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封府在哪一年建造的呢
五代時期,後梁太祖開平(907年)以汴州為都城,號稱東都。汴州升為開封府,轄15縣,浚儀、開封均為附廓縣。後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遷都洛陽,改開封府為汴州。後晉高祖天福3年(938年),仍以開封為都,稱東京,洛陽稱西京。汴州復升為開封府。後漢建置一如後晉。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以汴州為東京。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陳橋兵變後,以開封為國散肆都,稱東京。開封 開封府府衙
府建置不變,轄17縣,浚儀、開封兩縣仍同為附廓縣。從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到欽宗靖康2年(1127年),東京歷經9個皇帝,歷時167年。金代,置行台尚書省於汴京,並設汴京路開封府,轄15縣,路治、府治均設汴京。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金改汴京為南京,將汴京路改稱南京路,以南京(開封)為都19年。元代,置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省治開封。撤開封府,由南京路直轄鄭、許、陳、鈞、睢等5州21縣及直屬之17縣,共38縣。南京路治為開封。世祖至元25年(1288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明代改汴梁路為開封府。置河南行中書省,後改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省治、府治、縣治均設於祥符(今開封市)。清聖祖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開封城池,將省治、府治、縣治遷至祥符(今開封市)。1913年,廢府。
地理定義
廣義上的開封府結合開封府的歷史定義僅指如今的開封老城區,現實中狹義上的開封府指開封市的開封府景區。
編輯本段開封府景區
歷史淵源
「開封府」為北宋時期天下首府,威名馳譽天下,包龍圖扶正祛邪、剛直不阿、美名傳於古今。一曲 開封府地圖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令人盪氣回腸,引起幾多瑕思神仿肆往。重建的「開封府」,位於開封包公湖東湖北岸,佔地60餘畝,建築面積1.36萬平方米,氣勢恢弘,巍峨壯觀,與位於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應,同碧波盪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備掘轎,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開封府依北宋營造法式建造,以正廳(大開封府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堂),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等五十餘座大小殿堂。作為主題景區,開封府堅持動靜結合,雅俗共賞,歷史與演義相映成趣的經營理念。
豐富游覽體驗
在開封府,您除了能夠看到大批珍貴史料,軼事和陳展外,還能夠看到「開衙儀式」、「包公斷案」、「演武場迎賓表演」、「噴火變臉」等豐富多彩的表演活動,真切地體會到「游開 開封府
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龍圖,領略人間正氣」。朋友,您想體驗府衙文化,親睹包公威嚴,了解大宋逸聞傳奇嗎?請游開封府。
當今開封府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開封府,是以宋代開封府衙為原型重新修建的主題文化景區。它佔地60餘畝,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與位於包公西湖的包公祠遙相呼應,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是國家4A級景區。
建築風格
在建築形式上,開封府依照北宋李誡的《營造法式》修建,布局規整,莊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細的彩繪,處處體現了宋代的建築風格。它以府門、儀門、正廳、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等五十餘座大小殿堂、樓宇,根據陳展內容的不同,大體分九個展區:1、以儀門、鳴冤鼓、戒石、大堂等為主題的府衙文化區;2、以梅花堂包拯倒坐南衙為主題的包拯傳說文化區;3、以太極八卦台、三清殿為主題的道教文化區;4、以典獄房、牢獄為主題的刑獄文化區;5、以桂籍堂、拱奎樓為主題的教育科舉文化區;6、以英武樓、校場為主題的游藝文化區;7以清心樓歷任府尹事跡為主題的府尹人文文化區;8、以宋太宗、宋真宗為主題的潛龍宮帝
王文化區;9、以范公閣、曲橋、明鏡湖、弦月山為主題的休閑文化區。
經營理念
作為主題景區,開封府堅持動靜結合,雅俗共賞,歷史與演義相映成趣的經營理念。在開封府,您除了能夠看到大批珍貴史料,軼事和陳展外,還能夠看到精彩紛呈的「開衙儀式」、「包公斷案」、「榜前捉婿」、「演武場迎賓表演」、宋式舞蹈「荷韻」等豐富多彩的表演活動。豐富的府衙文化內涵和歷代開封府尹政績陳列展,使您能真正體會到,覽開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龍圖,領略人間正氣.!
