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榆社是哪個名族

歷史上榆社是哪個名族

發布時間:2022-02-28 11:28:19

㈠ 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各族人民聯合滅族的一個種族,是哪個種族

羯族是中國北方匈奴從歐洲那邊征服的人組成的,長期訓練,充做打仗的奴隸,並強遷到中國北方的高鼻樑,藍眼眼,通過長期繁延,生殖組成的一個民族。羯族是一個野蠻,兇悍無比,信奉暴力的民族,羯族人有用人奠禱的習慣。




羯人的去向。鑒於羯人嗜殺成性,劫掠成習,劣跡斑斑,引發眾怒。遭到漢族、鮮卑等諸民族協力圍剿,這一族群(羯族人數本就不多)在中國歷史上消亡。

㈡ 榆社游 姓家族根源在哪

榆社縣游姓祖先大約清雍正初由太谷新村遷榆社縣三角平的幾年後兄弟三人又遷文峰塔腳下連家莊村後來有一支兄弟遷油方凹,說明郝壁幾個村游姓和東庄廉村是一支,頂村是一支,留在連家莊是一支。

㈢ 山西基本沒有少數民族有歷史原因嗎

山西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雜居地區。魏晉時期,由於漢族地主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軍事征服和招誘,加上這些民族對中原地區先進經濟文化的追求,大批向內地遷徙。當時,內遷山西的主要有南匈奴、羯和鮮卑。 南匈奴集中在山西的中部和南部地區,曹操將他們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居今汾陽,右部居今祁縣東南,南部居今隰縣,北部居今忻州,中部居今文水。每部立匈奴貴族一人為統帥,派漢族官吏一人作司馬,進行監督。西晉時,塞外匈奴大量內遷,總數在30萬以上。羯族隨匈奴遷入山西,集中於上黨的武鄉(今榆社北),被稱為「匈奴別部」。鮮卑族集中於代縣、大同。 內遷各族與漢族長期雜居在一起,逐漸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但漢族統治者對他們的殘酷剝削和奴役,卻激起了他們的反抗。公元304年,北部匈奴劉淵乘西晉內亂機會,起兵反晉,在汾河流域建漢國,自稱「漢王」,公元308年稱帝,遷都平陽。劉淵以復漢反晉為旗幟,得到漢族等其他反晉勢力的支持,力量發展很快。 公元310年,劉淵病死,劉聰殺太子劉和,繼位,他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公元311年,劉聰派部將劉曜等攻陷洛陽,俘擄晉懷帝,把他解送平陽殺掉。公元316年,劉曜又功破長安,晉愍帝司馬鄴袒懷露胸,抬著棺材出城投降,亦被劉曜執送平陽殺掉。至此,西晉的腐朽統治徹底結束了。 公元318年,劉聰死,劉曜也自稱皇帝。羯人石勒為了與劉曜爭奪地盤,攻陷平陽,縱兵焚掠,使平陽遭到很大破壞,劉曜被迫遷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在平陽立國10年的漢國由皮結束。 希望以上資料對你有用,至於後來為什麼沒有多少少數民族了,就不得而知了。

㈣ 山西的榆社和榆次是一個地方嗎

不是,榆社是晉中市的一個縣,榆次是晉中市的一個區。

1、榆社

榆社縣,山西省晉中市下轄縣,位於山西晉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濁漳北源兩岸。東與左權、和順為鄰,北與太谷、榆次接壤,西與祁縣相靠,南與武鄉毗鄰。

最低海拔987米,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年平均降雨量400-600毫米,無霜期90-150天,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2、榆次

榆次,晉中市下轄區,位於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東與壽陽縣、和順縣交界,西同清徐縣毗鄰,南與太谷區接壤,西北與太原市相連。榆次區是晉中市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面積1328平方千米。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4)歷史上榆社是哪個名族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榆社

榆社春秋時屬晉。戰國先屬韓後屬趙。抗日戰爭時期為我根據地。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以北翟管村為中心分設榆北縣,屬太行二專署。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冬榆北縣並入榆社縣,屬太行三專署。

2、榆次

榆次春秋時期稱「塗水」、「魏榆」,戰國時期稱「榆次」。1948年設置榆次專區,1954年設榆次市。1999年9月24日,榆次市撤銷,改稱為晉中市榆次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榆社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榆次區

㈤ 中國歷史上16個少數民族是怎樣滅亡的

一 、匈奴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

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二、東胡

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余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

三、烏桓

秦末漢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於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余勢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於柳城,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傳說是烏桓後人所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之後烏桓融入其他民族。

四、鮮卑

87年鮮卑崛起,在2世紀時繼承匈奴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陸續在華北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

