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江西九江歷史上哪個王的封地

江西九江歷史上哪個王的封地

發布時間:2022-03-01 13:07:30

1. 江西九江有什麼悠久的歷史文化

九江,簡稱 「潯」,古稱 「潯陽、柴桑、江州」,是中國江西省下轄地級市,是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九江位於江西省最北部、長江以南沿岸,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經濟、政治、文化、科教、商業次中心城市,江西省雙核城市,長江十大港口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著名優秀旅遊城市,有「江西北大門」之稱。九江地處長江與京九兩大經濟帶交叉點,是長江中游區域中心港口城市,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積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廬山)、佛教凈土宗發源地(東林寺)皆位其境內。
先秦
夏、商時期,九江境地分屬荊州、揚州;春秋時分別屬吳國、楚國,有「吳頭楚尾」之稱;戰國時多有變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敗越,屬楚。[1]
商代設艾侯國,建都於修河上游,所轄范圍大致為今修水、銅鼓、武寧、永修一帶;武王克商後,除艾侯國,設艾監。春秋後期至戰國期間,在分封諸侯國之外,出現了縣邑,江西境內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轄區范圍大致與艾侯國、艾監相等。
秦漢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滅楚,以其地設3郡,其中九江郡轄區范圍包括今江西大部,郡治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
漢高帝六年(前201),設豫章郡,治南昌;領縣十八,九江境內有五,依次為:第三彭澤(治今彭澤西南,包括湖口、彭澤、都昌及安徽東流一部);第五歷陵(治今德安);第七柴桑(治今九江西南,包括市區及九江、星子、瑞昌等地);第八艾(治今修水渣津附近,包括修水、銅鼓2縣);第十四海昏(治今永修東,包括永修、武寧、靖安、安義、奉新5縣);第十六鄡陽(治今都昌南,包括都昌縣和波陽縣各一部)。同時,設立尋陽縣,治所在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其江南轄區一部在今九江境內。永元十六年(104),分海昏設建昌縣。中平年間(184~189),分艾縣置西平縣;二年(185),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吳(今奉新)2縣。建安四年(199),析艾、海昏設西安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屬孫吳,柴桑隸武昌郡,尋陽隸廬江郡。各縣分屬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吳、西安、彭澤)、鄱陽(鄡陽、歷陵)、廬江(尋陽)4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西安縣為豫章縣。元康元年(291),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10郡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興元年(304),分廬江郡尋陽縣、武昌郡柴桑縣合立尋陽郡,治尋陽縣(江北),屬江州。
東晉咸和年間(326~334),先後將尋陽郡治、尋陽縣治由江北遷至柴桑;咸康六年(340),又將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駐尋陽。至此,州、郡、縣三級政權同治尋陽。義熙八年(412),尋陽郡改名為江州郡;省尋陽縣,並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廢鄡陽,並入彭澤縣。元嘉元年(424),廢歷陵,並入柴桑縣;二年(425),廢海昏,並入建昌縣。梁太清二年(548),分彭澤置太原僑郡,轄晉陽、和城、天水3僑縣及彭澤;分柴桑置汝南僑縣;尋陽郡治遷入湓城(今九江市區)。太平二年(557),分江州為二,立西江州,領尋陽及太原、高唐、齊昌、新蔡4僑郡。陳永定三年(559),置豫寧郡,治豫寧縣,轄艾、建昌、永修、新吳、豫寧5縣。天嘉六年(565),罷西江州,尋陽郡還隸江州。
隋唐五代十國
隋開皇三年(583),彭澤易名龍城縣。九年(589),廢除梁、陳二代所設的僑郡、僑縣:廢太原郡,並晉陽、和城、天水、彭澤4縣為龍城縣;廢豫寧郡,並永修、豫寧、新吳、艾4縣入建昌;廢尋陽郡,並柴桑、汝南2縣立尋陽縣;十八年(598),改尋陽縣為彭蠡縣;龍城復名彭澤縣。大業二年(606),廢州設郡,形成郡、縣兩級行政建制;廢江州,改置江州郡;改彭蠡為彭城縣,隨後又改為湓城縣。三年(607),江州郡改為九江郡;復設豫寧縣。九江
唐初,江西地區屬江南道。武德四年(621),分湓城置潯陽縣;廢郡復州,江州領湓城、潯陽、彭澤3縣。五年(622),分湓城縣置楚城縣;割鄱陽縣雁子橋之南境置都昌縣;復置西平縣,與豫寧縣並存;設置浩州,轄彭澤、都昌、樂城、廣晉4縣;復置永修縣;析建昌設龍安縣(今安義境內);八年(625),廢浩州,省樂城並入彭澤縣;廢湓城入潯陽縣。貞觀八年(634),廢楚城並潯陽縣。永淳元年(682),析建昌復設新吳縣。長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寧縣。景雲元年(710),改武寧為豫寧縣。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轄洪、饒、虔、吉、江、袁、信、信、撫8州、37縣,其中江州轄潯陽、彭澤、都昌3縣。天寶元年(742),改江州為潯陽郡。乾元元年(758),確立州、縣兩級建制,改潯陽郡為江州。寶應元年(762),豫寧復名武寧縣。貞元十六年(800)分武寧建分寧縣。
