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甘肅省寧縣地名歷史變遷
寧縣早勝牛為秦川牛的一個地方優良類群。早勝牛牛體高大方正,肌肉豐滿,骨骼發育良好,背腰平直,四肢粗壯,蹄勁堅實,是肉役兼用的優良畜種,因產於寧縣早勝塬而得名。該牛以紅色、棗紅色為主,部分呈橙黃色,全身被毛純一。站立時,前肢端直開展,呈外向姿勢;卧息時,四肢攏收於胸腹下,俗稱「四蹄不露」。 早勝牛原產在慶陽地區寧縣的早勝塬,地處隴東黃土高原,海拔1221.2米,年均溫度9.1℃。年日照時數1935.7小時。無霜期160~180天。年降雨量為576.8毫米,年蒸發量為1496.2毫米,雨量雖較充足,但多集中在6~9月份,冬季乾旱。產區沒有放牧地,但有種植苜蓿、夏秋季青刈喂牛的習慣。 地理分布早勝牛以寧縣的早勝、良平、平子和中村四個鄉牛隻最優。鄰近正寧縣的宮河塬、慶陽縣的董志塬、鎮塬縣屯字塬等地均有分布。 品種特徵早勝牛體質結實、緊湊,骨骼較粗,肌肉發育較好,為甘肅黃牛中體格最大者。體型外貌與秦川牛相似。被毛以紅色和紫色為主。角多為蠟黃和肉色,蹄為紫色和古銅色。公母牛多有角,扁圓形,較短小。微向後彎曲,形如短粗蘿卜,俗稱「蘿卜角」。也有部分牛的角短而鈍,稱「疙瘩角」。還有部分牛的角為可搖動的軟角,稱「鈴鈴角」。頭大小適中,眼眶突出,眼大有神,額寬面平,口方正,公牛頭高揚,貌雄偉,頸短粗,肩峰高而寬厚。母牛頸細薄。鬐甲較高較窄但平緩。背平直較寬。前胸寬闊,胸骨隆起,胸深肋長,腹部緊湊。四肢粗壯,關節粗大,蹄堅實。外貌缺點是後軀發育較差,尖斜尻較多,飛節多內靠。 品種性能慶陽地區是甘肅省的重要農業區,耕牛是當地農業生產的重要役畜,耕、磨、拉、打等重活主要是牛負擔。早勝牛力大持久,性情溫順。犍牛日耕地5~6畝,母牛泌乳期可達8~10個月,最高日產奶4~6公斤。淘汰牛肥育後屠宰率5%,為役用兼用的品種。早勝牛兩歲以後開始配種。一年一胎者少,兩年一胎者居多,佔65.8%。早勝牛的適應性較廣泛。引入甘肅中部和西部數縣,其適應性較其他省份引入的牛為好,顯示了耐粗、耐寒特性。改良的全省各地小型黃牛很受歡迎。另外生長潛力也較大。成年牛平均體高(公牛142厘米,母牛121厘米),體重平均公牛666.39公斤,母牛326.32公斤,閹牛157.5公斤。
❷ 歷史人物的名字
歷史人物名字 黃帝 唐高祖 阿骨大 堯帝 唐太宗 忽必烈 舜帝 唐高宗 朱元璋 勾踐 武則天 朱棣 闔閭 唐玄宗 努爾哈赤 夫差 李建成 皇太極 秦始皇 李煜 順治 項羽 趙匡胤 康熙 漢光武帝 宋仁宗 雍正 漢明帝 宋真宗 乾隆 漢高祖 蒙哥 嘉慶 王莽 成吉思汗 道光 孫權 拖雷 咸豐 劉備 窩闊台 同治 曹操 術赤 光緒 劉禪 察合台 溥儀 司馬炎 拔都 孔子 王昌齡 聞一多 孫武 岑參 嚴復 屈原 蘇軾 白玉霜 墨子 歐陽修 戴望舒 孟子 辛棄疾 林語堂 枚乘 梅堯臣 聶耳 司馬遷 范仲淹 葉聖陶 白居易 陸游 茅盾 元稹 蘇舜欽 艾青 劉禹錫 劉克庄 吳作人 李商隱 陶淵明 田漢 白行簡 曾鞏 張愛玲 劉知幾 楊萬里 丁玲 吳道子 謝靈運 郭沫若 閻立本 元好問 胡適 李白 白樸 成仿吾 韓愈 關漢卿 徐特立 杜牧 高啟 徐悲鴻 柳宗元 龔自珍 梅蘭芳 杜甫 魏源 巴金 陳子昂 曹雪芹 白淑湘 王維 戴震 曹禺 孟浩然 魯迅 老舍 應物 郁達夫 蔡元培
伍子胥 周勃 史思明 白起 董仲舒 房玄齡 范蠡 劉歆 王安石 管仲 班彪 寇準 呂不韋 班固 司馬光 蒙恬 揚雄 八思巴 范增 司馬相如 安童 白圭 蕭何 左宗棠 班超 竇固 李鴻章 甘英 呂後 林則徐 張良 竇融 榮祿 韓信 楊貴妃 曾國藩 陳平 松贊干布 唐才常 陸賈 文成公主 慈禧太後 項伯 安祿山 譚嗣同 賈誼 楊國忠 耶律楚材
急求中國著名歷史人物的姓名 投筆從戎(班超)慷慨悲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橫槊賦詩(曹操)
完璧歸趙(藺相如)洛陽紙貴(張衡)
聞雞起舞(祖逖)畫龍點睛(張僧繇)
(1) 一字千金〔 呂不韋〕
(2) 一飯千金〔 韓信 ]
(3) 二碑紀功〔 杜預 〕
(4) 三顧茅廬〔劉備 〕
(者岩並5) 四面楚歌〔 項羽 〕
(6) 五月飛霜〔 鄒衍 〕
(7) 七步成詩〔 曹植 〕
(8) 八斗之才〔 曹植 〕
(9) 千金買骨〔 郭隗 〕
(10) 入木三分〔王羲之 〕
(11) 馬革裹屍〔馬援 〕
(12) 不貪為寶〔子罕 〕
(13) 約法三章〔劉邦 〕
(14) 司馬青衫〔白居易 〕
(15) 聞雞起舞〔祖逖 〕
(16) 投筆從戎〔班超 〕
(17) 指鹿為馬〔趙高 〕
(18) 陸海潘江〔陸機、潘岳〕
(19) 請君入瓮〔周興 〕
(20) 管鮑之交〔管仲、鮑叔牙〕
(21)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22) 鑿壁偷光〔匡衡首跡 〕
(23) 顏筋柳骨〔顏真卿、柳公權〕
(24) 孺子可教〔張良 〕
(25) 鞠躬盡瘁〔諸葛亮 〕
(26) 王前士後〔齊宣王、顏?〕
(27)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28) 東山再起〔謝安 〕
(29) 樂不思蜀〔劉禪 〕
(30) 紙上談兵〔趙括 〕
(31) 卧薪嘗膽〔勾踐 〕
(32) 老當益壯〔馬援 〕
(33) 多多益善〔韓信 〕
(34) 洛陽紙貴〔左思 〕
(35) 樂彘教子〔曾子 〕
(36) 沆瀣一氣〔崔沆、淮瀣〕
(37) 退避三舍〔重耳 〕
(38) 金屋藏嬌〔劉徹 〕
(39) 諱疾忌醫〔蔡桓公 〕
(40) 焚書坑儒〔秦始皇 〕
(41) 望梅止渴〔曹操 〕
(42) 江朗才盡〔江淹 〕
(43) 負荊請罪〔廉頗 〕
(44) 圖窮匕見〔荊軻 〕
(45) 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46) 完璧歸趙〔藺相如 〕
(47)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48) 燕瘦環肥〔趙飛燕、楊玉〕
(49) 一飯三遺矢〔廉頗 〕
(50) 無面見江東父老〔項羽〕
篝火狐鳴――陳勝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指鹿為馬――趙高
雞鳴狗盜――孟嘗君
鑿壁偷光――匡衡
圖窮匕見――荊軻
破釜沉舟――項羽
請君入翁(瓮)――來俊臣
江郎才盡――江淹
樂不思蜀――劉禪
煮豆燃萁――曹植
紙上談兵――趙括
再衰三竭――曹劌
木牛流馬――孔明
世外桃源――陶淵棗坦明
投筆從戎――班超
卧薪嘗膽――勾踐
圍魏救趙――孫臏
