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使歷史

如何使歷史

發布時間:2023-03-20 14:00:04

㈠ 怎樣使歷史課更具有活力

一、用激情飛揚的談吐去敲擊學生的心靈。
不管是講多爾袞時的痛心疾首,還是講袁崇煥時的淚流滿面,激情總是紀老師吸引我們的制勝法寶。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們向學生們傳授的不應該僅僅是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傳達一種情感——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情感!
今年是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我們在講《紅軍長征》這節課時,就必須飽含深情地展示長征時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艱難,用我們的激情去打動他們,讓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青年學子們懂得,什麼是長征精神,以及我們在今天記住這種精神的現實意義。本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是消費式的,追求快樂才是根本。歷史上的紅色之旅都是用艱苦奮斗來書寫的。硬要他們不忘前世苦,學生們難免會問:憑什麼要我做出與我生活看來太無關系的設想呢?如果不能打動人們的心靈,則話說得嚴重些,長征將成為死的歷史——它僅僅停留在符號記憶這一層面!
二、打造歷史教學的「七種武器」。
紀連海在自己的博客中說,20年教學經歷的不斷摸索,讓他總結出了具有其獨特魅力的講演風格。由此看來,他能在《百家講壇》中「一舉成名」,偶然中充滿著必然。紀老師告訴我們,為了使他在課堂上的表達方式更為豐富,不僅是相聲或者評書,他還會在課堂上用電腦做課件演示,會用當今學生們最時髦的語言講課,課余還會用QQ、MSN和學生、朋友們聊天,為他們答疑。
要改變因為現行教學模式和考試方法把歷史變成了死記硬背,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的情況,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學工作者苦練「內功」,大膽創新,熟練掌握運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開辟歷史教學的新途徑(如活動課、討論課、多媒體課等形式)。一個很容易理解的事實是:播放一段《長征》電視劇的精彩片斷,肯定比你喋喋不休的講解更吸引人;讓學生親自動手,在Flash動畫中重走長征路,肯定比你在掛圖上指指戳戳更使人印象深刻;而採取分組的方式,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利用互聯網資源收集整理相關文字、圖像、視頻信息並集中交流,則肯定比我們的一紙教案更具實效!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歷史教師,我們萬不可故步自封,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豐富教學手段,才能迅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人文精神,千方百計尋找學習歷史的興趣點。
古都北京的深厚文化積淀,使紀連海能夠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琉璃廠的一磚一瓦,胡同里的名人野史,圓明園里的殘垣斷壁,故宮高牆里的重重宮門,隨手拿來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而探尋這裡麵包含的或喜或悲的陳年往事,則使學生們很容易就能夠尋找到學習歷史的興趣點。如果仍然是教師對著學生照本宣科羅列知識點,仍然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樣機械「記憶」歷史,想必再愛學習的孩子也會有疲勞和厭煩的時候。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知識獲得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強調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更新課堂教學方式:把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為主;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學生的被動、單一、封閉的學習為主動、多樣、開放的學習。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探索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當導游、繪畫、表演歷史情景劇、撰寫歷史小論文、動手進行歷史小製作、設計與現實相關的練習題、辯論賽、成語故事演講比賽等。把更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以期待他們把歷史學活,在學習過程中心情得到愉悅,個性得到張揚,激發學習興趣,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比如,在《紅軍長征》的課程設計中,我們就可以將學生分成六組,分別負責瑞金、遵義、赤水和大渡河、雪山、草地、會寧等地的導游任務,並寫出導游詞。每個組要找到相關圖片以及當年紅軍發生的故事,現在和紅軍有關的遺址或和紅軍有關的變化,同時還要製作與導游詞相配的各種電腦圖片。通過小組之間的競爭與碰撞,一定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回顧並理解這段歷史的興趣,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長征與長征精神。使學生在探究性歷史學習中既學習知識,提高能力,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從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新課程改革目標。
四、營造融洽的探究氛圍,鼓勵學生自由思凝。
探究氛圍是指探究式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情感情緒狀態,融洽的課堂氛圍是開展探究教學的重要條件,因為只有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里,學生才能進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創造。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開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視學生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創新求異,使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通過自身的主體探索和體驗來逐漸形成勇於探究、敢於實踐的個性品質和獨立探究的能力。
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以後,老師千萬不要馬上向學生奉送所謂的真理,教師不僅要答疑解難,而且要引導、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積極生動地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自由馳騁在探究學習的廣闊時空之中。如上述對戊戌變法一些問題的質疑,由於教師營造了和諧寬松的探究氛圍,學生在討論中靈感飛現,新意迭出。有學生認真思考後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認為戊戌變法既不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也不是失敗了的資產階級革命,而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運動,性質類似於早期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運動,主觀上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還有的學生認為戊戌變法實際上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是帝黨和後黨之爭,維新派只是帝黨向後黨爭權奪利的工具而已。當然,這些看法不一定科學,但這種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品質確實難能可貴。由此可見,學生是一個蘊藏著巨大潛能的教學資源寶庫,只要我們充分相信學生,高度尊重學生,放手解放學生,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據報載,最近結束的一項有關中華歷史文明的調查顯示了中國青少年歷史知識的嚴重匱乏。一張滿分為100分的初中水平歷史問卷,被試者的平均得分僅為27.69分,只有1.5%的人取得了及格的成績。如此成績,令人大跌眼鏡,讓我們歷史教學工作者汗顏。青少年歷史知識欠缺並非「不想學」或「認為歷史知識不重要」,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被試者對中國歷史有較高興趣,九成以上的人認為了解中華文明史極為重要,只是我們的歷史教學和考試方法把歷史變成了死記硬背,某種程度上是我們把「活」的歷史教「死」了。我們只有下大功夫研究並大膽探索實踐,才能讓中學歷史這潭死水活起來。

