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歷史時期怎麼在東漢變了

中國歷史時期怎麼在東漢變了

發布時間:2023-03-27 03:16:36

① 討論一下,東漢王朝是在什麼時候走向衰敗的

一、東漢後期宦官的擅權
東漢的歷史,從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稱帝算起,到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枝森丕代漢截止,總共196年.實際上,從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率軍進入洛陽開始,東漢皇帝便陷於軍閥的漏缺挾制之中,全國一統的局面也隨著瓦解,所以我們說東漢王朝的壽命實際只有165年.
在封建時代,無論哪一個王朝,由於剝削階級的貪婪性和腐朽性,統治集團內部總是矛盾百出,顧此失彼.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秦始皇認為這樣,就可以把皇位傳至子孫萬代.因之驕縱淫侈之心大熾,對人民的役使和榨取無所不用其極,諸如造宮室、修墳墓、求仙葯、盛巡遊,鬧得民不聊生,海內愁怨.很快就招致了陳勝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王朝便短命夭折了.劉邦及其子孫吸取了秦速亡的教訓,在地方上不斷分封同姓王;在朝廷內部經常將政柄交給母後和外戚,結果,外戚王莽篡奪了政權.劉秀統一中國以後,吸收了王莽篡位的教訓,採取了一些加強皇帝專制的措施.可是,東漢的皇帝只有劉秀和明、章二帝能夠做到政由已出;其餘各帝由於宮廷生活過於荒淫腐化等原因,差不多都短命而亡,繼位的皇帝年紀都很幼小,因此政權便落在母後及其父兄(即外戚)手裡.等到皇帝長大以後,想要收回政權,只有和自己身邊的宦官商量,於是皇帝在宦官的協助下,打倒了外戚.宦官因為掃倒外戚有功,並且又能包圍和愚弄皇帝,所以實權便落在宦宮手裡,不久,這個皇帝又短命死了.於是再來一套外戚專權以至宦官擅勢的過程.東漢中後期一百餘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外戚和宦官爭奪統治權的歷史.從外戚和宦宮斗爭的事實看,宦官越來越占上風.東漢時宦宮曾經六次打倒外戚(和帝時,鄭眾捕殺竇氏;安帝時,李閏等謀害鄧氏;順帝時,孫程等捕殺閻氏;桓帝時,單超等誅殺梁氏,靈帝時,曹節等誅殺竇氏;少帝時,張讓等誅殺何氏).宦官為什麼這樣囂張?這是因為:
(1)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皇帝既和外戚有矛盾,又害怕同姓諸王和大臣篡奪政權,同時也不願讓他們同士人過多地接近,所以容易信任宦官,因宦宮大都出身子門第低的家庭;本人又是刑餘之人,沒有聲望和什麼社會地位,使皇帝感到他們沒有篡奪政權的危險,所以對宦官的猜疑最輕猛搜畝.
(2)宦官常在皇帝身邊,他們對皇帝察言觀色,包圍之、愚弄之、迷惑之,使皇帝容易把他們當作最可信任的人.
(3)宦官多自幼生長宮禁,對宮中朝中之事頗為熟悉.特別是在宮中,他們的勢力盤根錯節、耳目眾多,外戚、大臣同太後有什麼預謀,往往被他們事先偵知,因而能隨機應變,先發制人.
(4)由於東漢統治者強化君主專制,內侍一般由宦官擔當.而且還不斷增加宦官的人數、擴大其職權.當皇帝年幼或腐化無能、執掌不起政柄時,宦官便乘機盜竊權柄.
(5)外戚雖然同宦官有矛盾,但東漢母後臨朝者多,不能不讓宦者傳達政令,因之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憲」;井能利用皇帝同太後的矛盾,從中竊取權力.
基於以上各種原因,宦宮勢力逐漸膨脹,形成了「群輩相黨」的政治集團,特別是誅除外戚梁冀以後,「權勢專歸宦官」.單超等五個宦宮因誅梁冀有功,同日被封為侯.當時人稱之為「五侯」,並用「回天」、「雨墜」等字眼形容宦官勢力的強大和猖狂.五侯的「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辜較百姓,與盜賊無異」.宦官侯覽,「前後掠奪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頃,起立第宅十有六區,皆有高樓池苑,堂閣相望,飾以綺畫丹漆之屬.制度重深,僭類宮省」.宦宮蘇康和管霸「用事於內,遂固天下良田美業,山林湖澤,民庶窮困,州郡累氣」.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桓帝死,靈帝立,外戚大將軍竇武與官僚士大夫領袖人物陳蕃欲盡誅宦宮當權者,但事機不密,反而被宦官所殺.這時靈帝才十三歲,完全是宦宮曹節、王甫、張讓、趙忠等手中的傀儡.靈帝甚至說:「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范曄在《後漢書》卷78《宦者列傳》中敘述宦宮的權勢與為虐情況時說:
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件意,則參夷五宗,漢之綱紀大亂矣.……子弟支附,過半於州郡……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構害明賢,專樹黨類……同敝相濟,故其徒有繁,敗國蠹政之事,不可單書.所以海內嗟毒,志士窮棲.
由上可知東漢後期宦官之害政禍民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
二、士人階層的壯大及其與宦官的斗爭
東漢後期宦官的害政禍民,不僅激化了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並且也嚴重堵塞了士人階層的仕進之路,因而引起了他們的抗爭.
中國歷史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士」這一階層已經壯大起來,他們憑借其文化知識積極參預政治,到處游說.各國諸侯對之多加賓禮,或予以重用.有些士人出將入相,縱橫捭合,諸子百家,變法爭鳴.所謂「得士者強,失士者亡」,充分說明了士人在政治舞台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多數士人為了找到一個可以建功立業的機會,經常「朝秦暮楚」,只顧個人功名利祿,談不上忠於哪個政權.秦統一以後,早已成為顯學的儒家雖然具有廣泛的社會力量,但秦王朝所重用的只是獄吏,對儒家不但不重用,而且還用「焚書坑儒」的辦法加以打擊.秦王朝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統一思想,加強君主專制.但實際上卻削弱了支持自己的社會基礎,擴大了對立面.所以當陳勝領導農民進行反秦斗爭時,有的儒生也跟著造反.西漢政權建立以後,吸收了秦王朝這個教訓,對儒生有一定程度的重視.到漢武帝時,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但西漢時期,只是加強了儒生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並沒有成功地給他們灌輸忠於劉氏的思想.到王莽把持政權時,給王莽歌功頌德,甚至勸王莽做皇帝的儒生也不少,致使王莽輕而易舉地篡奪了政權.劉秀及明、章二帝吸取了這個經驗教訓,特別注意表彰士節,對不肯在王莽駕下做官和隱居山野的士人加以表揚和優待,或者給以高官厚祿.這樣做,是為了讓士人知道要想做官和求得名譽,不一定專門去投靠權貴,只要一個人的行為清白,照樣可以出人頭地.所謂「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就是指此而言.這對已往士風的矯正,無疑起很大的作用.
東漢統治者除了積極表彰士節以外,還大力提倡學習儒家經典,給士人開辟廣闊的利祿之途,從而擴大忠於王朝的依靠力量.劉秀時已經恢復太學.明帝崇尚儒學,命令皇太子及王侯大臣子弟都讀經書,連衛士都要讀《孝經》.其他如掌朝政多年的和帝鄧後、順帝梁後,也有類似的勸學措施.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太學迅速擴充,太學生多至三萬餘人,那時攻讀儒家經典更成為士人做宮發跡的敲門磚.讀儒家的書,自然要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到東漢後期,忠、孝、節、義等封建道德更進一步浸透於士人的頭腦.
東漢時期,由於太學弟子員日益增多,公私講學之風大開,以及進入太學、郡國學能夠得到免除搖役等特權,因而使屬於中小地主階層的士人隊伍日益擴大,他們的經濟力量和社會政治地位也與日俱增.例如陳寔和郭泰原來都出身寒素,後來都享有很高的名望,當郭泰從京師洛陽返回故里時,「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輛.」陳寔老死於家,「海內赴者三萬餘人,制衰麻者以百數.」說明到東漢後期,士人階層已不只是達官貴人的攀附者,而儼然成為一支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政治力量了.
