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魏國河南長城有哪些遺址
據後來的考古工作者考察,此座長城在所經的鄭州、密縣發現兩處遺乎運尺址。
一處是鄭州青龍山長城遺址,為連綿的夯築崗丘,歲高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3千米;另一處是位於密縣縣城西北尖悄缺山鄉、米村鄉的小頂山、香爐山、蠟燭山、五嶺山上,南北走向,長約5.8千米,牆基寬2.5米,高2.5米,由青石砌築而成。
Ⅱ 最久國都的漢魏洛陽的遺址有哪些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區與偃師市、孟津縣毗連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該城始建於西周初年,廢棄於唐初,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
此外,西漢及新莽末年綠林軍虛世擁立的更始帝,也曾建都於此。後趙、北周曾以此為南都、西京。
如包括這些,漢魏洛陽故城無疑是我國所有都城遺址中定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
漢魏時期的都城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140年,洛陽人口達100萬以上,當時中外交流頻繁,這里不僅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也是東方文明向東傳播的源頭。
北魏時,洛陽城有里坊320個,城內外有佛寺1300多所。馳名中外的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寺也是北魏時期開始開鑿的。當時的洛陽不但經濟繁榮,商業發達,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薈萃。
洛陽故城今存遺址內城城牆皆夯土版築而成,周長約14千米。
漢魏洛陽故城分別有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遺址區地上和地下遺跡、遺物十分豐富。重要遺跡由內到外主要有:宮城、內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寧寺塔基遺址、太學遺址、東漢靈台遺址和金村大墓等。總面積近100平方千米,是近代歷簡以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為北魏時期所遺留。
宮城位於內城中北部,位置適中略偏西,是都城裡最重要的中心建築區。宮城的四面牆垣保存尚好,牆基雖已埋沒地下,但尚能連接起來。
在南牆的偏西處,有門址一座,形制宏大,當是宮城的正門,按文獻記載北魏時叫「閶闔門」。閶闔門是在魏晉宮門舊址上建造起來的。它是以柱網構成的殿堂式城門樓建築,面闊七間,進深四間。
整個門址位於宮牆後側,門前兩側分別有巨大的子母土闕與宮城南牆及兩側院落南牆相連接。該城門是目前國內考古發掘出的時代最早的都城宮城的正門。
宮城的西部,應是漢北宮和北魏宮城中的主要殿堂之地,如傳說的「金鑾殿」,即北魏太極殿遺址。南對閶闔門,呈長方形,地下保存的夯築地基厚達6米以上,其周圍有密集成組的夯土基址。
內城即東周、東漢、曹魏、西晉時期的洛陽城,平面略作南北長方形,古稱「九六城」。內城垣除南垣因受洛河的北移被沖毀外,東、西、北三面牆垣,斷斷續續依然留在地面上,內城北垣東段高出地面5至9米。
城牆寬約14至30米,肢譽褲系夯土版築,細密結實,牆垣上一排排的版築夾棍眼的痕跡,仍清晰可見。探見城門闕口10座。城內一共發現東西橫道四條,南北縱道四條。
東漢太學遺址在內城南郊,始建於公元29年,在校太學生曾多達30000餘人。175年於太學講堂前立石碑46通,史稱熹平石經。至241年,又立石經28塊,史稱正始石經。
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築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
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學經本。發現於偃師東大郊村內的西晉辟雍碑,碑文詳細記載了西晉武帝司馬炎及其太子到太學視察,並親至辟雍行禮的情況。
東漢靈台是我國古代用來觀察天象的高台建築。遺址在內城南郊,創建於公元56年,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也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台遺址。曹魏、西晉相繼使用,達250餘年之久。
靈台遺址范圍達40000多平方米,每面牆垣各開有門,四面共開12門。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高台四周有上下兩層建築。
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10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他設計製造的「渾天儀」、「地動儀」等精巧絕倫的科學儀器,當時都安放在靈台之上。
位於內城西北角的金墉城,為曹魏明帝所築。總面積26萬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晉時被廢帝、後多安置於此,實為洛陽城的軍事要塞。
金墉城由南北毗連的3個小城構成,平面呈「目」字形,城垣夯築,共有城門八座。最北一城西垣、南垣各一門,中間一城西垣二門,南面一城四面各開一門,遺址內有夯築台基、磚砌基址多處。
史書記載,當年金墉城「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雲也」,足見其豪華壯麗。1956年,河南省將漢魏洛陽故城列為保護古跡之一。從1962年開始,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至今仍在進行。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底,洛陽市完成了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基遺址保護工程,這是漢魏洛陽故城保護展示的第一個項目,也是漢魏洛陽故城對外展示的第一個窗口和平台。2006年,《洛陽市漢魏故城保護條例》出台,為漢魏故城遺址的保護提供了法律武器。
Ⅲ 魏國河南長城的位置在哪
至於魏國河南長城位置,據《水經注》上記載可知,這段長城自河南省原陽縣舊原武舉掘西北處的卷縣陰溝開始,經大河故瀆正山核東,在陽武跨過陰溝左右二瀆,過北濟水,南濟水,唯則又經管城,往西南至於密。也就從河南省舊原武西北,東經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再折而向西南過鄭州直達密縣境內,全長共約300千米。
Ⅳ 鄴城遺址位於哪裡,有什麼意義
鄴城遺址位於帶含河南省安陽市和河北省臨漳縣交界處,是我國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遺址。臨漳古稱鄴,據黃河流域政治畝判、經濟蠢耐笑、軍事、文化中心長達4個世紀之久,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譽。同時,鄴城也是西門豹投巫治鄴之地、建安文學發祥地、中軸對稱都城建設規劃肇始之地。
Ⅳ 河南省境內有那些古代遺址這些地方在哪個城市
1、殷墟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科學發掘91年來,考古人員清理過商代墓葬超過2萬座。「婦好墓在單個墓葬中出土隨葬品數量最多,代表了晚商文化的發展水平、思想觀念、活動范圍以及工藝技術水平。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2、河南仰韶文化遺址
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距縣城9公里。遺物中陶片較多,石器和骨器較少。有長條形單刃的石刀和中部鑽圓孔的石紡輪;有骨鏃、骨鑿和骨針等。
這個遺址出土的彩陶較復雜,多先施白色陶衣,然後著彩。彩繪圖案有米字紋、弦紋、x形紋、方格紋和圓點紋等,與廟底溝的彩繪圖案類似,其時代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197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賈湖遺址
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
是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骨笛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餘支骨笛,還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通過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附著物發現: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這一發現也填補了世界酒文化的空缺。
(5)魏朝在河南有什麼歷史遺址擴展閱讀: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
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並被認為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Ⅵ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什麼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代。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石窟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龍門石窟的規模:
(1)龍門石窟開鑿經歷時間長久。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宴李493年)前後開鑿龍門石窟,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時間跨度長達400餘年之久。
(2)龍門石窟數量大,千姿百態。密布於伊河兩岸龍門山與香山上的石窟,分布長達1公里,佛像達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龍門石窟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姿祥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龍門石窟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龍門石窟代表性景點:
龍門石窟代表性景點主要有:跡敏奉先寺、潛溪寺、賓陽洞、萬佛洞、蓮花洞、古陽洞、摩崖三佛龕、擂鼓台三洞、碑刻題記、白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