㈡ 如何使歷史課堂成為生動有趣的「互動」課堂

由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特殊原因,自從建國以來在我國的教育體系和人們的觀念當中「重理輕文」一直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重理輕文」的現象更為普遍,歷史學科總擺脫不了「二流學科」的尷尬境遇。人們習慣上把「過去的故事」當成歷史。由此造成一些人所謂的「歷史無用論」,即便是學習歷史的學生也往往認為歷史課沒有意思,感到無聊。應該承認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當然更增加了史學工作者的難度。筆者認為讓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提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廣大歷史工作者尤其是歷史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注意文史結合的形式

歷史教育的先賢和前輩們總強調文史結合。現存的史料有相當的部分是由文字記載的,學習歷史必須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反過來說,在中華文明浩瀚如煙的文學中間也蘊含了許許多多的歷史知識。而我們的學生在經歷了從小學到初中學習過程,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史料來加以運用。如在學習春秋五霸時,便可設計用《崤之戰》來導入新課。學生發現所講的內容是自己所了解的並且還有一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尚不了解的,就能立刻投入到課堂中。枯燥的講述變成了更為有趣的討論。再比如學生由於時代的變遷對於歷史人物缺乏應有的尊重,這是作為一個歷史老師往往比較慨嘆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於學生缺乏對於偉人必要的了解。基於此在學習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時候,我就有意識的將魯迅等偉人的一些精闢論述列於課堂之上。學生由於語文課的關系對於這些論述都相當的熟悉,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結合史實的分析,既讓他們學到了歷史知識又讓他們覺得歷史知識原來在其它學科上也是「有用」的,從而增強歷史學習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成績是學生非常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歷史教學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總結歷次考試的得失,我發現應用其語文課的有關內容來分析試題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歷史考試中的某些題和語文考試的閱讀題有許多的相通之處,可以彼此借鑒。只要稍加點撥,學生在思考對比之後,往往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二、聯系歷史電影或小說的形式

歷史是過去的客觀存在,具有不可復制的特點。因此上很多的歷史事件單單靠一張嘴是很難讓學生明白其前因後果的。尤其是遇到時事激盪的時代,往往風雲際會,在相同的時間各個國家、各位英雄相互影響,彼此交錯。而這時候往往是學生最為感到困難的時候。由難而惑,惑而無趣,正是歷史課堂難以吸引學生的原因。藉助較為符合史實的電影和電視劇就可以把困難的事情變得簡單而有趣。
一部《愛國者》可以把《北美獨立戰爭》各個相關知識點諸如奴隸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獨立中的作用、啟蒙思想與美國獨立、民兵與游擊戰等演繹明白,又立體感受到了英美法之間的彼此影響。一部《茜茜公主》把分散在教材各處的德國統一、義大利統一、兩次工業革命的史實融合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中,溫故而知新。同時再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分析尋找電影中所存在的與歷史教材和知識體系相矛盾的細節,更進一步的加深了歷史知識,在趣味中鞏固所學。
小說是學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類書籍。學生不但喜歡看而且有些學生還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有些人喜歡把其與歷史學習對立起來,我倒覺得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來就具有極高的史學造詣,其各部作品中在這些方面也表現的十分明顯,藉助學生的興趣,歷史課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討論中深化所學知識。
與之類似的還有評書等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運用,完全可以成為讓歷史課堂有趣起來的得力工具。

