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躲在草叢里被燒死的人是哪個歷史人物
邱少雲吧~!!!1952年10月中旬,我和邱少雲所在的連隊接受了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就是消滅盤踞在朝鮮中部山區平康和金化之間的391高地的美李軍隊,把戰線向南推進。然而,我軍陣地到391高地之間,有著一段約1500多米寬的開闊地,這是敵人的炮火封鎖區,要在這樣長距離的炮火下展開沖擊,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為了縮短沖擊距離、出奇制勝,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我軍決定在發起總攻擊前一天的夜裡,把部隊秘密潛伏在敵人陣地的前沿。戰士們出發以前,部隊首長在介紹情況時,反復強調這次潛伏任務的艱巨性,由於距敵人較近,有時甚至連敵人的喊聲和談話聲都可以聽到,因而要特別注意遵守潛伏紀律,一聲咳嗽、談話或移動,都有可能被敵人察覺,破壞作戰計劃,影響整個戰役。部隊首長最後指示:「這次任務十分重要,也非常艱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暴露目標。」邱少雲和我們大家都堅定地回答:「堅決完成任務!」邱少雲懷著對敵人的刻骨仇恨,於戰斗前夕向連黨支部交了一份入黨申請書,寫下了鋼鐵般誓言:「為了戰斗的勝利,甘願獻
② 歷史上的問題張作霖到底被誰炸死的
你好 你的論文是畢業論文嗎 %D%A
③ 古代舉炸彈炸橋的那位歷史人物是
那可不是古代了,是近代,董存瑞烈士1948年犧牲於今河北承德
④ 被燒死 躲在草叢里被燒死的人是哪個歷史人物
介子推。
晉文公重耳流亡時的陪臣之一。晉文公回國後,大封功臣,陪同他流亡的陪臣們紛紛身居重位。介子推在流亡中曾因為找不到吃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因此認為自己功勞很大,可是得到的官位不能讓他滿意,於是棄官隱居。晉文公派人說服他出山繼續做官,但是介子推沒答應。晉文公一氣之下令人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介子推死不出山,居然就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非常後悔,於是每年到了介子推的忌日,就不生火吃熱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⑤ 有哪些歷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又是怎麼打死的
俗話說:“明槍易擋,暗箭難防。”任你一輩子光明磊落,最後也難免遭到小人暗算,淪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下場,因此在歷史上像項羽、韓信和關羽這些著名人物,威風一世、獨步天下、群雄莫敢爭鋒的大英雄,最後也難免因為輕而不備,性急如火,最後死於小人之手,要麼死後被人盜屍,要麼遭遇暗算而死,真是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最後——武聖關羽,關羽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早些年隨劉備輾轉反側,曾經在白馬之戰陣前刺死顏良,號“萬人敵”、“熊虎之將”,在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名垂華夏、威震中原,最後遭到孫權背刺,荊州失守,進退維谷,敗走麥城後被馬忠擒殺。
⑥ 中國明代的官員萬戶是乘坐火箭摔死的還是被炸死的還是安然無恙
火箭爆炸死的。
陶成道(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雙手舉著2隻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陶成道(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向太空搏擊的英雄。他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他藉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創想是世界上第一個,因此他被世界公認為「真正的航天始祖」。
(6)哪個歷史人物被炸死擴展閱讀:
火箭的發明使用:
明朝時期的火箭繼承宋、金、元火箭技術並將其發揚光大。明初,朱元璋就將火箭派上戰場,此後明軍有對火箭進行改進和創新。朱元璋及其繼承者都很重視包括火箭在內的火器,它們被稱為「神器」,裝備在馬、步、水軍等常備軍中。
而且,明代軍制至明成祖朱棣時更為完備,設火葯局製造各種火葯,設兵仗局和軍器局負責製造各種火器,而神機營則負責操練軍士使用火器,內庫負責貯存武器。這些機構由內臣掌握,禁止泄露技術機密,京外衛所不得擅自製造。
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率領軍隊在河北的白溝河同建文帝的軍隊作戰時,曾遭到「一窩蜂」火箭的射擊,這是中國最早將「噴氣火箭」用於戰爭的記載。此後各種單級噴氣火箭日益增多,有單發和多發兩大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萬戶 (世界航天第一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古時火箭漫談:明朝已用火箭載人升天
