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二歷史專題八是什麼

高二歷史專題八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17 15:32:45

❶ 高中歷史當前的國際合作機構

應該是國際組織吧,國際組織亦稱國際團體或國際機構,是具有國際性行為特徵的組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其他國際法主體)為實現共同的政治經濟目頃洞的,依畢乎粗據其締結的條約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有一定規章制度的常設性機構。國際組織分為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間組織,也可分為區域性國際組織和全球性國際組織。
在課本上出現的順序為

必修一

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外交關系
第三節:聯合國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
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第三節:獨立國家聯合體

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第一節:共產主義者同盟
第二節:第一國際 第二國際

專題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節: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經濟互助委員會 華沙條約組織 不結盟運動
第二節:歐洲煤鋼共同體 歐洲經濟共同體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歐洲共同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第三節:歐洲聯盟 世界貿易組織

必修二
專題五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第四節:泛美同盟

專題八當今世界經濟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節:世界手鎮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貿易組織 關貿總協定
第二節:歐洲共同體 歐盟 北美自由貿易區 亞太經合組織
第三節:世界貿易組織

必修三(文化發展史):無

選修: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專題五人民群眾爭取民主的斗爭
第三節:國際工人協會

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無

選修: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專題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第一節:國際聯盟
第三節:聯合國

夠給力了哈。。六本書全給你翻了一遍

❷ 高中歷史必修1-3知識點歸納

必修一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三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四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學習與探究之一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 列強入浸與民族危機
二 中國軍民維護舊家主權的斗爭
三 偉大的抗日戰爭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國運動
二 辛亥革命
三 新民主主義革命
專題四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二 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
三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實踐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二 外交關系的突破
三 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一 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二 卓爾不群搭悔禪的雅典
三 羅馬人的法律
學習與探究之二 模擬古羅馬法庭
專題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一 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二 美國 1787 年憲法
三 民主政治的擴展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二 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三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 美蘇爭鋒
二 新興力量的崛起
三 走向多極化

必修二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一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二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三 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
四 古代中國的經濟制度
專題二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
二 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三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一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二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三 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二 交通和通知塵信工具的進步
三 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
專題五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一 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
二 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
三 「蒸汽」的力量
四 走向整體的世界
專題六 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
一 「自由放任」的美國
二 羅斯福新政
三 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四 戰後的西歐和日本
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一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三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
專題八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 歐洲的聯合
二 發展的亞太
三 經濟全球化的世界
學習與探究前猜
圖說中國經濟的發展
對社區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的調查
為哥倫布領航

必修三
•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 1、百家爭鳴
• 2、儒學的興起
• 3、宋明理學
•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
• 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 1、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
• 2、中國的古代藝術
• 3、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
•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 1、「順乎世界之潮流」
• 2、新文化運動
•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
• 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 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 2、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
•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 1、文化事業的曲折發展
• 2、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
• 3、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
• 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 1、「人是萬物的尺度」
• 2、人性的復甦
• 3、理性與自由的啟蒙
• 4、主權在民的政治啟蒙
• 專題七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
• 1、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和
• 2、追尋生命的起源
• 3、人類文明的引擎
• 4、向「距離」挑戰
•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 1、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
• 2、碰撞與沖突
• 3、打破隔離的堅冰
• 4、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
學習與探究
學習與探究之一: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學習與探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訪談錄
學習與探究之三:藝術中的歷史

❸ 高二歷史必修二第八課知識點

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虧殲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幹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我帶來了 高二歷史 必修二第八課知識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歷史必修二第八課知識點1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治者支持:長期銷備沖的混亂,不利於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宋代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的背景:

(1)明中期以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盪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 文化 教育 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高二歷史必修二第八課知識點2

一、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 措施 :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滾或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准。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於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 傳統文化 的主流。

高二歷史必修二第八課知識點3

一、「開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地主階級抵抗派)。

(1)林則徐:設立譯館,編譯《四洲志》、《各國律例》,成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編撰《海國圖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2.概念:先進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從封閉狀態中走出來,摒棄傳統的夷夏觀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學習。

