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現代醫學有多少年歷史

現代醫學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3-03-24 09:34:30

㈠ 中國現代醫學的起源

現代醫學
人類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社會實踐,在文明古國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的系統總結便形成醫學。在文明出現的初期,許多醫療活動是由神職人員兼任的,對疾病的解釋和治療往往帶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後來,逐漸分化出以醫療為專業的醫務人員。隨著文明的進展,哲學思想逐漸替代神學的解釋。疾病不再被視為鬼怪的加害或神明的懲罰,急性的時令病常被聯繫到天氣的異常變化,而慢性緩發的全身性疾病則多被解釋為人體內某些假想成分的過剩、不足或這些成分間失去平衡。治療方法中既有經驗證明有效的措施,又夾雜著許多基於臆想的成分。在人類文明史中,這兩個階段延續了數千年之久,現代醫學只是近幾百年才逐漸建立起來的。
在古代醫學中,古埃及醫學和古印度醫學都曾輝煌一時,但綿延至今而且影響仍在擴大的卻只有中國傳統醫學。中國傳統醫學建立在中國各民族醫療實踐的廣闊基礎上,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還和希臘-阿拉伯醫學以及印度醫學有過交流。事實證明,中國傳統醫學總能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吸收新的營養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前進。以習稱中醫的漢族醫學為例,陰陽、五行和臟象、經絡等學說把漢族人民的豐富醫葯經驗組織成一個龐大而嚴密的理論體系;獨特的辨證論治診療體系不僅在近兩千年中一直成功地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而且不斷地解決新出現的問題。現在有許多醫學家正在探索中西醫結合、互補共進的途徑。這一切,《中國大網路全書》另有學科卷《中國傳統醫學》卷來介紹,這里不擬多談。
古代醫學中另一個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部分是古希臘醫學。在一定意義上講,羅馬醫學和中世紀阿拉伯醫學都是它的延續,而現代醫學則是對它揚棄的結果。古希臘以希波克拉底為代表的學派拋棄神學解釋而力求在自然界和人體中尋求疾病的原因;這個學派重視臨床觀察,推崇預防,強調採取有助於機體自然愈復的措施。這些思想乃是現代臨床醫學的重要歷史根源。希波克拉底誓詞中闡述的一些倫理學原則也仍為今日醫生所信奉。另一方面,亞歷山大學派的人體研究則代表了早期的科學探索。但西方進入中世紀之後,迷信和封建窒息了包括醫學在內的學術的發展。新的探索往往被視為離經叛道,而傳統的東西,即便一再被實踐證明為謬誤,卻仍被奉為圭臬,不容置疑。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文藝復興時代。
14世紀首先出現在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不僅僅表示古希臘文化的復興,實際上反映了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地中海沿岸一些城邦中,工商貿易的發展動搖了封建和神權的統治;人們擺脫神學的束縛後,思想得到解放;知識逐漸普及到廣大的世俗人群,過去受鄙視的工藝技術得到新興知識階層的關注。這一切為現代科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在醫學領域中,先是科學觀察和實驗使人們開始對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繼而,臨床觀察結合病人屍體解剖所見,又把對疾病的理解置於人體病理的基礎上,從此醫學進入科學化的時代。
在現代科學的發展過程中,物質科學領先於生命科學,前者為後者提供了學理基礎和研究手段。物質科學的發展一直呈現著理論同實踐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局面。18世紀下半葉首先出現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就是最好的例證。社會需求促進對紡織機、動力機、冶金設備、交通設備等等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用於生產導致工業革命。反過來,工業革命又向科學提出更多的新問題,同時也為科學的發展提供更優越的條件。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科學的進步又帶動了生命科學的發展,細胞學說和進化論都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作為生命科學的一個實用分支領域──醫學的進步更是同社會發展分不開的。到了20世紀,社會可以騰出更多的財力和人力用於醫學領域。在物質科學、基礎生命科學和工農業的進展基礎上,醫學取得了飛躍的發展。我們今日享受到的現代化服務,如抗生素、液體療法、新型手術等,大部分是20世紀的成果。
醫學包括許多科學門類,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為人類醫療保健服務。醫學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大,例如一切有助於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知識和技術,都會成為醫學的內容。然而作為醫學的核心,還是分別以個體和群體為對象的臨床醫學和群體醫學。這也是本卷的主要內容。醫學的再一個組成部分是基礎醫學。這包括研究人體的結構、功能、遺傳和發育的一些學科,以及研究病原體、免疫及病理過程、葯物作用等內容的一些學科。基礎醫學也是一般生命科學的組成部分。但正是基礎醫學近年取得飛躍發展,帶動整個醫學的闊步前進。在本卷中為基礎醫學立有分支,而且論述一般疾病的條目也都聯系基礎醫學的貢獻。

