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有效組織歷史課堂活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課時少,知識內容多,涉及面廣,教師要依據歷史學科特點、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地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了利用有效的時間,把握好課堂教學,組織好活動,下面淺談一下筆者在教學中的做法。
一、注重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得法則事半功倍。」為此,我十分注重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例如,閱讀課本、觀察課本插圖、分析歷史人物、材料分析題解答等方法,讓學生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此,我課前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預習效果。學生伴著思考去學習,通過預習查找資料,讓學生盡量自己提出並解決問題,同時在預習中發現問題,產生疑問,也為聽好課作充分的准備。課中充分利用課件教學,圖文並茂,詳略得當,並設置有懸念問題,有梯度,一環扣一環。同時,鼓勵學生進入歷史情境,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原來是這樣的有趣,這樣的有魅力。
二、溫故知新,達到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
歷史知識點繁多,要把他們有機地聯系起來,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路,形成知識的系統化。因此,我上課時一方面通過思考、練習、復習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把握歷史知識的前後聯系,幫助學生形成牢固的知識網路,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內課外的資源加以整合,從而達到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課後,經常布置給學生探討內容,如歷史上名人治學、人格品質、政治功績或一些有趣的歷史事件中外比較等,提供給學生網址,引導學生查資料,對過去的歷史大膽聯想等等。讓學生明白:歷史本來就是有血有肉和豐富多彩的。
三、形成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知識多,系統性強,讓學生注意將知識分類歸納,按系統掌握,容易形成知識結構。歷史課本教材是學生知識結構獲取的來源,學生要讀熟課本,把握好歷史知識的結構,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例如,發現問題及時記錄,並要注意歸納,對易誤點隨時發現和統計。課外史料的及時補充:歷史文獻材料、大事表、歷史文物等都有助於學生習慣的培養和知識結構的形成。通過參與閱讀討論交流中掌握歷史知識,利用歷史事件的情感性,激發學生的情感,真正發揮學生的參與,讓課堂活起來。在歷史教學中,除教給學生歷史史實外,培養他們在掌握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如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比較、概括、歸納、評價某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更重要。教師要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優化課堂提問,以啟導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訓練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的思維意向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思維同步。例如,講述完「德意志的統一」後,可如下設問:「在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過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國分別具有哪些特點?你從中可得到哪些啟示?」這樣,不僅保持了學生的思維熱點,有助於學生聯系性思維,而且也拓寬了學生對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經過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理解的空間。
四、突出重點和難點,靈活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點零散,需要記憶的知識特別多,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總結規律,切忌機械呆板死記硬背。通過教師的示範引導,目標反饋講練落實,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練習,強化記憶,如記憶歷史時間的方法、歷史事件的要領等,使記憶有趣、簡單、形象。對每一節課的小結應起到復習歸納本節所講核心內容,突出重點和難點,並找出便於學生記憶的方法。例如,在講完「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時,可歸納為五個戰場、四次會議、三次轉折性戰役、三個法西斯國家投降,使學生不僅記憶牢固,而且知道本節的關鍵所在;還要留下懸念,激發學生反思的餘波。例如,在講述「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一課後,讓學生扼要歸納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和危害,再掛出《時局圖》烘托出當時中國的危急局勢,激發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愛國之情,最後提出:「甲午戰爭後,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怎樣才能挽救祖國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機呢?中國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著,那麼具體情況如何呢?結果怎樣?」這樣,能啟發學生思考,為講好後面的新課埋下了「伏筆」,更加有利於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化和發展。
總之,歷史課堂中教師在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在培養能力、提高歷史學科成績的同時,以陶冶和升華人的精神境界為根本。只有這樣,我們的歷史教學才能更有生命力,也能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歷史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曾呼籲:「我們要憑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鍾、有限的歷史內容教會學生無限的歷史思想方法和歷史以外的各種東西。」這是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學的奮斗目標。
2. 歷史作業布置的原則
一丶分層次布置作業。基礎性作業所有學生做,探究性思考題基礎好,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做.。作業設計目的:針對學生的差異,分層布置作業,要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丶布置「說」的作業.
