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字體怎麼畫

歷史字體怎麼畫

發布時間:2023-03-20 09:57:11

❶ 歷史字體設計

一、漢字字體的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春升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稿森世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鍵肢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二、歷史文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1甲骨文(商) 2 金文(周) 3小篆(秦) 4 隸書(漢) 5楷書 (魏晉)6行書(草書)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中文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中文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中文字跟漢語的關系看,中文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中文字本身的構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中文字起源於圖畫。在中文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中文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中文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中文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中文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中文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中文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傳說中倉頡造字,草創了文字

原始時代的陶文,是中國文字的雛形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中國真正的文字

後來又有了金文(也叫鍾鼎文)

春秋戰國時期 石鼓文

秦漢時 小纂

秦末,在衙役獄中開始流行隸書

漢代盛行 草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 盛行楷書等

三、求漢字的演變過程圖,每種字體20個字

1.甲骨文

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2.大篆

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

3.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

4.隸書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產生於秦代,盛行於漢代。

5.楷書

宋宣和書譜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誕生於漢末,歷經魏、晉、南北朝的成長壯大到隋、唐極盛,成為占據漢字主導地位且應用范圍最廣、使用歷史最長的現代漢字書體。

6.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狂草出現於唐代。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以上1—5是按照產生順序來排列的。但排在第6的草書的產生要比楷書早。

四、字體設計:結合實踐總結幾種典型的設計方法

破洛洛文章簡介:中國漢字擁有約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字體的形成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與演變。

字體設計是平面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完美的構成方式——用最簡單的元素表現最豐富的效果,同時兼具功能性及內涵。自德國包豪斯設計構成理論引入中國以來,隨著活字印刷和激光照排技術的發展中國漢字擁有約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字體的形成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與演變。

字體設計是平面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完美的構成方式——用最簡單的元素表現最豐富的效果,同時兼具功能性及內涵。自德國包豪斯設計構成理論引入中國以來,隨著活字印刷和激光照排技術的發展,中文字體經歷並承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

一. 方法與傳承漢字的基本筆畫包括點、橫、豎、撇、捺、折、勾、提八種(即永字八法),字體設計師的任務就是在此基礎上生發出千變萬化的形態。字體設計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是筆形,就像人的相貌,是人與人、字與字之間最鮮明的外部特徵。

第二是結構,就像人的骨骼,決定字體的整體印象。有了這兩部分,一款字體足以特徵鮮明。

同時,兩者可以相互發生作用。將同一套筆形納入不同的結構,可以生成另一款不同風格的字體;反之在同一結構中套入不同的筆形,也會得到另一款新字。

作為字體的相貌,筆形具有更高的辨識度,往往更為重要。正如現代設計搖籃——包豪斯理論倡導的設計的功能化、理性化,作為字體設計師需要弄清兩件事,一是設計思路從哪裡來,二是要將設計應用到哪裡去。

字體設計不同於書法,應強調實用性、商業性,掌握方法很重要。目的市場要優先考慮,切入點很重要,不能僅憑興趣左右。

善於觀察市場,時刻對應用領域保持敏銳的觸角,才能行之有效地將設計與市場接軌。有針對性的設計能夠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步要尋找相應的素材與來源,任何靈感都不是憑空的假想,那是站不住腳的,一定有相關視覺經驗作為積淀,也有規律與方法可以借鑒和遵循。從平面構成角度,大部分廣告字體都是將具象事物或抽象圖形歸納應用在設計中,如剪紙體、胖娃體等。

字體設計要把握沿襲與創新之間的度,站在巨人肩膀上進步一點就是質的提高,而憑空漫無目的的創造只能是亂跳,永遠夠不到巨人的肩膀。這就是一種傳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宋、仿、黑、楷能夠不斷拓展出新的字體品種,就在於長期積累過程中彼此促進融合,產生了如蘭亭黑、雅宋、博雅宋、北魏楷書等優秀字體。無論中文還是西文,無論書法還是美術字,提取他們的優點為我所用,通過個人審美理解改良發展,令其煥發新的神采。

好的東西不應被歲月所塵封,藝術也不應被國別所局限。當下人們的審美需要是多元的,常見的復古風長盛不衰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傳承與借鑒必須是經過個人提純改造後的產物,是符合新時代設計思想與流行趨勢的。相對於標志字體的設計靈活性,成千上萬字的字型檔對設計尺度的要求更為嚴格,如何遵循簡潔統一的規律演化出豐富和諧而又特徵鮮明的風格,是一套成熟字體必須經歷的過程。

