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談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第一,人民群眾是物質生活的創造者。整個社會所需的衣食、生產用品都是由人民群眾所提供的。
第二,人民群眾也是精神生活的創造者。在浩浩湯湯的歷史進程中,人民群眾的偉大智慧和源源不絕的創新思維為社會提供了用之不絕的精神財富。
第三,人民群眾還是社會變革中的中堅力量,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人類歷經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或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演變過程,每一次變革都是廣大的人民群眾進行的革命斗爭。
正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者,推動了社會進步,因此人民群眾才在社會變革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自然人民群眾也就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積極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Ⅱ 歷史的創造者是誰
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恩格斯曾經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嘩宏著的群眾」。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中含富的創亂培冊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Ⅲ 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從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觀點出發,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歷史從根本上說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歷史。
首先,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主體是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的勞動群眾,創造了人們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和從事政治、科學、文化藝術燈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前提。
其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精神財富,首先通過生產實踐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和設施體現出來,沒有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和物質設施,任何科學、文化、藝術等精神活動或精神生產都無法進行,同時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精神產品 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一切科學理論,一切有價值的文學藝術,都來源於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
最後,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並改造著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替最終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但它又不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發地實現和完成,必然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同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是一致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改進生產關系,人民群眾的人心向背體現了社會發展的趨勢。
Ⅳ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英雄還是人民群眾
分析:兩個不是同一概念 這里屬於偷換概念,首先,前者的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概念 屬於歷史范疇 它的內涵是:一切促進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人民.
後者的群眾是一個社會概念,不屬於歷史范疇,就好像我們平常說的老百姓一個意思的.前者的對立面是敵人,後者的對立面可以是官員、公務員、貴族,等等.
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1)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具體地說:(一)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承
擔者.他們生產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創造社會的一切物質財富,
並為政治、科學、文化等其他社會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因此,停止了
生產,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要滅亡.必須充分估計創造物質財富的人
民群眾對社會發展所起的決定作用.(二)人民群眾在精神財富創造中具
有重要的作用.在階級社會里,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分離,剝削階級壟
斷了科學文化,勞動人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他們的聰明才智受到很
大的壓抑.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出身於剝削階級、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
子往往成為精神財富的直接創造者.但他們的發明創造,歸根到底要以人
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為基礎.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科學
文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不僅如此,人類歷史上有許多科學發明、藝術創
作是勞動人民親自製作和創造的,在勞動人民中產生了許多發明家、科學
家、文學藝術家,直接為人類創造了重要的精神財富.(三)人民群眾是變
革社會的決定力量.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通過被剝削、被壓迫階級反
對反動的統治階級的革命斗爭來實現.奴隸階級、農民階級和無產階級盡
管在革命斗爭中有過挫折和失敗,但它們始終是各自時代社會變革的決
定力量.在新興的剝削階級領導的革命斗爭中,革命的主力軍仍是勞動者
階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17世紀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
階級的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爭得的,而是平民大眾,即工人和
農民為它爭得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25頁)
(2)正因為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所以,沒有人民群眾就不會有歷史的發展和進步,沒有人類社會,所以可以說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英雄.