3.影響: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解放思想。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

2.主張: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統治。

4.概念:封建綱常倫理為國家根本,用西方科學技術來挽救統治。

5.意義:將地主階級抵抗派的主張付諸實踐,邁出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維新變法思想

1.早期維新派:

(1)背景:洋務運動的開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

(3)主張: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科學知識;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

(4)局限:沒有形成完整理論;沒有付諸實踐。

2.晚期維新派:

(1)背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民族危機嚴重;早期維新思想的影響。

(2)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

(3)主張:

①康有為:著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經學外衣,利用孔子來否定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

②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

③嚴復:指出封建君主為「大盜竊國」,翻譯《天演論》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4)實踐:1898年發動戊戌變法,但最後結果失敗。

(5)影響:是近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次愛國運動,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二歷史必修二第八課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必修二第八單元知識點

★ 高二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二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 高中歷史必修二第7課知識點

★ 高中必修二歷史必背知識點

★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概括人教版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二)

★ 歷史必修二高中知識點歸納

★ 高二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習題及答案

★ 高中歷史必修二2筆記

❹ 請各位學神回答一下高中歷史必修二的專題五到專題八的聯系

必修二是經濟史,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

❺ 歷史有多少個專題高二必修三

必修三主要是在高二進行講述,主要包括陵團八個專題。這幾年已經推向了新族腔教材,沒有必修三課本了,高二主要講述選修兆汪衫課本。

❻ 歷史必修一9個專題是什麼

歷史必修:一到九的專題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銷局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外交關系專題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搏敬文明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專題九:當今虧銀讓世紀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❼ 人教版新課標歷史必修二重點的是哪些專題

專題一:古代中國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重要】專題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重要】專題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專題四: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專題五: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專題六: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 (其中②羅斯福新政【重要】)
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個人覺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比較重要,尤其是新經濟政策中:在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重要】)
專題八: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記住一些組織的成立時間之類的就行了)

❽ 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八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德國古典哲學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❾ 高中歷史必修二各章框架圖匯總

歷史必修二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基本結構與特點

歷史必修二專題二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歷史必修二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歷史必修二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專題提示】

社會生活的變遷與同時代政治、經濟的變化密切相關,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學習過程中要結合同時代政治、經濟的變化來理解社會生活的變遷。據此,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大跡則致可分這樣幾個階段:

(1)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的侵略,先進、開放的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加上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辛亥革命的影響,中西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中西合璧、土洋並存成為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突出特徵。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過程,也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傳播的過程,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利害交織的影響。一方面,一定意義上,改造了中國社會封閉落後的狀況,有利於改變中國落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差州察傳統習俗的改變,有利於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另一方面,也容易產生盲目「崇洋」、超前消費的奢靡風氣和拜金主義等消極影響。

(2)20世紀50年代後,新中國成立,民眾生活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嚴重影響而顯得單調呆板;

(3)20世紀70、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和互聯網的發展,在民眾生活中影響逐漸增強。

【知識結構】本單元知識結構略

歷史必修二專題虛茄五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歷史必修二專題六 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歷史必修二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歷史必修二專題八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❿ 人教版高中必修2歷史總結(知識點)

