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傳記是具體是指什麼類型的小說
是指歷史中確有其人的小說,可能會誇大,誇張一些,但會確有其人和事
⑵ 什麼叫傳記
[zhuàn
jì]
傳記
傳記,文體名。亦單稱傳。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根據各種書面的、口述的回憶、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排、描寫與說明而成。傳記和歷史關系密切,某些寫作年代久遠的傳記常被人們當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記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稱"自傳"。傳記大體分兩大類:一類是以記述翔實史事為主的史傳或一般紀傳文字;另一類屬文學范圍,傳記作者在記述傳主事跡過程中,可能會滲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像或者推斷,但和小說不同,傳記一般不虛構,紀實性是傳記的基本要求。
⑶ 歷史人物傳記是什麼
歷史人物傳記是通過對典型歷史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領域進行系統描述、介紹的一種文學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達到對歷史人物特徵和深層精神的表達和反映。歷史人物傳記是後人或人物資料的有效記錄形式,對歷史和時代的變遷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人物傳記的特徵有二個:其首要特徵是真實,另一個顯著特徵是生動。(即真實性和文學性) 體現真實「志屬信史」,志傳和史傳一樣,必須真實可靠,符合歷史事實。對人物的記述也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過是過,不虛構渲染,不隱惡揚善,不拔高溢美,不貶責降低,據事「直書」,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詭」,「事信而不誕」,才能有益於人,傳之久遠。
一、廣集資料,反復考證。要使傳記真實可信,首先必須全面搜集、佔有豐富翔實的資料,使傳記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跡准確無誤,完整無缺。這些資料一般包括五個基本方面的內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別、籍貫、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學歷、簡歷、黨派、職務。
(4)人物的貢獻功績、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風貌本質特徵的典型事件。
對於收集的大量資料,又要細心鑒別,嚴格選材,作一番「棄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證工作,嚴格堅持史實的可靠性、准確性。這樣,才能為社會所公認,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如果史實錯了,立論也就不正確了。因此編寫傳記時,一定要佔有豐富、翔實、真實可靠的資料後,方能動筆。梅林為了寫作《馬克思傳》,用了幾乎二十年時間,搜集並深入鑽研有關馬克思的資料。司馬遷寫《史記》,經歷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調查研究所花去的時間,可以說一部《史記》傾注了他的畢生精力。
二、抓住人物本質,從環境中說明人。
撰寫人物傳記,應把所寫的人物放到他所處的社會關系中去,從表面現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種社會關系的內在聯系,抓住人物的本質進行記述。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動都受一定的社會關系的制約,人物傳記就是要寫出一定的社會關系造就了一定的人,而這個人又怎樣對當時的社會關系施加一定的影響。
馬克思的論點為人物傳記的創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導思想,也為真實地描述人物的本質特徵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一些傑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也曾經指出過,編寫人物傳記必須把人物放在他所處的歷史環境中來描述,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德國工人運動領導人羅·盧森堡,希望梅林在寫作《馬克思傳》時,能做到從環境中說明人,從歷史中說明環境。
