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織布多少年歷史

織布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3-03-27 05:34:25

⑴ 紡織的起源

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紡織原料多樣化
古今紡織工藝流程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因此,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如地中海地區以前用於紡織的纖維僅是羊毛和亞麻;印度半島地區以前則用棉花。古代中國除了使用這三種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
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制各種復雜的花紋提花織物。絲纖維的廣泛利用,大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的進步,從而使絲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紡織技術。 紡織是一種服務於人類穿著的手工行業,紡紗織布,製作衣服,遮醜飾美,禦寒避風,防蟲護體,大約便是紡織起源發展的重要動機。古史傳說中國先民是從「不織不衣」①、「而衣皮葦」②,然後演變到「婦織而衣」③。這種傳說是與穿著文化的發展規律相吻的。
據考古資料,中國紡織生產習俗,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見萌芽,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已學會利用骨針來縫制葦、皮衣服。這種原始的縫紉術雖不是嚴格的紡織,但卻可以說是原始紡織的發軔。而真正紡織技術和習俗的誕生流行當在新石器文化時期。
《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謂衣裳,便是指用麻絲織成布帛而縫制的衣服。這則記述反映的正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紡織業誕生,麻、絲衣服開始出現並流行的真實情況。甘肅秦安大地灣下層文化出土的陶紡輪,表明原始的紡織業在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便已出現,距今已有 8000 年左右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原始紡織業開始呈現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大發展趨勢。全國各地文化遺址普遍可見到與紡織有關的遺物,其中,最為重要者有下列諸例: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距今年代近 7000 年。曾在出土的牙雕盅上發現刻劃蠶紋四條,並發現苘麻的雙股線痕跡和出土了木質紡車和紡機零部件。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距今約 6000 年。發現迄今最早的葛纖維紡織品,實物是用簡單紗羅組織製作,經線以雙股紗線合成的羅地葛布。
1926 年,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經人工割裂過的「絲似的、半個繭殼」,這是迄今最早的蠶繭實物,距今約 5000 多年。
河南鄭州青台遺址,距今約 5500 年。發現了粘附在紅陶片、頭蓋骨上的薴麻、大麻布紋和絲帛殘片,同出十多枚紅陶紡輪。其中絲帛殘片是迄今最早的絲織品實物。
河北正定南楊庄仰韶文化遺址,距今 5400 年,1980 年出土兩件陶塑蠶蛹,這則是迄今最早的陶塑蠶蛹。
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距今 4700 年。除發現多塊麻紡織技術較草鞋山葛布先進的薴麻布殘片外,基盯穗還發現了絲帶、絲繩和絲帛殘片。從絲織品編織的密度、拈向、拈度情況看,錢山漾的繅絲、合股、加拈等絲織技術已具有相當的水平。
以上實例情況說明,麻織和絲織的技術與習俗,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均已獲得迅速的發展和流行。尤其是草鞋山羅地葛布的發現,證實了傳說的「五帝」時代即新石器時代的確存在「夏日衣葛」的習俗。
《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帛即絲織品,萬國持有絲織品,其語雖未免有些誇大,但卻反映了禹時及夏朝的絲織習俗的盛行。《帝王世紀》:「搏卜未喜(妹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夏桀王為討好妹喜而撕裂的繒,便是指絲織品之一種。《管子?輕重甲》:「昔者桀之時,女樂三千人……無不服文綉衣裳者。」這種「文綉衣裳」,自然非絲織品而莫屬,以此足見夏代絲織業之發達和絲織習俗之流行。有關夏代的紡織情況,在考古發掘中也有所表露:
1960 年,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一件銅鈴上,粘附有一層紡織物痕跡,經發掘者觀察認為是麻布痕跡。
1980 年,二里頭遺址Ⅲ區發掘的二號墓中的一件玉圭,在刃部和頂端都粘附有麻布殘跡。
1981 年,二里頭遺址墓葬出土的獸面銅牌和一件銅鈴上,也都發現麻布痕跡。
以上考古發現表明,夏代除了流行如文獻傳說的絲織業外,在社會的中、下層,恐怕主要是流行麻葛類紡織習俗。
商朝的紡織,至少已有絲織、麻織、毛織、棉織等等。
商則輪代的絲織,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錄中,已有充分的反映。甲骨文已見桑、蠶、絲等字,桑字如桑樹的象形,商代已種植桑樹,這是沒有疑問的。種桑是為了養蠶,蠶字也是蠶蟲的肖形。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曾發現過半個蠶繭,浙江河姆渡牙雕盅上也見蠶的刻劃圖形,鄭州青台、浙江錢山漾發現的絲織品,均說明新石器時代的養蠶習俗存在當確鑿無疑,養蠶習俗至商朝更加盛行,這是合乎常規的繼承發展,說商代養蠶業十分發達,這也應毫無疑問,殷墟考古發現的玉蠶即是一有力的佐證。養蠶是為了抽取蠶絲,抽取蠶絲後便可以進行絲織,甲骨文的絲字,是兩束纏繞好的抽絲象形。桑、蠶、絲是絲織的前提,種桑、養蠶、抽絲技術的發生與發達,使商朝的絲織業也取得了空前發達的成就。《說苑?反質篇》說:殷紂王「錦綉被堂……非惟錦綉、絺、紵之用邪!」《帝王世紀》也說:殷紂王時「婦女衣綾紈者三百餘人」,此兩則記述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商代絲織的發達情形,考古發掘也證實了商朝的絲織已達到品類繁多、精益求精的階段。如河北藁城台西遺址發現的粘附於青銅器上的絲織物,就包含有平紋紈、皺紋縠、絞經羅、菱紋綺等等;殷墟婦好摹銅器上粘附的絲織品有紗紈(絹)、硃砂染色帛、雙經、緯縑、回紋綺等;武官大墓三件銅戈上也發現絹帛痕跡,殷墟其它地點的墓葬也經常發現有絲繩、絲帶和覆蓋屍體的絲帛片等,在傳世的商代銅器上,也見發現花綺的報道。
商代的麻織,由於更具有廣泛性、大眾性,故其發達情況亦絲毫不遜於絲織。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苘麻痕跡和紡車等,說明麻織業在中國淵源甚早。商代麻織品的發現,已見於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和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遺址等,這些發現共同表明,商代麻織的技術水平已達到一定的高度。
商代的毛織,主要見於新疆哈密五堡遺址,該遺址出土的毛織品,有平、斜兩種組織,並用色線編織成彩色條紋的罽,表明毛織技術已具一定水平,遺址年代在公元前 13 至 14 世紀,距今約 3200 年左右,相當於商代晚期。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遺址也曾在麻織品的夾雜中發現一根羊毛,經鑒定屬山羊絨。這些發現表明,中國毛織的技術與習俗,至少在商代便已出現。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葬中曾出土有青灰色棉布,經鑒定是聯核木棉。武夷山船棺葬的年代與前述新疆哈密五堡大略相同,故木棉紡織的技術與習俗據此而知,大約在商代晚期亦已發生。
西周時期的紡織,基本繼承了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絲、麻、葛織等傳統,並繼承了商代的毛織習俗。考古發掘所見的西周紡織資料,主要有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絲織山形紋綺殘片,青海都蘭出土的用綿羊毛、氂牛毛製成的毛布、毛帶、毛繩、毛線等毛織品。文獻記載中則有不少絲織、麻織、葛織的流露。《詩?大雅?瞻印》:「婦無公事,休其蠶織」、《詩?豳風?七月》:「蠶月條桑……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揚,為公子裳」,《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陳風?東門之扮》:「穀旦於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以上是有關桑、蠶、絲織、麻織和絲麻衣服成品的記述,至於葛織情況,《詩?魏風?葛屨》、《小雅?大東》均有「糾糾葛屨,可以履霜」的詩句,從句意看,此時期的葛織已不是「夏則衣葛」①或「夏日衣葛絺」②的情景,而是局限於製作葛鞋上了。《孟子藤文公上》說:「許子衣褐」,褐即是毛織的衣服,《詩經》中也見到「無衣無褐」之語,結合出土材料可知,西周時期顯然是流行毛織生產習俗的。