五代南唐順義七年(927)升蒲塘場為德安縣。升元元年(937),析建昌、武寧、奉新置靖安縣;二年(938),升湖口戍為湖口縣。三年(939),江州設奉化軍;升赤烏場為瑞昌縣;改潯陽縣為德化縣。
宋元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升星子鎮為星子縣;七年(982),設南康軍,治星子,轄星子、都昌、建昌3縣。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為東、西二路,江州屬江南東路,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改分寧縣為寧縣。開寶八年(975),江州降為軍事;寧縣復稱分寧縣。大觀三年(1109),江州升為望郡。
南宋紹興二年(1132),江州改屬江南西路;九江境內各縣隸屬: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屬江州;星子、都昌、建昌屬南康軍;分寧、武寧屬洪州。建炎二年(1128),合江、池、饒,信4州為江州路。四年(1130),升分寧縣為義寧軍。隆興元年(1163),廢義寧軍,復為分寧縣。
元代行省下設路、州、縣。至元十二年(1275),於江州置江東西宣撫司;十三年(1276),改為江西大都督府,隸揚州行省;十四年(1277),罷江西大都督府升江州路,改南康軍為南康路,轄縣未變;十六年(1279),江州路改隸黃蘄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復隸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於武寧縣置寧州,轄分寧、武寧2縣。元貞元年(1295),升建昌為州,屬南康路。大德八年(1304),升分寧縣為寧州。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為九江府;改南康路為西寧府,次年改稱南康府。
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寧州為縣;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轄九江、南康、饒州3府;九江府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南康府轄星子、都昌、建昌3縣;寧縣、武寧則屬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復升寧縣為寧州。正德十三年(1518),分建昌置安義縣,隸南康府。
清代,九江境內各縣隸屬仍承明制。嘉慶六年(1801),改寧州為義寧州。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以九江府為江西省;太平天國失利後,清復原制。
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制。1912年改義寧州為義寧縣。1914年,全省設4道,轄81縣,其中潯陽道轄20縣。同年,為避免道、縣同名,改德化為九江縣、義寧為修水縣、建昌為永修縣。1926年廢道,各縣均直屬省政府。1927年設九江市政廳,次年改稱市政府,1930年撤銷,並入九江縣。
1932年以後,江西省設行政督察區,其區劃變更頻繁,數量時有增減。以1935年全省設8個行政督察區,今九江境內各縣隸屬關系為:武寧、修水、永修屬第一行政督察區;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廬山(3)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析九江縣城廂設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市轄潯陽、廬山、郊區三區,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並,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潯陽、廬山兩區,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九縣,代管縣級瑞昌市、共青城市,另設有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九江是文學家陶淵明、黃庭堅、白鷺洲書院創始人江萬里以及建築家雷發達的故鄉;東晉時,荊、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潯陽人。同時代的周訪、周楚、周撫一家兩代,為保衛晉室屢建功勛。北宋將領王韶(德安人),南宋將領余玠(修水人),曾率部與吐蕃部落和蒙古軍作戰有功,分別官至樞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近代化運動中,九江涌現了維新志士陳寶箴及其子陳三立、孫陳衡恪、陳寅恪。武寧人李烈鈞湖口起兵,反對帝制維護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元老。
此外還有餘慶鰲、蔡公時、蔣彝、許德珩、吳征鎰、袁隆平、潘際鑾、楊叔子、杜宣、畢必成 、黃遠生、陳邦柱、徐寶璜、陶博吾、蔡若虹、萬昊、沈德詠、樊友山等。

