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道家堂名字大全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1、老子
❷ 中國古代廚神是誰
伊尹、易牙、彭祖都是古代廚神,都為古代的烹飪事業做出偉大的貢獻。
1、彭祖
相傳在三皇五帝中的堯帝時期,中原地區洪水泛濫成災。作為當時部落首領的堯帝指揮治水,由於長期心懷部落和部眾安危,堯帝積勞成疾,卧病在床。數天滴水未進,生命垂危。
就在這危急關頭,彭祖根據自己的養生之道,立刻下廚做了一道野雞湯。湯還沒端到跟前,堯帝遠遠聞見香味,竟然翻身躍起,食指大動,隨後一飲而盡,次日容光煥發。此後堯帝每日必食此雞湯,雖日理萬機,卻百病不生。一時傳為美談並流傳下來。
之後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發展成為「烹飪之道」,雉羹是我國典籍中 記載最早的名饌,被譽為「天下第一羹」。
中國烹飪史略9中稱彭祖「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職業廚師」,而且是「壽命最長的廚師」,至今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
(2)下列哪個歷史人物有中華廚祖之稱擴展閱讀
除了這三位之外,民間尊為廚神的還有兩位,一位是漢宣帝,被稱為「餅師神」,面點行業一定要敬。漢宣帝名劉詢,西漢皇帝,公元前74—49在位,為漢武帝劉徹之曾孫,「巫蠱之亂」,劉詢隱姓埋名逃於民間。
《漢書.宣帝紀》記這位皇帝幼時因巫蠱之禍蒙難,「年長後喜游俠,遍歷關中。」其時劉詢並不會做餅,只是在落難時,喜歡吃餅,經常去餅鋪買餅,這家餅鋪生意就特別興旺,連他自己也覺奇。昭帝死,他被大將軍霍光所立,當了皇帝後,關中的廚業竟然奉他為祖師。後《畫訣》祖師神馬名位中,餅鋪就用他的神馬。
宋人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漢宣帝在仄微,有售餅之異,見於《漢書.宣帝紀》。至今凡千百歲,而關中餅師,每圖宣帝像於肆中,今殆成俗。」
另一位,就是傳說中的詹王,一說是隋文帝的御廚。一次,隋文帝問詹王,什麼東西最好吃,他回答是鹽。隋文帝便以戲君之罪殺了他。之後,御廚們嚇得做菜都不敢放鹽了,隋文帝吃菜沒有滋味,這才醒悟過來,於是封詹廚師為詹王。
由此廚業便奉詹王為祖師,尊為「詹王大帝」。另有一說,這位詹王是名叫詹鼠的流浪漢,根本不是什麼御廚。隋文帝因飯菜不好吃殺了不少廚師,因此無人敢來做飯,只好張榜招賢,詹鼠誤揭皇榜被召入宮。
隋文帝問他:「什麼最好吃」他說:「餓」最好吃。隨後領隋文帝出城找「餓」,等隋文帝真的餓了,就拿出蔥花餅給隋文帝吃,文帝才明白只有餓了飯才好吃,於是封詹鼠為詹王。民間後來有祭祀這位詹王之俗。國榮洲《佐餐的典故》雲:四川的廚師供奉「廚師菩薩」——詹王,農歷八月十七日有詹王廟會。
據《采風錄》記,每年農歷八月十三日,舉辦「詹王會」,要敬四十八天,這期間發售食物,又是廚師收徒和出師謝師的日子。
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廚業信奉的祖師也不盡一致。還有雷祖大帝、關公、諸葛亮、梅翁都曾是廚業的祖師。
❸ 中國古代道家名人有哪些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❹ 廚師的祖師爺是誰
廚師的祖師爺是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摯。夏朝末年生於伊水(今河南伊川)[據專家考證,應出生於河南開封杞縣空桑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華廚祖。
伊尹由廚入宰的經歷,從史料記述中可知,伊尹先是當過奴隸的,幼年的時候寄養於庖人之家,得以學習烹飪之術,長大以後成為精通烹飪的大師。並由烹飪而通治國之道,說湯以至味,成為商湯心目中的智者賢者,被任用為相,影響較大。以伊尹來比喻技藝高超的廚師的詞語也不少。
(4)下列哪個歷史人物有中華廚祖之稱擴展閱讀
伊尹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
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和「廚聖」。
廚師帽的由來
世界各國的廚師,工作時穿的工作服可能不一致。但戴的帽子是一致的,都是白色的高帽,戴上這種帽子操作,有利於衛生,可避免廚師的頭發、頭屑掉進菜中。不過最先戴上這種帽子的廚師倒不是從衛生著眼,而是作為一種標志。
希臘的中世紀,動亂頻繁。每遇戰爭,城裡的希臘人就逃入修道院避難,有一次,幾個著名的廚師逃入修道院,他們為安全起見,打扮得象修道士一樣,黑衣黑帽。他們與修道院的修道士相處得很好,每天都拿出他們的手藝來為修道士做菜。
日子一長,他們覺得應該把自已與修道士在服飾上區別開來,於是就把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為白色。因為他們是名廚師,所以其他修道院的廚師也競相仿效。到今天,幾乎全世界的廚師都戴上了這種帽子。
❺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吃貨名人