㈡ 中醫歷史有多久呀西醫又多久

中醫歷史應該在3000年左右fdfdf

㈢ 中醫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醫的歷史有五千年,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㈣ 西醫有多少年歷史了

所謂西醫,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我們一般所說的西醫,實際上是指近代和現代醫學,在過去的中國被稱為新醫,與舊醫(中醫)相對立.
文藝復興以後,西方醫學開始了由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的轉變。1543年,維薩里發表 西醫解剖學研究《人體構造論》,建立了人體解剖學。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志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葯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傳統的中醫學思維模式與源於歐洲的現代科學並不相容,然而,當今之科學期刊已多有論文研究之,並試圖用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中醫中的部分現象和治療機理。
中西醫各有所長,不能相比較。治療主要看醫生,如果是庸醫,中西醫都不好用。

㈤ 中醫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醫學,亦稱「漢醫」,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由漢族創造的傳統醫學,以古代中國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主導中醫幾千年,現代專業中醫院校都是教和學古典中醫理論,千年不變,功力深厚,定力無邊。


(5)現代醫學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葯,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

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

在中國, 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里將純粹的醫葯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葯庫)、史(管記錄)、徒若幹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

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

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於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葯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

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葯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葯、醫師、葯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葯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葯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

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

傳統中醫以湯葯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葯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葯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葯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

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采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系。

㈥ 現代醫學什麼時候開始

現代醫學是指文藝復興以後逐漸興起的醫學,一般包括16世紀、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洲醫學。
16世紀,封建社會後期,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手工工廠出現,生產力的增長也促進對新市場的尋找。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發現好望角,1519~1522年麥哲倫環繞世界一周。許多葯物(如鴉片、樟腦、松香),由東方傳入歐洲,美洲發現後,歐洲也有了金雞納、愈創木、可可果。
1、醫學革命。文藝復興運動中,懷疑教條、反對權威之風興起。於是,醫界也產生了一場以帕拉塞爾蘇斯(1493~1541)為代表的醫學革命。
中世紀的醫學校中,主要講阿維森納的《醫典》,以及蓋倫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師照本宣科,一切墨守成規,毫無生氣。文藝復興的狂潮,很快就波及醫學領域。帕拉切爾蘇斯指出人體的生命過程是化學過程。他在巴塞爾大學任教時主張用流行的德語寫書和講演,使醫學易為大眾所接受,這是一件偉大的改革。他重視實踐,反對煩瑣的經院哲學,反對中世紀頑固的傳統和權威觀念,他說:「沒有科學和經驗,誰也不能成為醫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證古代權威的著作,而是靠最大的教師──經驗寫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成規和盲目崇拜進行斗爭,公開焚毀了蓋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
2、人體解剖學的建立。古代的人認為身體是靈魂寄居之處,在封建社會,各民族無例外地禁止解剖屍體。因此,人體解剖學得不到發展,這個時代的醫書如蓋倫所著的解剖學中,解剖圖幾乎全是根據動物內臟繪成的。反之,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把人作為注意的中心,在醫學領域內人們首先重視的就是研究人體的構造。
首先革新解剖學的是義大利的達·芬奇,他認為作為現實主義的畫家,有明了解剖的必要,尤其需要了解骨骼與肌肉,於是從事人體解剖。不過,他所繪制的700多幅解剖圖,傳至今日還有150餘幅。畫得大都准確、優美。他首先對加倫的解剖學發生疑問。他曾往氣管吹入空氣,但無論如何用力,也不見心臟膨脹起來,於是得出結論:蓋倫所謂肺與心相通的學說是錯誤的。他還檢查過心臟的構造與形態,他所畫的心臟圖較以往有關圖畫正確得多。此外,他還發現了主動脈根部瓣膜的活動及其性質,證明瓣膜的作用在於阻止血液迴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不久就引起了醫學家們的注意。
根據直接的觀察來寫作人體解剖學教科書這一工作由A.維薩里完成。維薩里先肄業於盧萬大學,後轉入巴黎大學。當時,這兩所大學講解剖時,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講課,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內最多隻允許進行3或4次解剖。維薩里不滿足這種狀況,曾夜間到野外去盜竊屍體來進行解剖。當時義大利的帕多瓦大學有歐洲最好的解剖教室。於是他到那裡任教。1543年,他將工作中積累起來的材料整理成書,公開發表。這本書就是《人體構造論》。此書指出蓋倫的錯誤達200多處,如5葉肝、兩塊下頜骨等。並指出蓋倫解剖學的依據是動物如猴等。維薩里雖然也受到當時保守派的指責,但他的學生們發展了解剖學。
總之,16世紀歐洲醫學擺脫了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獨立發展,其主要成就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志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㈦ 中醫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中醫有著不超過七十年的歷史。
中醫,是以中國古代醫學為基礎的現代中國醫學。
中醫,是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區別於西醫學概念而正式確定的中國本土醫學概念領域。
中國古代醫學,是五十多萬年前「神農嘗百草」炎帝創造的唯一人類醫學的歷史。
也是人類世界第一次進行嘗試的,生物遺傳學糧農開發和醫葯學的科學工程,為後續「炎黃子孫」的「父系血緣家族」形態發明改造、走出原始「母系氏族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生物遺傳工程學領域的基礎。
以「懸壺濟世」的博大慈悲胸懷,拯救人類與類人於生死存亡之際。
而現代的中醫和西醫,都是中國古代醫學的現代表層開發的結果。