投鞭斷流――謝安
退避三舍――晉文公
望梅止渴――曹操
草木皆兵――符堅
完璧歸趙――藺相如
暗渡陳倉――韓信
拔山扛鼎――項羽
懸梁刺股――蘇秦
罄竹難書――隋煬帝
怒發沖冠――岳飛
毛遂自薦―― 毛遂
老驥伏櫪――曹操
口蜜腹劍――李林甫
鞠躬盡瘁――諸葛亮
黃袍加身――趙匡胤
孺子可教――張良
金屋藏嬌――劉徹
七步之才――曹植
洛陽紙貴―― 左思
韋編三絕――孔子
多多益善――韓信
焚書坑儒――秦始皇
好大喜功――漢武帝
夢筆生花――李白
老馬識途――管仲
一鼓作氣――曹劌...>>
名字帶S的歷史名人 後漢湘陰公劉S(yūn)(公元?~951年2月24日):後漢高祖劉知遠的養子,未即位就被廢黜後毒死,且葬處不明。
歷史上名人的字和名 三國演義人物字型大小一覽
丁 儀(正禮) 丁 奉(承淵) 丁 原(建陽) 丁 謐(彥靖)
丁 M(敬禮) 於 禁(文則) 士孫瑞(君榮) 山 濤(巨源)
衛 (伯玉) 馬 (翁叔) 馬 良(季常) 馬 忠(德信)
馬 超(孟起) 馬 謖(幼常) 馬 騰(壽成) 王 允(子師)
王 雙(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節) 王 戎(睿沖)
王 觀(偉台) 王 甫(國山) 王 連(文儀) 王 沈(處道)
王 肅(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渾(玄沖) 王 路(文舒)
王 頎(孔碩)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興) 王 基(伯輿)
王 謀(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韋 康(元將)
太史慈(子義) 毛 d(孝先) 公孫度(升濟) 公孫瓚(伯圭)
文 欽(仲若) 文 聘(仲業) 尹 奉(次曾) 鄧 艾(土載)
鄧 芝(伯苗) 鄧止r(玄茂) 孔 疲ü緒)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舉) 母丘甸(子邦) 母丘儉(仲恭) 甘 寧(興霸)
左 慈(元放) 盧 植(子干) 申 耽(義舉) 田 豐(元皓)
田 疇(子泰) 田 豫(國讓) 史 渙(公劉) 樂 進(文謙)
馮 習(休元) 司馬師(子元) 司馬防(建公) 司馬炎(安世)
司馬昭(子尚) 司馬y(元異) 司馬朗(伯達) 司馬望(子初)
司馬徽(德操) 司馬懿(仲達) 邊 讓(文禮)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畢 軌(昭先) 呂 布(奉先) 呂 范(子衡)
呂 凱(季平) 呂 岱(定公) 呂 虔(子恪) 呂 據(世議)
呂 蒙(子明) 朱 雋(公偉) 朱 然(義封) 伍 孚(德瑜)
伍 瓊(德瑜) 任 峻(伯達) 華 陀(元化) 華 歆(子魚)
華 核(永先) 伊 籍(機伯) 向 朗(巨達) 全 琮(子璜)
劉 巴(子初) 劉 永(公壽) 劉 協(伯和) 劉 先(始宗)
劉 (令元) 劉 劭(孔才) 劉 表(景升) 劉 岱(公山)
劉 備(玄德) 劉 放(子棄) 劉 寵(祖榮) 劉 勛(子台)
劉 曄(子揚) 劉 陶(子奇) 劉 理(奉孝) 劉 焉(君郎)
劉 琰(威碩) 劉 禪(公嗣) 劉 虞(伯安) 劉 M(恭嗣)
劉 璋(季玉) 劉 繇(正禮) 劉 (文衡) 劉 馥(元穎)
羊 祜(叔子) 關 羽(雲長) 許 允(土宗) 許 攸(子遠)
許 劭(子將) 許 靖(文休) 許 褚(仲康) 許 慈(仁篤)
孫 禮(德達) 孫 匡(季佐) 孫 權(仲謀) 孫 休(子烈)
孫 觀(仲台) 孫 堅(文台) 孫 和(子孝) 孫 河(伯海)
孫 亮(子明) 孫 桓(叔武) 孫 峻(子遠) 孫 資(彥龍)
孫 乾(公祜) 孫 皓(亢宗) 孫 皎(叔明) 孫 翊(叔弼)
孫 D(子通) 孫 策(伯符) 孫 登(子高) 孫 瑜(仲異)
劉 靜(幼台) 孫 韶(公禮) 邯鄲淳(子叔) 嚴 (曼才)
社 預(元凱) 社 襲(子緒) 杜 瓊(伯瑜) 杜 微(國輔)
楊 儀(威公) 唐 阜(義山) 楊 修(德祖) 楊 洪(季休)
楊 彪(文先) 楊 暨(休先) 李 嚴(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勝(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達) 李 福(孫德)
李 撰(欽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耿來 敏(敬達)
步 騭(子山) 吳 質(季重) 岑 y(公孝) 何 進(遂高)
何 宗(彥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穎老) 何 J(伯求)
應 劭(仲遠)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
有沒有歷史名人的姓名及資料(中國)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之――管仲
[管仲]諸葛亮隱居在南陽隆中的時候,經常自比管樂。「管」是管仲,齊國名相;「樂」是樂毅,燕國名將。他們都輔佐國君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管仲(?―公元前六.四.五年),名夷吾,字仲,謚敬,亦稱敬仲安徽穎上人,是春秋初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他輔佐齊國齊桓公(小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他合理徵收賦稅,減輕農民負擔,以達到「民富」「民安」;改進國家管理體制,發展民間武裝力量,並統一軍政的領導;運用國家力量發展鹽鐵事業,增加財政收入;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採取外交的主動權。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管仲所以有所作為,除了自身的才幹外,同鮑叔牙能夠知人並無私地舉賢薦能有關。管仲與鮑叔牙年輕時就是諍友。兩人共同經商,分配盈利時,管仲私自多拿了一倍於鮑叔牙的財物。別人不平,鮑說,這不是他貪財,是因為他家裡貧窮。兩人一起領兵打仗,鮑身先士卒,親冒矢石,管卻沖鋒在後,退卻在前。別人議論,鮑說,這不是他怕死,是因為他家裡有老母。