439年北魏統一華北,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沖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

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

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

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番汗國所滅。

五、柔然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汗國崩潰。柔然王室由鄧叔子可汗率領,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師宇文泰不敢收留,將此部三千餘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數斬殺於長安青門外。

另一部柔然西遷中亞,後同當地一些嚈噠部落為逃避突厥追殺進入歐洲,稱阿瓦爾人,佔領了中歐潘諾尼亞一帶。

568年,巴顏可汗建立了阿瓦爾王國,後阿瓦爾人又攜同其統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爾干半島,602年,攻打拜占庭不克。

這些軍事行動使得整個巴爾干半島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紀初,阿瓦爾王國被查理曼大帝擊潰,阿瓦爾人定居下來,成為現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

還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興安嶺一帶,融入當地室韋民族。室韋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中國東北地區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六、契丹

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

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後建立遼朝。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據考證,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已經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七、蒙古

漢朝時期,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

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時期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

其中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

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

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

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

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

八、突厥

突厥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

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

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

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在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後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後亡於回紇。

九、回紇

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為主。 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

立國後,回紇因歷史的關系與唐朝的關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要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回紇曾幫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

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

三路西遷: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稱蔥嶺西回鶻;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其中前兩支定居新疆的回紇,發展成今天的維吾爾族人。

十、女真

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女真人(滿洲)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後版圖的基礎。

十一、黨項

黨項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唐朝中期時,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寧夏、甘肅、陝西交界一帶,原居地的黨項族人則受吐蕃貴族役使,被稱作弭葯人。

北移的黨項則分為八部,唐末,其中較強的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李。

至宋初,首領李繼捧歸降宋,但族人擁立李繼遷叛宋自立,李繼遷之孫李元昊稱帝,成立了西夏,統治西北地區達約200年之久。

西夏為蒙古滅亡後,黨項族被蒙古人稱作「唐兀」,屬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時還有部分甚為活躍,但其後逐漸與其他各族融合,黨項之名逐漸消失於中國歷史上。

十二、羌

羌族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聚居於中國西北,秦國曾與羌族展開過戰斗,至漢朝未止。

三國時羌族開始遷居中原,分布於中國中部的山部地區。

五胡十六國期間,384年羌人姚萇利用前秦苻堅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之際,自稱萬年秦王。3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建立後秦。

北宋到南宋時,1038年至1227年期間,羌族的一支,黨項族曾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建立了大夏政權,史稱西夏。

十三、氐

古代中國西北部少數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氐族與羌族同源。曾有說法,指屬於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馬藏人。

春秋戰國時始以氐為族名,居於中國西北部。漢朝至三國期間,氐族曾兩度大遷徙,至關中一帶居住。其時還有如羌族的少數民族遷入關中。十六國時晉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

隨著長居於中國日久,在唐朝時代,一部分氐族人與吐蕃人相融合,而其餘氐族則與其他民族相融合。

十四、吐蕃

今天的藏族,吐蕃王朝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歷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

846年,達磨贊普被殺,吐蕃分裂為貴族領主割據的局面。元朝後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

十五、羯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於小月氏﹐曾附屬於匈奴﹐故又稱「匈奴別部」。

匈奴衰亡後﹐南匈奴及一些原附於匈奴的部眾﹐於魏晉時代散居上谷郡與漢人雜居。他們以農耕為主,信奉「胡天」(祆教)。晉時,羯人石勒建立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後漸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部分舊史解釋說羯胡主要散居於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

時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陝西渭水北諸山間也多有此族。他們與漢族雜處﹐主要從事農業﹐相貌特徵為深目﹑高鼻﹑多須﹐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

十六、敕勒

敕勒,中國古代民族,屬於原始游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在冒頓單於時臣屬於匈奴。南遷入中原的敕勒被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

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權。

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人大都已鮮卑化。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鮮卑人、漢人的戰爭,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境內的雅庫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後裔。

㈥ 山西人是不是有鮮卑,羯的血統

恩,真正追究起來,真正是純漢民族血統的人應該沒有了,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太厲害,估計沒有那個人是哪個民族的純血統了

㈦ 夷狄匈奴還有嗎算什麼民族啊

秦漢時期,北方匈奴曾一度強盛,但並沒有進入內地.匈奴仍然保持著其原有的游牧傳統,如《史記·匈奴列傳》所說:"漢人得匈奴地,則澤鹵不可耕;匈奴得漢地,亦終非能居之",且匈奴"所以強者,以衣食異,無仰於漢也".說明匈奴人與漢人在物質利益的需求上是互相排斥而不相通容的.在漢武帝三次主動出擊以後,北匈奴舉族西遷,經西域過蔥嶺到達中亞,連帶著月氏,烏孫各族也都西遷而去.這一時期漢族與匈奴族的融合只是以少量部族和單個人的方式進行的.