商朝的開國功臣伊尹幫助商湯滅了夏朝,在商朝為相五十餘載,是商朝的「五朝元老」。他幼年時寄養於庖人之家,習得烹飪之術,是中原菜系的創始人,被譽為「中華廚祖」。更絕的是他首創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直接被他用來治國,後來老子總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受到了伊尹的啟發。
關於孔子與吃之間的關系,很多人可能只停留在「食色性也」這句話上。但當時孔子弟子向他交的學費就是四壺酒和「束脩」,所謂「束脩」就是十條綁在一起的干肉。有人統計過,《論語》中出現「政」字共有41次,而「食」字也出現了41次。由此可見,在孔子心中,吃飯和施政是同樣重要的。
漢朝出使西域的張騫,盡管本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貨」,但如果沒有他,今天的「吃貨」們恐怕要少許多口福,所以張騫絕對是漢朝的「帶貨」小能手。他從西域帶回了葡萄、核桃、石榴、黃瓜、大蒜、蠶豆、水芹等食物,為漢朝之後民眾餐桌的豐盛程度立下了不朽的功業。對了,很多人討厭的香菜據說也是張騫帶回來的。
如果要在古代「吃貨」中選出一個堪稱「食神」級別的,那一定非蘇軾莫屬。他不僅愛吃,還給食物寫詩,更厲害的是他還能自己發明各種新鮮菜品。除了人盡皆知的東坡肉,已經成為美食代名詞的他對後世的餐飲業影響巨大。據說現在全國各地有近一百種以「東坡」命名的菜餚,盡管有真有假,但論影響力的話,蘇軾一定是首屈一指的。
如果只給陸游加一個標簽的話,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愛國詩人」。但是不吃飽了哪有力氣愛國呢?在陸游存世的九千多首詩詞中,與吃有關的大概佔一百多,內容包含食品種類、地方特產,甚至飲食習慣、調料和餐具等都無所不包。不過陸遊走的是與蘇軾相反的「素食養生」路線,山葯、薺菜、韭黃、梅乾菜都是陸游的最愛。
❻ 中華廚祖是誰
詹王原來是一位御廚,手藝高超,每天給皇帝做飯菜。由於皇帝荒淫腐化,貪得無厭,昏庸暴戾,每日花天酒地,吃盡了人間的山珍海味,吃什麼都覺得不夠味。有一天,皇帝召見了這位姓詹的御廚。皇帝說:「到底天下什麼東西的味道最美?」忠厚老實的詹廚師答道:「鹽的味道最美!」他以為不管什麼饌佳餚都離不得鹽,於是如實回答,哪知道這下惹了大禍。這位皇帝認為鹽是最普通的東西,天天都吃,有什麼味道美的,只不過是奚落我不懂飲食之道,於是下令將詹廚師推出斬首。
詹廚被殺,御膳房的其他廚師都嚇得不得了,都不敢為皇帝烹制的菜餚中加鹽調味,怕犯欺君之罪掉腦袋。皇帝接連十多天都吃著無鹽的菜,雖是山珍海味也索然無味。而且出現了全身無力,精神萎靡不振的現象。經御醫診斷,才發現皇帝的病是因為不吃鹽引起的。皇帝這時才醒悟,原來詹廚師的話是對的。於是,這位皇帝悔恨不已,擺出了開明君王的姿態,並決定追封詹廚師為王,還規定在詹廚師被殺的忌日即八月十三日,讓老百姓祭祀。
❼ 第一個以廚師身份輔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是誰
在我國歷史上,伊尹是第一個以廚師身份輔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一生輔弼商王朝五代帝王,教民調和五味,創中華烹飪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我國烹飪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我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和「廚聖」。
伊尹自小聰明好學,不僅學得能做一手好菜,而且善於總結創新,創制出食療方和湯劑,為人防病醫病。伊尹長期做廚師,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烹飪理論。他對食物的特性、產地、選用,到火候的掌握、調料的搭配,均有獨特的見解。例如哪裡的魚味美,哪裡的肉味美,哪裡的菜味美,哪裡的水果味美等,他都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按照伊尹的說法,水中的動物氣味腥,食肉的動物氣味臊,食草的動物氣味膻。要想把這三類氣味各異的動物做出美味佳餚,主要依靠水、火、味的調控,進而達到消除腥味、膻味、臊味的目的。
首先要正確掌握火候,宜猛則猛,宜溫則溫;其次要正確用水。需要「焯」的不同的食材,「焯」的時候水溫是不同的,具體操作方法也是不同的,只有正確掌握,才能去除食材的雜味;此外,還要正確選用調料,即甘、酸、苦、辛、咸等五味俱全。
只有根據鍋中水的變化正確掌握火候,准確把握調料擱放的先後順序和比例,才能做出大多數人普遍能夠認可並接受的美味佳餚。
伊尹雖然是個廚師,但他沒有整天圍繞鍋碗瓢盆轉,還從烹調的技術要領,引申出治國的大道理,並講給商王朝的開國君主商湯聽。
伊尹作出結論: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佐料要放得適中;治國就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弄清主次先後順序,掌握好分寸,才能夠政通人和,國家才能治理好。
伊尹結合各地美食特點,對商湯說:「你要吃到這些美食,就要有良馬;要成為天子,就要實行仁政,讓你的百姓生活過得好,能夠信任你。」伊尹這些親民的建言,商湯聽了之後心悅誠服。於是,商湯任命伊尹為相。由於伊尹出身於廚師之家,而且是個有治國見解的廚師,後世的廚師們便稱他為廚師的鼻祖,有「中華廚祖」之譽。
總之,我國烹飪技術在歷史的發展中已經爐火純青,不僅形成了色香味俱佳的烹飪特色,也出現了像伊尹這樣聲名鵲起的廚師。在我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中,展現了獨有的魅力。
