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宋書》的價值與地位
《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沈約在宋時曾撰《晉史》,未成。當時流行的諸家《晉書》,記述典章制度的極少。他在《宋書》諸志中的敘述,往往上溯到魏晉,可以補《三國志》等前史的缺略。禮志把郊祀天地、祭祖、朝會、輿服等合在一起,樂志詳述樂器,記載樂章,都是較好的體例。州郡志對於僑州郡縣的設置分合記載簡略;告滲律歷志詳細記載楊偉《景初歷》、何承天《元嘉歷》、祖沖之《大明歷》全文,從中可反映當時自然亂悶科學水平。特設符瑞志,從遠古敘起,既乖體例,又荒誕不經;缺食貨與藝文兩志,亦是該書的缺點。嘩友彎
② 如何客觀全面的評價宋朝
專心研究唐史的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對宋朝的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這是客觀持平之論。
著名宋史學家鄧廣銘對宋代文化的一系列論述,是對陳寅恪經典論斷的進一步發揮。他先是認為:「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這一評價與陳寅恪的「造極說」的表述基本一致。但他後來對宋代文化空前 絕後的評價略有修正:「宋代的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截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的時期為止,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宋代文化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 期之內達於頂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為其後的元明之所不能及」。他似乎有意把明清之際西學東漸以後的中國文化劃出了比較的時段。實際上, 陳寅恪的「造極說」,主要著眼於宋代文化的總體 精神,而鄧廣銘後來的修正主要著眼於西學東漸以後中國文化添加進前所未有的新成分。但無論 如何,正如鄧廣銘所說:「宋代文化發展所達到的 高度,在從十世紀後半期到十三世紀中葉這一歷史時期內,是居於全世界的領先地位的」。
當代中國著名學者余秋雨說:(中國歷代王朝中)我最嚮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研究中國問題達50年之久的費正清這樣評價:「唐宋兩朝蓬勃興起的中國文明,似乎超過歐洲是毫無疑問的。」
美國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說:「宋代中國在重要技術、生產、商業發展方面和總的經濟發展方面尤為突出。」
麥克尼爾認為「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東亞研究及歷史學教授漢學家伊佩霞在《劍橋插圖中國史》一書中說:「11、12、13世紀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
曾擔任亞洲研究協會主席的美國學者羅茲·墨菲稱宋朝是中國的「黃金時代」,在《亞洲史》中這樣評價宋朝,「在許多方面,宋朝在中國都是個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從很多方面來看,宋朝算得上一個政治清明、繁榮和創新的黃金時代。宋確實是一個充滿自信和創造力的時代。」……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對中華帝國的沉重打擊,這個帝國在當時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華文化的許多方面都處於它的輝煌頂峰,而由於此次入侵,它卻在其歷史中經受著徹底的毀滅。對於那些……意識到這些危險的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不安寧的時期。然而顯而易見的是,直至兵臨城下之前,杭州城內的生活仍是一如既往的游哉閑哉。
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後來的世世代代中國歷史學家批判它,是因為它未能頂住異族入侵而終於被他們痛恨的蒙古人打垮。但宋朝卻從960年存在到1279年,長於約300年的(中國)平均朝代壽命。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
宋王朝明智地專心於長城以南漢族中國人居留的高生產力核心地區,甚至用禮物簽訂一項停戰協定,承認異族政權對今北京地區的控制,用類似協定讓另一個異族控制西北乾旱的甘肅。這些協定並不造成實際損失,而中國在宋朝的驚人興旺與它放棄建立較大帝國的野心有很大關系。保留在中國統治下的地域仍與除去俄羅斯以外的整個歐洲一樣大,加上它擁有的1億人口,完全稱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生產力最高和最發達的國家……