㈧ 現代醫學是什麼

現代醫學體系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主要包括醫葯學概述、醫學倫理學、社會醫學、流行學、急症醫學、法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超聲醫學、航海醫學、航空航天醫學、潛水醫學、精神病學、心理醫學,運動醫學等
現代醫學在人類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社會實踐,在文明古國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圓升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的系統總結便形成醫學。醫學的發展分為古代醫學而延續至今的特稱為傳統醫學,大眾所說的西醫其實指的是近現代醫學,因而西醫不同於西方古代醫學或歐洲傳統醫學,還是以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體系,一般稱之為生物-醫學模式,20世紀歐美又發展了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或稱之綜合醫學模式,後基因組時代的系統生數拆物學興起,又誕生了系統生物醫學或稱之系統醫學在全球迅速發展了起來,將成為繼傳統醫學、西醫學之後中、西醫學
現代化醫學在急性的時令病常被聯繫到天氣的異常變化,而慢性緩發的全身性疾病則多被解釋為人體內某些假想成分的過剩、不足或這些成分間失去平衡。治療方法中既有經驗證明有效的措施,又夾雜著許多基於臆想的成分。在人類文明史中,這兩個階段延續了數千年之久,現代醫學只是近幾百年才逐漸建立起來的。在文明出現的初期,許多醫療活動是由神職人員兼任的,對疾病的解釋和治療往往薯腔棗帶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後來,逐漸分化出以醫療為專業的醫務人員。隨著文明的進展,哲學思想逐漸替代神學的解釋,疾病不再被視為鬼怪的加害或神明的懲罰。
醫學范圍
現代醫學包括許多科學門類,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為人類醫療保健服務。醫學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大,一切有助於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知識和技術,都會成為醫學的內容。然而作為醫學的核心,還是分別以個體和群體為對象的臨床醫學和群體醫學。
醫學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基礎醫學,它包括研究人體的結構、功能、遺傳和發育的一些學科,以及研究病原體、免疫及病理過程、葯物作用等內容的一些學科。基礎醫學也是一般生命科學的組成部分,正是基礎醫學近年取得的飛躍發展,帶動了整個醫學的闊步前進。