如上所述,士人力量壯大之時,恰好也是宦宮權勢猖獗之日.順帝初年,李固已反映「中常侍在日月之側,聲勢振天下,子弟祿位,曾無限極……諂偽之徒,望風進舉」.桓帝時,宦官勢盛,「州郡牧守承順風旨,辟召選舉,釋賢舉愚.」這樣,士人的仕進便受到阻塞.再者,由於宦官專權等因素所引起的政治腐化,使農民起義事件層出不窮.因此,士人為了挽救垂危的東漢政權和保護自身的利益,便不能不與宦官進行斗爭.
在士人和宦官兩個敵對力量中,前一集團除了一般地主階級出身的士人和太學生以外,還包括許多中央和地方大小官吏.因為這些官吏原來也是士人,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東漢所崇尚的名節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忠和義.那時的忠義行為已不只是忠於皇帝,因為在階級社會里,士人求得仕進,殊非容易,所以士人對選用自己的官吏,常懷知遇之感,因而有報恩和盡忠的道德上的義務.例如名士荀爽被司空袁逢舉為有道,他雖然並未應召,但袁逢死後,荀爽仍為他服喪三年.而州郡長官察舉孝廉,也多取年少能夠報恩的人.至於僚屬與長官的關系,自然更是如此.這樣,便增添了士人與官僚在政治上結合的因素.太學生與朝中大官往來,既然是為了求仕,而大官亦願諸生為他效力,樂於和太學生交結,如外戚竇武把兩宮賞賜全部分賜給太學生.當時太學生標榜的士人領袖,最高的是「三君」,即以大官僚竇武、陳蕃、劉淑當之.說明有些官僚已經和士人結合起來了,在東漢尚名節和激濁揚清的風氣影響下,太學生、名士和有聲望的官吏的言論,常常能夠影響和指導各地士人的行動,使他們嚮往並參加這一結合,形成了廣闊的士大夫集團,而與宦官相敵對,於是招致了所謂「黨錮之禍」.
所謂「黨錮」,就是操縱政柄的宦官把對他們進行抗爭的士大夫指為黨人而剝奪其政治權利.在東漢中後期,外戚與宦官輪流把持政權,可是士人反對外戚的時候少,而對宦官則無時不反對,這是因為東漢的外戚多出身於高級世族,他們與士人有政治、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聯系.宦官多出身於非讀書仕宦的家庭,與士人一向缺乏聯系;在外戚裡面還有一些比較謹飭的.而宦官有勢者則多肆無忌憚.眾所周知,梁冀是外戚中最壞的,在他被殺以前,士人對外戚、宦官均有斗爭,梁冀被殺以後,權力專歸宦官,士人一直與宦官進行斗爭.士大夫和太學生不僅在輿論上抨擊宦官,許多做地方宮的士人還用實際行動懲治作惡多端的宦官及其黨羽.由於昏庸的皇帝經常袒護宦官,所以許多士人遭到打擊報復,但他們仍不畏縮,為了激勵士氣,他們把孚眾望的官僚士大夫加上各種名號,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名目.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二月,靈帝立,竇太後臨朝,竇太後父竇武與陳蕃共同輔政,於是重新起用遭受禁錮的李膺、杜密等,共同籌謀誅除宦官,但措置不力,遭到失敗.宦官殺死竇武、陳蕃,還製造了一個「鉤黨」之獄,捕殺李膺、范滂等一百多人,並把「天下豪傑及儒學有行義者」都指為黨人,「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眥之忿,濫入黨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嘗交關,亦罹禍毒,其死、徒、廢、禁者又六、七百人」.
在黨錮之禍中,被宦官殺害的正是作風比較耿直的士人.實際上,他們還是比較忠於漢朝皇帝的.士大夫看到他們的同伴不斷慘遭殺戮之後,對東漢的腐朽統治逐漸產生厭惡,甚至不復希望其繼續存在.例如當時名士郭泰即說:「人之雲亡,邦國殄瘁,漢室滅矣,但未知瞻鳥爰止,於誰之屋耳」.從此,名士橋玄公開宣講:「天下將亂」、「漢家將亡」.士人或轉而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或「陰交結豪傑」,准備到天下大亂時,建立一番改朝換代的事業;有的士人更勸說有實力的將領發動兵變,以取代漢室.只是由於土人階級立場的限制,他們不可能直接以武裝行動推倒東漢王朝,只有當農民革命發生及統治階級內部斗爭使皇帝不能行使權力時,他們才出來從事武裝角逐,以重新建立地主階級政權.

