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丞相與宰相誰大
丞相和宰相一樣大,只是不同朝代的不同稱謂,相國,丞相,宰相都是一樣的官職,只是稱謂不同,但一個國家可以有一個丞相,不能有兩個,而宰相可以有很多個,比如北宋寇準就是宰相,除他以外當時還有2個宰相,1個丞相,但丞相絕對不能有兩個,懂了嗎?????希望各位能夠採納
❷ 宰相和丞相哪個官位大
丞相與宰相的區別 總體來說,宰相是個制度,丞相是個實質的官名,宰相制度起於春秋時期,完結於明代,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以後形成了「內閣」(文淵閣處在宮內,故名內閣)制度,清承明制,無名義上的宰相制度。 歷代宰相制度介紹: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幹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❸ 宰相和丞相有什麼區別誰的權利更大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
1、宰相不是具體的官名,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漢代的丞相可以稱之為宰相,很長時間就是一個人,魏晉南北朝的錄尚書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長官,甚至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
2、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置丞相。
3、丞相是官職和敬稱,宰相僅是敬稱。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做個不一定恰當的對比,丞相是古代的國務院總理的正式官職,現在是國務院正副總理的尊稱,而宰相則是國務院總理的尊稱。
向左轉|向右轉
(3)歷史上丞相宰相哪個級別大擴展閱讀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
歷史: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完全不同,因為出土文物秦國東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這證明相國與丞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官職,而且是同時並存的,而且相國地位高於丞相。
宰相的職務變遷: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
秦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
在秦以前的殷周時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通過分封諸侯進行統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幹涉分封國的內政,又因分封國的國君由貴族世襲,所以天子無權解除他們在分封國的統治權力。
秦始皇之後,廢分封,設郡縣,廢諸侯,設官吏,皇帝不再通過宗法親緣關系進行統治,改為任命官僚向全國發號施令,因此有必要組織一套官僚機構,並藉助於宰相大臣輔佐政務。宰相就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產生了。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制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宰相和丞相相比來說,丞相的權利更大一點。
❹ 丞相和宰相哪個官職大
宰相只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等。
❺ 宰相和丞相誰大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不是一個概念無法比較。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
1、定義不同,丞相是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後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
2、官職不同。史傳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皆為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太宰與相就合稱為宰相。
宰相
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等。
丞相
丞相是相國的副手,相國在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國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設置相邦。呂不韋免職後,沒有人擔任相邦,但丞相一職得到保留。
秦統一以後繼續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又增設中丞相。漢承秦制,依然設置相國,同時設置丞相作為相國的副手,西漢第1任相國是韓信。
然後是曹參第1次任相國、傅寬、蕭何第1次任相國、樊噲、周勃、蕭何擔任,蕭何第2次任相國死後,曹參繼任相國。
丞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
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
❻ 歷史上宰相和太師哪個官職更高
宰相職位更高。
一、宰相: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丞相就是宰相。
二、太師:指兩種官職。
1、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
2、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三、宰相與丞相的區別:與丞相(官職名)並非一個概念。丞相只有在掌握決策權時,才能被稱為宰相。像在明朝時期的比較有權力的內閣首輔等,有時也被稱為宰相。
(6)歷史上丞相宰相哪個級別大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行政級別:
一、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1、隋朝建立後,將北周仿照周禮設立的官爵制度廢除,設立了以三省六部制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系。隋設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秘書省類似於後來的館閣,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主持中央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
2、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其中,決策者為內史省,長官稱內史令。審議者是門下省,長官稱納言。
3、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置尚書令、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稱民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長官均為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預朝政,也是宰相。
二、唐代的三省制
1、唐代以三省首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新唐書》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唐太宗貞觀八年,僕射李靖因病辭去宰相職務,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
2、「平章事」之名始於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者為宰相。長興四年為避諱(慕容延釗父名章),曾改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因為尚書僕射是職事官從二品。
3、貞觀十七年,蕭瑀、李勣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侍中、中書令是正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之名始於此。高宗以後,宰相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否則即使擔任中書令也不能稱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師頭銜的除外)。
❼ 「丞相」和「宰相」在古代有哪些區別,哪個的職位更高
宰相是一種制度,而丞相是一個官職,丞相是宰相這種制度中的一類官職。兩者並沒有職位的高低。
❽ 古代的丞相和宰相誰的位更高權更重
丞相也罷,宰相也罷,其實說的都是一個官。這個官職叫丞相也行,叫宰相也行。其實就是相啦。所謂出將入相的相啦~!所以根本就無法比他們之間誰的位高權重,因為其實都是一個人而已。只是稱呼或叫法上不一樣罷了。
又可以這樣理解,比如明朝壓根就沒有個官位叫宰相。當然朱元璋時期臨時的有一個,結果被老朱殺了。但是處在當時宰相地位的人是有的,比如那時就叫首輔。稱呼,稱謂罷了。實質還是宰相。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宰相或者丞相的權力來源都是一個人,皇帝。所以歷朝歷代,即使身為宰相或者丞相,也不一定是最有權勢的人,而是要看,皇帝更信任誰,給予誰更大的授權。獲得更大授權的不一定是宰相,也可以是言官,諫臣。而一旦獲得了更大的授權,宰相,丞相或者三公,又如何?比如漢朝時的御史,比如古時作戰時期的假節鉞,比如尚方寶劍,比如唐朝時的節度使,比如明朝時的總督,在其許可權內,宰相算什麼?
❾ 古代中丞相VS宰相那個級別大
一樣的職務,就象皇帝可以自稱孤,也可以自稱寡人.丞相就是宰相。宰相就是丞相
❿ 丞相和宰相誰權力更大一字之差天壤之別,那麼丞相最早是什麼時候設立的
起於戰國秦悼武王二年。
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一職不同,因為出土文物秦國東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這證明相國與丞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官職,而且是同時並存的,丞相是相邦的副手,相國地位高於丞相。秦國的第1個相國是樛游,後來秦武王增設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此後相國與左右丞相同時並存。
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現在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史記·秦本紀》說: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史記·樗里疾甘茂列傳》中也有記載:「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為左右丞相」。
丞相一職在中央政權里的徹底廢除,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丞相之職,建議權歸六部,決定權歸皇帝。而最後的三位丞相是李善長、胡惟庸、汪廣洋。
為丞相這一制度殉葬的是這最後的三位丞相以及與之有關聯的幾萬人:原丞相李善長,在十年後(1390年)李善長以胡黨獲罪,連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一律處死;左丞相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處死,株連殺戮者達三萬餘人,前後延續達十年之久;右丞相汪廣洋,也因為與胡惟庸案有牽連,在流放途中被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