如果不顧人和社會關系的內在聯系,不把人放在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之中,就不能寫出具有真實感的人物,甚至歪曲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即使象傑出的法國作家維·雨果,他的《小拿破崙》,由於不理解法國當時的階級斗爭造成一種社會局勢,使得一個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馬克思說雨果沒有覺察到:「當他說這個人表現了世界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個人主動作用時,他就不是把這個人寫成小人而是偉人了」。而這,也就是背離了歷史的真實了。
可見,要寫好人物傳記,必須了解人物所處的歷史環境與時代背景,把人物置於一定的歷史環境和時代背景之中,論其世知其人,才能寫得典型真實。
三、從人物的復雜性中對人物作出公允的評價。
歷史是絢麗多彩的萬花筒,歷史人物有其復雜性。在錯綜復雜的歷史條件下,大量的歷史人物功過滲合,斑瑜互見。有的人功大於過,有的人過大於功。因此,我們對歷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體分析,一分為二地看人物的好與壞,功與過,決不能因為一個人後期不好,就把前期的功勞一筆勾銷,也不能因為做過一些錯事,就把其他方面的貢獻全部抹煞,而是要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司馬遷寫《淮陰侯列傳》對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滿懷激情的描寫,但對韓信早年的「無行」、「不能治生商賈」、「食從人寄食飲」、「俯出胯下」卻並沒掩蓋而是直書,讀者讀後反覺真實可信。所以我們寫人物傳記,一定要從當時社會歷史的客觀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地記載和評價歷史人物,真實地反映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 [編輯本段]敘述生動所謂生動,就是要把人物寫活。寫成既具有鮮明的個性,又能體現時代特徵和階級特徵,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軀,而不是乾巴枯燥的偶像或只有動作沒有思想的機器人。司馬遷的《史記》雄視百代,卓然獨立於千古,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於他刻劃了許許多多個性鮮明的人物。馬克思也曾為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上半葉的軍事活動家政治家寫作小傳。他寫的《貝爾蒂埃》、《貝爾納多特》、《布律恩》、《布里昂》,生動記述了拿破崙一世時期法國軍事活動家和政治活動家的群象,其中有貪得無厭、追名逐利之徒;有渴求官職、封號和王位的野心家;有願為任何制度效勞的不擇手段的鑽營者。這些小傳,既描述人物的特有個性,又提供了拿破崙一世帝國資產階級上層人物的本質特徵,成為傳記文章的典範。
恩格斯也寫過不少人物小傳,恩格斯寫人物傳的傑出之處和馬克思一樣,在於緊緊抓住人物的個性,同時突出人物所代表的階級特徵。所以,在他筆下,馬克思、燕妮·馬克思……等人物形象,被活生生地再現出來。所以一部成功的人物傳記,既要體現人物的階級、職業、文化素質、信仰、經歷、遭遇及其產生影響等方面的不同,又要體現同階級、同職業、同素質、同信仰、同遭遇、同影響而在性格上的差異。
要突出人物個性,體現人物個性形成發展的必然性。只有這樣,寫出的人物才能鮮明生動。
要達到上述要求,一要選材典型。編寫人物傳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時,選擇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徵的事件詳細記述,把不能表現人物特徵的事件摒棄或一筆帶過。從各種素材中加工、提煉,選擇最能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特徵的典型事件來寫。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關鍵所在。寫好這些關鍵之處,不僅可以表現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顯示歷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點。司馬遷的《史記》在這方面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借鑒,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和藺相如都是趙國封建統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司馬遷為了要表現廉頗、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徵,不是給他們各開一張履歷表,而是選擇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件事來寫。這三件事反映了兩種矛盾,一是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一是廉藺兩人之間的矛盾,前一個矛盾發展的後果,是構成後—個矛盾的原因。通過這兩對矛盾沖突,廉頗、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時秦趙爭奪和氏璧以及澠池之會兩件事,實質上是秦趙兩國統治階級兩次實力較量,是秦國大舉進攻趙國的前奏,所以選擇這兩件事情,也顯示了歷史發展進程的特點。