② 西漢為什麼到東漢

問題一:西漢是怎麼變成東漢的啊? 西漢被王莽篡政後在建立新朝,後來劉秀和他的哥哥以及,劉氏宗族聯合反抗,加上赤眉軍的幫助,推舉更始帝劉玄為帝,推翻了王莽的腐敗氏改統治此時的劉秀受到劉玄的排擠打壓,劉秀卧薪嘗膽,最後當上了東漢東漢開國皇帝。

問題二:漢朝為什麼先是西漢在是東漢 漢朝(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 *** 」,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殲扒判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後漢。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210年。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此歷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問題三:為什麼西漢會在東漢的前面? 雖然,以我們現代的眼光來看,西漢和東漢都是兩個不同的朝代.但是,東漢的建立者是劉秀,是西漢皇族的一個分支舂陵候家族.劉秀自己並不認為自己創立的是一個新的朝代,而是光復了漢朝,並自認為是漢宣帝的繼承人,繼位後,追尊漢宣帝為中宗.當時的官方也不認為東漢和西漢是兩個朝代.
劉秀在建立東漢初期,鑒於長安在戰爭中已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無法繼續作為首都.而洛陽當時受到戰爭的破壞較小,也接近劉秀在河北和南陽的根據地,所以就以洛陽為都.洛陽在中國古代的地位一直很重要.早在西周初期,就是作為陪都建立的,東周時期更是作為首都.
後來的史學家為了區分漢朝的這兩段時期,根據都城的位置,分為東漢和西漢:以長安為都的是西漢,以洛陽為都的是東漢.
不過,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了前漢和後漢的說法.如諸葛亮的>.但是雖有這種說法,但說話者並無意認為是兩個不同的朝代,而是同一朝代的兩個時期.
西漢時間為:公元206年―公元24年,其中公元8年―公元23年為王莽政權。公元23―公元25年為漢更始帝政權,劉玄在位三年,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軍攻陷長安,更始帝劉玄下台,赤眉軍擁立劉盆子,同年劉秀在河北稱帝,改更始三年為建武元年。

問題四:西漢到東漢是怎麼回事?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西漢最後一個皇帝-漢平帝,被當時的大司馬王莽毒死。在立了個傀儡皇帝後,王莽於公元2年篡位奪權,改國號「新」,至此,從漢高祖稱暢開始,統治了二百多年的西漢王朝,結束了。之後,在經過了赤眉、綠林起義,更始政權建立,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九世孫,長沙王劉發的直系後代-劉秀稱帝,定都洛陽,東漢王朝建立。十二年後,統一全國。此事史稱「光武中興」。