三、注意歷史課與政治、地理等相關學科的聯系

歷史是時間與空間的結合。學生感覺歷史課無聊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往往覺得歷史事件是很空洞的,不知道這些歷史事件在何時何地發生。當然這種情況是由於學生的常識、當前的教育體制等等多種因素所造成的,並非歷史課一科在短時間內所能扭轉的。我覺得有重點的結合政治、地理等相關學科是必要的,同時這也可以讓自己的課堂有趣起來。
我在課堂中發現學生往往覺得自己的各科教師互不往來。如果歷史老師在課堂上引用了另外一科的相關知識,他們馬上就會興趣倍增並且刨根問底。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不會以「請另外咨詢××老師」作為搪塞,而是就勢引入相關領域並結合適合的歷史事件加以分析。比如在《馬克思主義的產生》這一課的學習當中,我就把哲學上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用來解釋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有關問題,事實證明收到較好的成效。利用多媒體手段結合地圖來學習歷史更是深受學生的歡迎。
在歷史課堂中也可適當運用其他學科的有關術語,降低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難度。如租界、租借地、勢力范圍的關系就可引入數學中「子集」的含義。另外,我覺得政治中的價值規律、通貨膨脹,尤其是哲學常識和政治學常識更是歷史學習的必需材料。這樣既增加了學科之間的滲透,也能改變「歷史無用論」、「歷史與現實無聯系,與其他學科無聯系」的錯誤傾向。

四、採用各種方法來幫助學生准確記憶歷史史實

歷史課所以讓學生感到困難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歷史史實的記憶問題。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際,太多的歷史史實需要記憶。有意識的採用多種方法來幫助學生記憶就成為活躍課堂的必要措施。
可以採用自編口訣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准確記憶。如《天津條約》開放的十處通商口岸,學生很難記住名稱和位置,教師可用「天約(《天津條約》)開放十口岸,南(京)鎮(江)漢口加九江,沿海營(口)煙(台)加上汕(頭),島上還有瓊(州)、台(灣)、淡(水)。」這樣就達到了兩全其美的效果。
聯想記憶法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歷史教材中有些知識點彼此間缺乏必要的聯系,學生識記起來比較困難。比如教材中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巴黎公社革命的歷史意義等,我就建議找出其中的關鍵詞,並把這幾個關鍵詞聯想成一個短小精悍的故事或笑話,有效地加強了記憶。
總之,讓歷史課堂不再是枯燥的說教,不再是歷史教材的朗讀和簡單重復,不再是一部死記硬背的單調工作,是我們作為史學工作者的責任。要讓歷史課堂變得有趣起來,改變世人對歷史極其庸俗的偏見,使廣大中學生知史、懂史、樂史、學史,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㈢ 如何使歷史課堂活起來

什麼樣的課才能稱之為一節好課呢?德國教育家海克爾得出的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國崔允�教授將「好課」標准歸納為「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

