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革命歷史事件有哪些
1、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
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
2、滬淞會戰
滬淞會戰,是1937年8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上海地區對日軍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
是年7月底,日軍佔領平,津地區後,即以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展開對中國內地大規模進攻,重點指向華北。
中國 *** 軍事當局為了牽制華北日軍的進攻,並准備抗擊日軍向上海的登陸作戰,採取「先發制敵」的方針,首先圍攻駐滬日軍,會戰從此展開。
會戰分為3個階段。
3、 台兒庄戰役
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台兒庄。
台兒庄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
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4、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
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
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5、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陸嘩碰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 *** 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 *** 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蘆橋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早談解放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盧溝橋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滬淞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兒庄大捷
B. 關於中國革命歷史的故事有哪些
1、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盯橘,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原寧岡縣龍市鎮)的勝利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
井岡山會師後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3、長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4、八七會議
八七會議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後,在關系黨和革命事業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
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消了他在黨內的職務,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
毛澤東出席了這次會議,並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等議案。
八七會議在中國革命緊急關頭及時地向黨和全國人民指明了斗爭方向,反對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使黨在革命中前進了一大步。
這次會議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思想。給正處於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5、會寧會師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由於張國燾推行分裂路線,兩軍會合後旋即分開,紅四方面軍南下,中央紅軍單獨北上。南下途中,張國燾另立「中央」。
後來張國燾被迫取消偽中央,再與紅二方面軍一起北上。會寧素有「隴秦鎖鑰」之稱,是隴東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兵家必爭之地。
1936年9月,蔣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圖在會寧一帶切斷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道路。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等人則主張,立即北上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合,共同打擊敵人。
這一主張獲得多數支持並形成決議。 然而張國燾於9月20日趕到前線,情緒激動,示以眼淚,使得前線指揮凱橘團員重新調整部署,准備西進。
對此中央多次復電不同意,加之西進先頭部隊了解到,黃河對岸已進入大雪封山季節,氣候寒冷,道路難行。張國燾沒有辦法,被迫下令北上會合中央紅軍。
參考資料伍坦來源:網路——會寧會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一南昌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七會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井岡山會師
C. 1921年度1935年中國發生的主要歷史事件
1921年度1935年中國發生的主要歷史事件:
1921年7月 中國共產黨成立;9月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
1923年2月 京漢鐵路工人舉行「二七」大罷工;6月 中共「三大」召開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 孫中山先生逝世
1925年6月-1926年10月 香港工人大罷工
1926年3月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蔣介石策動「中山艦事件」;5月 蔣介石提出「整理黨務案」;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6年10月-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1927年1月 武漢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3月毛澤東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7月15日 汪精衛集團叛變革命;8月1日 「八一」南昌起義
1928年4月井岡山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1930年3月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
1930年冬-1931年秋 中央革命根據地工農紅軍粉碎國民黨三次反革命「圍剿」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3年春 工農紅軍粉碎國民黨第四次反革命「圍剿」
1934年10月 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革命根據地主力紅軍開始長征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召開;2月 東北抗日聯軍建立;10月 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12月9日 「一二•九」運動爆發;12月 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毛澤東發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1921年到1935年指的是從中共成立到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14年期間。共產黨成立後,第一次挫折就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後的1927年蔣介石發起的"4.12"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後來共產黨經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一系列起義。
於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政府,期間經歷了5五次反圍剿戰爭,尤其是第五次的失敗,紅軍受損嚴重,被迫向西轉移,開始長征。在長征早期,由於軍事路線錯誤,又導致了幾次挫敗。直到遵義會議以後,對黨早期陳獨秀的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及王明的左傾幼稚主義路線均進行了批判。才使黨和紅軍重新回到了正軌,煥發了生機,也奠定了長征的勝利基礎。
毛澤東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范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一般認為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認可毛澤東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理論。
毛澤東思想中比較突出的內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槍桿子里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游擊戰十六字方針"、"群眾路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文藝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三個世界的劃分"、"繼續革命理論"等等。
毛澤東思想專注於將舊的制度和價值系統擊垮並摧毀,提出了一整套的戰術和戰略構想,這部分類似中國古代兵家和縱橫家的領域,經過了歷史的實踐檢驗,已證明其行之有效。至於其思想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的一些理論,如"繼續革命理論",不為中國共產黨官方認可,毛澤東個人晚年有關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等明確被指為錯誤思想。
改革開放後,中國共產黨定義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
在中國以外「毛主義」可能被理解為可與毛澤東思想混用,中國官方不曾正式使用過這個詞。毛澤東並沒有提出自己獨立的價值系統,他只是跟隨馬列主義,並且反修正主義。
發展背景
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1、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是近現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產物。
2、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3、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
與傳播;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准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
5、毛澤東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個人因素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觀條件。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過的正確的理論思想和經驗總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開始了全新的中國革命。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把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
長期以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中國共產黨內,曾盛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中國革命也曾因此幾乎陷於絕境。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同這種錯誤傾向作斗爭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D. 1924年1月~1927年7月有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1924年 中國國民黨喚手棗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月21日列寧逝世。
2月1日 英國同蘇聯建交。
5月31日蘇聯同中國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同中國建交。
6月17日-7月8日共產國際五大召開。
1924年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
1925年和拆 孫中山逝世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孫中山病薯舉逝。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2月 25 日 日本大正天皇去世,攝政王裕仁親王繼位,改年號為昭和。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爆發了南昌起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4月 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
E. 1927年中國發生了什麼
1927年,1927年的中國,風刀霜劍,群芳凋零。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南昌起義、八七會議、土地革命……各大重要歷史事件在風雲激盪的1927年聚集。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朱德、賀龍等人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這支軍隊從開端上已區別於之前的國民革命軍。
F. 中國近代史上一月都發生過什麼大事
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會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75年1月,清載湉繼位,改元光緒,慈禧,慈安兩太後再度垂簾聽政。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