中國在11世紀生產的鐵、鋼和其他金屬製品,可能比歐洲直到18世紀中葉生產的還多。用煤進行冶煉和取暖也比歐洲早7個多世紀。開封的地理位置比長安更有利於行政管理,更容易從長江流域及南方運來物資。宋朝的軍隊是強大而機動的,配備有鐵和鋼制的武器。……從很多方面來看,宋朝算得上是一個政治清平、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期票、信用證以及官方大量發行的紙幣適應了商業的發展。政府官員印刷發放小冊子來推行改進的農業技術——灌溉、施肥、精巧的新式金屬工具和最早的極其以及改良的作物新品種。經常得到城市富商和宋朝廷贊助的繪畫有了光輝的進步,低廉印刷術的推廣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小說和故事書激增……宋確實是一個充滿自信和創造力的時代。
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也認為宋朝為「黃金時代」,在《全球通史》中說:「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的意義。商業革命的根源在於中國經濟的生產率顯著提高。技術的穩步發展提高了傳統工業的產量。同樣,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此外,宋朝興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擴大了水田灌溉面積。據估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生產率提高使人口的相應增長成為可能,而人口增長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經濟活動的迅速發展還增加了貿易量。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
美國學者費正清和賴肖爾在合著的《中國:傳統與變革》說:「宋朝經濟的大發展,特別是商業方面的發展,或許可以恰當地稱之為中國的「商業革命」。這一迅速發展使中國經濟發展水平顯然高於以前,並產生出直至19世紀在許多方面保持不變的經濟和社會模式。」
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的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在《中美新市場經濟(北京)論壇》發表《克服國富的障礙——經濟政策與經濟周期》的主題演講時說:「宋朝的時候中國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
美國密歇根大學歷史系博士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說:「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之流通,較前普及。火葯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鍾,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隻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於宋代出現。」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現代史教授喬納森.斯彭斯在2000年1月1日《新聞周刊》刊登文章,這樣評價宋朝: 「上一個中國世紀是11世紀。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國家。它的領導地位源於一系列的因素,從技術上的發明到工業企業的興起和管理良好的農業,從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試驗的傳統到對宗教和各種哲學思想的寬容。……上一個1000年的中國,是世界超級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宋朝的首都在東京汴梁,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人口達百萬,是世界最先進最繁榮最龐大的城市。」
美國學者尤金·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中說:「宋朝時期,中國的農業和食物最後成形。食物生產更為合理化和科學化。到宋朝末年,不再由漢人統治的華北已在農業上成熟。此後直至20世紀中期,就很少再發生變化了。華南在此後歷朝中擴大了農耕,並增加了新的農作物,但那裡的模式還是在宋朝確立的,而且並未伴有多少技術上的基本變化。」
美國著名學者阿諾德.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中說:「10世紀、11世紀、12世紀的後起蠻族,也強烈地為中國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採納中國文明,他們還在自己統治的領土上傳播了中國文明,而這些領土又從未納入過中華帝國的版圖。因而,中華帝國的收縮由於中國文明的擴張而得到了補償--不僅在中華帝國周邊興起的國家如此,在朝鮮和日本也是如此。」
