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寒食節的傳說故事名稱
寒食節的故事名稱是晉文公重耳與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鉛漏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租雹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的特點:
1、節日形成早。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弊激帆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2、延續歷史長。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3、文化內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4、節日活動多。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
5、流傳地域廣。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B. 寒食節的故事或傳說
寒衣節,又稱「冥陰節」或「祭祖節」,其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最早起源於為周代,也是古代北方人民用來祭掃祖送寒衣的節純態日。歷史上寒食節的故事有不少,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相傳秦朝的時候,租早江南松弊褲雀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喜良。後來范喜良被抓到北疆修築長城,他的妻子孟姜女不遠千里尋夫送寒衣。可惜等到她尋到長城腳下,才得知自己的丈夫已死,屍體直接被埋築城牆里。此時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動天地,直接哭倒了埋有她丈夫屍體的那一片長城,這才找到自己的丈夫。
C.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
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信敗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個於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個子推,個子推不願為滑山顫官,躲藏山裡。唯早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D. 寒食節的典故
寒食節的典故如下: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的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
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寒食節內容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的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
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E. 寒食節的由來與故事
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日(湯巧含氏歷法改革後至今)。那日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
關於寒食節的來歷,有個感人的故事: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被迫逃離晉國到處流亡。有一年,重耳幾天幾夜沒有吃的,貧病交加。為了給重病體弱的重耳增添營養,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使他恢復了健康。晉獻公病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後,在秦國國君的幫助困鎮下,重返晉國,當上了晉國國君,史稱孝尺笑晉文公。
重耳當上了國君之後,對跟隨他流亡過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賞,可是唯獨把對他有特殊幫助的介子推忘記了。介子推十分傷心,決心不再見重耳。他背著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隱居去了。
當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攜其老母躲進綿山,過起隱居生活時,便多次派人召請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卻直意不出。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是個孝子,他一定會保護老母,下山避火。
不料,大火過後,人們發現介子推竟然與老母一起,抱著大樹被燒死。晉文公極為愧疚痛悔,大哭之後,遂下令將介子推厚葬又將其遇難之日定為寒食節,全國嚴禁舉火,無論何人——律不準吃熱的食物,以示對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F. 寒食節的故事
寒食節的故事如下:
在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清爛被逼逃亡,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給晉文公來填飽肚子。後來,晉文公重耳奮發努力,成為一代名君。但是介子推卻不想要功名利祿,和母親一起歸隱綿山。
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來幫助他,於是下令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和母親死也不肯出山,被燒死在綿山的一顆柳樹下。晉文公被他的忠臣之志所感動,將其葬於綿山並修祠立廟。因為介之推是火燒死的,人們在這天不忍心舉火,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
寒食節簡介
寒食節,中國傳統槐鄭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節鉛正頌日,源於祭祖,後附會以介子推的故事。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寒食節
G.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傳說有哪些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寒食節的來歷 故事 傳說 有哪些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寒食節的來歷故事傳說有哪些,歡迎查閱!
目錄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寒食節時間的變革
寒食節的歷史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清明 前一天是寒食節,據說這個節日是春秋時期晉文公設立的。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前禪春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喜蜜滋算命)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 清明節 。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襲陸,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
寒食節時間的變革
古代的寒食節也曾叫「禁煙節」,每年到這一時節,要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周舉初在並州作刺史時,當地的士民尊介子推為鄉神,大家怕冬季神靈不高興見火,於是每年冬天有一個月要禁煙冷食。北方隆冬一個月不見火的後果自然不堪設想,許多老弱病殘者就在此期間被斷送了性命。周舉為革除這一陋俗,真可謂費盡心機,後來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求神告廟之策。周舉作一長長的吊書,掛在介子推廟前祭悼,吊書中說:老百姓盛冬去火冷食,殘損民命,這原本不應該是神靈所希望之舉。寒冬時冷食一個月實在有點不近情理,念神靈慧耐能體諒生民,從此一月寒食改為三日即可。其實,寒食俗持續下來的很重要原因是迎合了古人講的「與時楷行」、「唯變所適」的道理:官府說一月冷食時間長,那就改為三天或更短一點時間。官府說「北方隆冬邁寒,將有不堪之患」,那就推遲一段時間,到春暖花開時再過節。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已基本上確定在了清明節令期間。
〈〈〈
寒食節的歷史
隋唐時期寒食節的主要活動項目已逐漸演變為事關幹家萬戶的祭祖掃墓,但這一時期國人對禁煙冷食仍不敢掉以輕心。唐宋時期反映寒食節禁煙冷食的作品依然比比皆是。從唐代詩人韓擁《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人五侯家」,宋代詩人宋白《宮詞百首》「寒食宮中也禁煙,鬱金堂北畫鞦韆」等詩作中不難看出,唐宋時期寒食節連皇宮內也得受到禁煙約束,甚至帝王與他的近臣們都只能幹些別出心裁偷點蠟燭的勾當。
宋代以後,寒食禁煙之俗在一些地方依然不衰。介休綿山為介子推封田所在地,這里的回蠻寺有北宋咸平五年(1002)建立的「每節清明,大地禁火」警示碑。汾州府南0.5公里處則建一處禁火台,專供里人在寒食節祭把介子推。宋詞人周密在其《癸辛雜識》中還記有當時官家查處百姓寒食節禁火的一段故事。文中說,由綿上引發的寒食禁火,昇平時禁七日(宋代規定寒食節七天假日),喪亂之年則禁三日。在規定禁火日,鄉里的長輩要挨家挨戶用雞毛查撥各家的灶灰,雞毛焦卷,說明這家沒禁火,就得罰香紙錢。
元代,南方一些城市仍保留「過禁煙」習俗。屆時,有街市男女踏青拈香,斗雞賦鞠,梭門鞦韆,畫船游湖,盡情享受禁煙節之樂趣。元代僧人圓至《寒食》詩曰:「清明院落無燈火,獨繞迴廊體夜香。」這里顯然告訴人們,在元代,僧人居住的古廟院落中還保留著名副其實的禁煙之俗。
明清以後,曾讓昔日先民們嘗夠了憂愁和歡樂的寒食禁煙節俗逐漸被淡化,一些文籍中雖然偶然也對此項活動有所敘及,但真正意義上的寒食禁煙已成為有其說而無其事。「寒食幾曾煙果斷,尾閭愁說海堪填。」清代鴉片戰爭時期著名詩人魏源,正是利用了當時寒食禁煙僅有其說來喻諷清政府禁鴉片不力,一語雙關,寫出了諷刺憂憤的政治抒情名詩。
〈〈〈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傳說有哪些相關 文章 :
★ 寒食節的由來簡介
★ 關於寒食節的由來簡介
★ 寒食節的來歷有哪些
★ 寒食節的來歷
★ 寒食節的來歷有哪些
★ 寒食節的來歷
★ 寒食節起源和由來介紹大全
★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 寒食節的來歷以及傳統習俗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H. 寒食節的典故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
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明拍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激森羨,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春巧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
I. 寒食節有什麼來歷和故事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主要的節日方式是祭奠,踏春跟遊玩等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寒食節已經跟清明節滿滿融合了,很少人記得這個節日。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尺團茄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寒食節的故事: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
(9)寒食節的歷史典故是什麼擴展閱讀:
寒食節的意義:
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陵察體。
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或燃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晚唐、宋以後,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習俗。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了。
J. 寒食節(禁火節)的來源典故是什麼,節日期限是幾天
寒食節節日期限是幾天?
不同時期的寒食節節日期限設定是不一樣的,當代寒食節的節日期限是一日:寒食節(禁火節)的來源典故是什麼?
介子推被焚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