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研究學習中國近代史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簡答:
1、了解國情,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國民文化素質;
2、借鑒歷史經驗,為振興中華,建設現代化的中國獻計獻策。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學習中國近代史,所學何用?當然要祭奠那些無辜喪命於外敵槍炮下的萬千同胞,要追憶三元里人民的拚死抗爭、「致遠號」二百五十名將士以艦殉國的英勇悲壯,要緬懷「戊戌六君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以及無數革命先驅捨生取義的愛國之舉。然而,最重要的意義是從這段苦痛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勵精圖治,振奮自強,做好今天的事,寫好中國的未來史。
中國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發端,意義不尋常。如果說此前的中國仍沉湎於「威加四方、萬邦懾服」的天朝大國的幻境之中,那麼此後的中國則被列強的鐵甲艦拖進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與世隔絕的安寧,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除被迫一戰,別無選擇。此後,世界經歷了兩次大戰,壓迫與反壓迫、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綿延不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世界范圍內的較量直到今天仍在延續;盡管政治格局、力量對比、較量方式與以前有很大的變化,但是看得分明:哪個國家和民族都希望在生存和發展的競爭中居於比較主動和有利的地位。即使和平與發展主導當今世界大勢的今天,挑戰和較量仍然貫穿其中。
今天是過去的延伸,也是未來的起點。為了把握今天,掌握未來,需從史鏡之中獲得寶貴的借鑒,才不失為智慧和聰明的民族。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講,其興也有因,其衰也有故,所以學習中國近代史,溫故而知新,對於我們抓住機遇,推進改革,實現「三步走」的宏偉戰略目標,是極有助益的。
中國近代史包涵著很豐富的內容,但有三條用苦難換來的教訓,可以說最為刻骨銘心。
無實力無以言尊嚴。近代中國是與外國列強簽署不平等條約最多的時期。所謂談判,實則是不談只判,除了割地賠款外,別的免開尊口。為什麼是這樣?因為談判桌後面是一字擺開的兵艦和大炮。朝廷的腐敗,國力的空虛,助長了列強的專橫。應該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人高呼「公理戰勝強權」、要求從德國人手裡收復青島時的情景。然而,列強們完全無視中國人的要求,竟拿著中國領土做起了交易。事實教育了中國人:公理是存在的,但是面對列強,沒有實力做後盾的公理是多麼的不堪一擊。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的余風,但和一百年前相比,當年列強的耀武揚威不復存在。因為今日的中國已不是昨天的中國,從各方面實力來看,我們不再無足輕重。正如有的運動員所說,尊嚴不是乞求來的,是用拚搏換來的。結論是:貧窮落後不是社會主義,甚至連國之尊嚴都不會有。
不自強無以論實力。人們很難理解,以中國幅員之大,人口之眾,文化之燦爛,怎麼會淪到虎落平原被犬欺的悲慘境地。是因為朝廷腐敗,軍閥混戰,國家分裂,民不聊生,軀體雖大卻弱不禁風。古人雲:「政亡,則國家從之。」一個無法團結起來、凝聚起來的民族,一個處於分裂和動盪之中的國家,雖地廣人眾、高城深池,卻不足以為強為固。中國近代史告訴我們,要使中國強大起來,首先要靠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倘十二億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這個民族的中興誰也擋不住。
不變革無以圖自強。中國向何處去?這是一百多年來無數志士仁人苦苦思索的問題,因而變法圖強構成了近代史最為動人的一章。至今我們在閱讀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等諸先賢的變革篇章時,仍感到虎虎有生氣。然而把這種變革由理論變成現實,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的,是毛澤東等成千上萬中國共產黨人。而鄧小平同志所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則把這種偉大變革推向最為輝煌的時期。至少我們已經看到,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五十多年間,中國人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足以自豪的實力和充分的自信。一百多年來所進行的持續不斷的社會變革,已經使中國和中國人具有了嶄新的面貌,並將在開拓和創新中成為真正的巨人。(引用)
㈡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1、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馬克思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認識當今中國,要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認真學習總結中國歷史,才能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累的偉大智慧來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人有骨氣、有底氣。作為世界上惟一歷史記載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源泉。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內生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通過學習了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傳承祖先的成就與光榮,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4、對歷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歷史,保護好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也無法改變。如何對待歷史,是一個關乎民族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嚴肅問題。