。「好課」不是一個規范性的概念,而是一個開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評價主體與客體、不同的理論基礎與價值取向,都會形成不同的標准。就歷史教學而言,不同教學內容、不同課堂類型的課,其標准也有所不同,教師對新課程理念、標准下的「好課」的看法也應是多種多樣的。正是由於這種開放性、多元性,為廣大教師創造性教學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
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如何更好的挖掘學生在各衡困方面的能力,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人才,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的改革中不斷探索。為此,在我的課堂上開始使用了合作探究教學法。合作探究式教學使學生在與教師、同學的良好互動中愉快地掌握知識,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提高自己的價值觀,真正實現學習的三維目標。在合作教學的課堂中,真正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教師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一、問題的設計要恰到好處
問題的設計是課堂的核心,只有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的討論才有成效。那麼在設計問題時應注意什麼呢?
1、設計的問題應有可討論性
在《科技革命》一課中,教師提出讓同學們完成一個表格。
對於這種問題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若拿來討論解決,那合作就會流於形式沒有實效。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一般是教材上沒有明確答案,需要總結、概括或分析的。如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時,組織學生討論:有人認為,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發生。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說明理由。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學生需要將教材上的知識分析一遍才能得出結論。
2、設計的問題應有可深化性
有些問題看起來簡單,但是經過討論,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如小組在討論辛亥革命究竟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等知識點時,結論只有幾句話,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掌握了很多。
3、設計問題要有興趣性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標下的教材具有「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特點。我經常講課前,換一個視角,讓學生身臨其中,感悟歷史。從每一節課的一點入手,也就是說最能打動學隱攔睜生情趣的一點,即找准切入點,而不拘泥於形式。學習二戰初期德國對外侵略過程,向學生提出,你想當一次希特勒嗎?你作為當前聯合國秘書長的話,對全世界人民做怎樣的承諾?如講述「美國的擴張及美國內戰」時,我准備了一幅美國國旗簡圖,突出圖中十三條紅、白相間的杠和50個星,讓學生觀察的同時並思考相關問題,進而把學生帶入課堂。導語的巧妙設計及構想,既有助於課堂教學,同時也是課堂創新的一種體現。實踐證明,適度、巧妙、新穎、多樣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進入角色,主動地學習。從而把學生感興趣的思維帶入課堂之中。
4、設計問題不宜過多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有一個難題,就是時間不夠。學生要灶歲看書、思考之後才能開始討論,要想討論深入必須有充足的時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慾望,這樣下來時間總是不夠。因此,一定要控制問題的數量。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課問題很多,僅在戰爭事件這個知識點上即有以下問題:(1)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會爆發?(2)二戰爆發、擴大、進一步擴大的標志?(3)你了解二戰轉折性戰役嗎?(4)二戰勝利的原因?⑤通過學習二戰對戰爭的認識?這么多問題若都讓學生去討論,這節課肯定是講不完,學生也會很疲憊。所以我們必須
選擇一下,第一個問題比較容易學生自己解決。第二和第四題與課本內容關系密切,可以深化,我們留在課堂討論。第三和第五題可作為課外討論題留在課後。
二、選擇的時機要恰到好處。
問題設計好也不一定就能上好這一節課,什麼時候把問題提出來也是非常關鍵的。選擇討論的時機主要有以下方面:
(1)總體安排。合作教學不是隨意的組對合作,我們根據學生的性別、個性差異、學習情況和身高進行組合,6人一組,盡量做到性別比例均衡,個性特徵不沖突,知識互補,身高相仿。分好組後為了消除「自私」與「自卑」心理,營造團結協作、良性競爭的良好氛圍,要積極引導,科學幫教。初期使用一些獎勵手段�如發些學慣用品等�,激發學生的興趣,慢慢的形成一種習慣,每次討論有意識的記錄,控制時間,避免跑題等等。
(2)授課過程。首先,要在學生對本課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後再提出。提出過早,學生對於知識還是毫不知情,臨時翻書找知識點,這一過程有可能會分散注意力,要麼忘了需要討論的問題,要麼向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偏離。這樣不利於學生之間的合作,也不利於師生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三、形式多樣的課堂展示充分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
「在做中學」是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來的。美國華盛頓大學也有這樣一個條幅:「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在完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後,師生共同完成課堂展示,夯實基礎,活躍思維,鍛煉能力,給學生一個充分體驗的機會。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課堂展示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知識的展示,教師隨機在每小組中抽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教室四周都是黑板)默寫或聽寫基礎知識,以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學生對重點問題的展示,可由小組中的一個或幾個人把每組合作探究的結果進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講解知識的形式、課堂短劇的形式、手工製作的形式、辯論會的形式等等。例如我的學生在展示「經濟大危機」這一題目時,首先是小組全體成員表演了歷史短劇「通過美國看危機」,雖然他們的表演不很熟練,語言也略顯生硬,但是卻活躍了課堂,鍛煉了自己,同時也讓同學們更深刻地感受到羅斯福敢於改革、勇於創新的精神。在學生展示完以後,教師可以對共性的問題加以講解,因為這些問題可能是每組思考最多,卻未能解決的問題,所以老師的講解定會有事半功倍之效。因為學生的展示的知識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就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盤子中,這時的教師就應該是那個穿起珍珠的人,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並整理成板書。
四、拓展應用要科學實用
在新課改下,歷史課「不是為了學科而存在,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能夠把各種知識轉化成學生終身受益的一種能力,是每一位教育者最大的願望。這一環節,教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促進者。教者在講完九年級歷史上冊《「拿破崙帝國」》後,學生對拿破崙的功績和過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出示問題:「有人說拿破崙是一代梟雄,有人說秦始皇是暴君是強盜,對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學生的回答可能只局限於「好人」或「壞人」,或者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這時教師應促成學生形成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讓史實說話,用辯證的、歷史的方法來評價。」讓學生對拿破崙再進行一次評價,逐漸掌握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合作教學模式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了自我,增強了自信。這種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了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經過教者兩年多的探索和嘗試,已初見成效。
五、課堂教學要注重先學後教,以學為主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本課中的有關問題,對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教師只需一帶而過,而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則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達成共識。在討論中,我採用了分組的形式,每組有八位同學組成,其中選一位最棒的學生擔任組長,這樣在討論的過程中,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他們之間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相互幫助,共同認識,共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高漲,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教師邊參與學生的討論,邊巡迴指導,共同解決問題,把傳統的「先教後學,以教為主」,變為嘗試的「先學後教,以學為主」。

例:在講授「抗日戰爭的勝利「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1945年8月,美國該不該向日本投擲原子彈?並根據學生意願分為正反兩組進行辯論,最後師生共同分析並得出結論。這樣不但激發了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以上是我對合作教學法的一點粗淺認識,「教無定法」同樣適用於合作教學法,學生在合作的環境下進步得很快,他們的能力每天都有提高,所以我們可以進行不同的嘗試。我們可以不提問題,學生自學,自己提問,互相解答。還可以定期拿出一節課來讓學生合作備課,將講課、輔導、批改作業交給他們來負責等等。
李大釗說:「歷史是有生命的,活動的,進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所以我們的歷史課堂也不應是死板的,而應該是活動的,有生命的。相信在我們師生的共同合作下,我們的歷史課堂會更有實效性。