字型檔區別於平面設計,從靈感閃現到理念成型之後是漫長而繁復的製作周期。設計師制訂規范並帶領團隊往往歷經數月甚至一年完成整套字型檔,需要兼具創造力與踏實苦乾的耐力,是一項艱辛而富於挑戰性的工作。

我從設計第一款字型檔一直在摸索經驗,雖無捷徑可言,但可以嘗試不同的途徑或切入點,下面結合實踐總結幾種典型的設計方法。1. 書法碑帖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與開發資源。

書法是中國字體演變的本源,所謂「楷模」,即楷書是宋體及仿宋等後世印刷字體的模本與來源。碑帖或古籍是取自歷代書家獨具風貌的字體,要將其做成字型檔,一種方法是由書家書寫,將手稿掃描進電腦擬合而成,如:舒體。

或復制原帖的筆形部件,遵循其結構盡可能原汁原味地還原,目的是真實再現字體的歷史感,如:聚珍仿宋等。另一種方法則是汲取原書體的風格加以改良,創造出嶄新的字體樣式,屬於二度創作。

我設計的「懸針篆變」取法第三種,源於宋拓三國吳刻《天發神讖碑》。其書以秦隸之方,參周籀之圓,起筆方硬,有隸書筆意,下垂如懸針,同時保持篆書上緊下松的結構。

尖氣構成此碑獨特的風貌,故稱為「懸針篆氣」,加之有鋒棱、似飄帶,又稱「韭葉篆」。若篆若隸、方圓並用,將兩者有機融合,打破了對篆書固有的定義,懸針篆變的設計靈感即緣於此。

取其起筆方硬而收筆尖銳、結體上密下疏的特點,字型修長,有如鋼針下懸。篆書繁復難讀,做成簡體字必須有大幅度的改造,不能只沿用原碑風格,難度較大。

定位為篆書變體,意在保留篆書韻味,如懸垂、對稱及規律性,並將隸書與楷書筆畫特徵熔於一爐,實為三種書體的統一,創造出一種新的體式。同時增強「韭葉篆」的特點,將原碑文的剛猛風格做了纖秀柔美化的改進。

將傳統書法與現代形式語匯融合,追求飄逸柔美、開張疏朗、雍容大氣的藝術美感,復古卻易讀。特徵較為鮮明,適用於古典或玄幻風格的廣告、書刊、影視及電子游戲等用字。

書法字型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統一製作團隊的整體水準。

五、歷史世界古代文字

楔形文字,甲骨文,象形文字,腓尼基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中國的甲骨文。

1.(1)象形文字: 這種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於它是用符號把客觀物體的形象描摹下來的一種文字,即所謂「畫成其物」,所以我們習慣上把它稱為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蘇美爾人幾乎和埃及人同時發明了文字。他們用削尖的蘆葦做筆,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後把泥坯烘乾,成為泥板。這種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由於它被廣泛使用,人們稱它為「古代東方的拉丁語」。

(3)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沒有發展成字母文字,後來經過多次演變,外形逐漸簡化,向字母文字過渡。它的24個單輔音的符號,類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亞文字的影響下,創造了22個拼音字母。古代希臘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形成後來羅馬及其周圍地區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2.(1)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礎,象形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是有影響的。

(2)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對西亞各族人民、對人類文明有重大貢獻。

(3)腓尼基文字對字母文字的影響:古代腓尼基人對人類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們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臘人則在學習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更為完備的希臘字母文字,後來的拉丁文就是從希臘字母發展而來的。而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又共同構成了現代歐洲各國字母文字的基礎。

3.甲骨文: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 ,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 。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甲骨文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是商王盤庚遷殷以後到紂亡國時的遺物。後在鄭州、洛陽等地商代遺址中亦有出土,在北京昌平、陝西周原遺址中又發現了西周甲骨文。

六、什麼是字體設計

文字設計是指對文字按視覺設計規律加以整體的精心安排,是人類生產與實踐的產物,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逐步成熟的。進行文字設計,必須對它的歷史和演變有個大概的了解。字體設計在各個手機平台上有相關應用。

優點:

經過精心設計的標准字體與普通印刷字體的差異性在於,除了外觀造型不同外,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據企業或品牌的個性而設計的,對策劃的形態、粗細、字間的連接與配置,統一的造型等,都作了細致嚴謹的規劃,比普通字體相比更美觀,更具特色。

在實施企業形象戰略中,許多企業和品牌名稱趨於同一性,企業名稱和標志統一的字體標志設計,已形成新的趨勢。企業名稱和標志統一,雖然只有一個設計要素,卻具備了兩種功能,達到視覺和聽覺同步傳達信息的效果。

(1)歷史字體怎麼畫擴展閱讀:

文字設計的原則及風格

1、秀麗柔美。字體優美清新,線條流暢,給人以華麗柔美之感,此種類型的字體,適用於女用化妝品、飾品、日常生活用品、服務業等主題。

2、穩重挺拔。字體造型規整,富於力度,給人以簡潔爽朗的現代感,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這種個性的字體,適合於機械科技等主題。

3、活潑有趣。字體造型生動活潑,有鮮明的節奏韻律感,色彩豐富明快,給人以生機盎然的感受。這種個性的字體適用於兒童用品、運動休閑、時尚產品等主題。

4、蒼勁古樸。字體樸素無華,飽含古時之風韻,能帶給人們一種懷舊感覺,這種個性的字體適用於傳統產品,民間藝術品等主題。

❷ 歷史藝術字

1.我國漢字的發展歷史

漢字發展史 [編輯本段]概況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森空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鍾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鍾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卜頃,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型春陸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原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到了漢朝,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燕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在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盛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由於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的胸臆,寄情於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還不懂字體的時候,本人小時候就被要求練習行書. 到了宋朝,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被發明,「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於北宋,是有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這種字體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範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於閱讀.由於其醒目的特點,常用於標題,導語,標志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種字體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編輯本段]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向 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這項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的觀點. 1、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體變化為標准,即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為標准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體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的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這項成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漢字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即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

2.字體歷史

甲骨文發現於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圖為《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商代武丁時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傑作。

西周 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 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朴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西周 毛公鼎銘文

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內壁鑄有多達 498 字的長篇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准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西周 散氏盤

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東周 石鼓文

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游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小篆

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

隸書

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 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

真書

行書

草書

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鍾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鍾王」。盛稱 「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聖」。又有王洵(羲之侄) 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 「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後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鍾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3.中國古代的字體有多少種

篆書 (1)介紹 中國先秦伏羲氏時期,就產生了文字。

考古學家論證是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預測吉凶禍福,故稱"卜辭"。

但其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用筆、結構、章法等。殷周時 期,鑄刻在鍾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鍾鼎文"廣泛流行。

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 "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

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

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由於是官書。

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

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

標誰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

線條勻凈而長。呈現出庄嚴美麗的風格。

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 向下引伸。

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系。

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

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

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這兩種特徵。加之字體 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

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

圓筆以 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權量為代表。

為秦篆之俗體。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

除用於碑銘篆額 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

唐篆。因李陽冰出而復甦。

仁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盪然無存。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

使用權篆書得以起微潮。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風。步趨持平。

清朝篆書百花斗艷。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A、大篆 先有大篆後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

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 "金文"或"鍾鼎文"。

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

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B、小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 統一字體,後人稱之為"小篆"。

小篆 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2)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戰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

後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准書體小篆。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

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 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

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 3000多年。

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劃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

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

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

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2: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

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於周代。

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

金文也被稱為鍾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 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

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此時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牆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

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盤》《毛公鼎》最為著名,藝術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

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

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歷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 。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等。 4:簡帛墨跡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

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

4.漢字字體的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5.中國古代總共有多少種書法字體

按大的分兩種正書,行書。

廣義的正書分隸書,楷書,篆書。

廣義的行書分行書,草書。

楷,行,草,隸,篆。一般就囊括了所有歷代的字體。

樓上說的魏碑不是字體,魏碑是魏晉的民間碑刻的統稱,是按時代劃分的,不是字體;用的字體各種各樣,大多數是部分楷化的隸書。

再稍加細分,按時間順序:

大篆(甲骨文,金文,先秦諸侯文字)—秦小篆—漢隸—章草(草化的隸書,不屬於正書,但也不同於後來的草書,故分此類)、初具雛形的楷書出現—行書、草書、行楷(稍有連筆的楷書)、楷書在魏晉幾乎同時出現。

唐代楷書完全進化成熟,成為標准字至今,字體沒有大的變革。

如果再細分,字體就無窮無盡,每個人的字都有自己的風格,都能算一種字體。

❸ 「歷史」的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行書、楷書怎麼寫

漢字獨有的七種結體方式即漢字七體,指:甲金篆隸楷草行。


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於它鑄刻在鍾鼎上,所以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勢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屬於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范,結構更整齊。

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在書寫時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


與楷書並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形奔放。

❹ 歷史用小篆怎麼打

首先歷史的拼音為:[lì shǐ],可以使用拼音打字,但是由於一般電腦未安裝「小篆」字體,所以需要為系統安裝「小篆」字體,具體安裝步驟如下:

1、先打開瀏覽器,然後在搜索篆體字安裝包進行下載;

(4)歷史字體怎麼畫擴展閱讀:

小篆歷史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

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小篆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字體怎麼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