❽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廚師
伊尹,易牙,專諸等等。
伊尹,姓伊,一說名摯,小名阿衡。生於公元前18世紀末至公元前17世紀初,夏朝末年生於空桑(一說今河南杞縣,一說今洛陽伊川),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
伊尹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華廚祖,中原菜系創始人,尹是右相之意。約公元前1600年,他輔助商湯滅夏朝,為商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商朝國力迅速強盛。
易牙,雍人,名巫,所以也叫雍巫或狄牙,春秋時期齊國人。原本為寺人,精於烹調,長於辨味,史稱其:「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酸則沃之以水,淡則加之以咸」,「淄澠之合,易牙嘗知之」,有寵於齊桓公夫人衛共姬(長衛姬),得到齊桓公的稱美。
專諸,春秋時吳國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區西北)人,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魚腸劍),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
❾ 在中國飲食文化歷史上 有哪個歷史人物對中國飲食做出貢獻
伊尹:為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聖」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為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於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得寵於齊桓公。
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水產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聞名天下。
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為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
詩歌。
劉娘子:為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傳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制。
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袁枚不僅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還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美食家,所著《隨園食單》一書,是我國清代一部系統論述烹飪技術、南北菜點茶酒的食物本草類重要文獻。經40年的積累,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才刊刻出版。今國內存世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小倉山房刻本(藏湖南中醫學院圖書館)、清·乾隆嘉慶間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清·嘉慶元年丙辰(1796年)經綸堂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清·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年)著易堂鉛印本(藏揚州市圖書館)、隨園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民國上海中華圖書館鉛印本(藏長春中醫學院圖書館)6種。
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性單、雜性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14個方面。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20個操作要求,包括食物的性味,作料的配伍,洗刷,調劑,搭配的方法,以及火候,色香的掌握和補救,乃至盛具的講究等。戒單中提出了14個注意事項,其中不少經驗值得借鑒。書中用大量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14世紀至18世紀中流行的南北菜餚飯點,以及當時的美酒名茶。分別列出海鮮單9種,江鮮單6種,特性單43種,雜性單16種,羽族單47種,水族單(又分有鱗、無鱗兩類)45種,雜素菜單47種,小菜單41種,點心單55種、飯粥單2種,菜酒單16種,共327種。)此外,《隨園食單》雖言菜點茶酒,但其中不乏食物療法內容。如記載食物的葯用功能的有:「黃芪蒸雞治瘵」,「馬蘭頭,油膩後食之醒脾」,「酸菜,醉飽之餘,醒脾解酒」。另外「煨麻雀」單中,記有「薛生白常勸人勿食人間豢養之物,以野禽味鮮,且易消化」等等,不勝枚舉。記載飲食清淡,有益健康時,說到「富貴之人嗜素,甚於嗜葷」,且介紹「豆芽配燕窩以賤陪極貴」,「大頭菜入葷菜中,最能發鮮」等食單。