㈣ 怎樣才能使歷史學好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真要帶啟正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

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

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旁悄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蠢悔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㈤ 如何使歷史「說課」更生動

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兩種,一是興趣動機,二是責任動機。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十一二歲的初中生年齡尚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就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如此看來,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興脊冊趣動機占首要位置。所以歷史課上得是否生動有趣是這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那麼,如何才能使歷史課上得更生動有趣呢?作為七年級的歷史教師,我覺得在教學中可從以下三方面來激發學生興趣。一、教案中體現趣味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上課也一樣,無論多麼有經驗的教師,要上好課,課前都要認真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想歷史課上得生動有趣,在編寫教案時,一是要大量閱讀有關資料,篩選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如:講「明朝文化」時提到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和最大的一部叢書,為加深學生印象,在備課時,可搜集「解縉巧答皇帝問」的故事和「紀曉嵐巧諷和砷」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都非常有趣,學生聽起來很感興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本來很難記、也很枯燥的東西。二是要用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手法,即編順口溜、游戲活動等表現所講內容。例如:在講「宋太祖加強散基中央集權的措施」時,課文內容多,不好記憶,我就和學生一起編了順口溜:「杯酒釋兵權,解決節度使。文臣做知州,理財轉運使。中央設禁軍,強干而弱枝。」類似的,如講到「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我也和同學一起編了順口溜:「廢丞相,權力歸六部。置廠衛,鎮壓與監視。用八股,束縛讀書人。廢行省,地方設三司。」這樣課文重點內容通過編順口溜很輕松的記住了。三是要精心設計板書。課文內容重點、關鍵一目瞭然,過目成誦。彩色粉筆標明重點引人注目,強化記憶。所有這些,都要在備課時認真准備、設計好,上課時才能做到揮灑自如,順手拈來。二、教法中貫穿趣味孔子說過:「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要讓學生保持「樂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須改革創新,靈活有樂趣。1、講故事、師生議論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如講「東漢邊疆各族」這一節課時,可先講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又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可讓學生來講一些有關三國的故事,因同學們對三國的故事聽得比較多,有的同學甚至還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所以講得有聲有色,滔滔不絕,而後,教師用談話法講述本課。講完課文後引導學生討論「三國鼎立局面最終是怎樣結束的,為什麼會結束的」。通過這樣的學習、討論,學生對本課了解得非常深刻,記憶得非常牢固。2、用編兒歌、順口溜、做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講「杯酒釋兵權」這一內容時,老師先解釋「杯酒釋兵權」中「釋」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後讓學生看課文、回答:這是哪位大臣給宋太祖趙匡胤提出的建議?學生回答後,教師讓幾位同學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他幾位扮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將,把課文中小字部分的內容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游戲,此時,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樣就把本課的「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這個重點內容抓住了,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通過師生編順口溜的方法把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編為:「杯酒釋兵權,解決節度使。文臣做知州,……(前面提到,略)」那麼整節課學生學得既有興趣,又學得輕松愉快。三、學法中充滿趣味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我認為教師指導學生的學法是非常重要的,教書的目的主要是教會學生學習。在講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好歷史的方法。例如:教會學生如何編順口溜;教會學生如何將枯燥的歷史時間、歷史人名、歷史事件變成生動有趣的內容;教會學生如何將繁雜的內容精簡成簡要的內容來記憶;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歷史問題等等。這樣,學生學起歷史來,就再也不會成為一種負擔,而是成為一種內心的需要,上歷史課成為了一種享受。以上三方面,趣味教案是前提,趣味教法沖野謹是手段,趣味學法是目的。總之,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樂教樂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㈥ 如何使歷史課堂成為生動有趣的「互動」課堂

1、注意文史結合的形式
2、聯系歷史電影或小說的形式
3、注意歷史課與政治、地理等相關學科的聯系
4、採用各種方法來幫助學生准確記憶歷史史實
用101教育PPT,軟體里的課堂互動工具,能夠幫助老師迅速調動課堂氣氛,讓歷史課堂不再枯燥

㈦ 如何使歷史課開頭具有趣味性

美國著名的教芹戚育家布魯納說嫌兆陵:「學習的最好 *** ,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分利用歷史史事,抓住其趣味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優良的教育環境,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歷史課開頭是創設優良課堂教學環境的前奏。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課堂開頭設計得好,富有懸念,有趣味,就意味著本節課成功。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就歷史課開頭如何增添趣味性,簡列幾例。

1設置懸念,增添趣味設置懸念,創設矛盾,誘發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新知識的強烈願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

例講《偉大的開端》一課,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同學們,2007年召開了中國 *** 的 *** ,參加大會多少人?代表全國多少位黨員?」學生回答後老師接著問:「黨的第一大是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召開的?參加大會多少人?代表全國多少位黨員?」這一問,學生興趣來了,馬上議論起來。