(3)但是,不能因此說我也是英雄.我是一名群眾,是相對於社會中的其他社會角色而言的,屬於社會學概念,不屬於歷史范疇,前後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雖然我是屬於人民群眾的一分子,在歷史范疇來說,也參與了創造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變革社會的過程,但是,把個人當做英雄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群眾觀的,只有團結聯合一切平民大眾的力量,才是英雄的力量.這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
Ⅳ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創造者是誰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第二,人民群眾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歷史觀定義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
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
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Ⅵ 人民群眾為什麼是歷史的創造者呢
原因: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從質上說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主體是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的勞動群眾,創造了人們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和從事政治、科學、文化藝術燈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前提。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在唯物史觀看來,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是,群眾的創造活動也不是隨心所欲的。人民群眾創造自己的歷史,總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下,在既定的現實關系的基礎上,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進行的。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群眾創造歷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指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
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勞動者,始終是人民群眾的主體。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國家或統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創造者原理。
Ⅶ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經典的誤解(一)我們一直以來接受著這樣的「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這句話寫在我們中學的政治課本里和大學的公共課教材中。
一開始我對此深信不疑,直到後來接受了另外一些教育,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我陷入了困惑。
何謂人民?教科書和老師都告訴我們:「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
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
」但這個概念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比如,「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在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前是否屬於人民?如果是一種錯誤的剝奪,他算不算人民的一員?「與人民為敵的人」如何界定?這個概念是不是適合古代社會?如果不適合,古代社會又是如何定義人民?如果適合,皇帝算不算人民?他不是最大的剝削者嗎?他是不是敵對分子?好皇帝和壞皇帝的區別在哪裡?不管怎麼界定,總會有人不是歷史的創造者。
看來老師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於是我們求助於專家。
有一個專家的定義比較中肯。
他認為:人民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其內涵和范圍可大可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問題面前,人民的范疇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值,或者可以這樣界定人民:人民是占據國民主體的力量,這只力量反映了該國的主流民意,凡是為主流民意出頭的政治力量就擁有了人民的支持,所以人民是倡導或者順應主流民意的團體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該團體的賣鍵「人民」。
他的意思是說,不同時間不同團體都有自己的「人民」。
而且人民並不一定都代表進步和正義,只是反映主流民意。
這樣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歷史只是一部分人創造的。
而且,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卻又站在主流民意對立面(或稱敵對分子)的人物,卻沒有創造歷史。
看來這不是個好結論。
但問題出在哪裡?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閱讀《黎澍文集》,才豁然開朗。
黎澍早在1984年就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兩種提法提出公開批評。
他在《歷史研究》上發表的《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中說:蘆清「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生產是創造歷史的前提,也是人們第一個歷史活動,並有它自身的歷史。
……實際上,創造歷史的前提即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經濟條件,好比是舞台,沒有舞台唱不成戲。
舞台提供演出的物質條件,戲的內容必然要受到舞台的制約,只能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演出,如在奴隸社會的舞台上登場演出的角色,只能是和奴隸社會有關的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
但舞台不能決定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戲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就認為只有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
黎澍的文章給不讀原著的那些歷史學家當頭一棒。
他們打著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大旗,紛紛撰文質問黎中嘩巧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辯護。
為了回應反對者的質問,他在1986年又發表了《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在邏輯推理上的錯誤:「我認為可以作出一個判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完全錯誤,不僅有轉述中產生的錯誤,而且最初提出這個命題的邏輯推理也是錯誤的,不值得苦心加以維護。
」黎澍進而指出,這兩個命題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提法,而分別是蘇聯學者普"尤金和我國歷史學家範文瀾提出的,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經典提法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我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這個經典提法是不易誤解的。
Ⅷ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創造者是誰
歷史唯虧悶態物主義認為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強調英雄來自於人民、來自於實踐。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銷源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罩攜弈的結果。」
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Ⅸ 歷史到底是誰創造的:人民還是英雄
創造歷史的是人民,英雄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究竟是誰創造的?是人民群眾還是少數英雄人物,這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根本對立的焦點.唯心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基本前提出發,認為歷史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創造的,否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其主要形式是唯意志論和宿命論.唯意志論認為少數英雄豪傑、帝王將相的意志可以決定歷史的進程;宿命論則認為社會歷史發展是某種神秘的力量,如上帝、天命、神、絕對精神等,而英雄人物則是天命的執行者、體現著,人民群眾只能俯首聽從這些神
秘精神力量的支配和英雄人物的擺布.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社會的發展史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活動的歷史,從而科學的解決了誰是歷史創造者的問題.
人民群眾是一個廣泛的社會歷史范疇,是質和量的統一.從量的規定性看,人民群眾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從質的規定性看,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促進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包括一切促進社會進步的階級或社會力量.人民群眾作為歷史范疇是隨著歷史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然而無論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和參與社會生產活動的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之所以是歷史的創造者,從根本上講,就在於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人
類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吃、穿、住、用等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人們若不首先獲得這些物質生活資料,就根本談不上從事政治、科學和藝術等其他社會活動,而這
一切,都是勞動群眾創造的.同時,勞動群眾在生產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推動了生產方式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這里所講的勞動群眾,
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兩個部分.沒有體力勞動者積累的生產經驗,腦力勞動者的活動就失去了基礎;而沒有腦力勞動者的總結和概括,生產經驗往往不能形成新的科學技術,不能出現新的發明創造.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根源並依賴於勞動群眾生產經驗.古代的科學知識是直接總結勞動群眾的生產經驗的結果.同時,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蘊含著文學藝術的豐富資料,許多世界名著,如《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浮士
德》等等,都是在民間口頭文學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修琢提煉而成的.作為精神生產重要工具的語言,也是人民群眾創造的,豐富生動而又浩瀚無邊的語言海洋存在
於人民群眾的社會活動之中.人民群眾不僅為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精神生產創造了物質前提,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而且還對這些原料做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
接創造出精神財富的珍品.