寫大事固然重要,但對細節描寫也不可忽視,有時人物的性格特點往往在一些細節中表現出來。茅盾稅:「善於描寫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來表現人物性格,而且不放鬆任何細節的描寫。」恰當地記述小事,能見微知著、增強傳記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預示著人物日後的發展。如《史記·陳涉世家》,開頭寫了這樣一個細節:陳涉為人佣耕時,曾對同伴說:「苟富貴,無相忘」,並十分自負地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個細節,看來或許並非必要,其實對描寫人物來說,卻有助於展示人物思想脈絡,寫出人物前後一貫的性格史。寫陳涉少時就有鴻鵠之志,所以後來才發展到大澤鄉起義。寫陳涉少時就把別人比作微不足道的燕雀,所以稱王後嚴重脫離群眾,甚至把早年同過患難的老朋友也殺了。這是他最後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思想根子卻早就種下了。
二要敘行錄言。思想支配行動,行動表現思想。人物思想性格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動也就不一樣。記敘人物行動,是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的重要方法。因此記敘人物,要選擇那些最典型,最能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行動來寫。例如在《吉鴻昌傳》中,作者記述吉鴻昌在1931~1932被迫出國期間,為了反對美國歧視華人,特意在自己胸前佩帶「我是中國人」的牌子。這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吉鴻昌高尚的民族氣節,也體現了他的個性特點。又如《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在巨鹿之戰的巨大勝利之後,叱吒風雲,諸侯懼服。作者通過項羽召見侯將,侯將「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動作描寫,反襯出項羽驕橫不可一世的性格。可見動作的描寫對記敘人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了具體的行動,才能生動感人。「言為心聲」。人物的思想、感情、願望、要求,無不表現在他們的語言中,因此選擇人物的典型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如《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見秦始皇出遊的壯觀時說:「彼可取而代之」。而《史記·高祖本紀》寫劉邦看到這種壯觀時卻說:「嗟呼!大丈夫當如此。」盡管他們兩人的話意思都是羨慕帝王,但卻體現了兩種不同性格。
人物的詩作、著述(包括文章、書信、日記)和話語一樣,是人物思想境界的高度凝結和表露。無不凝聚著人物對客現事物的認識、主張以及所持的態度。恰到好處的引用一些人物的詩作著述,對寫活人物,突出性格也是不可少的。
三要講究文采。人物傳雖不能偏向華麗的詞藻,繁瑣的描寫,多餘的形容,曲折的情節。但語言生動形象,用詞精當貼切,句子流暢,層次分明,布局合理,一句話,文采還是必須講究的。
雖說史志中的人物傳記與文學中的人物傳記有區別,前者完全是根據歷史事實,不允許任何虛構,後者在符合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允許一定程度的虛構。但是,在需要生動因而需要文采這一點上是共同的。因為傳者,傳也。立人物傳記就是為了傳於後世,為了「記一方之言,激千秋之愛憎」為了「鑒人明事」。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可見講究文采,也是史志中編寫人物傳記應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馬克思要求人物傳記應當寫得有「強烈色彩」、「栩栩如生」。恩格斯認為人物形象應當「光芒奪目」。《史通》說:「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至若書功過,記善惡,文而不麗,質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懷其德音,三復忘返,百遍無致」。在不影響歷史真實性的情況下,史志崇尚文彩,文史並茂,引人入勝,還是必要的。