2. 九江歷史上管轄最大的區域有哪些

九江之稱,最早見於《尚書�6�1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九江稱謂的來歷有兩種,一是「九」為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九江」的意思是「眾水匯集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即九條江河匯集的地方,「九」是實指。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九江開發歷史較早。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九江屬吳之西境,楚之東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九江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後九江又有江洲、柴桑、潯陽、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洲著稱於世。
九江全境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占江西省總面積的11.3%,人口460萬,其中市區規劃面積11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8.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51萬人。轄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九縣,瑞昌市,潯陽、廬山兩區,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共青開發區和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3. 江西的王姓的來源及歷史和現狀

據江西省譜牒研究會王氏源流研究室(以下簡稱王研會)主任王令策和副主任王雄文介紹,帝王之裔的王氏有由賜姓、改姓、冒姓及蒙古、鮮卑、西域等少數民族編集到一起的「虜姓王」,有商王子比干後裔的「子姓王」,有堯舜後裔的「媯姓王」。無論哪種「王」,十之八九都是王氏的主體——「姬姓王」。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到了西晉末年才開始逐步遷往江南諸省,早在公元618年以前,王氏就進入了江西省的南昌、新建、豐城、宜春、瑞昌、都昌、廣豐、上饒等地。

1368年明代以後,又有王家人進入高安、萍鄉、萬載、九江、貴溪、橫峰、寧都、尋烏等20個縣市,據《江西通志稿》不完全統計,截至清末,王姓氏族先後遷入了江西省66個以上縣市。

但後人的研究表明,今天的婺源、德興等很多縣市仍有王氏人口沒有統計進去,可以說王姓人口遍布江西各地。這些王姓,從源流上來說,主要還是上述四大支派的後裔組成的,這其中又以太原王和琅琊王的後裔為最多。

截至2014年,王姓的人口已達到9468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1%。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


(3)江西九江歷史上哪個王的封地擴展閱讀:

江西王姓來源廣泛,但從總的來說,莫過於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開閩王四大支流。

「太原王」和「琅琊王」的始祖均為王子喬,只是到了王離這代才開始分開,長子王元,徙山東琅琊,成為「琅琊王」始祖,次子王威則仍居太原,遂為「太原王」始祖。

「琅琊王」在贛的流傳和分布情況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據王研會主任王令策介紹,永修縣有個鎮上的王姓村民曾翻出了家譜,上面記載為琅琊王的一支,流傳已有400餘年。至於太原王,則由唐玄宗開元年間王景肅開始,在江西的分布基本上已相當明了。

「三槐堂」雖然是王姓知名的堂號,但「三槐王」的來歷,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記載說:五代末時,大名府莘縣人王祐在自家庭院中種了三棵槐樹,並說了吾之後世,必有三公。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王姓

4. 西漢荊王封地在什麼地方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劉賈被封為荊王,管轄淮河以東五十二座城邑。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攻打荊國。劉賈與他交戰,未勝敗走富陵,被英布亂軍殺害。
劉賈(?-前195年),沛郡豐邑(今徐州豐縣)人,西漢諸侯王,與漢高祖劉邦同為一族(一作漢高祖的遠房堂兄)。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劉邦平定三秦,劉賈為將軍,鎮守桃林塞,隨劉邦向東攻打項羽。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劉邦攻下成皋,派劉賈率軍二萬、騎兵數百,進攻項羽,燒毀楚軍屯積軍糧,以破壞楚軍的根基,使無法供給項羽軍需糧食。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追擊項羽至固陵,派劉賈南渡淮河包圍壽春。劉賈派人招降項羽大司馬周殷。周殷反叛項羽,助劉賈攻下九江,迎英布軍,會兵垓下,共擊項羽。劉邦因而派劉賈調九江軍,與太尉盧綰攻擊臨江王共尉,共尉戰敗而死。