景點概述
厚重歷史 開封府為北宋時期天下首府,威名馳譽天下,包龍圖扶正祛邪、剛直不阿、美名傳於古今。一曲「包 龍亭
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令人盪氣回腸,引起幾多瑕思神往。 開封府位於開封包公湖東湖北岸,佔地60餘畝,建築面積1.36萬平方米,氣勢恢弘,巍峨壯觀,與位於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應,同碧波盪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 營造法式 開封府依北宋營造法式建造,以正廳(大堂),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等五十餘座大小殿堂。作為主題景區,開封府堅持動靜結合,雅俗共賞,歷史與演義相映成趣的經營理念。在開封府,您除了能夠看到大批珍貴史料,軼事和陳展外,還能夠看到「開衙儀式」、「包公斷案」、「演武場迎賓表演」、「噴火變臉」等豐富多彩的表演活動,真切地體會到「游開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龍圖,領略人間正氣」。 重建的「開封府」位於開封市包公東湖北岸,佔地60餘傾,建築面積1.36萬平方米,氣勢恢弘,巍峨壯觀,與位於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應,同碧波盪漾的包公湖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開封府依北宋《營造法式》建造,以正廳、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寶館等五十餘座大小店堂。根據陳展內容的不同,大體分為九個區:一、以名冤鼓、戒石、大堂等為主體的府衙文化區; 二、以梅花堂包拯倒坐南衙為主體的包拯傳說文化區;三、以太極八卦台、三清殿為主體的道教文化區;四、以典獄房、牢獄為主體的刑獄文化區;五、以拱奎樓、桂籍堂為主體的教育科舉文化區;六、英武樓、校場為主體的游藝文化區;七、以清心樓歷任府尹事跡為主體的府尹人文文化區;八、以潛龍宮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的事跡為主體的帝王文化區;九、以范公廳、曲橋、湖、山、石為主體的休閑文化區。
主要景點
文城牆 布置有精美的日晷、高表、漏壺和巨大的報時鍾、報時鼓,不僅再現了北宋開封府利用這些儀器計日報時的歷史,也生動地反映了北宋「重文抑武」政策的影響。 天慶觀景區 建有一座很豪華的道觀。在三清殿和佑聖殿、福佑殿中,分別繪有表現北宋崇奉道教的巨幅故事壁畫,整個庭院是一個巨大的太極八卦台,反映了當時繁榮的道教文化。 電視劇中的開封府
梅花堂:由齊民堂,東西配殿所組成。在這里您可以了解到「包公倒最坐南衙」、「包待制智勘灰闌記」等演義故事。景區內還有包公倒坐南衙辦案時的蠟像等。 府司西獄景區 設有典獄房、獄神廟、死牢、男女牢房等景觀,按北宋時期的狀況,分別布置有雕塑、刑具以及各種反映當時獄政、獄務實際情況的場景,是宋代刑獄文化的一個縮影。 府衙文化景區 由鳴冤鼓,戒石,大堂所組成。大堂是歷代府尹開堂審案的地方,大堂前立有戒石,上面有太宗皇帝的戒石銘。在這里您可以親身體會到包公斷案時的情景。 校場區 是開封府舉行重大節慶活動的場所。設有英武樓、軍械庫、馬廄、演武場、大照壁等景觀。每天上午和下午,這里都有精彩的「包公宴請各國使臣」文藝表演。 休閑娛樂區 您可以漫步弦月山,享受明鏡湖。在范公閣上把酒臨風和著古琴的餘音向遠處眺望。使您置身於遠古的仙境之中。 潛龍宮 是開封府的帝王文化區在潛龍殿內供奉有宋太宗、宋欽宗、宋真宗三位皇帝,並且有「雪夜訪趙普」和潛龍井等離奇的故事。 教育科舉景區 是北宋時舉子進行科舉解試和臨時性講學、集會的場所。院內奉有奎星並且每天有「榜前捉婿」的節目定時在此演出。 清心樓 是介紹北宋歷代府尹的文化區。
美食小吃
鯉魚焙面 是開封的傳統名菜,它是由「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道名菜配製而成。 「糖醋熘魚」歷史悠久,據 清明上河園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東京市場上巳流行。它是以鯉魚尤以黃河鯉魚為上品原料,以過初步加工後,用坡刀把魚的兩面解成瓦壟花紋,入熱油鍋炸透。然後以適量白糖、香醋、薑末、料酒、食鹽等調料,對入開水,勾加流水芡,用旺火熱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進炸魚,潑上芡汁即成。其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焙面細如發絲,蓬鬆酥脆。 套四寶 其色澤光亮,醇香撲鼻。當食完第一層鮮香味美的鴨子後,一隻清香的全雞便映入眼簾;雞肉吃後,滋味鮮美的全鴿又出現的面前,最後又在鴿子肚裡露出一隻體態完整,肚中裝滿海參丁、香菇絲和玉蘭片的鵪鶉。一道菜餚多種味道,不肥不膩,清爽可口,回味綿長。 花生糕 開封盛產花生,以花生為原料製作的花生糕,獨具地方特色,久負盛名。該品以精選花生仁為主料,輔以白糖、飴糖等。經過熬糖、撥糖、墊花生面,刀切成形等工序製成。成品呈片狀,多層次,顯細明網路,疏鬆度強;食之口酥鬆脆,香甜利口,含口自化,為廣大群眾所喜食。 桶子雞 形體豐滿,造型獨特;色澤金黃誘人食慾;肥而不膩,嫩而香脆。 杏仁茶 是以杏仁、江米、白糖、清水經過制漿、鍋煮而成。食用 時上面撒山楂糕等甜食,湯汁呈乳白色,透杏仁香味。過去多是挑擔者在晚上沿街敲鑼售賣。如今多在夜市、或飲食攤點售賣。