第三,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不僅以勞動培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以革命時期的歷史主動性推動了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的飛躍.在階級社會的歷史上,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社會制度的新舊更替,都是通過階級斗爭、人民群眾的革命來實現的.人民群眾是社會革命的主體,一切真正的革命運動,實質上都是人民群眾自己起來摧毀那些腐朽的社會制度的斗爭.奴隸們的英勇斗爭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上台創造了有利條件;農民戰爭為資本主義的興起鋪平了道路;無產階級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革命時期,人民群眾是以新社會秩序創造者的身份出現的.
縱觀歷史的長河,人民群眾的人心向背是社會發展中始終起作用的因素.人心之所向,體現著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代表著每一歷史時代的時代精神,預示著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得人心者昌,逆人心者亡」,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又是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所謂歷史條件就是指人民群眾在進行歷史創造活動時所遇到的一切現存的社會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精神條件三大類.
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同時代的人們所遇到的生產力,對於他們創造歷史的作用具有決定性意義.不同的生產力狀況為人們的活動提供了不同的物質
基礎和手段,同時也使人們處於不同的生產關系體系中,從而制約著人們的歷史活動;即使在統一生產關系體系中,人們所處的經濟地位不同,其作用的發揮程度也
各不相同.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奴隸和農民固然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但他們都不是新生產方式的代表,他們的斗爭受到所處的經濟地位的制約,帶有階級的
歷史的局限性,他們進行革命斗爭的成果往往落到剝削階級手中,由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是新生產方式的代表,它擺脫了先前那些被剝削階級的局限性,不僅能推翻舊世界,而且能建設新世界,使自身和整個人類獲得真正解放.盡管如此,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無產階級創造歷史的活動仍然受經濟條件制約.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們仍然不能超越歷史制約性.
政治條件,主要是指國家的政治制度特別是國家制度.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國家總是通過各種途徑、運用一切手段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勞動人民在政治上處於無權地位,不能真正地參與管理國家的活動,相反總要受到統治階級的政治壓迫.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總要受到統治階級的政治壓迫,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只有在同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斗爭中,經過多次曲折和反復,承受巨大的流血和犧牲,才能實現.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成了社會的主
人,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當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於種種原因,也存在某些壓抑群眾積極性的現象,但這種現象通過政治體制的改革,能逐步得到克服.
精神條件,包括科學文化水平和道德面貌以及傳統、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其中,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程度,特別是人民群眾掌握科學文化的程度,不僅對於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有著巨大的影響,而且對於社會的思想道德、精神傳統、風俗習慣以及社會心理的破舊立新有著直接的影響,對於群眾政治覺悟的提高及其管理國家、社會的能力的增強也是一個重要條件.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科學文化對於人民群眾政治積極性的發揮,對於
人民群眾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都是極其重要的條件.當前,我們必須把科學和教育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大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同時要繼續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結合起來,這是改革開放,實現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綜上所述,以上三個條件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交錯,形成綜合的大背景制約著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如果這些條件與社會歷史進步趨勢相一致,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就獲得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就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實現.認識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社會制約性,對於高度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2. 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並不是否定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相反,對群眾作用的肯定本身,就內在的包含了對包括歷史人物在內的個人作用的肯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是由無數個個體的活動組成的,每個人都會在社會的發展中起到或大或小、或好或壞的作用.根據個人對社會作用的大小,可以區分為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普通個人是相對於歷史人物之外的一切個人,其作用雖然不如歷史人物的作用那麼大,但不可忽視.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條件下,普通個人素質好壞,又可能對歷史發展產生「超常性影響」.普通個人屬於人民群眾的范疇,他們主要通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表現自己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講,必須充分肯定普通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歷史人物是從普通個人中發展而來的,是指在社會發展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個人,即在歷史事件上打上明顯痕跡的個人.按其對歷史作用的性質,可以區分為傑出的歷史人物和反動的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是在社會發展中起過顯著作用的個人,他們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歷史人物往往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策劃者和指揮者,因而他們總要在歷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使之具有個別的外貌特徵.例如,東漢末年赤壁之戰基本上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赤壁之戰則深深的打上了周瑜、諸葛亮、魯肅、曹操等人的烙印.沒有這些人物,赤壁之戰就會是另外的樣子,甚至不可能發生.歷史人物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著深刻的影響,而且有時能起到決定的作用.