鮑叔牙這種寬以待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管仲,他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後來,鮑克服重重困難,把管仲引薦給齊桓公,築壇拜相,自己卻甘願位居其下。司馬遷感慨地說:天下人不推重管仲之賢,而推重鮑叔能知人。管仲所以有所作為,又同齊桓公的豁達大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緊密聯系的。管仲原來輔佐小白的哥哥子糾。糾、白爭位時,管仲曾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詐死始得脫。後來子糾死後,小白為齊國之主,他尊賢禮士,不計舊怨,接受鮑叔牙的推薦,毅然授相與管仲。當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仲,二人同車入城時,「百姓觀者如堵,無不駭然」。後來有人進讒言,中傷管仲,齊桓公不信,加以駁斥。並對管仲更加信任,尊為「仲父」,明確「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這樣,使得管仲能夠施展他的聰明才華,作出一番事業。
根據成語典故,填寫歷史人物名字 卧薪嘗膽【 勾踐 】
三顧茅廬【 劉備 】
紙上談兵【 趙括 】
完璧歸趙【 藺相如 】
鑿壁偷光【 匡衡 】
指鹿為馬【 趙高 】
囊螢映雪【 車胤 】
負荊請罪【 廉頗 】
百步穿楊【 養由基 】
入木三分【 王羲之】
破釜沉舟【 項羽 】
背水一戰【 韓信 】。
明朝中期,所有的歷史人物名字 一 劉基
(1311--1375),字伯溫,元至大四年夏歷六月十五日出生於南田武陽村。武陽村當時屬青田管轄,時人稱他為劉青田。
二 常遇春
(公元1330年―1369年),明代著名將領。字伯仁, *** ,濠州懷遠(今屬安徽懷遠)人。
三 解縉
1369年生,1415年逝世 ,江西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書家。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
四 張居正
(公元1525-1582 年)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五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約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
六 海瑞
(1514-1587),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海南瓊山人。
嘉靖28年(1549)以《治黎策》中舉人,嘉靖32年到福建延平府任南平縣儒學教諭。嘉靖36年任浙江淳安縣知縣,在任期間著有《淳安政事》。嘉靖43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
七 戚繼光
(1528~1588)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 晚號孟諸。祖籍河南衛輝,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
八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原籍廣東東莞,生於萬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天啟二年,出任兵部主事。
九 鄭成功
民族英雄鄭成功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十 袁宏道
袁宏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 *** 也格外高漲。
十一 歸有光 (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項脊軒志〉借「百年老屋」幾經興廢。
十二 朱載
(1536―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又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卒謚端清,河南省懷慶府(今焦作沁陽市)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朱載稚釷芨蓋字9王修德講學、布衣蔬食、能書能文、折節下士的影響,自幼儉朴敦本,聰穎好學。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恭王非罪削爵,被禁錮高牆。年僅15歲的朱載土育 ,篤學有至性,築土室於宮門外,開始了席蒿獨處的淡泊生活。在漠落坎坷19年的漫長歲月里,朱載職萁嵯駝埽出入俗理,以追逐日月的精神,專心攻讀音律、歷算,並開拓了邊緣學科的廣闊領域。
十三 文徵明
(1470一1559年)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畫史上將他與沈周、唐寅、仇英並列,合稱「吳門四傑」。
十四 黃宗羲
(1610~1695)明朝思想家、文學家。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餘姚(今屬浙江)人。
十六 李贄
(1527-1602年),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人, 明末傑 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
十七 徐光啟
字子先,號玄扈,生於上海,徐光啟在數學、天文、歷法、軍事、測量、農業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貢獻。
十八 湯顯祖,
明代戲曲家,生於1550年,卒於1616年,字義仍,號若士,祖籍江西臨川。
十九 顧炎武
(1613―1682),號亭林,江蘇崑山人。年輕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斗爭。清軍南下,參加當地的抗清斗爭.
二十 史可法 ......>>
歷史名人名字有景字的 景陽
戰國時楚將。齊、魏、韓三國攻燕,燕使太子求救於楚,楚王命景陽為將救燕。景陽不赴燕而遷攻魏之丘,取之以與宋,三國恐懼,乃罷兵,燕國得解圍。景陽這種戰略,被載於《戰國策》。