㈨ 醫學發展史的現代醫學

現代的醫學現代科學技術,不是單單研究一個個事物,一個個現象,而是研究事物、現象的變化發展過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間的關系。由「整理材料」的科學,發展成為嚴密綜合起來的體系。
近代醫學經歷了16~17世紀的奠基,18世紀的系統分類,19世紀的大發展,到20世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發展為現代醫學。20世紀醫學的特點是一方面向微觀發展,如分子生物學;一方面又向宏觀發展。在向宏觀發展方面,又可分為兩種:一是人們認識到人本身是一個整體;二是把人作為一個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體來研究。20世紀以來,基礎醫學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基本理論的發展,它有力地推進了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在20世紀才開始出現。20世紀醫學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學的進步。各學科專業間交叉融合,這形成現代醫學的特點之一。 20世紀以來醫學主要成就如下:
內科治療方面的進步。19世紀後半期,由於葯理學的進步,在治療上雖有了一些改進,但對多數疾病仍無能為力,尤其對一些已知道病源的傳染性疾病。20世紀化學治療和抗生素的發明,才改變了這種局面。1908年德國P.埃爾利希 (1854~1915)和日本秦佐八郎(1873~1938)發現606能治療螺旋體疾病,開創了化學療法的先聲。1935年G.J.P.多馬克(1895~1964)研製成磺胺葯,能治多種細菌所致疾病。1928年英國的A.弗萊明 (1881~1955) 發現青黴素有殺菌能力,1941年後H.W.弗洛里(1898~1968)和E.B.錢恩(1906~1979)將青黴素用於臨床。1944年美國S.A.瓦克斯曼(1888~1973)發現鏈黴素能治療結核病。其後新抗生素相繼出現。這些特效療法是治療史上劃時代的進步。
1922年F.G.班廷(1891~1941)提取胰島素成功,可用以治療糖尿病。
20世紀後半期新葯物,包括新抗生素的不斷出現,使某些疾病的療效明顯改善。與此同時,治療方法也有明顯進步,例如聯合化學治療的應用從對白血病的治療到對其他某些腫瘤治療的發展;要素飲食、靜脈高營養療法在重症衰弱病人的應用;免疫療法等。這些葯物和療法使得一些慢性病、難治之症改變了預後,提高了療效。電除顫人工心臟起搏器、人工呼吸器等醫療儀器不斷改進,使一些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②診斷技術的發展。W.C.倫琴1895年發現X射線,到20世紀初 X射線診斷便成為臨床醫學的重要手段。最初用於觀察骨骼狀態,1906年藉助鉍糊檢查胃腸運動,以後又改用鋇餐、碘油等進行 X射線造影。此後重要的診斷技術進展有:心電圖(1903)、梅毒血清反應(1906)、腦血管造影(1911)、心臟導管術(1929)和腦電圖(1929)。50年代初超聲波技術應用於醫學,60年代日本採用光導纖維製成胃鏡,現在臨床已有多種纖維光學內窺鏡得到應用。70年代後,電子計算機 X射線斷層成像(CT)以及磁共振成像技術應用後,微小的病灶都能發現。
化驗診斷方法也得到發展,如敏感的放射免疫測定法,可測定微微克水平的體內成分含量。
其他各種電子儀器在臨床各科室也應為應用,如心肺監視器、γ-照相術、電子計算機也應用於診斷系統。
1960年可藉助羊水檢查診斷胎兒血友病,1967年已能進行產前的遺傳病染色體檢查,1968年發現測定羊水中酶活性的方法,可用以診斷先天性代謝缺陷。70年代可測定羊水中甲胎蛋白以診斷胎兒畸形,產前診斷達到新水平。
③內分泌學。1901年高峰讓吉分離出腎上腺素,不久,促胰液素也被提取出來,人類開始認識體液調節的功能。以後甲狀腺素、胰島素、各種性激素等相繼分離提純,40年代提取出了腎上腺皮質激素,50~60年代分離出了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60年代提出第二信使學說,闡明含氮激素的作用機制,推動內分泌學向分子領域發展。