窩窩頭和慈禧
窩窩頭是用玉米面或雜合面作成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間空,呈圓錐狀,本來是過去北京窮苦人的主要食品。人們為了使它蒸起來容易熟,底下留有個孔(北京俗語叫窩窩兒),又因為它是和饅頭一樣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稱這種食品為窩窩頭。
關於窩窩頭,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後帶著一千餘人倉皇逃往西安。途中,西太後感到飢餓難忍,疲乏不堪。太監們四處搜尋,好容易從一個沒有逃跑的村民家中找到一個涼窩窩頭,獻給了太後。慈禧拿起窩窩頭狼吞虎咽吃了下去,頓感渾身舒服,一直到晚上都沒覺餓。後來她回味起來,覺得這個窩窩頭比御膳房的珍饈美味不知香甜多少倍。在御駕回鑾以後,便命令御膳房為她做窩窩頭吃。御膳房廚師仿照民間窩窩頭的樣子,用細玉米面、黃豆面、白糖、桂花加溫水攪拌,一斤面捏成一百個小窩頭,蒸熟以後金黃閃光,形似寶塔,吃在嘴裡甜香可口,別有風味,受到了慈禧的稱贊,小窩窩頭也隨之成了清宮中的有名小吃。
西施和炒西施舌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間傳說的佳話頗多。在烹飪史上與這位美女相關的美食亦不少。
西施之死,眾說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歷史傳說中,有這么一段故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其實「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個品種,屬瓣鰓軟體動物,雙殼貝類,肉質軟嫩,汆、炒、拌、燉,其鮮美的味道都令人難忘。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楚霸王項羽和燒雜燴
在蘇北一帶,無論是尋常人家,還是星級賓館,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燒雜燴。尤其是在操辦紅白喜事時,此菜更作為眾菜之首被推上席間,讓眾食客大快朵頤。這道菜葷素搭配,魚肉並列,將一些味性相佐的菜餚一並相烹,調以各種佐料。
這燒雜燴是怎麼來的呢?蘇北人一致的看法,與楚霸王項羽有關。據說,項羽吃飯每頓飯菜無二樣,這個特點傷透了手下廚子的腦筋。為了使馳騁沙場、鞍馬勞碌的大王有個健壯的身體,廚子們左思右想。其中一個小廚子想出個辦法,他將一些雞,魚肉等放入一鍋,精心烹制後,端到大王面前。未曾想,項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來,一大碗雜燴頃刻吃了個精光,而且批示廚師,今後為了節省時間,菜就這么燒。
從此,手下廚師悉聽尊命,每菜必是雜燴。為了使雜燴不至太單調,廚師們想方設法改進配料,盡量讓雜燴燒得花樣翻新。後來,人們為了懷念楚霸王的事跡,「燒雜燴」便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一直燒到今天。
❿ 古代中國著名廚師有哪些
中國古代知名廚師
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精於煎、燔,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又是調味專家,得寵於齊桓公。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潔白如雪」。
董小宛:清朝乾隆時期名廚,烹飪手藝高超。
王小余。袁枚的《隨園食單》
中,有許多方面得益於王小余的見解,曾嘗其魚羹,奉為膾魚之「師祖」,均出自膳祖之手,「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而不衰,贊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尤以炙魚而聞名天下。
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盤中溢詩歌。
梵正: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腌菜等聞名於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袁枚頗為推崇她,並有豐富的理論經驗,精通以水產為原料的菜餚、熬,有「烹調之聖」美稱,尤善桃膏、瓜膏伊尹。
劉娘子,《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
太和公,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
易牙:又名狄牙: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宋五嫂: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游西湖,均為她所創制。
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