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哪個帝王就寫茶經

歷史上哪個帝王就寫茶經

發布時間:2023-03-22 14:47:52

⑴ 中國第一部茶葉學專著的名稱、作者及其朝代分別是什麼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或雲自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

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在唐代之前,茶雖然也有人飲用,但與一般的青菜蘿卜一樣,只以一種農作物被認知。陸羽通過著《茶經》,列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等章節,將茶的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梳理,並聰明地以周公等歷史名人都愛飲茶為背書,將茶推上了大雅之堂。從此,上至帝王,下到詩人,都爭相研究茶,著茶書,寫茶詩。宋徽宗愛茶,居然還寫了一本傳揚後世的茶專著《大觀茶論》,而各代的白居易、蘇東坡等一大批詩人更是爭相寫茶詩,使茶在中國的傳播、流行達到一個高潮。

⑵ 帝王茶事|唐玄宗:「看到那個茶字了嗎我改的」

本期帝王茶事的主角,是 『開元盛世開創者和終結者』,『荔枝狂魔楊玉環擁有者』,『李二意志繼承者』,『大唐用人最強幻術師』,『飲茶狂魔』 的唐玄宗李隆基,李家李三郎。

註: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睿宗李旦第三子,亦稱為「唐明皇」,在位期間(712年-756年)開創了唐朝乃至中國 歷史 上的最為鼎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在位後期(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國勢逐漸衰落。

小劇場

今日特邀嘉賓愛茶人士宋徽宗趙佶趙老闆

宋徽宗:「我喝茶葉可是一把好手,我還寫了《大觀茶論》」

唐玄宗:「看到那虛塵個茶字了沒?我改的」

宋徽宗:「......」

宋徽宗:「咱們聊聊其他的」

宋差轎禪徽宗:「我喜歡北宋第一網紅李師師,還特地挖了條地道」

唐玄宗:「楊玉環是我愛妃,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我幹了啥不用說了吧」

宋徽宗:「......」

宋徽宗:「我搞藝術可厲害了」

唐玄宗:「我有李白」

宋徽宗:「......」

宋徽宗:「我把江山玩沒了」

唐玄宗:「我把江山玩崩了」

唐玄宗:「我打造了開元盛世,我國土疆域1280萬,你280萬」

宋徽宗:「......」

宋徽宗已退出群聊

「茶」字一開始可不是這么寫的,眾所周知,是茶聖陸羽將「茶」字寫進了《茶經》,「茶」的地位才算被扶正變得廣為人知。

但是,最帆枯早是咱們李三郎在編撰《開元文字音義》時, 把「荼」去掉了一橫,寫成了「茶」。

李隆基:「除了貴妃,茶葉也是朕的心頭好,俺尋思得搞點事讓別人記住」

李隆基;「有了,就把荼改成茶吧,妙啊~」

註:相傳神農氏時起,茶葉一直被稱為「荼」,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頒布《開元文字音義》,御筆作序改「荼」為「茶」,去掉了「—」一筆。中唐以後,所有茶字意義的「荼」字都變為「茶」字。

《茶業通史》中提到, 早春三月茶樹還沒有吐芽,唐玄宗就開始催單了,還下令十日之內就要送到宮中。為了喝到新鮮的好茶,他算是盼星星盼月亮,百姓們為此日夜趕工制茶,可見茶在唐玄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對於唐玄宗李隆基來說,這貢茶一天不喝都不行, 「荔枝要早到,茶葉也必須早到。」

唐玄宗:「店家發貨了沒?我的貢茶怎麼還沒到?十天內不到我就投訴你哦,把你店都揚了」

某農:「親,您的包裹已經在路上了呢,請您不要給差評哈」

這所謂貢茶,就是上貢給皇上喝的茶。

某農:「我辛苦種的茶為什麼要送給皇上喝?」

唐玄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朕的了,你在朕的地盤上種茶,有什麼問題?」

唐玄宗:「愛妃吃荔枝,朕喝貢茶,有什麼問題?」

某農:「......」

說起貢茶的源起,其實是與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關。

最初,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時期,武王伐紂,巴蜀地區以茶等物品納貢,意味著君臣關系的確立。

