督區析出宜山、東蘭、河池、南丹、思恩、忻城、宜北、天河等8個縣,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管轄。同時增轄原屬桂林行政監督區之百壽縣,並遷治柳州。次年9月,柳州行政監督區之柳州縣易名為柳江縣。至民國29年3月,柳州行政監督區計轄柳江、柳城、融縣、三江、羅城、中渡、榴江、雒容、百壽等9個縣。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柳州行政監督區改設的第四行政督察區,治柳江。初轄柳江、柳城、融縣、三江、羅城、中渡、榴江、雒容、百壽等9個縣。民國31年(1942年)3月,第四區改為第二區,合並增轄民國29年4月由慶遠行政監督區改置的第七行政督察區及其忻城、宜山、河池、南丹、思恩、宜北、天河、天峨等8個縣,還劃轄第五區之象縣、來賓、遷江等3個縣,並析出原第四區的百壽縣直隸廣西省政府,析出原第七區的東蘭縣劃歸第五區管轄。同年7月,第二區又增設瑤山金秀設治局。民國36年,第二區裁撤瑤山金秀設治局。次年10月,第二區析出宜山、羅城、天河、思恩、宜北、河池、南丹、天峨等8個縣改屬第十區,同時,增轄原屬第三區之武宣縣。民國38年7月,第二區又析出武宣、來賓、象縣等3個縣改屬第十三區,析出融縣、三江等2個縣改屬第十五區。至是年9月止,第二區實轄柳江、柳城、中渡、榴江、雒容、遷江、忻城等7個縣。
1949年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為柳州專區轄市,柳州市、柳江縣、柳城縣、雒容縣、榴江縣、中渡縣、融縣、三江縣屬柳州專區。1950年升格為省轄市,設立第一區、第二區和第三區。1952年8月11日,融縣更名融水縣;撤銷雒容、中渡、榴江等3個縣,合並設立鹿寨縣。1953年4月23日撤消柳州專區,撤銷三江縣,設立三江侗族自治區(縣級),設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治融水鎮;融水縣更名融安縣,並遷治今融安縣長安鎮。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區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區宜山專區(1956年3月2日至1957年12月20日為宜山地區);鹿寨縣改屬桂林專區。1955年9月1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更名為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區更名三江侗族自治縣。1957年12月20日,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宜山專區,桂西壯族自治區撤消。
1958年7月19日,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專區。同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備案,柳州市改屬柳州專區行署統一領導,但市人民委員會的政權機構不變,仍為專署一級組織。
1958年7月25日,鹿寨縣改屬柳州專區。
1960年,柳州市撤區,設立城中、雀兒山、魚峰、南站、柳南、紅旗等公社。1961年11月25日,柳州市改由自治區直轄。
1966年4月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縣更名為融水苗族自治縣。
1967年,柳州市設立郊區。1969年,柳州市建立魚峰區和城中區。1971年,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鹿寨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地區。1972年,柳州市魚峰區、城中區合並為城區。1974年,撤銷柳州市城區。1979年3月5日,設立柳州市柳北、魚峰、城中、柳南、鵝山等5個區。同時,撤銷柳州市郊區。同年9月11日,撤銷柳州市鵝山區,其行政區域並入柳南區。同年10月8日,柳州市劃轄原屬柳州地區的柳江縣、柳城縣。1984年6月23日,柳州市設立市郊區(縣級)。
2002年9月,撤消柳州市郊區。
2002年12月28日,撤消柳州地區成立地級來賓市,原屬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2016年3月,撤銷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
⑦ 柳州的發展史
柳州從解放以來的發展史如下:
1949年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 *** 成立,為柳州專區轄市,柳州市、柳江縣、柳城縣、雒容縣、榴江縣、中渡縣、融縣、三江縣屬柳州專區。
1950年升格為省轄市,設立第一區、第二區和第三區。
1952年8月11日,融縣更名融水縣;撤銷雒容、中渡、榴江等3個縣,合並設立鹿寨縣。
1953年4月23日撤消柳州專區,撤銷三江縣,設立三江侗族自治區(縣級),設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治融水鎮;融水縣更名融安縣,並遷治今融安縣長安鎮。
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區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區宜山專區(1956年3月2日至1957年12月20日為宜山地區);
鹿寨縣納陪改屬桂林專區。
1955年9月1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更名為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區更名三江侗族自治縣。
1957年12月20日,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宜山專區,桂西壯族自治區撤消。
1958年7月19日,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專區。