2. 開封府的由來
開封,地處我國中原。歷史上有「七朝古都」之稱。 開封,原稱「啟封」。這一正名始見於《史記-韓世家》。「開封」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春秋時期,鄭庄公築,在現開封朱仙鎮古城村構築城邑,以開拓封疆為名。而定名開封。二是,西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為避開景帝劉啟之名,故將原「啟封」城名改為「開封」。 開封雅稱有:京師、京都、京華、帝拆攔肢都、龍旅世城、皇州等。開封的簡稱為「汴」。「汴」為古水名,即「汴水」。因開封城臨汴水,而得衡激名。
3. 開封什麼時候改的名字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因鄭國庄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千年夢謹租華。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而顯赫於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也是繼唐代以後科技、文化、藝術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開封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時,一批猶太移民經天竺(印度)遷徙到當時繁華宋都東京,宋皇帝御旨:「歸我仲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輪晌掘」。古代開封猶太人同漢、回民族保持著和睦的關系,按照本民族習俗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綿延700餘年。由於歷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開封猶太人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獨特令人回味悠長的歷史。右下圖為開封龍亭。
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朝(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市東約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157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鄭庄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啟封」城。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兩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公元907年,後梁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北宋開封人口達150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遷都開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為周王駐藩開封。明代,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清代設開封府,清末開封辟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麵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
1948年10月24日開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國初期,開封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省會遷鄭州,開封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被國務院首批命臘核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4. 宋朝定都開封有什麼歷史意義
宋朝首都是東山蘆京開封府。
北宋時期設有四座都城,首都是東京開封府,另外的是三座陪都,即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宋朝的京城一直是開封府,即使北宋與南宋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南宋也將開封府定為名義上首都。哪怕開封府落到金國人手中也是如此,而臨安只是天子行鑾駐扎所在的地方。金國末年,金國遷都到開封府,南宋發出強烈抗議,聯蒙滅金。金國滅亡後,南宋開展端平入洛行動,暫時收復開封府。
定都開封的原因
開封作為古代漕運的一個重要節點,經過隋唐五代的發展,開封逗信帶已成為四水灌都的水運交通樞紐。開封附近有黃河、汴河、惠民河和廣濟河四條河流與大運河相連接。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漕運是相對經濟的運輸物資的手段,而相對於長安,開封在漕運上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促使南方地區的物資可以方便地運送到開封。