第二,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作為歷史任務的發起者,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其解決歷史任務的願望比別人強烈,因此他能首先將社會發展進程所造成的新的歷史任務指出來,並提出解決任務的可行方案.
第三,歷史人物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歷史人物能夠影響甚至決定歷史事件,加速或延緩歷史任務的解決,因為他們對於社會發展的具體進程始終起著一定的作用.
當然,這種作用無論多大,都不能決定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歷史人物能決定個別歷史事件早些發生或晚些發生,在事變結局上的成功或失敗,但是,所有這些,納入
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來看,不過是對社會發展速度和具體外貌的影響而已.
任何歷史人物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活動,而制約群眾活動的歷史條件,對於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同樣起著制約作用.任何英雄豪傑要想擺脫歷史條件的制約都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歷史人物都是特定的歷史條件的產物,其產生本身就體現著特定的歷史必然性.社會發展當然「包括一開始就站在運動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這樣一種『偶然情況'」.
可是,在偶然性的背後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歷史必然性.歷史任務成熟了,一定會有人發現並提出這個任務,滿足這個要求,這是必然的.誰來做這件事,恰巧是某個人而不是別人,這又是偶然的.但是,偶然之中有必然.如果沒有這個人,那時就會有另外的人來代替,並且這個代替者或遲或早總是會出現的.通常人們所講的時勢造英雄,正是這種必然性和偶然性統一的體現.
所謂時勢,是指一定時期內各種歷史條件的總和所造成的社會發展的具體態勢.時勢造英雄主要體現在時勢召喚英雄、時勢鍛煉英雄和時勢篩選英雄等幾個方面.
一定的時勢造就的英雄必然帶有歷史的特徵.換言之,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局限性,在階級社會中,都具有階級的局限性.一定的階級產生一定的歷史人物,它的面貌由其所屬的階級所規定而不是相反;每一個階級都通過自己的代表人物表達自己的利益和意願,這時,歷史人物就成為本階級的階級性的集中體現者.在階級社會中,歷史人物的歷史命運,一般說來是隨著他們所屬的階級的興衰而浮動的.
從這里可以引出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這就是歷史主義的科學態度,即評判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不是根據他們是否提供了時代所需要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是否比其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在階級社會中,堅持歷史主義的科學態度,就要堅持階級分析法.階級分析不僅要看歷史人物所屬的階級在當時所處的歷史地位,而且要看歷史人物的活動代表了他的階級的那種傾向;不僅要對歷史人物的階級歸屬做出一般的分析,而且要通過特定歷史階段的階級關系對歷史人物的特殊性格和特殊表現的影響做出具體的說明.
總之,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由普通個人到傑出人物,毫無例外的都受到他們與集體、群眾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制約.個人只有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才能求得個人本身的發展.
Ⅹ 歷史由誰創造的結合歷史上兩種不同的看法進行論述。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用唯物史觀考察中國歷史,就會得出中國歷史是由中國人民創造的,中國人民是中國歷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結論。
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
人民從事物質生產勞動,發明新的勞動工具,生產滿足人胡姿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各類物品,創造出一個「人化的自然」。
人民在社會生產和交往中,建立起多餘灶種類型的社會關系和制度體系,構建起愈益完善和復雜的人類社會,推進社會形態和歷史面貌的更新變革。
人民進行精神生產,發展科學文化,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投身社會革命,成為改革創新的主體力量,是社會歷史進步的推動者。
人民創造歷史,並不否認個人特別褲毀絕是傑出人物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個人的歷史作用,必須和人民的歷史主體作用統一起來理解把握。傑出人物只有滿足人民利益、順應人民願望、得到人民支持,才能成就豐功偉業、彪炳史冊。他們的歷史貢獻,歸根到底要從人民創造歷史的總動力中得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