問題五:為什麼漢朝要分為東漢和西漢? 因為中間被王莽篡了幾年叫「新朝」,遠方n代親戚劉秀以漢朝的名義奪回後又遷了個都,就按首都的東西命名了

問題六:歷史上的漢朝為什麼會有東漢和西漢的劃分 東漢乃建都洛陽,而西漢則建都長安。洛陽偏東所以被稱為東漢,長安偏西所以被稱為西漢。
西漢是漢高祖劉邦建立的,秦末各地起義,烽火不斷,後來楚漢爭霸,西楚霸王項羽兵敗烏江自刎,劉邦得了天下,建立了漢朝。
而西漢末期,王莽亂政,篡建新朝,大力革新,推行新政,政不合時,民不聊生,義軍四起,綠林赤眉,劉玄為帝,改元更始,忌殺劉t,t第劉秀,忍辱負重,出撫河北,大展拳腳,擊滅赤眉,掃平關東,得隴望蜀,一統天下,光武中興,是謂東漢。

問題七:為什麼漢朝要分為東漢和西漢? 劉邦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長安與劉秀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洛陽,在地理位置上一東一西,故後世稱劉邦所建漢朝為西漢、前漢,劉秀建立的漢朝為東漢、後漢。兩者統稱為漢朝。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稱皇帝,定國號為漢。6月定都長安(西安)。
劉秀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洛陽。

問題八:為什麼說東漢是西漢的繼承 西漢與東漢在公元前及公元後各歷時約兩百年,中間經過王莽的中斷15年,如果視為一個朝代,則它連亘4個多世紀,為上承秦始皇下迄滿清兩千年來帝祚最長的一個朝代。
以疆域及兵力威勢之所及而言,則兩漢間的變動亦少。漢武帝在朝鮮半島開拓的立足點,東漢也能大概維持。交趾反叛,有馬援平定。漢武帝還要竭全國之力伐匈奴。這游牧民族在王莽後永遠的分為南北,給東漢竇憲一個絕好的機會。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各部降者20萬人,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於北單於「不知所終」。西漢既有張騫之通西域,東漢則有班超打破他的紀錄。班超籌劃「兵可不費中國而糧食自足」。他由中土率領出塞的不過志願軍千多人,後來接濟他的也不過兵士八百人,他竟能「以夷制夷」。攻莎車時發兵25000。公元94年更合西域八國兵7萬人討焉耆。
只是東漢有一個邊疆問題,其棘手的程度,為西漢所無,此即是青海草原地區的羌人。這些藏族游牧民族,沒有統一的組織,各部落時合時分。有時 *** 也欺凌他們,引起雙方的仇殺,戰事經常發生,每次雙方的死傷各逾數千。草原地帶既無法佔領,東漢的移民實邊也極耗費。即招羌人內屬不僅無實效且有後患,漢亡之前董卓的擁兵自重,即靠羌人編成的部隊撐腰。這種部隊,只有他能指揮,旁人無法管馭。
可是事雖如此,在當時人看來,縱算西漢都長安,承土運,所以一切都以黃色為尚,東漢都洛陽,交火運,所以巾旗衣飾概以紅色為主,實際上只有一個朝代。光武帝劉秀,出自漢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他在洛陽重建太廟之後,只奉祀西漢的君主到元帝為止。因為對光武講,元帝仍屬父輩,成帝則為兄弟,哀帝已屬侄輩,平帝更算是侄孫,都不在太廟奉祀之內。光武更因呂後不遵高祖遺囑,引起諸呂之患,雖然事隔兩百年,仍將她的靈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後的靈主。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國以來從父系母繫上講都是名正言順一脈相傳的繼承人。於是劉秀在歷史上稱為「中興之主」。
漢朝一般人的思想,認為生與死沒有絕大的差別。陰冥雖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對死者祭祀供獻,卻用不著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為如此,所以漢代墳墓里缺乏我們今日認為有宗教性的標幟與裝潢,卻有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鐫刻。這些碑畫,內向對棺槨,好像專供死者欣賞,其中有的引用歷史故事,例如荊軻刺秦王,漢武汾上得寶鼎,有的則鐫刻車馬宮室,庭院廚廄,農田作業,市廛買賣,甚至方伎雜耍。其廣泛真切可以給研究歷史的人一開眼界。 從這些資料看來,再加歷史的證明,我們可以說漢朝四百多年內,文化生活已有很長足的進步。在多方面講,中等以上住戶的生活,較之近世紀,已無顯著差別。中外學者一致將這成就歸功於兩漢的重農政策。 *** 既竭力培植小自耕農,而冶鐵公賣,則西漢全國統籌,東漢各地作主,也使標准農具普遍的及於一般農戶。
而且地方官員經常興水利,論穡稼,有如《漢書》及《後漢書》循吏傳之所敘。從這些方面看來,中國的初期統一,以淳樸雷同的法制加於廣大的地區,不是完全沒有好處。同時在這種原始的重農政策之下,東漢與西漢,也確實有承前接後的聯系。若非如此,則其人口與版圖,就甚難如此互相湊合。 但是這問題仍可倒轉來看:要是兩漢確是一脈相傳,何以兩個時期的歷史學會有這樣大的差異?今日我們展讀西漢的歷史,不期而然的會感覺到內中有很多令人興奮,令人竦懼,令人嗟嘆,令人驚訝的地方。這種特點,很難在東漢史里看到。
從現代的眼光看來,西漢帝國仍在草創時代,即是文景之治,武帝之用董仲舒的思想管制,霍光的專權,宣帝的稱雜霸,都離不開一種試驗性質,所以能勾動讀者的好奇心。東漢的君主,就沒有這種創作的機會。其中主要的原......>>