景丹
櫟陽(今陝西省臨潼)人,名列漢光武中興時雲台「二十將」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學問好。也很有謀略,曾為光武帝擊破王郎等,又與吳漢等人大敗五校於櫟陽,戰功彪炳,被封為櫟陽侯。據說,在封侯的時候,光武帝曾對他說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故以封卿耳。」可見光武帝的器重。
景煥
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縣縣令。早年專事書畫,與翰林歐陽炯學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們一道騎馬遊玩來到應天寺。在右側壁面上畫上一天王與左側天王像相對。渤海在一旁,,觀看畫作之逸勢,寫成一篇歌行以記此事。後來擅草書的僧人夢龜又來到此寺,人們請他在廊壁上題字。書畫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聞訊前來觀看,寺中擁擠不堪,一時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稱此為「應天三絕」。著有《野人寒語》、《牧豎閑談》等。
景清
景清出生年月不詳,卒於1402年,明陝西真寧(今甘肅正寧)人,一說本姓耿。洪武進士,授編修,改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命署左僉都御史。建文初為北平參議。復遷御史大夫。成祖即位,以原官留任。欲於早朝時行刺成祖,被執,搜之得所藏刃,遂被殺,誅九族,株連其鄉人。
景范
景范(903年~955年)(即唐天復三年~後周顯德二年)字萬卿,漢族,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人。五代時傑出的政治人物,仕至後周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卒年52歲,立祠崇祀。世稱景相公,葬相公山下,現有神道碑遺存。根據族譜記載,景范是山東景氏(晉陽堂)的始遷祖。
景延廣
字航川(892-947),五代後晉陝州人。高祖時累官馬步軍都指揮使。出帝立,大臣議告契丹致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但致書稱孫,契丹數以責晉。延廣對契丹使者說:「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翁要戰則來,他日不禁孫子取笑天下」。其後契丹入寇,延廣閉壁不肯出,尋出為河南尹,北騎奄至,延廣顧其家,未能引決,被執。但他寧死不屈,最後自殺,以身殉國。終年55歲。
景廷賓
號尚卿(1861-1902),清末農民起義領袖,直隸廣宗(今屬河北省)東苕村人。義和團失敗後,他領導家鄉的農民繼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附近人民紛起響應。在巨鹿縣廈頭寺自稱「龍團大元帥」,豎起「 *** 」,「掃清滅洋」大旗。義軍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編列為營,最初不過兩三千人。4月間進駐廣宗縣件只村後,各地人民紛紛響應,隊伍迅速擴大至三四萬人。起義失敗後被俘犧牲。
景幼南
初名炎昭,改名昌極,字幼南。江蘇泰州人。畢生從事教育事業,著有《哲學論文集》、《哲學新論》、《道德哲學新論》、《名理新探》。譯有《柏拉圖對話集選篇》、《溫楷斯德文學評論之原理》等。
此外,景姓名人還有:戰國時楚有將軍景翠、景陽,秦末陳勝起義立新楚君後裔駒為楚王,東漢有經學家景鸞,五代後晉有馬步軍都指揮景延廣。後周有宰相景范,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臨漳令景芳,清代有書法家、學者景星杓……等。
張仲景名機,被人稱為醫聖。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約公元150~154年),死於建安末年(約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歲左右。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
中國歷史名人排行榜 越詳細越好。 一、中華歷史十大帝王全傳――龍行天下
1、九龍騰霄――秦始皇 2、從諫如流――漢高祖劉邦
3、黃金時代――唐太宗李世民 4、雄才偉略――宋太祖趙匡胤
5、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6、冷酷帝君――朱元璋
7、戒馬創業――清太祖努爾哈赤 8、千古一帝――清聖祖玄燁
9、乾綱獨斷――清世宗胤禎 10、天朝威福――清高宗弘歷
二、中華歷史十大商賈全傳――
1、商者鼻祖--陶朱公 2、傾國巨賈――呂不韋
3、 4、
5、 6、一代商聖--胡雪岩
7、官商一體--盛宣懷 8、末代首富--王熾
9、華僑領袖--陳嘉庚 10、首富時代--李嘉誠
三、中華歷史十大後妃全傳――鳳舞九天
1、一笑千金――褒姒 2、出水芙蓉――西施
3、絕代女梟――呂雉 4、昭陽艷史――趙飛燕
5、風流女皇――武則天 6、太真仙子――李貴妃
7、鐵馬紅顏――蕭燕燕 8、稀世明珠――花蕊夫人
9、獨步古今――孝庄 10、垂簾聽政――慈禧
四、中華歷史十大名妓全傳――風華絕代
1、花中魁首――綠珠 2、千古絕色――蘇小小
3、薄命憐她甘作妓――薛濤 4、桃花幾度吹紅雨――李師戶
5、天生尤物――柳如是
《柳如是別傳》(陳寅恪) 6、桃花扇底送南明――李香君
7、沖天一怒為紅顏――陳圓圓 8、十萬洋兵齊解甲――賽金花
9、斜風細雨潤碧桃――董小宛 10、高山流水共知音――小鳳仙
五、中華歷史十大謀略家全傳――血鑒奇謀
1、謀略始祖――呂尚 2、一代智聖――諸葛亮
3、智者遠慮――范睢 4、正合奇勝――孫臏
5、帝王之師――張良 6、權霸人生――商鞅
7、算無遺策――郭嘉 8、瑰麗高華――王猛
9、開國謀臣――高基 10、善始善終――範文程
六、中華歷史十大文豪全傳――大國之魂
1、浪漫詩騷――屈原 2、漢賦風流――司馬相如
3、才高八斗――曹植 4、佳情山水――謝靈運
5、謫仙放歌――李白 6、一代詩聖――杜甫
7、秦淮夢斷――李煜 8、文學革新――王安石
9、豪情千古――蘇軾 10、烈士情懷――陸淳
七、中華歷史十大名將全傳――縱橫四海