平原地區促使開封地區無險可守,但是,坦鉛這也有助於糧食等農作物的種植,也即在自然條件上,當時的開封也要由於長安。綜上所述,北宋和趙匡胤最終定都開封,而不是長安。
5. 誰知道開封城市的起源謝謝
開封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先民活動。而建城的時間可追溯到夏、商、周,距今已由2700多年。
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庄公為向中原擴展,命鄭邴在今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附近築城,名啟封,取「啟拓封疆」之義。戰國時期,魏惠王九年(前362年)遷都於此,建「大梁」城。今開封城春秋時期為儀邑,戰國時期為大梁,今日之開封市即由大梁之地,啟封之名發展演變而來。
開封號稱七朝古都。西漢時梁孝王把開封作為他的封國——梁國的都城。唐朝時有浚儀、開封兩縣,曾並為浚儀,後又分置,是河南采訪道汴州治所。五代時期,在此建尺褲都的有:後梁、後晉、後漢、後周。
北宋時開封慧數是「東京汴梁」,歷經九帝168年,繁榮興旺達到鼎盛,風光旖旎,人物薈萃,城郭恢弘,經濟發達,人口逾百萬,富麗前困首甲天下,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史書曾以「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來描述當時北宋東京對關系的盛況人口上百萬,富華甲天下。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
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滅北宋後,稱為「汴京」。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到中都大興府,改汴京為「南京開封府」,為金國陪都。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顏亮南下侵宋,一度以「南京開封府」為統治中心[1]。貞佑二年(1214年),金宣宗為避蒙古軍鋒,遷都「南京開封府」。天興二年(1233年),金哀宗在開封被蒙古軍圍困的情況下,逃出開封,遷都歸德府。元朝末年起義的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把開封作為都城。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一度把開封定為「北京」。
自元之後,開封為中原省治。而由明起,直到中華民國撤守為止,開封都是河南省的省會。1948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攻克開封,因戰略需要,旋即撤離。同年10月24日再次佔領開封。
1954年10月,河南省省會由開封遷至平漢鐵路(京廣鐵路)與隴海鐵路十字路口上的重鎮鄭州市。
6. 北宋時期,開封是首都
北宋時開封是首都「東京汴梁」,又稱為「汴京」,定都168年,人口過百萬,富華甲天下,是開封最輝煌的時期。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侵佔北宋後,汴梁頹敗殘破,但為北宋管轄時期,汴梁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蔡京等幾代宰相用全國之力營造了一個美侖美奐的人間仙境。
歷史
開封在歷史上有多個政權在此建都,有「開封古城,十朝都會」之說。
傳說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庄公命鄭邴在今日朱仙鎮古城村築了一個城,取名「啟封」,即「啟拓封疆」的意思。
戰國前期,魏文惠王九年(前362年)遷都於此,建「大梁」城。
漢代避諱漢景帝劉啟,改名「開封」,梁孝王定都於此。
在此之後於此建都的中原朝代有: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均定都開封。
北宋時開封是首都「東京汴梁」,又稱為「汴京」,定都168年,人口過百萬,富華甲天下,是開封最輝煌的時期。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侵佔北宋後,汴梁頹敗殘破,但為北宋管轄時期,汴梁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蔡京等幾代宰相用全國之力營造了一個美侖美奐的人間仙境。
對比於南宋初年,范成大出使金朝,經過汴梁時,看到「新城內大抵皆墟,至有犁為田處。舊城內麓布肆,皆苟活而已。四望時見樓閣崢嶸,皆舊宮觀寺宇,無不頹毀」。
金朝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到中都大興府,改汴京為「南京開封府」,為金國陪都。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顏亮南下侵宋,一度以「南京開封府」為行在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為避蒙古軍鋒,遷都「南京開封府」。
天興二年(1233年),金哀宗在開封被蒙古軍圍困的情況下,逃出開封,遷都歸德府。