長期以來,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一直是以「寫」為主,其他形式極少。無可否認,「寫」的作業尤其是對歷史學科有其積極意義。但久而久之,這種作業也成了學生的一種包袱,變得枯燥乏味,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改變常態,把」寫「的作業設計成「說」的作業,即把自己當天學到的內容說一遍給家長聽或同學之間相互「說」一遍給對方聽。這樣既段練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三丶布置「問」的作業.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俗話說:因疑而問,因問而開悟,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在課堂上十分注重「提問」,而且把提問延伸到課外,根據學習內容,我把「提問」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具體操作如下:學生給老師提幾個問題,由老師回答,或老師給學生提問,由學生答,或由學生之間進行問答。
四丶布置「記」的作業
這里的「記」不是記憶,而是記錄。在歷史教學中,我每周布置「寫周記」的作業,就是要求學生把本周所學的主要內容和心得體會寫在筆記本上,這種作業也是學生樂意做的,因為一周才一次,可長可短,非常靈活。例如在學《戊戌變法》這一課後,我布置這樣一個寫周記的作業: 請簡單介紹一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戊戌變法失敗說明了什麼?談談你的感想。作業不難,學生寫得出來。學生寫這樣的周記後,不但鞏固了各知識點,還能提高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進行一次思想的自我教育,明事又明理。
3. 如何有效地布置作業
一、布置作業講究「四性」。1.針對性:教師在選題時,只有將學生的水平層次與知識層次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練習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如設計鞏固交際語言項目的練習,要重點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得體性、規范性;設計鞏固語法知識的練習,要重點訓練學生掌握語法知識的准確性;設計口語練習,要重點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語言的准確性和流利性。2.層次性: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遵循「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在完成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內容後,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布置層次分明、結構合理、題量適中的同步作業,對學生個體層次和知識層次要分析並加以區別,不能搞「一刀切」。教師要通過自己精心設計或選編的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3.時效性:教師布置的作業應以強化和鞏固當堂或一單元內所授重點、難點知識為主,不宜有過多超前或滯後的知識內容。若某作業作為課內作業,就不能作為課外練習。這樣學生才能明白每次作業訓練的主旨,才能完成得輕松、愉快、有成效。4.適量性: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探索和知識的系統歸類,而不是進行大量的、毫無針對性的、機械性的練習。教師應把握好這一原則,做到選材有針對性且題量適中,不可把練習變成「題海」,更不能把布置大量的作業當成學生復習和掌握知識的唯一途徑。
二、作業批改中的「二結合」。如果說教師盲目布置練習會將學生帶進「題海」的話,那麼教師對作業採用「包辦式」的全批全改,不僅會消耗教師本應用來鑽研大綱和教材的大量時間,而且還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批改只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我認為,要改變這一局面,在進行作業批改時,可採用以下方式:1.「粗改」與「精批」相結合。我們常聽到許多師生抱怨「作業難改」、「作業難做」,看到許多「學生忙著寫、老師忙著批改」的情形。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對作業的布置與選材缺乏科學性與針對性。二是教師對批改作業的技巧缺乏探究,將每次作業盲目地全批全改,而收效甚微。如果對某些作業「粗改」與「精批」相結合,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弊端。如何「粗改」呢?就是對那些由簡單的詞彙、句型和交際用語構成的復習性練習,僅給予對、錯評價即可,甚至可依據學生水平層次抽取適量樣本進行批閱。如何「精批呢」?就是對各類強化、鞏固性練習,批閱時不僅要給予對、錯評價,而且還要對於學生寫錯的予以更正並指出錯誤原因,同時教師自己還要寫好閱後記。「粗改」與「精批」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使教師在講評練習時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能使學生知曉自己知識上的缺陷並做到「對症下葯」。2.學生「自改」與「互改」相結合。教師「包辦式」的作業批改方式,往往使學生產生惰性,這是應予以扭轉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對某些作業的處理,可採用讓學生「自改」與「互改」相結合的方式。何謂「自改」?就是對那些題型單一、要求層次較低的練習,如單詞拼寫、句子填充或句子結構轉換、判斷正誤等,教師可讓學生對照標准答案進行訂正。