美國歷史家麥克尼爾在《權力的追求》中說:「本書的假設是:中國在一千年前後轉向市場調節的行為顛覆了世界史的一個關鍵性的平衡。我相信中國的例子啟動了人類的一個千年探索,去發現在協調大規模行為這一點上,從價格和私人或小團體(合夥或公司)對私利的看法出發,會有些什麼成果。」
北宋被20世紀末的美國人譽為人類第二個千年的「領頭羊」。
③ 人們如何評價《宋》《遼》《金》三史
公元1343年,元朝重開史局,宋、遼、金皆定為正統,各為一史,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命丞相脫脫為慶磨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滲蔽起岩、歐陽玄、揭傒斯等為總裁官。編寫時,由史官撰成初稿,然後由總裁官筆削定稿。公元1344年,《遼史》《金史》先成;次年,《宋史》修
《遼史》116卷也寫得比較粗疏,但135卷的《金史》卻獲得了最佳官修正史的美譽。金亡時,元將張柔攻下汴京,「獨入史館取金實錄並秘府圖書」。才子元好問聽說實錄在張柔家,曾打算到張家當僕人,以讀實錄撰國史,後來被朋友勸止。當時,金左右司郎中王鶚有被殺的危險,張柔聽說他很有才,便將他救下,車載回家。元末修成的《金史》便主要抄自王鶚舊稿及元好問等所作野史。清代文學家趙翼說:「是書敘事最詳核,迥出《宋史》《遼史》之上。」
④ 如何評價宋朝
總的說來,北宋的專制政治有開明的成份,保守的成份,拙劣和荒唐可笑的成份,互相交織著。
宋朝的弊病有歷代皇朝的通病,也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的古史過於悠久,歷代興亡的往事也積累得過多。一方面是每代開國,總是企求長治久安,致力於堵塞各種招致敗亡的漏洞,另一方面又是從來無不亡之國,無不敗之朝。盡管每朝每代的覆滅,總是各有許多具體的條件和情況,而其中一個根本性的因素,一條貫穿歷代敗亡的基線,說來說去,還只是「腐敗」兩字。腐敗的根源,說來說去,也無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的等級授職制。史實證明,等級授職制必然成為貪官污吏的溫床;貪腐現象滋生不息的怪圈,必然出現官官相護的情況,而編織成龐大的貪腐保護網。腐敗與專制是一對雙生子,專制必然滋生腐敗,腐敗必然依賴專制。歷代皇朝覆亡留下的最重要的歷史教訓,就是從腐敗走向滅亡。馬克思主義強調著名的巴黎公社原則,批判等級授職制,力主以直接選舉製取代等級授職制,這其實也是深刻地、科學地總結了中國以往政治體制根本性的弊病,為「走出輪回」,指明了一條唯一可行的歷史變革之路。
宋朝的治國有得分的方面,也有失分的方面。按照皇帝集權,臣僚分權,中央集權,地方分權的原則,北宋各種政治制度的設計和操作,還是有效地維護了政治穩定,消弭各種內訌,有利於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自宋太宗始,以興盛的科舉制,造就了發達的文官政治。官場中從重視門第到重視出身,是唐宋期的一大轉變。文官政治,即「以儒立國」,對政治穩定和文化發展是有正面影響的。文官政治並不意味著就是保守,但宋朝文官政治的特點在總體上說則是保守。正如王安石譏評說,「因循苟且」,「僥幸一時」,不求振作有為,但求勉強維持,得過且過,缺乏行政效率。宋朝形成了經學、教育和科舉的三位一體的教育和文化環境,這無疑又釀成中華文明在後來落伍的重要因素。
在人類歷史上,政爭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專制時代,政爭又往往是十分殘酷的。宋太祖立下了秘密誓約:「藏於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祥。」故北宋的政爭少有誅殺,較為文明。即使在北宋後期有三次大規模貶竄士大夫的運動,一般也不開殺戒。宋人稱「古者士大夫多被誅夷,小亦鞭笞。太祖皇帝以來,始禮待士大夫,終始有恩矣」。趙宋一代在強調皇帝大權獨攬的同時,又兼顧對臣僚的體貌寬柔,在中華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北宋除後期外,將「異論相攪」作為「祖宗之法」,其初意是使「臣僚各不敢為非」。在較為寬松的政治和輿論環境下,宋朝台諫政治的發達,超越前朝後代。在人治條件下,台諫政治固然有各種流弊。但按照儒家理論,台諫官作為政治上的反對派,行使監督權,發表異論,對於「扶直道」,維系一個時代的正派士風,有一定意義。
金元時代評論,認為宋政失之於「寬柔」。「寬柔」表現為對誤國敗事者有罪不罰,罰不當罪,罪廢復用,所謂「賞重於罰,威不逮恩」。宋朝的上層官員,大多治國救國無方,而彼此勾心鬥角,玩弄機謀權術,又有足夠的聰明才智。發展到頂點,則是不管國家存亡,百姓死活,自己不能治國和救國,卻必須破壞他人治國和救國。
宋朝的歷史地位,在很多教科書中給人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彷彿這就是宋朝歷史的全貌了。事實並非如此,陳寅恪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那麼,除文化之外,其它方面又是怎樣的呢?