1、一代兵聖――孫武 2、冷血將軍――吳起
3、十面埋伏――韓信 4、龍城飛將――李廣
5、七退匈奴――衛青 6、抗金英雄――岳飛
7、大明英烈――常遇春 8、台灣之父――鄭成功
9、抗倭名將――戚繼光 10、亂世英傑――左宗棠
八、中華歷史十大梟雄全傳――鐵血政壇
1、 2、新朝舊政――王莽
3、亂世魔王――董卓 4、絕代梟雄――曹操
5、逆子貳臣――安祿山 6、一代官聖――曾國藩
7、千古遺恨――吳三桂 8、竊國大盜――袁世凱
9、賄選總統――曹錕 10、黑手遮天――張作霖
九、中華歷史十大義軍領袖全傳――大澤龍蛇
1、替天行道――陳勝 2、美人黃土――項羽
3、亂世英豪――李密 4、燕趙悲歌――竇建德
5、沖天將軍――黃巢 6、傾天豪傑――方臘
7、女中奇英――王聰兒 8、君山二魄――鍾相楊幺
9、大順永昌――李自成 10、天王第一――洪秀全
十、中華歷史十大權臣全傳――宦海風雲
1、三朝宰輔――王導 2、五朝元老――郭子儀
3、直面人生――海瑞 4、政壇娼妓――馮道
5、萬古罵名――秦檜 6、口蜜腹劍――李林甫
7、奸相之首――嚴嵩 8、生死榮枯――張居正
9、千古巨貪――和| 10、毀譽一身――李鴻章...>>
問一個歷史人物的名字 他的名字叫武訓,他是當時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一個普普通通的乞丐。然而這個平凡的乞丐,卻以一番最不平凡的作為,名垂青史而為後人稱揚。在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大概只有武訓先生了。武訓的事跡對中國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響甚巨。而在他死後五十多年後,因他而起的那一場狂卷中國知識界的暴風驟雨,更會令人感嘆歷史風雲的詭譎無常。
武訓是清末堂邑縣武庄(今屬冠縣)人,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訓原本沒有正式名字,他和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都是那種「窮得連名字都沒有」 的貧民。因在家族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訓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個賜名,在他老年時,朝廷為嘉獎他的興學義舉而給他取名為「訓」,以示朝廷對他創辦 義學來訓導貧苦學生的支持和鼓勵。
❸ 景姓歷史名人
景陽、景丹、景煥、景清、景范等。1、景陽:戰國時楚將。齊、魏、韓三國攻燕,燕使太子求救於楚,楚王命景陽為將救燕。景陽不赴燕而遷攻魏之丘,取之以與宋,三國羨亮恐懼,乃罷兵,燕國得解圍。景陽這種戰略,被載於《戰國策》。
景陽、景丹、景煥、景清、景范等。
1、景陽:戰國時楚將。齊、魏、韓三國攻燕,燕使太子求救於楚,楚王命景陽為將救燕。景陽不赴燕而遷攻魏之丘,取之以與宋,三國兄握寬恐懼,乃罷兵,燕國得解圍。景陽這種戰略,被載於《戰國策》。
2、景丹:櫟陽(今陝西省臨潼)人,名列漢光武中興時雲台「二十將」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學問好。也很有謀略,曾為交武帝擊破王郎等,又與吳漢等人大敗五校於櫟陽,戰功彪炳,被封為櫟陽侯。
3、景煥: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縣縣令。早年專事書畫,與翰林歐陽炯學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們一道騎馬遊玩來到應天寺。在右側壁面上畫上一天王與左側天王像相對。
4、景清:明陝西真寧(今甘肅正寧)人,一說本姓耿。洪武進士,授編修,改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命署左僉都御史。
5、景范:字萬卿,漢族,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人。五代時傑出的政治人物,仕至後周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皮段。卒年52歲,立祠崇祀。
❹ 中國第一亡命之徒曹文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都對於歷史非常的感興趣,有的喜歡看一些影視作品,而有的則是喜歡看一些史實。曹文詔是明朝末年的第一勇將,人們給他的稱呼是能夠讓對手們聞風喪膽的,他也是以敢戰聞名的。曹文詔、周遇吉和黃得功都是遼東從軍的,後來的時候就成為了忠於大明的勇將。
曹文詔堪稱第一劊子手,在1630年的時候,曹文詔就成為了延綏東路副總兵並且還參與了對陝西農民軍的鎮壓,在接二連三的戰斗中,曹文詔先後擊敗了王嘉胤、點燈子、李老柴、獨行狼等義軍首領。而且曹文詔的手段是極其殘酷的,一般明朝將軍只會將對方將領給殺了,其餘的人都會釋放掉,但是對於曹文詔來說的話,就會將所有人都殺光,並且不會留任何一個倖存者。而他的侄子曹變衫賀薯蛟也變成了同樣的一個風格,見到敵人一個活口都不會留下。
後來在甘肅的湫頭鎮,農民軍事數萬的起兵伏擊了曹文詔,而且當時雙方爆發了激烈的交戰,最終曹文詔就陷入了重圍,在他得知自己沒有辦法沖出重圍,在精疲力盡的時候就拔下了刀自殺了。在曹文詔自殺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正寧縣羅川鎮的姬家山碑子渠立碑一塊,墓碑高在7尺2寸左右,下面是龜趺碑座。而這塊墓碑上面多寫的碑文就是“崇禎拾壹年拾貳月”。
❺ 狄仁傑在歷史上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物
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