怎樣進行「互改」?就是對單元內如補全對話、完成句子、語言運用等題,教師先作必要的重點提示,然後讓學生交換作業根據提示互作批改。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對那些學習興趣不濃、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當面輔導批改,這樣還可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掃除學生思想和學習上的障礙,激發求知慾。最後再由教師對作業中出現的共性錯誤,集中評議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產生錯誤的原因並掌握糾正的方法。「自改」與「互改」的批改方式,不僅反饋及時,而且更重要的是利於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和提高他們的自我教育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批改作業中得到啟迪,思維得到鍛煉,對知識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4. 如何設計一份高質量的《歷史與社會》課後作業
一直以來, 傳統作業都被認為是 「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作業一直是 。 「教 的強化」 ,被學生認為是學習的沉重負擔。 「作業」成了茫無邊際的題海,學生永 遠看不到成功的彼岸。歷史與社會作業也不例外,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科作業的心 態更多的是應付、排斥,甚至是厭煩。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 「有效課堂」的實施,筆者認為,歷史與社會的作 業也應該進行「優化設計」 ,從而推動教育的全面改革與發展。
對於歷史與社會 作業的優化設計,筆者認為應從以下2個方面開展:
一、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應該生活化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基於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特別是歷史與社會中「鄉 土地理」的學習,更加應該立足學生的生活實踐。實踐性是當前中學歷史與社會 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 對學生作業的實踐性則更加不在教師思考的范圍之 內。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歷史與社會》學科資源,擴大作業設計要素,緊密 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個人生活的聯系,優化學科課程作業的設計,構建開放實 踐性的《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體系。設計一些社會調查、探究等實踐性作業,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讓學生有序地記錄下自己實踐調查和探究的過 程,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社會活動體驗,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又有 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實踐能力。 1 例如,在「環境亮起黃牌」教學時,我帶著學生先去游覽了本地的一些 景點,讓學生在游覽的同時,注意觀察本地區特別是街道河流兩岸的環境問題。 並設置了這樣一道實踐性探究題:為了使同學們更多地了解家鄉,關心社會,參 與社會實踐,並從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請同學們分組對本鎮的環境狀況進行 一次社會調查活動。要求:①設計一份調查問卷,通過調查收集材料,了解家鄉 的環境變化狀況,並思考自己和人們的習慣行為,尋求解決對策。②設計一條環 保廣告語或溫馨提示語。③向本鎮市民寫一份環保倡議書,或向本鎮政府寫一份 建議書。 在評價各小組的調查活動時,教師要看各小組的問卷問題是否具體,表述 是否清楚,重點是否突出,整體結構是否完整,問卷任務是否能完成等。環保廣 告語是否簡潔生動,以情感人。環保倡議書是否符合主題,條理清晰。在總結本 次調查活動時,先讓小組長小結本組在組織活動、收集資料、撰寫報告等方面的 突出事跡,再採取組內互評、小組之間互評的形式,最後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 實踐證明,這種貼近生活、重在實踐的探究作業,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學習 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 精神、合作探究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而且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感、社會 責任感和使命感中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應該興趣化 俗話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要有興趣,學生的學習和作業就會由負擔 轉變為享受。 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社會經歷常常引發學生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理,成為他們學習歷史與社會的動力。