(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1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察談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東漢時出現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這種耕作方式便於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3、古代水利建設概況
1、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2、春秋戰國: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
都江堰
3、秦:靈渠
4、兩漢:西漢漢武帝親到黃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東漢王景治黃河才基本解除了黃河水患。
5、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的發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後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朝廷徵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2、冶金業主要成就: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特點:分布廣,規模大,水平高。戰國以後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3、制瓷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後有瓷
(2)陶器: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b、發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c、獨特技術——唐三彩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彩繪工藝。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三)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及其特點:逐漸打破時空限制,雖受政府嚴格限制,但仍相當繁榮
(1)秦代管理「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2)漢代在進行集中貿易的「市」, 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3)六朝時代,出現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夜市」比較繁榮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四)「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開始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有利於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進步的可能性,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專題二 近代中國資本襪改主義的曲折發展
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過程:鴉片戰爭後,以英國為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商品輸出,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列強依賴奪取的更多的特權,加緊對中國商品輸出,並打入內地市場,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逐漸地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
(2)表現敗好碰:A、農產品程度有了一定發展,並開始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B、經營對華貿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開始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 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2、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展階段表
階段 時間 原因 表現 影響 認識
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a.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b.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c.洋務運動的誘導。 抵禦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1.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要實現近代化,必須實現民族獨立
初步發展 從甲午戰爭到一戰前 a.列強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
b.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實業救國」的推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短暫春天
(「黃金時代」) 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912-1919) a.辛亥革命掃除了一些障礙。
b.「實業救國」的影響。
c.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d.一戰期間列強放鬆了經濟侵略。 輕工業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 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抗戰前夕的短暫發展(此段不作考試要求) 國民統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國的基本統一。
b.國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經濟政策(「幣制改革」、「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c.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 發展顯著,民族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逐漸佔主導地位。
萎縮 抗戰勝利後(1945—1949) a.美國的經濟掠奪。(《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新二十一條」)
b.官僚資本的排擠。
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 國統區的工業體系趨於瓦解。
3、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地點:上海、廣東、天津東南沿海地區。
(3)代表企業:上海方舉贊創辦的發昌機器廠;南海陳啟沅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朱其昂創辦的貽來牟機器磨坊。(3)產生的途徑:一種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於近代工礦企業;另一種是部分手工工場開始採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此外,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企業
4、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主要原因)
(2)外商企業的刺激
(3)洋務運動的誘導
5.民國初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短暫春天)
發展最快的民族工業:紡織業、麵粉業等。
代表人物:張謇(狀元、實業家,創辦南通大生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周學熙。
特點:(1)發展不均衡(①集中於沿海地區;②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
(2)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一直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
(3)發展艱難(在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夾縫中艱難發展。)
6.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決定其兩面性:革命性和妥協性。)③後天畸形;④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盪。
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7.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地位與作用