老師說猜埋:「你們意見不統一,請打開課本,我們今天學習後你就明白了。」又如《全面內戰的爆發》一課,課堂開頭是這樣設計的。

㈧ 如何使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高中 韓丹
國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應有利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歷史課堂呈現「動」與「活」的情景,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如何讓學生們「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呢?我認為應該有以下幾點:
一、情境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提高歷史課教學質量,老師首先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教師設計的導語要簡潔明快、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在學習《英國的制度創新》時,我給學生們講述了關於香港回歸鄧小平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多輪談判的故事後,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鄧小平不和英國的女王進行談判呢?」。這樣情境的設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心理,有利於教學任務的有效實施。
二、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構建
歷史本身看不見,摸不著。因此,我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以及生生合作探究的過程,著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例如在講解《北美大陸的新體制》一課時,教材對華盛頓的介紹很少,我在課堂中進行了知識的拓展。講解後,我出了一道探究性的作業,寫一篇《你眼中的華盛頓》的小論文。各組學生通過不斷地查找資料,從多角度地作了分析。我看了每組學生的作業後,很受感動。學生們在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了辯證地看待歷史的方法。
歷史教材注重以客觀、平實的語言,敘述重大歷史事件,介紹歷史人物,盡量不帶感情色彩,對高中學生而言,由於沒有親身體驗,時空差距過大,就顯得枯燥無味。所以教師在以「教材式」的語言,板著面孔教學,課堂效果可想而知了。要想使課堂生動起來,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先生動起來:1、變「教材式」的語言為講故事式的語言,教師可以適當渲染氣氛,合理展開聯想,使歷史人物鮮活起來。歷史事件讓學生歷歷在目。2、適當拓展,補充細節,積極開展教師自身資源。在歷史教材的簡潔的語言表象下,蘊涵著多少明爭暗鬥,多少血雨腥風,多少感人肺腑的事跡……要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細節,積極開發自身資源,把全面、詳實的史實繪聲繪色的展示給學生。
用優美、生動、形象、鮮明准確的語言講述歷史人物和現象,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強學生對歷史理解和記憶。如學習《文成公主入藏》時,我讓學生朗讀了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時是唐與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離開長安時,唐太宗特地為她鑄造了兩面黃金寶鏡——日月鏡。寶鏡能照見中原河山,讓她思鄉時使用。文成公主途徑這里,舉目四望,草原空曠、杳無人跡;拿出寶鏡東望,長安城繁花似錦,不禁潸然淚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鏡。這一劇情既尊重了歷史,又融入了豐富合理的想像,讓一位留念故土,卻又能識大體顧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
四、開展歷史活動
要想課堂生動起來,關鍵還在於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師講,學生聽;或教師問,學生答。這樣的形式,學生參與程度低,學習興趣很難提高。可以提倡開展表演歷史短劇,講歷史小故事活動,讓學生參與起來——參與教學設計,參與歷史情景的再現,可以收到一舉多的功效。
五、把三維目標的落實,變得趣味化
在歷史教學中,如果把三維目標做到量化和細化的同時,注重趣味化,使學生興趣盎然的學好、學會知識,培養了能力,提高了思想水平。比如:在教授世界史下冊:關於蘇聯成立的知識,最早加入蘇聯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外高加索聯邦,可以引導學生編成諧音順口溜:白鵝(俄)的外面有黑(烏克蘭)鵝。又如:講到南昌起義一節,指揮南昌起義的領導人有:周恩來、朱德、賀龍等人,可以編為煮(朱德)粥(周恩來)喝(賀龍)。通過這樣的趣味化,會收到顯著的效果,使課堂生動起來。
總之,使歷史課堂生動起來的方法很多。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關鍵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才能舉重若輕,使課堂充滿笑聲。