④營養學。20世紀以前,營養作為一個學科名詞還很少出現在文獻中。進入20世紀後,營養學得到很大發展。首先蛋白質在營養上的重要性越來越清楚。英國生物化學家F.G.霍普金斯(1861~1947)和E.威爾科克1906年在劍橋大學、美國生物化學家T.奧斯本和L.B.門德爾1916年在耶魯大學的研究,證明蛋白質有的營養價值高,有的則營養價值不完全。30年代,美國的W.羅斯等花了五、六年時間搞清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差別,1938年證明了人類需要 8種必需氨基酸。第二是維生素的接連發現,如維生素B1(C.芬克,1913);維生素A(E.麥科勒姆和M.戴維斯,1913);維生素D(O.羅森海姆,和T.韋伯斯特等,1926);維生素C(A.聖捷爾吉,1928);維生素B2(R.庫恩等,1933);維生素E(H.埃文斯等,1936);維生素B6(S.萊普科夫斯基等,1938);維生素K(P.H.達姆和D.福克斯,1948)等。第三是20世紀後半葉認識到鋅、銅、錳、鈷、鉬、碘等微量元素的重要作用。由於營養學知識的進步,人類搞清了各種營養素缺乏病的病因,便有可能採取「強化食物」等措施來加以防治;使也「完全胃腸外營養法」成為可能。1968年S.杜德里克等首先報道的這一治療方法,可有效地挽救由於消化道功能障礙等原因而發生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的生命。
⑤分子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是通過研究生物大分子(蛋白質、酶、核酸等)的結構及其相互作用來認識生命現象的本質。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促進了分子醫學的發展及人類對「分子病」的認識。總的來說,分子生物學興起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它的影響已漸滲透到生物學和醫學各個領域,產生了一些新興學科,如分子遺傳學、分子細胞學、分子葯理學、分子病理學、分子免疫學等。這將對醫學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⑥醫學遺傳學。經典遺傳學在20世紀初取得很大進展,通過家系調查已搞清許多遺傳病的遺傳方式。但只有在分子生物學興起後,人們才逐漸能夠在基因層次上探討遺傳病的發病機理。以後陸續明確了許多疾病是由於基因缺陷導致產生缺陷的功能蛋白(如血紅蛋白及各種酶),最後產生各種相應的症狀(如貧血及各種代謝障礙)。目前已能利用分子遺傳學的技巧在產前診斷胎兒是否患有遺傳病。分子遺傳學家還在研究將正常基因引入遺傳病患者的可能性及途徑。⑦免疫學。20世紀後,一系列的預防疫苗相繼研製成功,對控制許多傳染病效果顯著。
20世紀初便已發現人體內可有抗自身組織的抗體。1942年發明免疫熒光技術後更得以確證自身抗體的廣泛存在。20世紀中葉人們發現免疫耐受現象並在實驗動物中成功地誘發了耐受狀態,這導致細胞系選擇學說的出現。這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免疫的作用不限於抗感染,它能識別「己」與「非己」從而維持機體穩定性。
此後免疫學的進展層出不窮。50年代發現胸腺與免疫有關,免疫球蛋白的結構也得到闡明;60年代 T細胞、B 細胞作用的發現,70年代中葉單克隆抗體技術的誕生。1974年N.K.耶納提出免疫網路學說。在臨床應用方面,免疫學技術作為診斷方法可說始自世紀之初,但最突出的貢獻應說是組織和器官移植。免疫學現已成為影響生物學和醫學最重要的基礎科學之一。1971年世界免疫學會上一致認為免疫學應從微生物學中分出成為一獨立學科。它包括:免疫化學、免疫生物學、免疫遺傳學、免疫病理學、臨床免疫學、腫瘤免疫學和移植免疫等。
⑧手術學科的發展。20世紀初,K.蘭德施泰納發現血型,通過配血使輸血得以安全進行。這時也開始應用局部麻醉法,40年代肌肉鬆弛葯在臨床應用,其後抗菌葯應用於外科。這些解決了外科治療的基本問題。
此後外科領域內各專業相繼獨立。如腦外科、心血管外科、矯形外科、消化外科及整形外科等等。
現代神經外科是從20世紀才開始,60年代以來進展很快。電子計算機 X射線成像檢查是70年代診斷技術的一項重大進展,提高許多顱內疾病,特別腦出血、顱內腫瘤的診斷率。在一些神經外科中心,CT及磁共振已取代其他造影檢查。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擴大了手術領域,提高了難度較大的顱內復雜病變手術的成功率,並使某些過去不能手術的疾病得到治療的機會。腦血管疾病手術治療進展比較突出。腦動脈瘤的手術死亡率由50~80%降低到 3%左右。顱外-顱內動脈吻合術的成功為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開展了新的途徑。腦膠質瘤特別是惡性膠質瘤的治療和重型顱腦損傷的治療也有一些進展。顯微外科技術發展很快,用得最普遍的是周圍神經修復。顯微血管吻合技術的發展,使移植及再植外科達到新的水平。還使活骨游離移植成為現實。顯微外科技術還把斷肢再植,特別是斷指再植推向新的水平。
⑨器官移植和人造器官。1913年A.卡雷爾就提出把器官取下、培養、移植的觀點。1933年異體角膜移植成功,1954年孿生兄弟間腎移植首獲成功。其後,隨著免疫學的進步,肝移植(T.E.施塔茨爾,1963)、肺移植(J.D.哈代,1963)、胰腺移植(C.W.利勒海,1966)先後完成,1967年南非外科醫生C.巴納德進行首例心臟移植。骨髓移植也取得很大成就。牙科醫師也正試驗將兒童的牙齒胚粒移植到成人牙床內使生新牙。