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字懷英,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寬敗知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慎消,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並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待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格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枯備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並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妒女祠,征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並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贊嘆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系,「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毀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迅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迅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但是,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已經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贊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盪豁達的胸懷深為嘆服。
狄仁傑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長壽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傑等收監,待日行刑,不復嚴備。狄仁傑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傑等「謀反」的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於是下令釋放此案7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傑被貶為彭澤今。如此,狄仁傑運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裡逃生。以後,武承嗣欲根除後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
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狄仁傑勤政惠民。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飢饉之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刺史獨孤思庄盡趨百姓人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誦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不久,狄仁傑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台(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此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聖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游說太後,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勸武則天迎立李顯,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了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秋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聯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系。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聖歷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傑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傑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退還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凋殘景象,狄仁傑採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今天下僧尼日施一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為匡復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干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余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資料:http://ke..com/view/21940.html
❻ 請教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的歷史沿革
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 地理位置 正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 縣名 正寧縣 (漢語拼音:Zhengning Xian) 面積 全縣面積1319.5平方公里。 政府 縣人民政府駐山河鎮, 郵編 745300。 代碼 621025 電話區號 0934 汽車牌照 甘M 正寧概況 正寧縣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東南部、子午嶺西麓。東接陝西黃陵縣以子午嶺為界,南鄰旬邑縣,西南與彬縣相鄰,西接長武縣以涇河為界,北壤本省寧縣。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07°56′20″—108°38′08″,北緯35°14′40″—35°36′18″之間。屬黃土高原溝壑區,黃土層厚度90—150米。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1460米,地貌梁、峁、溝交錯,河、川、塬相間,分為四塬三川;地形東高西低、東寬西窄,略呈三角形,東西長63.5公里,南北寬40.2公里。 行政區劃 正寧縣轄4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山河鎮、榆林子鎮、宮河鎮、永和鎮、西坡鄉、永正鄉、周家鄉、湫頭鄉、五頃塬回族鄉、三嘉鄉。縣境內有子午嶺林管局正寧分局:西坡林場、秦家林場、中灣林場、中灣林甘肅省正寧縣行政區劃圖科場、劉家林場。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比較廣闊,總面積1319.5平方公里,其中東部的子午嶺林區,系成片的天然次生林區,共387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29.3%,全為林草覆蓋,植被狀況優越,是該縣涵養水分,調節雨量的天然水庫。占我縣林地總面積的80%。 耕地多分布於比較平整、肥沃的宮河、永和、山嘉,月明四條原面,土地平整,土層深厚,熟化程度高,多為較肥沃的黑壚土壤,共23.66萬畝,佔耕地43%。縱穿縣境的三條河川有川台地2.3萬畝,佔耕地4.6%。構成我縣農作物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 山地多分布於原面兩側和溝谷四周和東部的梁、峁、塌撐等地類地形。一般小塊、小片居多,坡度較大,小氣候表現明顯,海拔高差懸殊,對林木草種選擇性強。 資源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土流失嚴重。溝壑面積較大,約占總面積的82%。全縣有大小不等溝壑1200多條。溝壑密度平均達0.67公里/平方公里,溝切嘗試在150-200米之間。這些溝壑浸蝕十分嚴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 經濟發展 2008年生產總值完成10.2億元,增長17.7%;農業增加值完成4.07億元,增長1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513萬元,增長24.1%;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5.04億元,增長22.3%; ——財政大、小口徑收入分別完成15038萬元、14039萬元,剔除煤田采礦權出讓金收入後完成5038萬元、4039萬元,增長23%、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28億元,增長68.6%,其中5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完成17.2億元,增長49.2%;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300元,增長27.5%,凈增17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576元,增長18.3%,凈增399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6億元,增長29.5%;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6‰;萬元GDP能耗降低4.61%; 氣候資源 正寧縣位於大陸腹地,氣候受季風影響明顯,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濕潤半濕潤氣候。由於地勢較平緩,加之夏季季風的影響,氣候要素反映也較平緩。子午嶺林區氣候陰濕,溫度較低,雨霧多,日照少,霜期長。環繞林區形成特殊的多雨圍帶。因季風強弱和進退遲早不同,降雨量年、月分布不穩定,一般七、八、九月降水偏多,春旱較頻繁。 全縣年平均日照時數2447.4小時。日較差條件較好,有利於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無霜期限較長,氣溫較高,日照充裕,降雨量充足。太陽輻射問題和日照時數較同緯度的華北平原為高,屬我國輻射能源高值區之一,光能利用潛力很大。由於氣溫日差大,積溫高,利於光合作用和干物質形成以及糖分積累。雨熱功當量基本同步,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 水資源 全縣年平均降水量623.5毫米,年降水總量為8.51億億立方米。 五條河流,均屬涇河水系,自產水三條河流中四朗河為最大河流,全長83公里,流域面積644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7%,年平均流量0.91秒立米,徑流量2880萬立方米。支黨河41公里,嘉峪川河在正寧縣境內長25.5公里,還有無日天溝,和左家川兩條河。 我縣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鬆散層潛水,和下白堊系碎碎潛水及承壓水,地下水總徑流量為2746.46萬立方米。 全縣總徑流量8786.46萬立方米,人均516.7立方米,耕地畝均200立方米。資源十分貧乏。本縣地形地貌特點是水低地高,發展灌溉農業有很大困難。 礦產資源 據初步探明,縣內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礦產資源,其中煤炭儲量超過16億噸,有望近年開采。 林木資源 東北部子午嶺林區植被較好,有次生林分布,約佔全縣總面積的28.4%。全縣共有森林面積76.77萬畝,其中人工造林70.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8.8%,是甘肅省宜林荒山綠化達標縣。