到了唐朝,貢茶制度逐漸成型,制度上對強制性的數量和質量進行了規定。

唐玄宗:「愛妃今日可飲茶否?」

楊貴妃:「不,我不想,除非......」

唐玄宗:「除非什麼?」

楊貴妃:「除非有人給茶寫首詩」

⑶ 有位帝王寫就傳世茶經一本的是誰

茶 葉類著作中以陸羽 的《茶經》 為最早。陸羽(733——804)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自稱「桑薴翁」,又號「東岡子」,「竟陵子」。原本為棄兒,後為僧人收養,因不堪師傅虐待,離開了寺院,並一度曾為伶工,後隱居。上元初(760)又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與皎然、朱放等人論茶。顧諸山在浙江湖州,是個著名的產茶區。據《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著有《顧渚山記》2卷,當年陸氏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為第一。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和《茶訣》。後來陸龜蒙 在此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他寫過《茶書》一篇,是繼《茶經》、《茶訣》之後又一本茶葉專著。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3卷傳世。

《茶 經》 分三卷十門,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其中「一之源」記茶的生產和特性;「二之具」記採茶所用的器物;「三之造」記茶葉的加工,這兩節的中心是敘述餅茶的製法,即用甑蒸茶葉,用杵臼搗茶,放入鐵模中,拍以為餅,用錐刀開孔,用竹貫茶放入焙爐中焙之,最後剖竹或紉榖樹皮串茶,每串有一定的重量,名之曰穿。「四之器」記茶葉加工時所用的器物;「五之煮」記述茶葉的飲用方法,把茶餅以緩火炙過,用木質研碾為粉末,用羅篩為茶末,煮時用鍑沸湯,一沸之時調以鹽少許,二沸之時一邊攪動一邊放入茶末。飲茶之時,因為茶色以淡黃為貴,所以要酌入越州出產的青瓷茶具中,乘熱啜飲浮其上的精英部分。「六之飲」,介紹了飲茶方法,列舉了觕(粗)茶、散茶(煎茶)、末茶(粉茶)、餅茶(磚茶)。「七之事」中掇拾古書中有關茶的文字,敘述了茶的歷史。這部分所佔的篇幅較長。「八之出」,敘述茶的產地,並按上、次、下三個等級評價各地茶葉的優劣。「九之略」,講述野外茶葉加工的有關事宜。「十之圖」,即將上述九個方面的內容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置諸座隅,以備便覽,實際內容還是九個方面。全書系統總結了唐以前種茶經驗和自己 的體會,包括茶的起源,種類,特性,製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銀燃故和用價值等,是世界第一部關於茶葉的專著。

《茶 經》 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系統地記載了我國古代有關茶事活動的歷史,從而說明我國是世界上茶樹的原產地。《茶經·一之源》記載:「茶者,南方 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這是對茶樹的原產大樹種的描述,比英國人1823年在印度發現的原產大樹種要早一千多年。《茶經》還從植物學和古農學的角度,記錄了茶樹的植物形態、命名 、生態環境、種植方法,以及自古以來種茶的加工製作和飲方法等,表明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二,《茶經》對飲茶功的探討,為茶葉學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基礎.書中把飲茶的作用概括為幾個可以理解和驗效的方面,即飲茶有解熱渴,驅凝悶,緩腦疼,明眼目,息煩勞,舒關節,盪昏寐等,同時《茶經》中還具體提出,飲茶能「醒酒」,「令人不眠」,長期飲茶能「有力悅志」,「增益思考」,「輕身換骨」();茶葉還被列入醫處方,主治「瘺瘡」,「小兒驚厥」等症。三,《茶經》總結,推廣了迄唐代中期我國先進的造茶工藝.把造茶法歸結為采,蒸,搗,拍鋒彎虛,焙,穿,封七道工序,並提出了制茶質量的鑒別方法「別」。使得造茶有個完整的概念和統一的規范,便於推廣。這部分的內容主要包括在《茶經·二之具》和《茶經·三之造》中。四,《茶經》記載了一整套茶的煮飲法。總結出了被後人概括稱為的「煎茶法」的煮飲法,正如唐代皮日休在「茶經序」中所言:「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淪蔬而啜者無異也。」陸羽 的煎茶法是飲茶史上的一次飛躍,這種茶法至今仍然保留在閩越一帶的功夫茶和日本的茶道之中。