因此,在寫人物傳記時,應當重視文字錘煉,講究藝術手法。 [編輯本段]傳記起源我國人物傳記不僅起源很早,而且體裁多樣。歸納起來,人物傳記體裁可分為四類:一是紀傳,二是文傳(即傳記文學),三是史傳,四是志傳(指方誌中的傳說)。我國人物傳記的寫作,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處於萌芽狀態。《左傳》、《國語》和《戰國策》等歷史著作中都出現了相當生動的人物形象。這時期可以看做是人物傳記的濫觴時期。到了西漢中葉武帝時期,被譽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史記》出現了。司馬遷首創的紀傳體,標志著我國人物傳記走上了成熟的階段,並且達到了高峰。司馬遷不僅首創了以人物記傳來代替歷史事件的敘述,通過傳人來記事,同時,他還以文學的手段,來描寫歷史人物,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而又形神具備的人物形象,不僅為我國文學和史學的興起奠定了牢固的基礎,而且對史學、文學、戲劇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史記》以後的所謂正史,一般地說都是學習或模仿《史記》的筆法,以紀、傳作為主體。到了魏晉以後文史開始分流,文學和史學各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特點向前發展,以至於越來越涇渭分明。文學家注重辭藻和形象,史家則注重史料的真實及表述的准確,而對文采方面卻顧及不多了。東漢以後特別在唐代以後,雜體傳記的發展很快,如碑銘、傳狀、自傳之類,也出現了許多高手佳作。
這類傳記不僅在數量上增加了而且在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彩。它們在內容上不同程度地忠於史實,但其筆法都屬於文學性質的。所以類似這些作品只能屬於文學著作——傳記文學。方誌撰述人物由來已久。據《隋書·經藉志》載:「後漢光武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見《隋書·經籍志》982頁)此後,到了晉代,常著的《華陽國志》中,從卷五至卷十二都是關於人物的記述。從此之後,地方誌記述人物就成為定例。宋代以後,我國地方誌的寫作,已漸趨成熟,從體例到內容的設置更加完備。「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又以地區而編入姓氏人物,並因人物而詳及官爵與詩詞、雜事。宋代方誌記人物及有關史事與文獻者更多。」(見傅振倫:《論人物誌的編撰》)。到了明、清之際,是方誌走上大盛的時代,不僅數量多,而且設置的門類齊全。每種方誌大都記述人物。清代方誌,人物誌都放在重要位置上。不僅占據篇幅多,人物的類別也多,只要是被統治階級認為有利於當時社會的人物都進入志書。
綜上所述,我國人物傳記的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從文史不分的紀傳體,到文史分流的史體傳記,又從紀傳和雜體傳記發展到傳記文學,以及一方之志中人物傳記的出現。說明了我國人物傳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二屬於人物傳記性質的作品在古代名稱很多。諸如傳、箴、銘、碑、表、頌、贊、哀等等,細分起來,更為復雜:如「傳」指傳記,以其內容有全傳、大傳、小傳和傳略之別,以傳者與傳主關系而言,又有他傳和自傳之異,此外還有別傳、外傳、評傳等名目。再如「狀」有行狀、事略;表有墓表、阡表、墓誌和墓誌銘等等,都是記述和頌揚死人的生平事跡,多數是頌揚歷史上有地位的人物。現存最多的作品是傳記和碑文。這些是我們編史修志的珍貴資料。 [編輯本段]共同特點人物傳記,雖然形式多樣,但是大體上還是前面提到的形式。它們在寫作方法上千差萬別。然而一切優秀的人物傳記,仍是具有共同性的。
其相同之處是:
1、人物的真實性。我國幾千年的歷史變革,出現過許多不同類型的人物。既有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偉人,也有逆歷史激流而動的罪人,並有出身、地位、經歷、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不同。這些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一定作用,有過一定影響,就會在歷史上留了他們的影子。作者,為這些人樹碑立傳的目的就是要抑惡揚善,「表彰以勸世道,貶斥以戒人心」, 兩千多年以來,傳記作者把崇高的榮譽給予那些熱愛祖國,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英雄,同時對奸臣逆子也進行了無情地誅伐與鞭打。一切優秀的人物傳記在內容表達上都力求真實,忠於歷史,忠於事實,並且是非明斷,褒貶准確。