問題九:歷史上東漢和西漢怎麼回事 西漢是劉邦建立的,以長安為首都,開創了大漢系統,漢平帝之後被王莽篡位而終結。
東漢時劉秀建立的,以洛陽為首都,是從王莽手裡搶回的江山,延續了大漢系統。

問題十:東漢為什麼遠不如西漢出名 西漢發生的歷史時間和人物都非常出名,楚漢之爭,七國之亂、北征匈奴、文景之治、絲綢之路等等,人物更多,劉邦、漢初三傑、漢景帝、漢武帝、衛青、霍去病、董仲舒等

③ 中國的朝代是怎麼變更的呢

中國的朝代變更原因基本上分為以下幾方面:

1、農民起義推翻前政權,例如隋朝、明朝;

2、地方政權推翻中央政權,例如商朝;

3、權臣奪權,例如東漢;

4、前政權被外族所滅,例如西周 。

中國古代社會因出於適塵腔應自然條件需要而採用的中央集權直接征稅的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朝代更替頻繁的重要原因。

(3)中國歷史時期怎麼在東漢變了擴展閱讀:

中國的朝代都用「朝」為劃分標准,區分某政權的執政時間,所以往往會有「朝代」存續時間與「王朝」的國祚重迭的情形。

如秦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 這些「朝」的國祚都與朝代的隱源時間相重迭, 某」朝」的興亡也是這」朝代」的興亡。雖然中國很多朝代與王朝的國祚相重迭,但並不代表朝代等於「朝」的概念, 「朝」在現代的角度看則類似一個治理國家的統治政府 。

顧炎武說「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與現代主權國家的觀念不同。

在家天下的觀念下,中國的君王家族通過輪替成為此天下的支配者,「 改朝換代」就是更換王朝統治政權的過程

朝代歌: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派攜衫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

④ 從全球角度看中國歷史-東漢-東漢是怎麼滅亡的(下)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東漢宣布滲慎滅亡。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

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陽(今河南洛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光武中興。

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台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漢章帝後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以後,掃滅外戚,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之為永元之隆。

(4)中國歷史時期怎麼在東漢變了擴展閱讀:

天下平定之後,劉秀重視生產與人叢納敬民生活的恢復與發展,開始著力發展生產、提高民生、恢復國力,劉秀還採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建武六年下詔恢復三十稅一的舊制。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起西漢後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

他前後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為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產。他統治的時期,遭戰亂破壞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復,人口與墾田數目大大增加,史稱「光武中興」。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茄散司空)的權力;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金,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東漢經「光武中興」,社會的經濟有了一定的恢復,文化進一步發展,太學林立,學術氣氛濃厚。東漢時期,各地豪強控制大量土地及耕作的農民,建立大型田莊,發展自給自足的田莊經濟,甚至擁有私人武裝力量,這一切都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⑤ 從東漢到隋朝的歷史變化是什麼 跪求答案!