《茶 經》 的問世對於茶業和茶學的發展起到奠礎的作用。唐代皮日休評價陸羽鬧和 和《茶經》的功績時說:「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季疵始為《經》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其為利也,於人豈小哉!」[1]自陸羽著《茶經》以後,「天下益知飲茶矣,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2]因此,《茶經》的問世還促進了中國與周邊民族和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的交往。

《茶 經》 流傳極廣,版本很多。除收入《百川學海》、《說郛》、《文房奇書》、《山居雜志》、《百名家書》、《格致叢書》、《唐宋叢書》、《小史集雅》、《學津討源》、《湖北先正遺書》、《唐人說薈》、《茶書全集》等叢書以外,還有大量的單行本行世,包括幾種明刻本、清刻本和民國刻本,以及日本刻本。日本天野元之助在《中國古農書考》一書中對《茶經》在日本的流傳情況有較為詳細的敘述,據他估計,《茶經》的刊本大約可以數上三十種[3]。還被譯成外文,收錄進英國人威·烏克斯所著的《茶葉全書》(AllAboutTea)中。

《茶 經》 之後,各種與茶有關的著相繼出現,據《宋史·藝文志》的記載,陸羽 在《茶經》三卷之外,又有《茶記》一卷、溫庭筠《採茶錄》一卷,不知作者的《茶苑雜錄》一卷,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一卷,毛文錫《茶譜》一卷,蔡襄《茶錄》一卷、沈立《茶法易覽》十卷,呂惠卿《建安茶用記》二卷,章炳文《壑源茶錄》一卷,宋子安《東溪試茶錄》 一卷,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一卷等12種。不見於「藝文志」的還有陶榖的《茗錄》一卷,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 ;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一卷。周絳的《補茶經》一卷;劉異的《北苑拾遺》一卷;王端禮的《茶譜》;蔡宗顏的《茶山節對》一卷,又《茶譜遺事》一卷;曾伉的《北苑總錄》十二卷;還有佚名的《北苑煎茶法》一卷;佚名的《茶法總例》一卷;佚名的《茶雜文》一卷;佚名的《茶苑雜錄》一卷等。

在眾多茶 葉類著作中,又以建安茶的著作最多。建安今屬福建,北苑是建安屬下的一個茶葉產地,其所產之茶,又名「建茶」。宋代福建是全國主要的茶葉生地之一,在宋代出現的各種茶錄、茶經中,以記建茶者為最多,第一本就是丁謂的《北苑茶錄》。丁謂在寫作《北苑茶錄》(又名《建安茶錄》)時仍然採用了繪圖的形式,所以有人稱丁謂的著作為「茶圖」。

緊接著蔡襄又撰《茶 錄》二卷,蔡襄認為陸羽 的《茶經》 ,不載閩茶;丁謂的「茶圖」雖載閩產,但僅僅是論采造,而不及烹試,於是作者便在皇佑中撰寫了《茶錄》二卷,並於治平元年(1064)自書刻石。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論茶」中說:「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又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並認為「茶味主於甘滑」。自唐至宋,飲茶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前者為煮茶,後者為泡茶,從而使茶器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宋代羅大經撰《鶴林玉露》中對此有如下的敘述:「《茶經》以魚目、湧泉連珠,為煮水之節。然後世淪茶,鮮以鼎鍑,用瓶煮水,難以候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說。又陸氏之法,以末就茶鍑,故以第二沸為合量而下末。若以今湯就茶甌淪之,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4]《茶錄》下篇「論茶器」中的「湯瓶」相當於陸羽說的「鍑」。在「湯瓶」取代「鍑」的同時,製造湯瓶使用的金屬也趨於貴重。對此,《茶錄》中也有論述。