元惠宗至正年間紅巾軍首領劉福通定都於此。明太祖洪武年間,朱元璋曾一度把開封定為陪都,又稱「北京」。
明代到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撤守為止,開封都是河南省的省會,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1954年,才將河南省省會遷至平漢鐵路(京廣鐵路)經過的重鎮鄭州市。
(6)開封府怎麼改變歷史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
開封是中原地區黃河沿線重要的旅遊城市,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悠久的歷史,深握鎮鄭厚的文化積淀,使開封享有七朝都會、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縣的名勝古跡,依稀可尋的古城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的秋菊,顯示了古都的風韻和魅力。
開封擁有名勝古跡景點213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旅遊景區(點)22個。開封旅遊突出宋代特色。
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龍亭、開封府、鐵塔、繁塔、大相國寺、包公祠等觀光景點古樸典雅,與碧波盪漾的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和雄偉的城門樓、古城牆交相輝映,形成了以宋代建築風格為旅圓主,宋文化氛圍濃郁,具有北段頌方水城美譽的宋都旅遊景區。
開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38處,市級26處,縣級136處。聞名遐邇的鐵塔、相國寺、延慶觀、禹王台、繁塔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作為河南三大石刻集中地之一,開封館藏和各名勝古跡中保存著上自漢代、下止民國的各類石刻珍品1000餘件,是研究歷史、科學技術和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7. 開封四周一馬平川,為何開封還能作為北宋的都城呢
北宋定都開封,其初心乃是因為五代時期後周都開封,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回師開封,奪得了帝位。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上來講,首先要搞清楚五代十國時期的大致歷史。
五代定都開封,始於後梁,到後唐時定都洛陽,則降開封府為宣武軍汴州。到了後晉,後漢時期,又都於開封,後周時期沿用開封為都,可見河南開封府在五代時期基本上已經奠定了國都的地位。五代有四代都定都開封。
特別是宋太祖太宗兩朝對契丹用兵,收復了燕雲的兩個州之後,在真宗朝和契丹定了澶淵之盟,基本上北境燕安,國家經歷了長達近200年的戰亂後,需要休養生息,並沒有考慮到後世的女真金國之崛起因素,定都開封,延續四代之遺,在當時可謂極為正常之舉。
8. 開封的歷史及變化
開封古稱汴梁,位於河南省東部,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位置。開封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也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黃「三點一線」黃金旅遊線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人口480萬,其中耕地面積363.4千公頃,市區面積359平方公里,市區人口80萬,轄尉氏縣、杞縣、通許縣、蘭考縣、開封縣五縣和鼓樓區、龍亭區、禹王台區、順河回族區、金明區五區。
開封府,楊家將,,汴梁西瓜,開封第一樓,開封灌湯包,包青天,北宋,汴綉,宋體字,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清明上河圖,七朝古都,河南開封。
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後建國都於開封,故稱「七朝故都」。開封與中國的鄭州、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並稱八大古都,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高等教育有河南大學、開封大學、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開封教育學院。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繁榮,是中原地區的重要旅遊城市和對外開放城市。
開封是中原地區黃河沿線重要的旅遊城市,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使開封享有七朝都會、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縣的名勝古跡,依稀可尋的古城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的秋菊,顯示了古都的風韻和魅力。開封擁有眾多旅遊景點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紀錄、中國紀錄,獲得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位於豫東平原,西距省會鄭州40千米。