40年代以來,現代科學技術更直接進入醫學領域,醫學與生物學、化學、電子學、數學、力學、高分子化學、工程學等融為一體,出現了生物醫學工程學,各種人造器官是其成就之一。
1945年荷蘭人W.J.科爾夫經二年研究和應用,將人工腎用於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首獲成功;以後他又開始在美國研製人工心臟;1962年斯塔爾採用人造球形瓣膜更換二尖瓣成功;50年代人工心肺機、人工低溫術在臨床的應用,使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得以進行。1982年美國醫生給一位61歲的心臟病患者植入「賈維克-7」型人工心臟,使這一領域進入一新階段。
50年代後期,生物醫學工程學成為獨立學科,除人工臟器外,尚研究人工關節、假肢,人工感官等。60年代激光應用於臨床。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首先用於眼科。
⑩精神病學。20世紀初德國的E.克雷佩林 (1856~1926)曾用著作和講演等方式介紹精神病的分類方法,並闡明早發性痴獃等的意義,使精神病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一。
維也納的S.弗洛伊德(1856~1939)創「精神分析」學說,認為精神作用影響潛在意識,性的本能與這種作用有重要關系。
1930年之前,很少有效的精神病療法。如1918年曾用瘧原蟲接種治療麻痹性痴呆。30年代,胰島素治療休克和電休克療法先後應用於臨床,這成為化學治療應用之前精神病的兩大治療方法。
1950年氯丙嗪合成,1952年P.迪萊將其用於精神病人獲得成功。後又發現利血平的療效,於是精神病治療進入化學治療的階段。
20世紀後半葉討論心理與健康和疾病關系的學科,如心身醫學以及行為醫學等相繼出現。

㈩ 西醫有多久的歷史

近200年的歷史。

關於現今中國人所說的西醫學,它的完整名稱是「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它起源於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它是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的學者在否定並摒棄了古希臘醫學之後,所發展出來的一門以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全新的醫學體系;

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中的診斷技術更多的是藉助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做出對疾病准確的診斷。醫生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等方法或藉助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表等簡單的工具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

由於它起源於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因此我們習慣的稱為西醫。現代西醫在近代時期的中國被稱為新醫,與舊醫(中醫)相對立。而19世紀中葉,這是世界近代史階段基本到來的歷史時刻,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10)現代醫學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傳入中國時期:

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把基督教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近代科學和醫葯學。由於當時主要傳人的只是淺顯的解剖生理知識,而且西醫在臨床治療技術上並不優於中醫,故影響不大。

西醫開始對中國醫學發生影響是在19世紀初,牛痘接種法以及西醫外科和眼科治療技術的傳入,隨著西醫傳入的擴大,近代西醫學的成就相繼引入中國,從而為西醫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原有的歷史進程和社會性質。鴉片戰爭後,教會醫院由沿海進入整個內地,幾十年間教會醫院在各地比比皆是,成為和教堂一樣引人注目的教會標志。

閱讀全文

與現代醫學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