不過蔡襄的《茶 錄》也有不完備的地方,於是宋子安又作有《東溪試茶錄》 一卷。東溪,是建安的地名,書中對它的地理情況做了詳細敘述。宋子安作此書,目的是補丁謂「茶圖」和蔡襄《茶錄》之遺。書分八目,其基本觀點是品茶要辨所產之地,有的產地相距很近,而好壞差別很大。因此書中對於諸焙道里遠近,言之最詳。在「茶名」條中提到,「柑葉茶樹高丈余,細葉茶樹高者五六尺,叢茶叢生,高不數尺」。從這些記載中可以推想到當時摘葉茶樹的大小。

《東溪試茶 錄》之後,講建茶的又有黃儒的《品茶要錄》二卷。黃儒是建安人。這本書專門論述建茶的採制和加工,不過這本書與別人的著作有個很大的區別,它不是專講有關建茶的好話,而是針對建茶在加工和制售過程中所出現的假冒偽劣現象進行暴光,以表建茶之真。全文約1300字。分為:一采造過時;二白合盜葉;三入雜;四蒸不熟;五過熱;六焦釜;七壓葉;八漬膏;九傷焙;十辨壑源沙溪。

黃儒之後,接著熊蕃又撰有《宣和北苑貢茶 錄》一卷。北苑位於建安東部的鳳凰山麓,宋太宗太平興國(976-983)之初,在這里製造磚茶。到了宣和年間(1119-1125),北苑以盛產貢茶聞名。撰者熊蕃(建陽人)親自觀察了產茶的情況,並作了記錄。全文約一千七、八百字,舊注約一千字。所論皆建安焙造貢茶的法式,包括建安茶的沿革、貢茶的變遷、茶芽的等級,還列舉了貢茶四十餘種的名稱及其製造年份。書中附有三十八個圖,是熊蕃之子熊克所補,把貢茶的形態和尺寸一一圖示,以「寫其形制」。書出版於淳熙九年。

趙汝礪又作《北苑別錄》一卷。趙汝礪是熊蕃的門生,他在擔任福建路轉運使主管帳司之時,有感於《貢茶錄》一書中有不完備的地方,撰著此書,全書約二千八百字,舊注約七百字。補「別錄」所遺。熊氏書中輯入貢品,此書均有著錄。其內容詳於採茶、制茶的方法。在「採茶」條中寫道:「採茶之法……每日常以五更撾鼓,集群夫於鳳凰山(山有打鼓亭),監采官人給一牌入山,至辰刻則復鳴鑼以聚之」。在「揀茶」條中寫道:「小芽者其小如鷹爪」,「中芽古謂之一槍二旗是也」,「紫芽,葉之紫者也」「白合乃小芽有兩葉抱而生者是也」,「烏蒂,茶之蒂頭是也」,又說:「凡茶以水芽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烏蒂皆在所不取」。又在「榨茶」條中說:把蒸好的茶葉做原料的「茶黃」再三淋洗,放在榨機中使它出膏。

⑷ 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是什麼

《茶經》,唐代陸羽所著。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基耐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網路全書。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茶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行散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茶經》共三卷十篇。
「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
「二之具」記載採制茶工具。
「三之造」記述茶葉搏帶春種類和採制方法。
「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
「五之煮」記載烹茶法及水質品位。
「六之飲」記載飲茶風俗和品茶法。
「七之事」匯輯有關茶葉的掌故及葯效。
「八之出」列舉茶葉產地及所產茶葉的優劣。
「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
「十之圖」指將採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懸於茶室,使得品茶時可以親眼領略茶經之始終。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哪個帝王就寫茶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