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俄國教育家烏申 斯基指出: 「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 」只要 是感興趣的東西,學生就會喜歡,就會不知疲倦、孜孜以求。興趣是推動學生學 習的內部動力,是帶有情緒色彩的心理行為,渴望學習的願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 重要動因,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一旦被啟動,就會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因素,那就 是樂於學習。因此《歷史與社會》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也要注 重這一特點。 如在教學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和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 2 界線時,要求同學們運用諧音編簡單故事,這樣能使人很快記住這些分界線。其 中有一個小組的同學經過討論後編出了以下情節:我駕駛著「昆祁橫」 (把昆侖 山、祁連山、橫斷山脈想像成自己研發的名牌車) ,駛向「大太、巫雪」 (把大興 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想像成兩地名) ,一路上見一怪人名叫「大陰」能 喝(賀)八(巴)缸(岡)酒(把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彥格勒山、岡底 斯山想像成有趣的故事情節) 。該組同學豐富的想像力讓人耳目一新。順著學生 的思路,接著我又要求全班同學沿著他們的行駛的線路找到這些山脈。同學們很 快就找了出來。
5. 如何有效的布置課後作業
我們需要給孩子們布置作業,這是對他們負責任,也是對我們教育成果的一個間接的檢驗。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必須掌握的部分,建議給孩子們布置作業。當某一部分知識需要孩子們重復來進行的,那麼就讓孩子們在這方面的知識上多下功夫去做,這個可以適當地給孩子們布置一些家庭作業。
二。非必要掌握的部分,此方面可供孩子們選做。我們要分清楚,有的孩子的學習效率高,有的孩子的學習效率低,因此,這部分非必要掌握的部分,可以布置成作業,但是並不要求孩子們必須去做。也就是說,如果學習效率高的孩子們,在做完了必要家庭作業後可以選做一些這樣的題。而學習效率較低的孩子們,就不必做這部分家庭作業了。
三。泛部分家庭作業,此方面的知識可供孩子們閑余時間突破。我們都知道,知識掌握的越多,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利。因此,老師們應該適當地給孩子們建議,讓孩子們做一些泛家庭作業。這個泛家庭作業,不需要孩子們去花太多的心思去掌握。甚至有時候,這種泛作業可以理解成一種觀察,一個對話,或者是一次奇妙的出行。讓孩子們在這樣泛家庭作業的過程中,在經歷事件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事件所投入的情感以及投入情感後會得到怎樣的結果,讓孩子們在泛家庭作業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一。必須掌握的部分,建議布置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以學習效率最低的孩子為標准。
二。非必要掌握的部分,建議布置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以學習效率最高的孩子為標准。
三。泛部分家庭作業,這部分家庭作業沒有時間限制,可以讓孩子們在生活的任何一個過程中得到學習。
一。必須掌握的部分。這一部分家庭作業需要老師認真地批改。但,據我個人所知,中國的老師多數老師只是看一眼孩子們的作業,根本不會精確地去認真看每一個孩子的家庭作業的。其實不應該這樣,老師應該要認真地看每一個孩子的家庭作業,然後從中分析得出不同孩子的不同缺點和必須要改正的地方和補進的地方,在與家長溝通後,給孩子建立一個有效的改善的辦法。
二。非必要掌握的部分。這一部分知識,對於老師來講,可能要求就低一些,畢竟做這部分家庭作業的學生會相對少一些,因此,老師在看這些學習效率高的孩子的這部分家庭作業的時候,要針對那些效率高的孩子提出意見,讓他們在此方面上更進一層樓。而對於那睦效率較低的孩子們來講,也要常鼓勵他們,向這個方向發展。
三。泛部分家庭作業。這部分就要老師和學生們進行心理的交流了。這部分家庭作業也建議老師能夠和家長彼此互動,讓家長也參與到家庭作業中,讓家長正確而公平地給孩子們的這方面家庭作業打分,真實有效地見證孩子們的成長過程。
其實,最好的家庭作業是讓孩子們在做家庭作業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然後得到生活的經驗。所以,建議那些只是重復性的,例如抄生字啊,重復來重復去的寫那些計算公式或者是計算題啊,這些家庭作業就不要再布置了。一沒意義,二浪費時間,三浪費紙張,四更浪費師資。
所以,還是布置一些例如,讓孩子們去閱讀一本新的兒童讀物,讓孩子們去看一部新的兒童電影,讓孩子們聽聽有關的兒童廣播,讓孩子們去觀察一個小動物的成長,讓孩子們去欣賞一下下雨天的美景,或者是讓孩子們去體驗一種人生態度,這都是很好的家庭作業內容。當他們在這些家庭作業的過程中,他們會及時發現,他們所缺陷的知識是什麼,然後他們會有目的性的,針對性地去尋找這方面的知識。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歷史,他們都會有一個渴求,想辦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就慢慢地培養起了孩子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