相傳夏代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附近),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遷至西河,共歷6世,成為當時政治、經濟中古都開封心。開封建城的歷史已有2700多年,春秋時期,鄭庄公(前743一前701)為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朱仙鎮附近古城村構築城邑、取名啟封(漢初因避文帝劉啟諱、改為開封)。此為開封故城。今開封城春秋時為儀邑,戰國時為大梁。戰國時期,魏國為爭霸中原,惠王於六年(前364)由安邑遷都大梁,此為開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魏在大梁共歷6君140年,在秦統一戰爭中於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為秦所滅。秦將大梁改置浚儀縣。以後浚儀、開封各為縣治,互不隸屬。直至東魏天平元年(534)設梁州,以浚儀為州治,轄開封縣。北周時,梁州改名汴州。不久,隋煬帝開通濟渠,使其與黃、淮溝通,發展水上運輸,汴州地位日益顯要。唐延和元年(712)開封縣並入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列為附郭首縣,原古城村的開封城,遂日趨廢弛。唐興元元年(784)宣武軍節度使治所由宋州(今商丘)移來汴州,成為唐王朝最強大的藩鎮。唐末,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先是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最終廢棄唐帝而自立,在開封建立後梁政權。朱溫稱帝後,升汴州為開封府,稱東都,洛陽為陪都,稱西都,長安則降為雍州。從此,開封府不斷擴大管轄范圍,後梁時轄15縣。右圖為開封保存完好的城門。
至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相繼在開封建都,開封府亦擴大,轄18縣24鎮。開封、浚儀稱赤縣,其餘各縣稱畿縣,浚儀縣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稱祥符縣。開封最繁盛的時期是北宋,建都長達167年。公元1127年,為金人所破,毀於兵燹。金人先後在開封扶植張邦昌、劉豫兩個傀儡政權,終因人民唾棄而夭折。金人將開封降為汴京路。海陵王於1153年以開封為南京,作為南進的基地。至1214年宣宗完顏珣受蒙古逼迫,遷都於此,仍稱南京。蒙古滅金建元,在全國設立11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中原地區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這是河南稱省之始,省會及路治都設在汴梁路的開封。元末劉福通率農民起義軍於龍鳳四年(1358)攻佔開封建為國都,僅維持了—年零三個月,在元軍圍攻中又退回舊都安豐。明洪武元年開封菊花(1368)三月,朱元璋攻下開封,改汴梁路為開封府,以開封為北京,不久又撤銷開封縣並入祥符縣,從此結束了一城由二縣分治的局面。洪武十一年(1378)又撤銷了開封北京稱號,並封五子朱棣為周王,鎮守河南。此後一直是河南的省會,清代繼之。民國二年(1913)廢府改道。祥符縣改為開封縣,屬河南省豫東道、開封仍為省會,並為豫東道治所。民國三年(1914)改豫東道為開封道。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民國十八年(1929)成立開封市,市、縣同城不相屬,開封仍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七年(1938)6月,日軍佔領開封,省會西遷。翌年3月,日偽河南省會由安陽遷來開封。1945年日寇投降,開封復為河南省會。194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開封, 11月成立開封特別市,仍為省會。開封縣政府仍設在市內,1949年5月,開封縣政府遷往朱仙鎮。1954年10月,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 開封變為省轄市。1955年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至開封,改名開封專員公署,轄開封縣等10個縣。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實行「市帶縣」體制,開封專員公署撤銷,原轄5縣屬開封市領導。
http://ke..com/view/2219.htm
9. 遊走開封——開封府