同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 *** 備案,柳州市改屬柳州專區行署統一領導,但市人民委員會的政權機構不變,仍為專署一級組織。
1958年7月25日,鹿寨縣改屬柳州專區。
1960年,柳州市撤區,設立城中、雀兒山、魚峰、南站、柳南、紅旗等公社。
1961年11月25日,柳州市改由自治區直轄。
1966年4月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縣更名為融水苗族自治縣。
1967年,柳州市設立郊區。
1969年,柳州市建立魚峰區和城中區。
1971年,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鹿寨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地區。
1972年,柳州市魚峰區、城中區合並為城區。
1974年,撤銷柳州市城區。
1979年3月5日,設立柳州市柳北、魚峰、城中、柳南、鵝山等5個區。
同時,撤銷柳州市郊區。
同脊虛年9月11日,撤銷柳州市鵝山區,其行政區域並入柳南區。
同年10月8日,柳州市劃轄原屬柳州地區的柳江縣、柳城縣。
1984年6月23日,柳州市設立市郊區(縣級)。
2002年9月,撤消柳州市郊區。
2002年12月28日,撤消柳州地區成立地級來賓市,原屬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2016年3月,撤銷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
(7)歷史上有多少個柳州擴展閱讀:
柳州的經濟文化及重要性介紹:
柳州是廣西第一大工業城市,國家Ⅱ型大城市,中國五大汽車城之一,西南地區工業重鎮、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是全國唯一擁有一汽、東風、上汽和重汽等四大汽車集團整車生產企業的城市,中國內陸通向東盟的重要通道,
與東盟雙嚮往來產品加工貿易基地和物流中轉基地城市,西南出海大通道集散樞紐城市,「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門戶的重要節點和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西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和核心城市。
柳州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基地;
同時素有「桂中商埠」之稱,是溝通西南與中南、華東、華南地區的鐵路中樞及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已形成集水陸空於一體的現代化交通網路。
以柳州為圓心的250公里半徑范圍內,集中了廣西80%以上的4A級旅遊風景區,與毗鄰的桂林市共同構成享譽世界的大桂林旅遊風景區。
柳州擁有2100多年建置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柳州奇石甲天下」,被譽為「中華石都」。
柳州是壯族歌仙劉三姐傳歌聖地,傳說劉三姐在魚峰山唱歌感動上天而得道成仙,山歌世代在魚峰山腳下繚繞。
壯族的歌、侗族的樓、苗族的舞、瑤族的節堪稱柳州民族風情四絕。
在2016中國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中,柳州櫻茄燃位列第七,2016中國最干凈城市排行榜中位列第五。
2016年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在柳州舉辦。
⑧ 柳州古時稱為什麼
柳州名稱的由來:李吉則螞甫(與柳宗元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官居宰相)所編撰的志書《元和郡縣志》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地理總志,是比較權威的最早解答柳州得名的著稱。《元和郡縣志》記錄:「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為柳州,以柳江為名」;「潭水東去縣(按指馬平縣,即今柳州市)二百步」。當時的柳江,指的是從現在的柳州市起向東去的一段河流,柳州的得名,從此而來。
補充:柳江又因何得名:漢代柳江稱溜水。「溜」是水急的意思。溜昌燃水雅稱為柳水,這就是柳江得名的原因。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柳州尚未有地方行政建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立桂林郡管轄柳州、桂林等地,柳州開始納入封建制的軌道。作為柳江流域中心位置的柳州,在不斷擴大的南北交流活動中,逐步具備了建立城市的客觀條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嶺南宣告統一,秦王朝的郡縣製得以實施,建立了桂林、象和南海三個郡。桂林郡包括了柳孫迅埋州市在內的今廣西大部分地區,郡城設在今天的貴港市。
一至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王朝在原來秦代三郡基礎上重新劃分為九個郡,九個郡當中的鬱林郡下轄三個縣,其中就有潭中縣(柳州以駕鶴山為治所建立了潭中縣)。
當然,柳州還有馬平縣、南昆州、龍城一些的得名,你沒提,我在這也不多說了,需要的話再發信息來問我吧~~
南朝梁代大同年間,南方的馬平郡即今柳州市,始有傳見「八龍見於江中」,柳江周水因此改名為龍江,於畔建龍城縣即今柳州柳城縣。唐貞觀年間約公元634年,馬平城址遷於今柳州河北半島城中區,依柳江而建,故名「柳州」,此始,柳州稱「龍城郡」,柳宗元的詩句中也稱柳州「龍城郡」,上下相習,龍城柳州成為歷史的凝固。宋徽宗時,柳州郡號「龍城」成為沿襲定製,《宋史》:「柳州龍城郡」。
⑨ 有幾個柳州
有幾個柳州?回答是:全國一共有三個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