東漢晚期,作為盟邦的南匈奴——進一步向南推進,在長城內定居下來.

呼廚泉單於(195-216年在位)在山西腹地平陽居住下來.是時正值 漢朝崩潰前夕,內戰迭起.呼廚泉及時地想起他的一位遠祖曾是漢朝公主,採用大 漢帝國的父姓:劉氏.於是,當皇室的正統性由於一系列篡政在中國被取消時,而 在匈奴庭帳中卻得到了恢復.

304年,一位採用漢朝姓氏,名叫劉淵(劉元海)的匈奴首領(劉淵曾作為匈奴侍子住洛陽多年,隨漢儒習經史,用漢名),盤踞在山西太原,他從中國晉朝獲得了五部落單於的稱號.308年,他率領5萬匈奴軍, 借口是漢朝的合法繼承人在太原稱帝,以劉漢正統自居.這位匈奴統治者建立的王朝確實被稱為"北 漢",即在北部的漢朝.

東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融合的特點是先接受漢族的影響,再逐漸融合;先漢化,再進入中原.南匈奴自從東漢初內附,世居今山西忻縣一帶,與漢人雜居,逐漸轉向農耕生活.

(五胡及北魏在進入中原建國前後,已普遍接受農耕方式,普遍接受農耕方式,普遍重用漢族士大夫,其經學水平之高,就是正朔所在的東晉南朝也未能遠過.自西漢以來興起的北方門閥士族在此時期也發展成熟,以其不同的特點而與南方士族分庭抗禮.這就大大減輕了五胡亂華中民族沖突的一面.因此,到公元383年淝水之戰前秦與東晉的對峙,公元450年瓜步之戰北魏與元嘉之治下的劉宋對峙,以及東晉的數次北伐,都已不是民族戰爭,而是統一兼並戰爭.後來隋,唐兩個政治集團都源出於北方,也說明正是五胡比較深入的漢化和比較深入的民族融合,為後來農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基礎,迎來了轉機.)

由於北方五胡漢化的程度較為深入,以至出現了胡人憂慮漢化速度過快的現象.與此同時,漢人則又往往主動安排胡人內徙.早在西漢初期,投奔匈奴的燕人中行說就曾比較胡漢的短長,提醒匈奴說: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但逐水草而居,無冠帶之飾,闕庭之禮,事簡易行,寬則人樂無事,急則人習騎射,是匈奴之所長;漢族禮義之敝,上下交怨望,而室屋之極,生力必屈,力耕桑以求衣食,築城郭以自備,故其民急則不習戰功,緩則疲於作業,是漢人之所短

游牧民族的內遷方面,當時"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地區則"戎狄居半".東晉劉裕北伐至關中時,三秦父老流涕訴道:"殘民不沾王化,於今百年,始睹衣冠."北方游牧民族及其他地區的人口大量流入河北地區.羯人石勒滅亡建都長安的匈奴政權前趙以後,遷其文武百官,關東流民,秦雍大族近萬口於襄國.氐人苻堅滅亡建都鄴城的慕容鮮卑政權前燕以後,又遷徙關東豪傑及諸雜夷十萬戶於關中.到西燕慕容恆自長安東遷時,隨從的鮮卑男女又有四十萬人之多.這些人行至聞喜,為後燕慕容垂所敗,爾後仍流入河北.在苻堅淝水戰敗政權崩潰時,丁零,鮮卑,扶余,烏桓,屠各,東夷等人一時俱叛,其中漢人則只有士族王騰一家,可見當時游牧族所佔人口比例之大.又如公元316年河東大蝗,流民從河東遷到冀州的有二十萬戶.慕容廆在遼東時,政局比較穩定,各地流民前去避難的也很多,"司,冀,並,兗州流人數萬戶在遼西,迭相招引".慕容廆將各州流民設郡編戶,冀州人編為冀陽郡,豫州人編為成周郡,青州人編為營丘郡,並州人編為唐國郡.這些遷到遼西的流民隨著前燕的遷都鄴城,最終還要回到河北.�

這一時期的河北地區,大略說來,初期以匈奴人和羯人居多.石勒(羯族役屬於匈奴,稱為"匈奴別部",西晉時已入塞,在今山西榆社一帶與漢人雜居.石勒曾被漢人捕賣於山東茌平,取漢名,建國後稱趙,推崇儒學,戰亂中將漢族士大夫編在一起加以保護,名為"君子營".)最初隸屬於匈奴劉淵任輔漢將軍,經略河北,部下應有不少匈奴人.到冉閔建立魏國時,大殺羯人二十餘萬,可見當時羯族人口之多.在此時期,石勒曾經遷徙關中氐羌流民十餘萬落於冀州,不過後來又都自己返回了關中,建立了前秦.到前燕時期,河北地區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鮮卑慕容部落.鮮卑慕容部落的漢化程度較深,所以在當時被稱為"山東雜漢".到北魏時期,游牧民族則又以鮮卑拓跋部落居多.北魏的都城起初曾建在大同,後來又遷至洛陽,但河北實為其腹心之地.而在六鎮兵變被平息後,即有二十多萬沃野鎮兵民被安置在冀,定,瀛三州落籍為農.�

這一時期河北地區的豪強士族,南遷到江南的有范陽盧氏,祖氏,渤海刁氏等.但也有許多留下來的,如范陽盧氏,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河間邢氏,渤海高氏等.許多豪強士族都與北方游牧民族互通婚姻,北魏孝文帝即曾娶盧,崔等士族之女入宮,又強令六個兄弟聘士族之女為正妃,其中元雍聘娶了范陽盧神寶之女.�

匈奴等游牧民族在接受漢族農耕文化的同時,也對漢地原有的生活習俗產生了很大影響.西晉時,洛陽貴族"相尚用胡床貊盤,及為羌煮貊炙,又以氈為絔頭及絡帶,褲口".北齊時,顏之推說中國南北方音是:"南染吳越,北雜夷虜."自兩晉時起,中國古代衣食住行中一些最具特色的部分都發生了變化.如坐卧由用席,跪坐變為用床用椅,烹飪由以烹為主變為多用炙法,服飾由寬口變為緊袖,語言由古雅變為白話.宋代用床,凳已很普遍,朱熹等人的著述也已接近現代白話.這些新的生活習俗大多源於兩晉,經隋唐至兩宋趨於定型,而沿襲至今.然而自殷周至兩晉以前中國古代的生活習俗,卻大多不是如此.�

(安史之亂的首領安祿山,史思明等就多為胡人,安祿山為"羯胡",羯胡就是昭武九姓胡,本月氏人,以曾居祁連北昭武城故名.安祿山用來作戰的精兵有曳落河(同羅,奚,契丹降卒)和六州胡(河曲六州突厥)數萬人,到史朝義兵敗逃回范陽時,隨從的胡騎只剩下數百人,其餘大部分如果不是戰死,就是留在各州郡中了.唐陳鴻祖《東城老父傳》說:"今北胡與京師雜處,娶妻生子,長安中少年有胡心矣."有胡人子胤又從而萌發胡心,說明胡化程度已很深入.此一點,河北之地較之人物薈萃的長安,應不相上下.所以唐史中稱:"彼幽州者,近染祿山,思明之風,""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陳寅恪稱河北之地是"胡化深而漢化淺".�)

㈧ 榆社古老的風俗有哪些

在榆社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經歷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變遷,創造出了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其中 婚娶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
新娘子不能和自家的石碾子和石磨見面,把它們都得用紅紙蓋的嚴嚴實實,民俗婚禮也是很講究的,聽我和你細細說來!
化妝待嫁

一、化妝待嫁 新娘子要用線絞去臉上的汗毛,這叫「開面」或者是「絞臉」。 絞罷後,還要用煮熟扒了皮的熱雞蛋在臉上滾,使皮膚更加光滑細膩。 就現在許多村裡的不少地方女人們並不去買口紅往嘴唇上抹,仍舊沿用嘴唇含著紅紙,讓嘴唇紅起來的辦法。

迎親
二、迎親 上轎背媳婦的角色各地不一樣,對於哥哥背妹妹,理由是:哥哥背妹妹,好活一輩輩。 一路進行了「跨火盆」、「跨馬鞍」 等中國傳統的婚禮習俗,寓意婚後生活紅紅火火、步步高升、平平安安。 「 跨馬鞍」 ,寓意婚後生活平平安安。 「跨火盆」,過火盆意謂去邪,寓意婚後生活紅紅火火。 院中間點燃一捆穀草,新郎官領著新娘繞著「旺草」轉三圈,也是希望家庭興旺。

拜堂成親
三、拜堂成親 中國傳統婚禮里,新郎、新娘進門後,接著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等新郎、新娘就位後,行三跪九叩之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 敬茶:新娘給公公敬茶、說吉祥話。 贈紅包

洞房花燭
四、洞房花燭 入洞房後,新郎、新娘並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壓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蓋頭紅」,然後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動手脫去新娘腳上的新鞋,為她另換一雙。所謂「換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後行事要按男家規矩,受婆家約束。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榆社是哪個名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