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些你認為的歷史人物的有趣的故事或者是某些歷史人物的趣事
胡適喜歡研究各國怕老婆的故事
2. 你最喜歡哪位歷史人物
甘羅,扶蘇,郭奉孝,張子房,項羽,blab
3.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歷史人物故事簡寫
有趣的歷史人物故事,比如說我們常說南北朝魏晉風流,其實是因為他們都吃多了五石散,太熱,必須要脫了衣服奔跑
4. 有哪些有趣的歷史(歷史人物)梗
宋仁宗時期讓男子十五歲娶,女子十三歲嫁;明太祖規定男子十六歲而娶,女子十四歲而嫁到了法定年齡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罰款的。
5. 你覺得哪位歷史人物最具人格魅力
一說歷史、人格魅力我就想到拿破崙了,「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愛爾巴島濳返法國,復辟的波旁王朝派出了軍隊。拿破崙沒有攜帶一個人,隻身迎了上去,揮了揮手,說『我回來了……』然後這些軍人『歡迎皇帝陛下!』……就這樣倒戈了!」真的,這絕對是人格魅力的巔峰了
6. 有趣的歷史人物
歷史這么多年,有趣的歷史人物,其實有很多,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像比如說我們現在看起來罪大惡極的希特勒
7. 你都知道有哪些有趣搞笑的歷史人物
王夷甫因雅癖而從不言「錢」,他的妻子故意將銅錢堆繞在床前,擋住他走路,想逼他說出一個「錢」字。不料,夷甫晨起後,呼喚婢女說:「舉卻阿堵物」。 即:搬走這個東西。就是不說出一個「錢」字。
8. 你最喜歡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呂後—呂雉,劉邦的媳婦,戚夫人的死對頭,劉盈的媽。前段時間我發現很多人對呂後的看法是壞,毒婦,兇殘。這些還不是最壞的看法,我看過更壞的看法是有人說她是歷史的罪人。為什麼這么想呢?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人彘。了解一點歷史就知道人彘的意思就是挖眼睛,割舌頭,砍四肢,破聲帶,扔進廁所。戚夫人就是人彘的受害者。
9. 你對哪個歷史人物比較感興趣你如何評價他為什麼
歷史人物形象分析—曹操一提起曹操,人們大都會想到戲曲舞台上那個一臉奸相的白臉。可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有些戲劇或影視劇當中,曹操的形象發生了很大變化,那麼歷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如果將曹操還原到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該如何對他進行評價呢?
羅貫中筆下的曹操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羅貫中很好地解決了奸和雄的關系,這樣就把曹操這個英雄和劉備,孫權其他等等那些英雄們,那些諸侯們區別開來了。就是說,曹操在《三國演義》裡面盡管他有奸詐,甚至有些地方有殘忍的一面,但是作為一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他胸懷寬廣,目光遠大,膽識非凡,善於用人。羅貫中並沒有把曹操寫得很壞或者無能,雖然在許多地方也寫到曹操的奸,但是他有的地方著重寫他奸,有些地方著重寫他雄。那麼,這二者的關系,總的說來就是寫其奸目的還是為了突出其雄。
曹操秉承豪傑之奸
曹操奸不奸?那絕對奸,但是奸得可愛,奸得合理。羅貫中在把握寫曹操的奸的時候,他是雖奸尤雄,以奸現雄,奸而不醜,奸得可愛。讓人感到在這個亂世當中,你作為一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你不能太老實。曹操確實有奸詐的一面。但是,讓讀者感到不討厭。這個人物的形象是一個立體的,血肉豐滿的,是極具個性的,是他不會和別的那種奸詐的人混淆的。因為奸有豪傑之奸,有小人之奸,而曹操就屬於豪傑之奸。
唯才是舉的曹操
曹操愛惜人才,這是出了名的。咱們讀書過《三國演義》的人,印象都很深。點評家毛宗崗批了一句話,講得非常好,他說:曹操見才便愛(這個「見」就是發現,只要發現是人才他就愛),哪得不成大業!你看看,正是說到點子上。所以曹操最後能夠統一北方,奠定了最後三國歸晉,統一天下這樣一個基礎。關鍵之點就在於他善於發現人才,他愛惜人才,善於用人。曹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曾在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有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
曹操是奸雄還是英雄
說到曹操帶著漢獻帝遷都許昌,那麼自然就令人想起另外一句名言,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歷來被認為是曹操奸雄的一個重要表現,這是他稱霸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那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看?我們把它誇大一點,曹操如果想當皇帝又該怎麼看?過去,人們往往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來批評曹操的奸。奸賊,所謂漢賊不兩立。實際上,我們評價一個政治人物,更多的,要從他的社會效果著眼,也就是對國家,民族,人民是否有利的角度來加以考察。如果我們從封建正統觀念來看的話,那麼,曹操當然是一個亂臣賊子。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當時東漢末年,皇帝無能,皇室軟弱,根本無力支撐這座龐大帝國的大廈,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餓殍遍野,人口大大減少。因此,當時的社會需要有一個強勢人物和以他為核心的強勢集團出來收拾這個局面,統一中國。
因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個重大的、正確的戰略決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歷史上是有進步意義的。曹操很聰明,他不當皇帝。當了皇帝以後,他就成了眾矢之的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有利於他來統一天下。我們這樣想一想,董卓豈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袁紹不也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嗎?所以,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問題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斷地抓住了時機這個戰略決策的重要性。
後世學者認為:貶低曹操是有意地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這是與史實不相符的。曹操唯才是舉,軍事上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生產的恢復有著重大貢獻。那麼,之所以從《三國志》到小說《三國演義》曹操會越來越奸詐,除了文學創作的原因以外,是否還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呢?)
依史實論曹操
那麼為什麼從《三國志》到小說《三國演義》曹操會越來越奸?有一個因素很重要,就是時代因素。在三國以後,尊劉還是尊曹有好多變化,變了好多次,這種情況在二十四史裡面也是絕無僅有的。作者觀念的變化實際上也反映了不同時代老百姓的心理價值取向。所以,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都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變化過程。正因為民間的認知和歷史原型反差較大,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文豪郭沫若提出應該給曹操翻案。那麼,這個案翻得到底對不對呢?
如何客觀評價曹操
郭老(郭沫若)給曹操翻案翻得還是對的。他從歷史評價上肯定了曹操對於統一中國北方,奠定天下統一的歷史貢獻。另外,他的話劇《蔡文姬》,他突出曹操的仁義,愛惜人才。這是符合藝術創作規律,也符合歷史真實的。因此,我認為,對那些有名有姓的重要歷史人物,一定要本著基本忠於史實的態度來處理,來創作。因為你改變的不僅僅是這個人物的形象,你改變的實際上是歷史。《三國演義》成書至今六百餘年,之所以一直被大家認為是經典之作,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它就是把握好了這個度,也就是說解決了奸和雄的關系,解決了把曹操是寫成豪傑之奸還是小人之奸的這個問題。
因此,盡管原來《三國志》是尊曹抑劉變成尊劉貶曹,曹操雖然被寫成一個奸雄,但是,羅貫中首先把他寫成的是雄,是作為一代豪傑來表現的,充分展示出曹操那種過人的膽識,魄力,謀略,才學。他是在這個前提下,揭示曹操還有奸的一面,這種奸和那種蠅營狗苟的卑鄙小人之奸決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