5. 中國古代各王封地

一、王主要分兩種,這兩種分別俗稱「一字王」和「二字王」,其中一字王地位要比二字王尊貴得多。我們實際可以這樣理解:一字王的地位是「國王」(實際叫「親王」),二字王的地位是「郡王」。

二、最開始封王都有實際封地,封地上的出產、稅收、軍政都是封王所有,中央只有監察權,但漢朝藩王作亂,削藩後,就很少給「王」實際封地了,只是作為一個榮譽稱號,體現工資水平。

這些王要麼住在中央,享受榮譽稱號和俸祿,要麼住在封地,但是對地方沒有管轄權,反而要受到地方官的監控,防止作亂(如明朝):

一字王,書面叫親王。大多是以古周的國名為號,表示尊周禮(封建社會基本都這樣),比如秦王、吳王、晉王、燕王、遼王、代王、蜀王等。

(5)江西九江歷史上哪個王的封地擴展閱讀:

桐葉封地:

公元前十二世紀,周武王姬發伐討,戰勝了腐敗、暴虐的商紂王,建立起強大的周王朝。滅殷商後七年,姬發去世,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即周成王。當時,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姬旦輔佐朝政,代行天子職權,史稱周公。

一年後,唐國發生叛亂,周成王命周公帶兵平息了叛亂,消息傳來,成王很高興。與弟姬虞游戲時,就把一片梧桐葉剪成玉圭(分封諸侯的符信)形狀,對叔虞說:「把這玉圭給你,封你去做唐國的諸侯吧!」史官在旁聽見後,即請成王選吉日立叔虞為唐侯。

周成王不以為然地對史官說:「我和叔虞開玩笑呢!」史官說:「君無戲言,說了就應該命史官記錄它,典禮成全它,音樂歌頌它才是啊!」於是,周成王就只好把姬虞封到唐國去做諸侯。因為姬虞既是唐國諸侯,合稱唐叔虞。晉祠就是奉禮晉國首任諸侯唐叔虞的祠字,所以稱唐叔虞祠。

6. 中國歷史上哪個藩王的封地最大

明朝的藩王都 沒有封地啊 封地最大的藩王 應該是西漢初期的劉肥 了 劉邦的大兒子 當時被封為齊王 天下講齊語的都屬於齊國 共有城市七十三座。

7. 九江王英布中的九江是否指的就是現在的江西九江

不是江西的九江。

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雖在秦置九江郡的范圍內,但當時並未設縣。而到西漢初年建縣於此,稱柴桑時,九江郡范圍已經大幅北退,當中還有整個廬江郡。

所以兩者雖然名稱相同,也曾非常短暫的出現統轄關系,但除此之外幾乎毫無關系。九江市首次獲得九江之名,要到明朝時改江州路為九江府,治德化(即今江西省九江市),而在此之前的歷史中出現的「九江」很少指今天江西省范圍。

(7)江西九江歷史上哪個王的封地擴展閱讀:

英布初隨項梁起義,迎娶吳芮之女,擁立楚懷王繼位,封為當陽君。項梁陣亡後,成為項羽帳下將領之一,屢破秦軍。

在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天下時,封英布為九江王,定都於六,統治九江(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二郡。

九江郡是秦時,始皇劃三十六郡之一,全盛時轄境跨河南,安徽,江西諸多地域。郡治壽(今安徽省壽縣附近)。

廬江郡,治在廬江(今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西南),轄今天的安徽省銅陵市、池州市,江西九江市、景德鎮市、上饒等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江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布

8. 漢朝有九江王嗎

漢朝九江王英布,
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梁,後為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封九江王,後叛楚歸漢,漢朝建立後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前196年起兵反漢,因謀反罪被殺。

9. 九江的歷史

一、夏、商、春秋、戰國

夏、商時期,九江境地分屬荊州、揚州;春秋時期,分別屬吳國、楚國,有「吳頭楚尾」之稱;戰國時多有變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敗越,屬楚。