⑦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說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夷陵之戰,劉備敗走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後,建興元年(公元223)四月,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正是從這時起,諸葛亮的政治才能才真正地發揮出來。諸葛亮牢記先帝的臨終囑托,忠心輔佐劉禪,治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蜀漢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並積極改善與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關系。他曾多次北伐中原,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劉備的興兵伐吳,破壞了業已形成的孫劉聯盟,對蜀漢的發展極為不利。劉禪即位後,蜀國國力薄弱,當務之急就是恢復並鞏固孫劉聯盟,以抵抗曹魏。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斷絕與曹魏的關系,重新建立了與蜀漢的盟友關系。
諸葛亮治蜀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在政治方面,他強調以法治國,制定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法檢》、《科令》、《軍令》、《蜀科》等就是諸葛亮同其他人共同制定的法律文本。諸葛亮賞罰分明,不徇私情,同時,還重視人才,任人唯賢。諸葛亮還對蜀漢的行政機構進行了改革整頓,精簡了吏員,節省了國家開支。在農業方面,諸葛亮重視農業生產,要求各級官員不要耽誤農時,妨礙農民作業,同時還要減輕賦稅。他鼓勵農民種植,還在漢中一帶推廣屯田,以解決北伐所需的軍糧供應。在水利事業方面,派專人對蜀國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都江堰進行維護和管理,以保證農業灌溉的順利進行。在諸葛亮手工業政策的引導下,蜀國的鹽鐵業和諸葛亮織錦業都非常發達。當時蜀國一些地方已經可以用火井煮鹽,鋼鐵冶煉也非常先進。在織錦業中,錦江、錦里都因織錦而得名。諸葛亮鼓勵桑蠶事業,蜀錦成為當時蜀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國得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與魏、吳對峙,繼續延續了40年的時光。
諸葛亮在治蜀的同時,還南征北戰,一方面平定南中,改善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關系;另一方面,多次北伐中原,企圖恢復漢室基業。
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分布著一些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趁劉備新亡,蜀漢政權不穩之時發動了叛亂。首先是益州地方豪帥雍闓的叛亂。他殺死了益州太守正昂,氣焰囂張。諸葛亮又任命張裔為益州太守,卻被雍闓抓起來送往東吳,孫權任雍闓為永昌太守。隨後,雍闓又與同郡人孟獲等人煽動當地少數民族起兵叛亂,牂牁太守、越巂夷王等也紛紛起兵相應,嚴重威脅著新生的蜀漢政權。
諸葛亮首先試探性地採取和平解決的方式,給雍闓寫信,勸他停止叛亂,但遭到了雍闓的拒絕。隨後,諸葛亮決定通過武力平定叛亂。建興三年(公元225)三月,諸葛亮親率蜀軍,兵分三路,開進南中。蜀軍很快平定了越巂郡和牂牁郡,五月,蜀軍渡過瀘水,進入了益州郡。此時,雍闓被殺,孟獲代替他繼續領導叛軍。諸葛亮命令軍士對孟獲只擒不殺,要讓孟獲心服口服。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終於收服了孟獲。孟獲率部來降,並答應南人永不反叛。七月,南中少數民族的叛亂徹底平息。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對當地採取了一系列安撫政策。如增加郡的數量,任用當地官吏管理當地事務,還讓一些有威望的少數民族豪酋到蜀漢中央任職,對改善蜀漢與少數族的關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了南中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平定南中叛亂後,諸葛亮又開始了對曹魏的北伐戰爭。黃初七年(公元226),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諸葛亮認為這是北伐的好機會,第二年春天,他親率大軍開始了第一次伐魏戰爭。著名的《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在這次北伐前,向後主劉禪上的。諸葛亮首先在漢中駐扎,建興六年(公元228),他決定出兵伐曹。很快,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陸續降蜀,諸葛亮還在天水收降了姜維,使蜀軍如虎添翼,整個戰爭形勢對蜀軍非常有利。但由於蜀將馬謖輕敵自傲,致使重要軍事據點街亭(今甘肅庄浪東南)失守,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上書劉禪,自貶三級。這年冬天,諸葛亮乘魏吳交戰之機,再次伐魏,包圍陳倉。但由於蜀軍糧草不足,諸葛亮下令撤軍,返回了漢中。