從發展趨勢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民族資產階級在夾縫中求生存,在斗爭求發展,逆境中奮進,但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過渡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總路線和總任務:一化三改造(國家工業化,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特點:①時間的長期性。②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同時並舉。③「一化」為主體,「三改」為兩翼。
「三改」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現為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的實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過程: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
A、形式:國家資本主義B、政策:和平贖買。
對農業、手工業改造: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形式。
(2)歷史意義:A、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B、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3)局限性:後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 中共八大
A、時間:1956年
B、內容:(1)指出國內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後的生產力的矛盾;(2)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朝氣經濟建設方針。
C、意義: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錯誤探索表現 :
A、「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原因:急於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思想指導。影響:使「左」傾錯誤(主要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嚴重泛濫開來,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B、「文革」對經濟建設的破壞:使正常的生產和社會秩序出現嚴重混亂;失去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詳參P57最後一段。
四、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
基本內容:(1)思想路線: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2)重點轉移: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3)重要決定:改革開放。
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正式開辟,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由此揭開序幕。
2.經濟體制改革
(1)起步:農村的經濟改革(重點,三農問題)
主要內容:「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作用: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根本改變農村面貌;推動城市改革。
(2)城市企業改革:原則: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意義:通過這些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加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3.對外開放
(1)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首先)——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2)經濟特區有五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東成為對外開放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五.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1.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2.中共十四大:時間:1992年10月;內容: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 服飾 (1)中山裝與旗袍是近現代民族服飾。
(2)近代,中國男子的流行服飾有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3)階段
第一個階段:鴉片戰爭後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階段的階段特徵為中式與西式、傳統和現代服飾並存;具體表現在長袍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裝、中山裝、旗袍更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
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後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時期由於政治上的影響,階段特徵為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具體表現在列寧裝、制服裝、綠軍裝成為社會的流行。
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階段特徵為與世界接軌,多彩呈現;具體表現在,服飾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的服裝層出不窮。
2.飲食結構: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傳入,中西餐並行於世。
3.住宅:居室建築開始出現西化的趨向,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徵。
4.習俗風尚:
(1)促使變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
(2)近代風俗變遷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喪禮俗的變遷。婚姻風俗的變遷特徵是刪繁就簡。
5、影響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西方國家資本的注入,把以工業文明、科學文化和生活方式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國;
二是維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動。
6、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習俗變遷的特點
(1)在鴉片戰爭後直至民國時期經歷了由盲目排外向學習西方、由過去的封建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趨進的過程,呈現出既追新慕異、去土存洋,又新舊並存、中西合璧的特徵。
(2)建國後由於意識形態的支配,又重新趨於封閉化、獨立化。
(3)改革開放以後,由於觀念的轉變,與世界聯系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了國際的潮流。
7.交通:牽引動力由人力、畜力向機械動力演進,是交通近代化的趨勢
(1)中國有自己的自行車製造廠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1906年天津有軌電車,1924上海公共汽車。
(2)中國近代輪船業發端於洋務運動時期。(1865年,中國終於建造成了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輪船。)民航事業起始於20世紀20年代。
8.通信:郵政、電話、電報,見P77-78
專題五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一、新航路的開辟
(1)原因:直接:土耳其擴張阻隔了傳統商路。
根本(經濟根源):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
(2)最早探尋新航路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新航路開辟的四位航海家:(會考要求迪亞士、哥倫布的知識即可)
①迪亞士最先到達好望角;②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③達伽馬直通印度;④麥哲倫船隊作環球航行。
新航路的開辟的經過
時間 航海家 國籍 支持國 方向 最終到達地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東
好望角
1497年 達.伽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倫布 義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 西班牙 西班牙 環球航行