⑵ 紡織機械的發展歷史

人類最初用天然纖維作原料紡紗織布,早於文字的發明(見世界紡織史、中國紡織史)。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已經使用手搖紡車紡紗,到了宋代已經發明了30多個錠子的水力大紡車。

1769年英國人R.阿克賴特)(又譯理查德·阿克萊特)製造水力紡紗機。

1779年英國人S.克朗普頓(塞繆爾.克朗普頓)發明走錠紡紗機。

傳入美國後,1828年美國人J.索普發明環錠紡紗機,因採用連續紡紗使生產率提高數倍。

中國戰國時期的織機已經運用杠桿原理,以腳踏連桿帶動綜框完成開口動作。

1733年英國人J.凱(又譯約翰·凱伊)發明飛梭,打擊梭子,使其高速飛行,織機生產率得以成倍提高。

1785年英國人E.卡特賴特(又譯艾德蒙特·卡特萊特)發明動力織機,同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用蒸汽機為動力的棉紡織廠,是紡織工業由工場手工業向大工業生產過渡的一個轉折點。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口的增加,促進了紡織工業的發展,相應地推動了紡織機械的改進。

能源改革(以蒸汽動力代替人力、畜力)則奠定了現代紡織機械的基礎。

19世紀末人造纖維問世,拓寬了紡織機械的領域,增添了化學纖維機械一個門類。

人們對合成纖維需要的增長,推動合成纖維紡絲設備向大型化(紡絲螺桿直徑達200毫米,單台紡絲機的日產量達到100噸)和高速化(紡絲速度達3000~4000米/分)方向發展。

世界合成纖維工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幾乎在5~6年內設備纖改更新一次,機台數量在10年內就增長一倍。

近20年的紡紗織造設備,為適應化學纖維純紡或與天然纖維混紡返派作了不少局部改進,如擴大牽伸機構適紡纖維長度的范圍、消除纖維上靜電等。

在染整方面發展了高溫高壓染色設備、熱定形設備、樹脂整理設備以及松式整理設備等。

人類用傳統方法紡紗織布,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至今根據傳統原理設計的紡紗織布機器,仍是世界紡織工業的主要設備。

但是50年代以來,已經創造出一些新的工藝方法,部分地取代了傳統方法,以高得毀世判多的效率生產紡織物,如轉杯紡紗、無紡織布等。

新的工藝方法孕育著新的紡織設備,新的紡織設備成熟與推廣,又促使紡織工業進一步向前發展。

⑶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紡織布匹

原始社會嫘祖繅絲養蠶開辟紡織的先河。但也只是傳說,沒有確切依據。

這是棉紡織的歷史。文獻和出土的棉紡織品實物證明,中國邊疆地區各族人民對棉花的種植和利用遠較中原為早。

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生產不夠發達,邊疆地區早已發展起來的植棉和棉紡織技術向中原的傳布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漢代,中原地區的棉紡織品還比較稀奇珍貴。

到了宋代,邊疆地區與內地的交往頻繁,大量棉紡織品輸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內地廣為流行,植棉和棉紡織技術逐漸傳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發現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塊青灰色棉布。

1966年在浙江蘭溪宋墓中出土一條完整的拉絨棉毯。這兩件出土文物,為研究中國東南地區的植棉和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

紡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於紡紗的工具,它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新時石器時代。出土的早期紡輪,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經簡單打磨而成,形狀不一,多呈鼓形、圓形、扁圓形、四邊形等狀,有的輪面上還繪有紋慎伍雹飾。

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並且它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幾千年,即使在20世紀,西藏地區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紡紗。

(3)織布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起源:

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橘蘆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紡織原料多樣化:

古今紡織工藝流程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因此,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世界各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如地中海地區以前用於紡織的纖維僅是羊毛和亞麻;印度半島地區以前則用棉花。

古代中國除了使用這三種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制各種復雜的花紋提花織物寬帆。

絲纖維的廣泛利用,大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的進步,從而使絲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紡織技術。

閱讀全文

與織布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