游覽完包公祠,發現包公祠附近沒有直達「開封府」景區的公交車站點;問了幾個三輪車夫,都搖頭,表示不願意去。看了下地圖,方才知道不應該怪三輪車夫,因為兩地之間只有1公里多一點,如此之近,人家怎麼和你要錢呢?徒步走過去實在沒什麼難度,問題在於當空的烈日。走到包公湖北路和迎賓路交叉點的時候,灼熱的太陽已經把我那沒頭發的腦袋曬得昏昏沉沉。沒辦法,我不得不打破我自己的禁忌,第一次在晴天撐起了傘。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一句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京劇唱詞,讓知道包公的人都知道包老爺「上班」的地方就在開封府,開封府也因包公而名聲大噪。開封府的 歷史 要追溯到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當時後梁太祖朱溫以汴州(今開封)為都城,號稱「東都」,汴州升格為開封府,這是 歷史 上最早的開封府。此後經歷了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明、清等朝,直到1913年被撤銷,開封府的 歷史掘褲核 長達一千多年。由於戰亂和水患,原來的開封府衙早已不存在。現在的「開封府」是依照《營造法式》於2003年重建的。
「開封府」位於包公湖東湖的北岸,以府門、儀門、正廳、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東西兩路的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通過場景再現、文物陳列等形式,向遊人展現了一部豐富、生動的府衙文化史。
「開封府」門前的包公湖南路的東西路口各豎有一座四柱三門三樓沖天仿木過街牌坊,東牌坊坊額為「承流」,西牌坊坊額為「宣化」。用今天的話說,「承流」就是「依法辦事」,「宣化」就是「教育人民」。
臨湖建有一面青石砌築的大照壁,南面書「開封府」大字。
北面刻「獬豸圖」。獬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相傳其可以辨是非曲直,識善惡忠奸,故被視為公正的化身。就是這樣一面充滿正能量的照壁,也被不法判掘之徒噴上了小廣告。
門前廣場上,東邊的十字脊重檐攢尖頂亭叫「奉詔亭」,是開封府接受朝廷旨意的地方;西邊的同樣亭子叫「頒春亭」,是開封府舉行「打春」活動的場所。所謂「打春」,就是提示百姓春耕就要開始,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開封府」的府門與城門無異,面闊三間的重檐歇山頂門樓和一般城市的城門樓相比毫不遜色。
門樓東西圍牆兩端各有一個小亭,結構復雜,不知道怎麼描述。東亭亭額為「撫琴」,應為飲酒賦詩之處;西亭亭額為「聽月」,當是品茶賞月之所。門樓可以登臨,居高臨下的觀感自然不同。
府門內是第一進,院內東西各有一座方形單檐攢尖頂碑亭,東亭內置「開封府題名記」碑,西亭內置「開封府尹題名記」碑。
東亭碑記載了183位歷任開封府知府的名字,包括包拯。
西亭碑則記載了開封府最高長官改稱「府尹」後48位歷任府尹的名字。
這兩通碑均非原碑,「開封府尹題名記」碑原碑已軼,「開封府題名記」碑原碑現收藏在開封博物館碑廊內。
第二道門儀門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門前台基上東設「鳴冤鼓」,西設「開道鑼」。門聯「正氣滿乾坤力革弊端上書北闕;忠心昭日月嚴懲邪惡施法南衙」用語直白,不用澀典,有包大人的親民之風。
儀門內正中陳列著一枚巨型「開封府印」。
兩側石鼓上各置一個大鐵缸,應該是老物件,但不知道是何功用。
過儀門,是府衙的第二進。院內一塊巨石上朱刻「公生明」三個大字,是為「戒石銘」。可惜這幾個字寫得缺少氣勢,未能張揚出「公生明,廉生威」的浩然正氣。
院北是府衙的正廳,也叫「大堂」,面闊七間,重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覆頂,二層檐下懸「廳事」匾額。廳門兩側及前純渣廊柱子上共有六副對聯,其中「正氣昂昂嵩岱巍巍萬丈,清風習習包歐煜煜千秋」一聯中說到的「包歐」是指開封府最有名的兩位知府包拯和歐陽修。
廳內正座背後太師壁上是一幅「黃河巨浪圖」,上懸集顏真卿字「正大光明」匾額,兩側聯語為「仰學士遺風且向汴京尋勝地;瞻龍圖舊制可知首府有青天」。
正座前是戲曲和小說、評書中讓為非作歹的皇親國戚、貪官污吏、作姦犯科者心驚膽戰的龍頭、虎頭、狗頭三口鍘刀。關於這三口鍘刀,正史並無記載,當是評話家石玉昆根據民間傳說演繹出來的。這正廳是開封府長官發布政令、處理政務以及舉行重大活動、公開審理要案的地方,按說嚇人巴拉的刑具也不可能擺放在這里。
繞到太師壁的後面,可見太師壁背面書有宋慶歷四年(1044年)仁宗頒布的「戒百官舉行真宗文武七條詔」。
正廳所在院落的東西兩邊自南而北對稱排列著左軍巡院、右軍巡院、左廳、右廳和架閣庫、使院。其中,左、右軍巡院是開封府維護京城 社會 治安的刑獄機構;左、右廳為推官(開封府副長官)的辦公場所;架閣庫則類似今天的檔案室。
左廳里也有一組雕塑,再現的是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任開封府推官時審閱刑獄案牘的場景。
右廳內有一組雕塑,再現了北宋嘉佑三年(1058年)司馬光任開封府推官時審閱賦稅案牘的場景。旁邊的說明牌上少了個關鍵的「佑」字,管理方竟不自知。
出正廳的後門,經過半封閉的過廳,即進入議事廳。議事廳一般也稱「後堂」,是開封府的機要議事之地,那些在大堂不便明說的事情都需要到這里來商量。
現在這里以一組蠟像再現了歐陽修與屬官們議事的場景。歐陽修是包拯的接任者,上任之初,判官李及之即建議歐陽修效法前任包拯的風格,以威嚴治理京師。歐陽修對此的回答是: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長,事無不舉,強其所短,勢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長耳。歐陽修權知開封知府九個月,「民安其不擾」,人稱「歐寬」,與包拯的「包嚴」殊路同歸,同樣為百姓所稱道。