商代設艾侯國,建都於修河上游,所轄范圍大致為今修水、銅鼓、武寧、永修一帶;武王克商後,除艾侯國,設艾監。

春秋後期至戰國期間,在分封諸侯國之外,出現了縣邑,江西境內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轄區范圍大致與艾侯國、艾監相等。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屬孫吳,柴桑隸武昌郡,尋陽隸廬江郡。各縣分屬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吳、西安、彭澤)、鄱陽(鄡陽、歷陵)、廬江(尋陽)4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西安縣為豫章縣。元康元年(291),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10郡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興元年(304),分廬江郡尋陽縣、武昌郡柴桑縣合立尋陽郡,治尋陽縣(江北),屬江州。

東晉咸和年間(326~334),先後將尋陽郡治、尋陽縣治由江北遷至柴桑;咸康六年(340),又將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駐尋陽。至此,州、郡、縣三級政權同治尋陽。義熙八年(412),尋陽郡改名為江州郡;省尋陽縣,並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廢鄡陽,並入彭澤縣。元嘉元年(424),廢歷陵,並入柴桑縣;二年(425),廢海昏,並入建昌縣。

三、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寧州為縣;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轄九江、南康、饒州3府;九江府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

清代,九江境內各縣隸屬仍承明制。嘉慶六年(1801),改寧州為義寧州。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以九江府為江西省;太平天國失利後,清復原制。

四、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制。1912年改義寧州為義寧縣。1914年,全省設4道,轄81縣,其中潯陽道轄20縣。同年,為避免道、縣同名,改德化為九江縣、義寧為修水縣、建昌為永修縣。1926年廢道,各縣均直屬省政府。1927年設九江市政廳,次年改稱市政府,1930年撤銷,並入九江縣。

1932年以後,江西省設行政督察區,其區劃變更頻繁,數量時有增減。以1935年全省設8個行政督察區,今九江境內各縣隸屬關系為:武寧、修水、永修屬第一行政督察區;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九江在民國以前,商業發達,幾度繁華,曾為富庶之地。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析九江縣城廂設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轄潯陽區、廬山區、郊區三區。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並,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轄潯陽區、廬山區、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都昌縣、彭澤縣、湖口縣、星子縣、德安縣、永修縣、瑞昌縣。

1989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瑞昌縣撤縣設市,設立縣級瑞昌市,由九江市代管。201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設立縣級共青城市,由九江市代管。

(9)江西九江歷史上哪個王的封地擴展閱讀:

九江,古稱潯陽、柴桑、江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門」之稱。九江是「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是江南地區「的魚米之鄉」。地處長江、鄱陽湖、京九鐵路三大經濟開發帶交叉點。

201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由九江市代管。同時將廬山區牯嶺鎮劃歸廬山市管轄。以原星子縣和廬山區牯嶺鎮的行政區域為廬山市的行政區域。原來的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

將駐濂溪區賽陽鎮的廬山雲霧茶場(含剪刀峽景區入口)、廬山茶科所,駐蓮花鎮的蓮花林場,駐海會鎮廬山茶場管理范圍劃入廬山市牯嶺鎮管轄。

2017年8月21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函〔2017〕104號文件已同意撤銷九江縣,設立九江市柴桑區,以原九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柴桑區的行政區域,柴桑區人民政府駐沙河街鎮廬山北路168號。

10. 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為何最後英布還是背叛了他呢

英布之所以在楚漢相爭中背叛霸王項羽,轉投到漢王劉邦的陣營中,原因是復雜的。

再次,劉邦許多給英布的封地更多。

於英布這樣的諸侯王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封地。有了封地,就有了人口,就有了賦稅,就有了軍隊,就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因此,什麼高官厚祿,無論是上將軍還是相國,都沒有封地來得實在,得一郡為王,得兩郡仍為王,同是王,價碼可是不同。項羽給英布的,不過是九江,還隨時可能被拿回去,而劉邦許多給英布的,是整個淮南地區,還出兵幫助英布平叛,加上英布的岳父衡山王吳芮早已倒向劉邦,英布當然會倒向劉邦。

閱讀全文

與江西九江歷史上哪個王的封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