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對歷史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不斷從歷史中汲取有益養分。
5、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還原歷史」「反思歷史」的旗號,否定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現代史上的進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抹黑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用歪曲的歷史觀消解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要堅定不移捍衛,以事實批駁歪曲歷史、否認和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論;對民族英雄要銘記和崇尚;對革命領袖的評價不能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而應該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
6、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學習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加深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的認識。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是一座無比豐富的寶庫,從中我們可以汲取豐富營養、獲得強大精神動力。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中。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
比如,從屢經戰亂、分裂但終歸走向統一的中國歷史中,我們可以學習中華民族崇尚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優良傳統。中華文明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高尚的精神品格。屈原被逐賦《離騷》、司馬遷忍辱作《史記》,體現的就是中華民族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品格。
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優良傳統和高尚精神,對於我們今天形成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加深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從苦難、抗爭走向勝利的歷史。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入了解中國所經歷的苦難,深刻汲取落後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負的教訓。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先後嘗試通過封建統治階級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等途徑來實現民族復興,但都失敗了。
最後,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8、學習世界歷史知識,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
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中國同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更需要我們通過學習世界歷史知識,用寬闊的歷史眼光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從不同文明中積極吸納有益成分,服務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㈢ 作為一國之國民我們應當信任自己和自己的國家和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嗎
學習歷史,銘記歷史上事情(尤其是戰爭、屈辱史)是每個中國人的必要,但的確,我們每個人評價歷史的眼光都會有不同的,一千個觀眾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算是澄清了的,不可置否的一件歷史事件,也是如此。
如:就拿南京大屠殺來說,乃至整個抗日戰爭來說,有人從中看到了日本人的殘暴、冷血,有人看到了國共雙方(淞滬會戰則是國軍)的頑強抵抗(當然不包括後來蔣介石的"反攻倒算"),有人更看到了中國軍隊不如日軍的事實(中日雙方戰場上的傷亡比例竟高達30:1,比塔利班比美軍的20:1還大差距)等等,所以,要正視歷史可以,但要把歷史事件給全面看透是一件超難的事,就連歷史學術界的大師不也常圍繞著一個話題爭來爭去的么?中國還是一個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呢?
㈣ 為什麼要了解歷史呢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鑒,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鑒,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MBA教學應該當之無愧,MBA的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麼他們學的是什麼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爾這些或遠或近的人物們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么?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煉,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個人使用歷史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主觀的東西更要注重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說曾國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麼意義么?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為什麼說好,為什麼說壞?這其中有什麼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鄰居,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㈤ 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學習歷史嗎