先是三國,然後是曹魏,然後是司馬氏的晉,然後五胡十六國的五胡亂華時期(期間晉朝南竄),然後是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比較亂,先鮮卑北魏,北魏又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 然後是北齊取代了東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周又滅掉了北齊。)
然後就是楊堅統一全國,建立隋朝。

我黨會說,歷史變化有,1,民族大融合(其實尼瑪是被融合,被蹂躪,被強奸,匈奴鮮卑羯氐羌都是尼瑪乾女人吃女人的民族,漢人男人都尼瑪被干殘了,當然還是因弊斗源為三國兩晉內戰太狠,然後有些名人比如冉閔,陳慶之,祖逖,乞活軍,張軌,英雄輩出)。2,如樓下所說,銷畝平民崛起了,以前平民可以讀書,也叫寒門,庶族,當官不行。因為當官考推薦,評比,叫九品中正制,就是說一幫租態人可以評價你人品(跟我黨一樣,艹),楊堅改革為科舉制(從此我國就是尼瑪的官僚社會了,操蛋)3,還有很多,比如說漢人還比較個人英雄,後來就慢慢全成服從了(RTM)4 科技進步

⑥ 中國歷史是怎樣從東漢王朝逐步踏入到三國時代的

出師表中,諸葛亮這樣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可見東漢的衰亡和桓靈二帝有很大的關系

東漢自漢光武帝劉秀而立,於混亂之中中興,劉秀之後有著比較有名的「明章之治」,但盯禪是禍緣也是在漢章帝這里埋下的,漢章帝是一位明君,即位後勵精圖治,注重農桑,減輕徭役,衣食樸素,實行「與民休息」,「好儒術」,班超出西域也是出自他之手。可以說是將東漢的統治推到了頂端。但外戚勢力此時也開始滋長

終於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朝廷無奈征討,下令各郡守自行徵兵討伐,直接給了正當的擁兵權。到189年,少帝即位,何太後和兄長何進欲殺宦官,無奈何進被先殺死,之後,董卓進洛陽,之後的時情大家應該都知道了。時至亂世,英雄豪傑輩出,進入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時期。

⑦ 西漢到東漢是怎麼回事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西漢到東漢期間有一個朝代,叫做新朝,由王莽建立。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新莽。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綠林軍推翻;共1帝、15年國祚。歷農民戰爭後,劉玄建立玄漢政權。

地皇四年(23年),新朝皇帝王莽的大軍與漢朝宗室、以後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在昆陽(今葉縣)爆發了一次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決定著未來歷史進程的戰役——昆陽大戰。

劉秀在昆陽(今葉縣)以少勝多,殲滅了王莽軍隊主力;九月,更始帝派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松攻武關,三輔震動。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以求天救。秋天,更始軍攻入長安,鍵局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殺死於未央宮的漸台,從而結束明扒了新莽政權的統治。

(7)中國歷史時期怎麼在東漢變了擴展閱讀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禪讓稱帝成功的先河,因為傳統史觀相對於通過戰爭革命取得政權,比較鄙棄禪位這種移轉政權的方式,所以王莽一直被中國史學家誤認為是「偽君子」。

中國古代史學家對新朝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尤其是《漢書稿槐讓》視王莽為逆臣賊子。後世史學家不承認新朝和玄漢合法性,所以一般將其合並到漢朝歷史里。後世亦是按漢書觀點評價王莽,直到清末之後,評價才有所改變。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時期怎麼在東漢變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