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前21世紀前) 正寧縣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及有熊氏氏族部落繁衍生息地之一。 夏代(前2070——前1600)。 天下分為九州,正寧屬於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間(約前17世紀),周先祖不窋奔慶陽,建立北豳之邦,正寧屬北豳邦國。夏桀(履癸)時,周先祖公劉從北豳遷都公劉邑,正式建立豳國,正寧屬豳國之域。 商代(前1600——前1046) 正寧仍屬豳國管轄。商末,周族南遷岐山周原,豳地被義渠戎族佔領,正寧屬義渠戎國之地。 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 義渠戎國屬周王朝管轄下的方國,正寧仍屬之。 春秋戰國時代(前770——前221) 前期仍襲舊制。前400年,魏國佔領西河郡和上郡,並在正寧境內修築魏長城。此後,長城東部(即今正寧永正、山河、湫頭、三嘉之東)土地歸魏國上郡管轄,長城西部(榆林子、羅川之西)土地歸義渠戎國管轄。前352年,秦國出兵攻打魏國,一舉佔領西河、上郡,從此,正寧東部歸秦國上郡管轄,西部仍屬義渠戎國管轄。前270年,秦滅義渠戎國,建立北地郡,郡址義渠。此後,正寧西部劃北地郡,東部仍屬上郡。 秦代(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建立郡縣制。秦在北地郡設郁郅(今慶城縣)、泥陽(今寧縣)、朝那(今鎮原縣西北)3縣。正寧西部劃歸泥陽縣管轄,東部仍屬上郡。 西漢時期(前206——公元25) 仍襲秦制,並先後在正寧境內東南部設三水(屬安定郡)、獨樂、陽周(屬上郡)3縣。西部今宮河、周家地區歸弋居縣(縣治在今寧縣政平),屬北地郡。 三水縣:西漢初年因羅川穀三水匯流而得名,治址羅川。轄今正寧縣羅川、永和和陝西省旬邑縣、彬縣廣大地區。數年後,縣治遷至今慶陽市鎮原縣境內。原轄地今正寧縣永和、羅川,今彬縣永樂、底廟地區劃歸獨樂縣管轄。 獨樂縣:西漢初年置,治址在今榆林子鎮樂興村,轄今榆林子等地。後又將羅川、永和等地劃歸上郡管轄。 陽周縣:西漢初年置,治址在今永正鄉上官莊附近的秦馳武城,轄今永正、山河、西坡、月明、湫頭、五頃原、三嘉及寧縣平子等地,歸上郡管轄。 東漢時期(25——220) 建元六年(30),陽周、獨樂兩縣皆廢,地域劃歸泥陽管轄。惟宮河、周家仍歸弋居管轄。東漢末年廢弋居,地域並入泥陽。建安元年(196),因慶陽地區北部被匈奴和西涼馬超屢次佔領,在今正寧縣永和塬設西川縣,屬安定郡。因子午嶺水向西流而得名西川。縣治具體地址不清。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 三國時,正寧歸魏管轄。晉建興四年(316),匈奴首領劉聰攻破長安,建立漢國,正寧屬漢,末置縣。319年,漢國更名前趙,正寧屬前趙安定郡,未置縣。 東晉咸和二年(327),後趙打敗前趙,正寧歸後趙,屬安定郡,未置縣,以駐軍代政。永和七年(351),前秦立國於長安,在今鎮原縣置雍州,以軍代政,正寧歸雍州。太元九年(384),後秦趕走前秦,在今慶陽市置泥源軍,以軍代政,正寧屬泥源軍。 北朝時期(386——581)。太平真君二年(441),北魏在今寧縣城置定安縣,兼置趙興郡;在羅川重置陽周縣,轄今正寧東部、南部地區和寧縣平子鎮;在榆林子樂興重置獨樂縣,轄今榆林子和長樂地區。以上2縣均屬趙興郡管轄。今正寧縣的宮河和周家歸定安縣轄。皇興二年(468),改趙興郡為華州,陽周、獨樂2縣屬華州。太和十一年(487),華州更名班州,陽周、獨樂2縣屬班州。太和十四年,更班州為豳州。陽周、獨樂2縣均屬之。 西魏大統元年(535),在陽周縣增設泥陽、惠涉二護軍。泥陽軍設在今寧縣平子境內,惠涉軍駐羅川城。此2軍均為駐軍機構,非政府機構。大統十六年(550),西魏在陽周縣置顯州,陽周、獨樂二縣屬之。廢泥陽、惠涉二護軍。廢帝二年(553),改豳州為寧州。 北周元年(557),廢顯州,陽周、獨樂2縣改屬寧州趙興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581——960) 隋開皇三年(583),廢趙興郡和獨樂縣,獨樂地域劃歸陽周縣。開皇十八年,改陽周縣為羅川縣。大業元年(605),改寧州為北地郡,羅川縣屬之。次年,改北地郡為豳州,羅川縣屬之。大業八年,改豳州為北地郡,羅川縣屬之。 唐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為寧州。並從寧州析置豳州(治在今陝西省彬縣),羅川縣屬寧州。次年,從寧州轄定安縣析置定平縣(縣治在今寧縣政平),屬豳州,今正寧宮河、周家地域劃歸定平縣轄。天寶元年(742),改寧州為彭原郡。因在羅川發現27軀玉真人像,故改羅川縣為真寧縣,屬彭原郡。乾元元年(758),改彭原郡為寧州。元和三年(808),定平縣劃歸寧州。大中三年(849),設邠寧節度使,真寧縣、定平縣均屬之。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慶陽地區慶、寧、原、衍、環五州並存,真寧縣屬寧州,定平屬衍州。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定平縣劃歸豳州。後周末年又劃歸寧州。從此,宮河、周家兩地久歸寧州轄。 宋金元明清時期(960——1911) 北宋時期(960——1127),真寧歸屬未變。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寧州歸屬慶陽府,真寧縣為慶陽府寧州所轄。 金代(1115——1234),真寧屬寧州。山河及今寧縣太昌、早社3鎮歸寧州管轄。 元代(1206——1368),真寧仍屬寧州。山河、太昌、早社3鎮及定平、襄樂2城歸寧州直轄。 明代(1368——1644),前期仍襲舊制,直至萬曆二十九年(1601),經邑人趙邦清提請,朝廷改真寧縣直屬慶陽府,寧州不再領真寧縣。真寧縣轄郭下、長樂、望仙、文樂、樂興、平子、西峪、路上、香廟、中廟、長城、移豐、山河、新莊、萬益、萬盈、安夫、要冊、勾仁、安興、煙村21里。 清代(1616——1911)。初期沿襲明制。順治五年(1648),真寧知縣焦象賢申請,並21里為7里,即:與新、光化、挈炬、和恆、金湯、靈湫、永綏7里,共編為68甲。康熙八年(1669),析陝西行省甘肅布政使司置甘肅行省,真寧屬甘肅行省慶陽府。雍正元年(1723),因避清世宗「胤礻真 」諱,更名真寧縣為正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