㈨ 如何使歷史課堂教學更高效

如果教師照本宣科的話,課堂就「好像炒菜忘了放鹽,無滋無味」.其實,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敘述是最靈動的部分,學生們喜歡歷史課最淺顯的一個理由:就是教師講得好.1. 構建合理的歷史敘述框架2.歷史知識要科學、准確3.歷史課主題一定要鮮明4.歷史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5.歷史講述要有思想老師首先是「講師」,是「教書先生」,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一個能夠把知識講清楚的老師,不一定是好教師,但連知識都說不清的教師,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師.總之,教師的講要服務於學生的學,以學生學習的需要來決定教師講什麼、講多少、何時講和怎麼講. 打造課堂精彩的歷史講授讓歷史課堂靈動起來課堂是師生生命力煥發的場所,是師生自由對話的舞台,是師生氣象萬千、充滿生機的生命活動得以進行的廣闊天地,是師生浮想聯翩、精神煥發、創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如果教師照本宣科的話,課堂就「好像炒菜忘了放鹽,無滋無味」.其實,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敘述是最靈動的部分,學生們喜歡歷史課最淺顯的一個理由:就是教師講得好. 講授是教師運用說明、分析、歸納(概括)、論證、闡釋等手段講授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的最重要的體現形式之一.在任何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的講解都是必不可少的.難怪人們會常說:某某老師的課講得好,某某老師的課講得一塌糊塗.由此可見講授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教師的講授,提供給學生通過聽來獲取信息、進行學習的機會.它可以幫助學生釋疑,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動作圖式從而促進學生技能的形成,可以促進學生發現學習材料的內在邏輯聯系從而加深理解.新課程主張要以學生為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許多教師有一種誤教師不能夠在課上多講,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被動.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相當可怕的,長此以往的話,不僅不能使歷史課堂變活,可能還會毀了歷史教學.在歷史課上,教師不但要講,而且不能少講.關鍵是怎麼講?才能讓歷史課堂靈動起來.從歷史課的性質上來講,歷史課的學習與中學里其他一些課程有所不同,既不像語文、數學課那樣以應用為主,也不像音樂、體育課那樣以操演為主,歷史課是一種典型的知識性課程.因此,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常規形態,講授歷史知識是完成歷史課任務的主要方式.由於歷史知識所反映的內容是過去的人類活動,不可能通過實驗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進行直接的觀察,大多是以間接的方式進行傳遞的.人們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聽(聽他人講述歷史)、讀(閱讀有關歷史的書刊)、看(考察歷史的遺跡)等,而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也不外如此,其中,聽課又是獲取歷史知識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歷史教師放棄講授歷史,就可能阻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系統學習.1.構建合理的歷史敘述框架影響教學效果最為直接的因素是教師敘述的框架.框架合理,聽者的思路就明確,對知識的接受度就高,互動的情緒就濃.書本的知識框架很容易左右教師的思維,教師往往陷入「照本宣科」的套路上去,而這樣的方法通常激不起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想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最好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構建課堂敘述結構.例如,必修三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課,關於文藝復興一目,教材從背景、核心、表現、擴展、意義等幾個角度對文藝復興進行了敘述.如果教師完全按照課本的結構去講述的話,課堂肯定索然無味.而海南中學解愛群老師的設計就很有特色.文藝復興:(1)找尋曾經的輝煌(2)千年沉淪與喚醒(3)誰在呼喚?——解讀文藝復興背後的歷史(4)文藝復興與文明進程(5)文藝復興與我們.僅從題目的名稱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這樣的建構,這樣的敘述,這樣的課堂,效果一定不錯.2.歷史知識要科學、准確歷史雖然是過去的東西,任何人都不可能重現.但也不是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可以任意發揮、篡改,我們要最大程度上還原歷史的真實.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去准確、科學地傳授.當然,要想准確地傳授並不難辦,照本宣科就能做到.關鍵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喪失了歷史知識的無限興趣,喪失了教學過程靈活的方法,喪失了歷史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是我們所不提倡和鼓勵的.我們提倡和鼓勵的是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有創新意識的課堂,師生互動式的課堂.教師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需要認真的鑽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豐富的內涵和聯系,整理出一個系統的知識傳授網路,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法,然後轉化成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有的老師喜歡在課堂上雲天霧地,化正史為演義,不注意知識傳授的科學性,甚至出現一些錯誤的知識或者錯誤的理解,這樣的課堂越是吸引學生就越可能使學生走進誤.那麼,怎麼才能做到科學准確呢?筆者認為要本著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嚴謹治學,通過對教材認真的鑽研和正確的理解,以准確生動的語言和靈活務實的教法,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就行了.例如,某教師在講歷史必修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中的「洋務運動」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題:「有人依據洋務動中李鴻章的卓越表現,認為李鴻章是一個改革開放者,而不是賣國賊,你能說明理由嗎?」開始,我以為教師設計此問是為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區分「改革開放者」與「賣國賊」兩個不同概念,形成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但從教師的解說來看,他是一個激進主義「開放者」,是贊同這一觀點的.這也讓我想起了以前,在聽其他教師講授有關「洋務運動」內容時,所發現的類似問題.說心裡話,關於李鴻章是否為賣國賊,不同的人由於所站的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大相徑庭.