議事廳北是一個獨立的院落,也就是傳說中包公「倒坐南衙」的地方。院南是一座面闊三間兩層重檐歇山頂樓閣,底層檐下懸「齊民堂」匾額,門側有聯「彈琴宣教化琴韻剛柔隨品性;勤政布陽和政聲清濁問民心」。
院北是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的主廳「梅花堂」,門聯「千衙治內無雙品 三友圖中第一春」是自詡自誇,也是實至名歸。
東西廂房均為三開間懸山頂,門匾分別為「寒雪清骨」和「香如之遠」。兩匾緊扣梅花主體,與主廳梅花堂相呼應,共同營造了小院無畏、堅韌、高潔的高尚氣氛。
在東北二人轉《包公賠情》里有這樣兩句唱詞「鐵面無私黑包公,倒坐南衙在開封。」關於這「倒坐南衙」有兩種解釋:一是體現了包公對皇上的尊重,避免在一座城市裡和皇上一樣背北面南而坐;二是為減少衙役對告狀老百姓的刁難和敲詐,包公允許老百姓從開封府北門直接入梅花堂告狀。從實地觀察來看,後一種說法應該有一定道理,因為梅花堂的確緊鄰開封府北門。至於「南衙」的說法,唐代已經有之。當時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及所屬各官署都位於皇城的南部,故稱之為「南衙」。與之相對,則把設在皇宮中的內侍省稱為「北司」。而開封府衙也在皇宮的南邊,因此沿用了前朝的叫法。
開封府東路由寅賓館、明鏡湖和潛龍宮、明禮院兩個獨立院落組成。
寅賓館在府衙的東南角,面闊五間懸山頂,臨湖而建,是開封府接待客人的地方,類似今天的機關招待所。
寅賓館北是南北狹長的明鏡湖。
湖東岸有混凝土塑成的弦月山。弦月山懷中築有一座重檐十字脊方亭,叫「范公閣」,是為紀念開封府另一位名人范仲淹所建。范仲淹在宋景佑二年(1035年)以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其處事風格內剛外和,兼具包拯和歐陽修的優點,決事如神,為百姓稱道,當時有民謠曰: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潛龍宮在明鏡湖西北,是一個僅有兩進的院落。院門為面闊三間的歇山頂門廳,門聯「新府門開承舊府;潛龍宮建紀真龍」對仗雖不甚工整,卻也寫出了潛龍宮的 歷史 淵源。據文獻記載,潛龍宮是宋仁宗為紀念其父真宗曾任開封府府尹而修建的,其前身是太宗為壽王(後來的真宗)射箭習武而建造的射堂。
門廳正中擺放著一頭根雕大象,形神兼備,令人稱奇;只是不知道放一頭大象在這里有什麼含義。
過門廳,是一個不大的院落。院東有一眼小井,這就是傳說中有真龍躍出的「潛龍井」。
二門是很窄的三開間垂花門樓,懸山頂,兩側為灰瓦頂紅牆。
二進院中的潛龍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屋頂的覆瓦已經變成了黃色琉璃瓦。
殿內塑有三位從開封府走出去繼承大位的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宋欽宗趙桓坐像
兩山繪有大幅彩色壁畫,東山為「真宗班師圖」,表現的是澶淵之盟簽訂後宋真宗還朝的場面。
西山為「君民抗金圖」,內容為宋欽宗率領軍民保衛開封的故事。選擇這兩段史實來為這真宗和欽宗樹碑立傳實在是勉為其難,因為這兩件事怎麼說都算不上是中國 歷史 上出彩的事,更談不上是豐功偉績。
東西配殿里雕塑展示。
東配殿內的雕塑為趙匡胤、趙匡義兄弟雪夜訪趙普。
西配殿內的雕塑為壽王趙恆在開封府坐堂議事。
從潛龍宮出來,沿明鏡湖西岸北行,在湖北岸有蘇子軒,只是這軒已經淪落為售賣商品的雜貨店。
蘇子祠對面的蘇軾雕像。
蘇子軒北,是開封府景區里最高的建築清心樓。清心樓外四層內七層,與「清明上河園」中的拂雲閣有幾分相似。
樓內一層立有一尊包公青銅立姿雕像,面部雕工不錯,但執卷的左手太過誇張,和整尊雕像不成比例。
西壁書宋真宗戒諭百官詔書。
開封府西路主要包括府司西獄、校場、英武樓、各曹辦公處及天慶觀。
府司西獄是開封府臨時關押犯罪嫌疑人的地方,類似今天的拘留所。
關押區在整個府司西獄的南部,一溜兒監舍東西排列,除男普牢、女普牢外,更有陰森可怖的男死牢、女死牢。
典獄房坐西朝東,是獄吏們的辦公場所。據說,北宋的皇帝們經常光顧這里「慮囚」,親自處理刑獄事務。
古小說中提到的「木籠囚車」。
與監舍相對,是供奉獄神皋陶的「獄神廟」。
皋陶,相傳曾被舜帝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為人正直、執法公正而聞名天下,並因此被奉為中國司法事業的鼻祖。
獄神廟北是開封府的校場,也是武舉考試時的比武場。
校場南部是一座兼有雙重功能的戲台,觀禮時用作皇上和其他上賓的觀禮台,演戲時則為演出的舞台。
戲台東側一排廂房是功曹、倉曹、戶曹、司錄司、兵曹、法曹和士曹等開封府「科室」的辦公室,西側是一排廂房是馬廄、酒坊和軍械庫。
校場北是一面青石綠色琉璃瓦頂照壁,南壁心書「亦文亦武」,北壁心繪「五嶽真形圖」。
繞過照壁,即是天慶觀的大門。
天慶觀是一座四合院落,院內廣場地面上為一幅碩大的太極圖。主殿為「三清殿」。
東配殿叫「聖祖殿」,西配殿稱「福佑殿」。
開封府北門外照壁
北宋時期,中國的國教還是道教,至真宗朝更是要求全國各州縣都必須建設道觀。開封府作為兼管全國宗教事務的機構,在自己的衙門里建設一座道觀應該是順理成章。
開封府衙雖然是一座新造「古跡」,裡面也幾乎沒有任何前朝遺物,但因其畢竟還是建在開封,並且與原址相距不會太遠,故而游覽其中還是會有時空穿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