2、人物的時代性。優秀的傳記作者由於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所以留在傳記中的人物都具有時代的特色。例如同是處於封建社會中的知識分子,由於時代不同,傳中所表現出的特點是不相一致的。《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即陶淵明),他那種「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精神,與他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特點——尚清談和以清高自愉相一致的;而袁宏道的《徐文長傳》則是一篇奇人的傳略。盡人皆知,明代社會黑暗,特務橫行,文字獄大興,知識分子「動輒得瘋」,所以徐文長的一生只能是從不得志到瘋,從瘋到坐牢至死。他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是時代的悲劇。以上二例,傳主同是文人,由於時代不同,他們的性格不同,遭遇者不一樣。
3、人物的個性。讀優秀的人物傳記,猶如參觀羅漢堂。眾多泥塑,面目不一,神態各異。一些傳記所以達到這么高的水平,是由於傳記家們懂得和善於處理人物的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的結果。 [編輯本段]區別紀傳傳記在內容表述上忠於史實和抑惡揚善,是我國人物傳記寫作的優良傳統,一直持續到今天,這是各種形式的人物傳記的共同特點。但是,各種傳記在表述方法上又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首先,志傳和紀傳不同。一是「紀傳」注重在文采方面,特別是在「詞藻」上下功夫。有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增強傳記的文學性;二是「紀傳」在撰寫人物時雖然也以事實為根據,同時它又偏重於文學形象的刻劃。使歷史傳記同文學傳記合為一體,這就不能不使人物歷史的真實性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三是在「紀傳」文章的最後都要加上一段評語,如「太史公曰」、「贊曰」等等。作者公開站出來對人物進行評價。以上三點在「志傳」中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其次,志傳與史傳不同。有專家從「志屬史體」出發,進一步指出方誌傳記與歷史傳記是一樣的,屬於同一種體裁——史體。但史傳可以史論結合,有史有論,志傳不能議論,是「寓褒貶於記述之中」。史傳手法多樣,可以夾敘夾議,也可以先議論、後記事,或者先敘述後議論。而志傳只能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功過。人物的善、惡、美、丑則需要通過敘述反映出來。應該說志傳別於史傳,因此在志傳的寫作中,文字運用就要仔細地斟酌,對傳主的是非不能明斷,但又要讓讀者從字行間看得出來。
⑷ 傳記的分類和體裁有哪些
1、傳記的分類:
包括一般的傳記、自傳、評傳、人物小傳、人物特寫、回憶錄、年譜、小說化的傳記,等等。
(1)自傳體傳記。這是一個由角色自己寫的文章,用以記錄他的人生經歷。 生命前半部分或生命大部分時間的生活經歷的一般描述稱為自傳,如「馬克吐溫的自傳」,艾新覺羅神灶的「游帆扮我的上半生」。 有些是基於對自己生活中某些片段或方面的記錄,這通常被稱為自我報告,如「彭德懷的自我報告」。
(2)回憶體傳記。這些傳記的作者通常是循環者的親戚,朋友,同事或下屬。 他們主要通過自己的記憶記錄福音傳道者的生活和行為。
(3)采訪體傳記。這些傳記的作者通常不與原件接觸,或者是已經與循環器分開幾代的後代。 他們主要依靠對謠言的親戚和朋友的采訪來收集同謀。 課堂信息,然後通過作者選擇,創建,形成傳記。 如羅曼羅蘭的「名人傳」,魏偉的「鄧中夏傳」等。
(4)自傳體傳記和采訪體傳記融匯在一起的傳記。如聞名於世的瑞典電影明星英格麗·褒曼和美國作家阿倫·吉伯斯合作寫成的《英格麗·褒曼傳》。
(5)在傳統的散文體傳記外,還有一些特殊體例的傳記。比如80後詩人、學者風來滿袖所著的《被隱喻的四月——徐志摩詩傳》就是我國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體傳記。
2、傳記本身就屬於文章體裁之一,不下設文章體裁。文章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文體分為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其中文學體裁轎衫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
(4)什麼是歷史性傳記擴展閱讀:
傳記的基本特徵:
(1)從敘述人稱看,傳記可分「自傳」和「他傳」: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寫的,後者是他人撰寫的。
(2)從表達方式看,一般的傳記以記敘為主,還有的傳記,一面記述人物的經歷,一面加以評論,記敘與評論各半,這種傳記則被稱為「評傳」。
(3)從創作方法看,有的傳記以記敘翔實的史實為主,用語比較平實,稱為「歷史性傳記」;有的傳記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及其活動的歷史背景等,以史實為依據,但又不排斥某些聯想性的文學描寫,稱為「傳記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