北宋繼承的遺產是中唐、五代以來的衰敗,面積比歷代中原皇朝少,卻也約略相當於四個半除俄羅斯外的歐洲第一大國法國。南宋的國土面積又比北宋減少三分之一。但北宋比盛唐喪失的,除了五代後晉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之外,都是邊遠地區,而基本上保留了發達的內地。
記得在一次某書發行會上,大部分時間由一位先生高談闊論,他強調宋朝經濟「落後」,這當然是無知之說。其實,宋朝確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古代的人口統計數字不可信,按今人估計,唐朝極盛時的人口約八千萬,而宋朝約有一億。在古代手工生產時代,人口多,就意味著經濟總量大。宋朝經濟比唐朝有顯著增長。中國傳統所謂精耕細作,其實主要開始於宋代,表現為南方稻的畝產量有了提高,並在較大范圍內實現了稻麥兩熟制。古代當然不可能有經濟總量的數字。但也有一些可作明顯對比的數字。唐朝供應京城的漕運糧額,往往是幾十萬唐石,水運和陸運最多達250萬唐石。北宋的漕運額最多達800萬宋石,一般定額為600萬宋石。(按:宋石容量還大於唐石)唐玄宗天寶年間,銅錢產量為32.7萬貫,而北宋一般年產量為100萬至300萬貫,而最高記錄為506萬貫。
有人認為,唐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鼎盛期。唐代文明最重要的代表是唐詩,是公認的古代詩歌發展巔峰,唐詩勝於宋詩。但宋代文明勝過唐代文明的主要有教育、經學、科技、史學、宋詞和散文六項,可知宋文明總的說來,是勝過了唐文明。宋代在教科文方面繼續處於世界的領先水平。
說宋朝軍事「落後」,是不準確的。在軍事技術上,宋朝並不落後,例如古代黑火葯的應用,主要是在宋朝,特別到南宋中後期,火葯兵器已在兵器中佔有相當比例。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火葯兵器的海戰,是南宋初的膠西海戰。准確的說法應是宋朝在軍事上孱弱或軟弱。但也須作具體分析,例如對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軍而論,最頑強的抵抗對手就是南宋。
人們常說,宋朝「積貧積弱」。其實,北宋的人力超過唐朝,物力和財力、政府財政收入更大大多於唐朝。但豐厚的財政收入難以負荷冗兵、冗官等支出,而橫征暴斂又加重了民貧,這就是積貧。軍事無非是客觀的實力加之以主觀的實力運用。宋朝的綜合國力無疑強於遼朝、西夏、金朝等,但因各種因素,實力的運用水平卻是劣等的,這就是積弱。宋朝消極接受中唐、五代的教訓,著重於推行文官政治,實行崇文抑武,其軍制是以犧牲軍事效能,以束縛武將才能,降低武將地位和素質為代價的。宋朝繼承自中唐以降喪失養馬區的現實,缺乏馬源,不重視騎兵的建設,而古代的騎兵猶如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坦克部隊,主要以步兵對抗遼朝、西夏、金朝和元蒙的騎兵,就處於弱勢。加之自北宋建國不久,就逐漸形成「守內虛外」、消極防禦等軍事傳統,故其武力一直不振,整個時代的尚武精神淪落。逐步實行文臣統兵和宦官統兵,降至北宋末,舉國竟無折沖禦侮之將。(我是一名小學生)
⑤ 如何評價《宋書》
《宋書》包括本紀十卷、列傳六十卷、志三十卷,合計一百卷搜如寬。
晉安帝元興二年(公元四○三年)荊州刺史桓玄代晉稱帝,翌年劉裕推翻桓玄,隨後北滅南燕、後秦,系威權於一身世亮,終於奪取帝位,建立劉宋。劉宋永初元年(公元四二○年)是南朝的開始,也是南北朝對峙的起點。《宋書》記事始於宋武帝永初元年,迄於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四二○年~四七九年),主要記載劉宋政權六十年的史事。
本紀十卷記劉宋王朝的八個皇帝。武帝本紀佔三卷,雖然劉裕在位三年,但記事從東晉隆安年間他參與鎮壓孫恩、盧循起義開始,到他逐步控制東晉朝政、登基稱帝、改革朝政。所記史事時間跨度達二十個春秋。其餘橡余皆一帝一卷。
宋志三十卷,凡八目:《律歷志》三卷、《禮志》五卷、《樂志》四卷、《天文志》四卷、《符瑞志》三卷、《五行志》五卷、《州郡志》四卷、《百官志》四卷。號稱宋書八志是精華所在,份量幾佔全書一半,不但記述劉宋一代的典章制度,還上溯三代,尤詳於魏晉,明於典章制度的源流始方,足補前史之遺缺。
《宋書》列傳傳目標明傳主姓名者,凡二百三十餘人。《宋書》列傳中,高門士族人物幾佔一半,僅憑血統,不問有無才德,王、謝世族立有專傳的都在十人上下,空泛羅列其官銜美稱,且必於其傳首載明其祖輩官階、履歷,遂成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