不僅僅是大學生,每一個人學歷史都是必要的且收益終生的。
用直白的話來陳述一下,如果你不去了解歷史,你不會知道在中國路上的絲綢之路還經過敘利亞吧。同理,你可能知道莫高窟,麥積山,但是你極有可能錯過一座名叫「鞏義」的城市。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警鍾敲響,需要警惕。
大學生學歷史不僅僅是可以了解本國的歷史,更是在宏觀的角度上可以從歷史中看出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世界曾經又是因為什麼而運轉的。
曾經的三角貿易,曾經的中國王朝科技也是領先於世界周邊國家,以及後面的兩次世界大戰,都在告訴我們:
落後就要挨打
所以了解歷史不過是讓我們更為清晰的看到事情的真相,明白科技和經濟對於現代國家建設的意義。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前中國致力於建設「一帶一路」,致力於與周邊國家例如巴基斯坦俄羅斯的交好。
那是因為在觀看了那麼多的國家歷史之後,會發現和平共處是如今當代中國最合適也最應該進行的舉動。
因此綜合以上種種,大學生學歷史應該且有必要。
㈥ 學習中國歷史是為了甚麼
簡答:
1、了解國情,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國民文化素質;
2、借鑒歷史經驗,為振興中華羨拍,建設現代化的中國獻計獻策。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學習中國近代史,所學何用?當然要祭奠那些無辜喪命於外敵槍炮下的萬千同胞,要追憶三元里人民的拚死抗爭、「致遠號」二百五十名將士以艦殉國的英勇悲壯,要緬懷「戊戌六君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以及無數革命先驅捨生取義的愛國之舉。然而,最重要的意義是從這段苦痛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勵精圖治,振奮自強,做好今天的事,寫好中國的未來史。
中國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發端,意義不尋常。如果說此前的中國仍沉湎於「威加四方、萬邦懾服」的天朝大國的幻境之中,那麼此後的中國則被列強的鐵甲艦拖進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與世隔絕的安寧,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除被迫一戰,別無選擇。此後,世界經歷了兩次大戰,壓迫與反壓迫、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綿延不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世界范圍內的較量直到今天仍在延續;盡管政治格局、力量對比、較量方式與以前有很大的變化,但是看得分明:哪個國家和民族都希望在生存和發展的競爭中居於比較主動和有利的地位。即使和平與發展主導當今世界大勢的今天,挑戰和較量仍然貫穿其中。
今天是過去的延伸,也是未來的起點。為了把握今天,掌握未來,需從史鏡之中獲得寶貴的借鑒,才不失為智慧和聰明的民族。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講,其興也有因,其衰也有故,所以學習中國近代史,溫故而知新,對於我們抓住機遇,推進改革,實現「三步走」的宏偉戰略目標,是極有助益的。
中國近代史包涵著很豐富的內容,但有三條用苦難換來的教訓,可以說最為刻骨銘心。
無實力無以言尊嚴。近代中國是與外國列強簽署不平等條約最多的時期。所謂談判,實則是不談只判,除了割地賠款外,別的免開尊口。為什麼是這樣?因為談判桌後面是一字擺開的兵艦和大炮。朝廷的腐敗,國力的空虛,助長了列強的專橫。應該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人高呼「公理戰勝強權」、要求從德國人手裡收復青島時的情景。然而,列強們完全無視中國人的要求,竟拿著中國領土做起了交易。事實教育了中國人:公理是存在的,但是面對列強,沒有實力做後盾的公理是多麼的不堪一擊。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的余風,但和一百年前相比,當年列強的耀武揚威不復存在。因為今日的中國已不是昨天的中國,從各方面實力來看孫派畝,我們不再無足輕重。正如有的運動員所說,尊嚴不是乞求來的,是用拚搏換來的。結論是:貧窮落後不是社會主義,甚至連國之尊嚴都不會有。
不自強無以論實力。人們很難理解,以中國幅員之大,人口之眾,文化之燦爛,怎麼會淪到虎落平原被犬欺的悲慘境地。是因為朝廷腐敗,軍閥混戰,國家分裂,民不聊生,軀體雖大卻弱不禁風。古人雲:「政亡,則國家從之。」一個無法團結起來、凝聚起來的民族,一個處於分裂和動盪之中的國家,雖地廣人眾、高城深池,卻不足以為強為固。中國近代史告訴我們,要使中國強大起來,首先要靠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則森定,倘十二億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這個民族的中興誰也擋不住。
不變革無以圖自強。中國向何處去?這是一百多年來無數志士仁人苦苦思索的問題,因而變法圖強構成了近代史最為動人的一章。至今我們在閱讀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等諸先賢的變革篇章時,仍感到虎虎有生氣。然而把這種變革由理論變成現實,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的,是毛澤東等成千上萬中國共產黨人。而鄧小平同志所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則把這種偉大變革推向最為輝煌的時期。至少我們已經看到,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五十多年間,中國人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足以自豪的實力和充分的自信。一百多年來所進行的持續不斷的社會變革,已經使中國和中國人具有了嶄新的面貌,並將在開拓和創新中成為真正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