(4)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歷史產生了的影響
①引起了「商業革命」( 商品種類--增多,貿易范圍--擴大,貿易中心--轉移)和「價格革命」(貨幣貶值,社會分化)。
它有力地加強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影響)
②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③使各地區和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④揭開了殖民擴張的序幕。
⑤沖擊西歐的思想文化領域——證明了「地圓學說」的科學性,打擊了教會的威信。
二、殖民擴張
1.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
(1)17世紀荷蘭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上的「海上馬車夫」。
(2)英國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塊殖民地是:弗吉尼亞。
(3)英荷戰爭的導火線: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航海條例》內容:凡是出入英國或英國殖民地的貨物都必須由英國船隻載運)
(4)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
結果:英國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確立在印度優勢,成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國。
2.殖民國家的矛盾和沖突
戰爭 背景 結果
1.英西 戰爭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2.英荷戰爭 西班牙衰落,荷蘭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導火線:英頒布《航海條例》 荷蘭喪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3.英法戰爭 法國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銳 英國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確立在印度優勢,成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國。
3.殖民主義的罪惡
1.野蠻的掠奪
2.殘酷的屠殺
3.強盜的貿易 罪惡的三角貿易
4.★如何辨證地看待殖民擴張活動?
提示:破壞性、建設性
對殖民國家而言
(1)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歐洲資本主義發展。
(2)打破世界相對孤立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促進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
對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後。
(2)殖民主義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三、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條件:
①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②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
③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
④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已無法滿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
首先開始的領域:棉紡織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
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1)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2)政治上: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使社會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此促進工人運動的興起。
(3)生產方式上: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了當地的舊思想舊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東方從屬於西方,促使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形成過程:
世界市場進程 時間 推動因素 主要途徑
初具雛形 新航路開辟後 新航路的開辟 殖民擴張和掠奪
初步形成 19世紀中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 以炮艦開路行不平等貿易
最終形成 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 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標志: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
(3)逐漸成熟標志:國際經濟交流基本准則的確立。
四、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中心:美國和德國。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開始的標志)
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內燃機驅動)。
3.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
(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壟斷組織(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5.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6.世界一體化趨勢(19世紀末20世紀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對一體化趨勢的評價,有利有弊,詳參p114-115。
專題六 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
1.羅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 世界經濟大危機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國經濟病入膏肓。資本主義制度面臨崩潰的邊緣。
(2)特點:國家全面干預經濟。(新政的「新」之處)
(3)過程:兩個階段及階段成果
第一階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採取應急措施,直接穩定人心,擺脫危機;
第二階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鞏固和發展已取得的成就。(4)主要措施:
整頓銀行、恢復工業生產(中心措施)——《全國工業復興法》)、調節農業生產——《農業調整法》、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業,刺激消費,恢復生,穩定社會秩序。)、保護勞工權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5)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6)影響:
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③從深遠影響看,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二戰後的歐美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7)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6.了解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表現: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20世紀50-70年代初,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20世紀70年代滯脹;20世紀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時代。
(2)90年代新經濟:柯林頓的政策「宏觀調控、微觀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結果實現了「經濟增長的同時伴隨著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被成為新經濟時代。
7.二戰後,德、日四國經濟運行模式的基本特徵:(會考只要求掌握德、日兩國)
(1)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讓市場充分發揮調節作用;同時,政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這個模式使得聯邦德國經濟奇跡般恢復與發展,成為西歐經濟的「火車頭」。
(2)日本從戰後初期的「統制經濟體制」到50年代中期以後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即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遠遠大於市場調節。這個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內趕超英、法、聯邦德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1987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8.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
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發展高科技;國家進行社會改革,社會福利政策普遍實行。
專題八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總體上呈現兩個趨勢:經濟區域集團化;經濟全球化。(兩者的關系:互相促進。前者是後者的重要步驟和途徑,後者是前者的最終歸宿)
2.歐洲聯盟
(1)歐共體(創立時間:1967年)的機構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2)1993年,「馬約」正式生效,歐洲聯盟宣布成立。
(3)影響: ①推動歐洲經濟的發展,歐盟與美國、日本並列為世界經濟三強。
②促進區域經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③推動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3.歐元形成
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
歐元的問世,淡化了歐洲地區的疆域和國別概念,促進歐洲國家走向聯合,有利於加深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歐洲政治一體化。
4.北美自由貿易區
正式誕生的標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
組織的特點: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其成員國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貿易夥伴關系。
影響:對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德經濟發展起積極作用,相互彌補經濟發展的不足,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是南北區域經濟合作的成功範例,加快美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經濟全球化的意義。
5.亞太經合組織
(1)正式成立:1989年11月,堪培拉會議,。
(2)中國於1991年同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3)亞太經合組織的最高活動是:非正式首腦會議。
6.世界貿易組織(WTO)
(1)依據:烏拉圭回合
(2)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3)性質:成為國際經濟貿易中調解各成員國相互間貿易關系、解決各成員國貿易爭端的機構。
(4)成立的意義:標志著多邊貿易體制建立。
7.中國入世
(1)過程: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中國入世的影響:機遇:有利於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分工;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直接參與21世紀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過程,從而維護合法權益;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對我國弱勢產業帶來壓力和挑戰。
我們的策略:抓住機遇、積極參與、防範風險、趨利避害
8.經濟全球化
(1)時間:80年代末90年代初
(2)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原因
①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的強有力推動。
②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③市場經濟體制被普遍認可和接受。
(3)表現:
①資本的跨國流動。②生產的國際化。
③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程度加深。
④跨國公司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
⑤世界市場的擴大。
(4)認識:
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其本質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經濟全球化作為一把雙刃劍,既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又使經濟的發展更加不平衡,貧富懸殊更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
(5)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①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如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等。
②世界各國經濟過於相互依賴。
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6)對策:
A、需要全人類共同行動。
B、加強對人類共同性問題的對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圍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措施。
C、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各國人民攜手解決。

閱讀全文

與高二歷史專題八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