建興七年(公元229)春,諸葛亮發動了第三次北伐。由於連續陰雨,阻礙了蜀軍的前進,使得蜀軍被迫撤退。建興九年(公元231)春,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在這次戰爭中,諸葛亮與魏將司馬懿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比試。正在勢均力敵之時,劉禪突然要求諸葛亮撤兵,諸葛亮急忙撤回漢中,卻被告知並不是劉禪下令撤軍,而是負責運糧的李嚴失職,假傳聖旨。諸葛亮雖然上書劉禪將李嚴治罪,卻喪失了戰勝魏軍的大好時機。
為了解決軍糧輜重的運輸問題,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為戰爭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後援補給。經過了三年的修養生息,魏、蜀雙方的實力都有所增長,建興十二年(公元234),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五次伐魏。此次北伐,蜀軍兵出斜谷口,駐扎在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水南岸繼續對峙。但諸葛亮由於過度勞累,身體每況愈下,終於病倒在前線,逝於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開始走下坡路,最終被曹魏所滅。
劉禪為了紀念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做出的豐功偉績,將其葬於漢中的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追謚為忠武侯,所以歷史上稱諸葛亮的祠廟為「武侯祠」。
⑧ 歷史上被燒死的是哪個人物
黃繼光
⑨ 歷史上哪個著名人物死的比較冤
中國歷史上最為剛烈的大丈夫當數伍子胥。楚平王要殺伍奢,又擔心他兩個兒子回來報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說,父親召我,若求生不往,為天下恥笑。弟弟伍員說,俱死無益,不如奔他國,借力雪恥。伍奢與伍尚俱被殺,伍員四處逃亡。
民間對伍子胥多有好感和同情,因此有了「伍子胥過韶關,一夜白了頭」的傳說。伍子胥後來逃到吳國,他胸中始終回盪一股憤懣之氣。與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相比,吳國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國,《戰國策》的作者甚至不屑於提到他。伍子胥來到吳國,掀開了吳國歷史最輝煌的一頁,一個弱國,因為一個人的到來而振興。
吳王闔廬,重用伍子胥,國家日趨富強。「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楚國是七國中綜合國力強盛的大國,吳楚交兵,吳兵攻入楚國國都,幾乎滅了楚國,這是楚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葉。吳國向南制服了越國,向北伐齊,大敗齊兵,威震天下。
吳國攻破楚國國都,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墓,出其屍,鞭之三百。「倒行逆施」,完全不顧君臣父子之倫理,毅然逃亡,歷盡艱險,最終掘墓鞭屍,報仇雪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伍子胥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
吳國的輝煌,僅是曇花一現。闔廬的兒子夫差當政後,重用奸臣伯否,疏遠伍子胥。其時越王句踐正在卧薪嘗膽,一心滅吳,吳國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銳地感覺到即將發生的亡國之禍,數次進諫,「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夫差不聽,偏信奸臣伯否的讒言,竟然賜刀令伍子胥自剄。
剛烈的伍子胥,刎頸之前,對其舍人說,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在吳東門之上,我要看一看越寇是如何經此門滅吳的。夫差得知此話大怒,令人用馬革裹伍子胥之屍,浮屍江上。卧薪嘗膽的句踐果然滅了吳國。夫差臨死時「掩其面」說:「吾無面以見子胥也」。吳國人可憐伍子胥之剛烈,為他立祠於太湖邊的一個山上,命此山為胥山。一個人的到來可以興國,一個人之死可以亡國,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