這一問題可以在史學界展開學術討論,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肯定李鴻章不是賣國賊則是錯誤的.這種歷史創新教育的出現,既是我們歷史教師功力不足和思想浮燥的表現,也是當今社會人們理想信仰淡薄和國家民族觀念缺失的折射.歷史教育是一門修身養性之學.歷史課必須強調科學性,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這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歷史教育的使命,直接關繫到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3.歷史課主題一定要鮮明歷史新課程採用的是專題史教學方式,這種專題史教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主題鮮明.例如,必修一的主題是政治活動;必修二的主題則是經濟活動;必修三的主題則側重的是思想文化.同樣的內容,主題不同,側重點就不同,呈現的內容也就不同.例如,歐盟的問題,必修一政治專題突出的是歐洲作為新興政治力量的崛起,而必修二經濟專題則強調歐洲為了增強經濟競爭力而進行的聯合,強調作為經濟區域化的典型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因此教師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注意歷史課的主題,否則,即使你講的再生動,離題萬里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例如,有一個老師在講必修三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一課的「維新變法」一目時,他設計的子標題是:維新變法的背景;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維新變法的失敗及其原因;維新變法的意義.我們先不說他的講述有無情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就單從他的設計上就沒有突出主題.必修三的主題是思想,這節課的主題是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不是戊戌變法這一政治活動在中國近代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這樣的課堂效果可想而知.4.歷史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教學語言是一種藝術,教師語言表達的水平制約著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所以,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同人心交流的藝術,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下),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頁.)所謂歷史教學語言,就是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播歷史知識從而影響學生發展的語言.它同時要滿足歷史學、教育學和語言學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呆板抽象的的授課語言,不僅不容易為學生理解,而且會沖淡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教學效果.那麼,怎樣才能使語言生動形象呢?筆者認為教師注意以下幾點就可以了.①教學語言要口語化,要把書面語言轉化為口語.口語化意味著通俗.②教學語言要幽默.馬克思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勞和痛楚.」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師為人師表的人格優勢和語言藝術嫁接的產物,有利於營造溫馨、愉悅的教學氛圍.③要適當穿插典故.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時穿插古今中外人物典故,以發揮形象思維的力量.④要使用多種方法.講解敘述應盡量使用各種方法讓語言形象化,描物狀人,有聲有色.可以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在這一點上北師大附中的紀連海老師做得非常好.那麼,紀老師為什麼能如此讓學生喜歡他的課呢?他常說,他把中學歷史教師當作一項事業,而不是一個職業.他熱愛這項事業,他喜歡給學生上課,學生也喜歡上他的課.他的歷史課不僅吸引了電視機前的諸多觀眾,也讓他的學生覺得上歷史課是種快樂的享受!在他的課上,他會通過講述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使每一個歷史人物都豐滿起來,不管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在教學中,紀連海還有一個已經不是秘密的秘密,他在教學方法上積極地借鑒評書的語言、相聲的包袱來提升課堂的吸引力.紀老師每節課都會用到評書的語言.評書的語言講究的是什麼呢?是貫口.就是不停地說.一環扣一環,緊緊相扣,說得特別快.這樣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給學生大量的知識、大量的分析.那麼相聲是什麼呢?相聲強調的是伏筆和包袱.」即講到精彩處戛然而止,吊足學生胃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好的講解,嚴謹而不乏風趣,莊重而不乏詼諧,讓人如坐春風,如飲甘露,讓人感受到「語言之妙,妙不可言」.教師的講解不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定要表達完整、入心入耳;不必字字珠璣、語驚四座,但一定要凝練准確、經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實事求是之心,而無嘩眾取寵之意」.5.歷史講述要有思想歷史,過去的事,不是為了讓後人慨嘆流淚或者沾沾自喜,而應該讓後人明白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責任必須承擔.人們常說:「歷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們講述歷史時並不懂得帶著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腦去審視、去思考、去詮釋,那麼.我們和學生永遠無法達到「明智」的境界.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從歷史之中「學會思想」,生成智慧,從而形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是歷史課堂的靈魂,因此,教師在講述歷史時要有獨到的思想,能給人以啟發. 例如,海南中學的解愛群老師的「文藝復興」一課,現摘錄一段該課的實錄.「『文藝復興與我們』.『人文主義』是被說濫的詞語.書本早就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文主義』;在中國,直到最近國家才提倡所謂的『以人為本』.600多年前在義大利覺醒的意識,600年後剛剛成為中國的一句時髦口號.……面對另一種現實,我們應該如何尊重和保護歷史.……瞧瞧羅馬、威尼斯、佛羅倫薩,教堂每天當當地敲鍾,羅馬時期的雕刻站在羅馬地鐵的出口.尋常人家的迴廊或巷口,古老雕飾比比皆是,幾百上千年的小井還在街邊好好地蹲著呢……我們毀掉了多少文化藝術.北京作為古城已經給毀掉了,太多的中國古城被毀掉了.……」該課的價值追求就定位在了「歷史教育」——高度的思想性上.使學生在聽後自然而然的會反思自己的國家、社會、個人對待歷史的行為,同時也會逐漸的形成歷史的意識和責任.而這正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和魅力.老師首先是「講師」,是「教書先生」,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一個能夠把知識講清楚的老師,不一定是好教師,但連知識都說不清的教師,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師.

閱讀全文

與如何使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