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球至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46億年 在人類出現以前,地球早已存在了,而且年齡非常古老。人類用什麼法子能知道地球歲數的大小呢?這的確是個不簡單的問題。在沒有找到科學方法以前,人們只能從古代的神話傳說中,來猜測天地生成之時。如 1654年,愛爾蘭有一位大主教從希伯來的經典中,居然考證出地球是在公元前4004年 10月 26日上午 9時由上帝創造的。這種荒誕的說法在當時的歐洲,竟然也有人相信! 為了能了解地球的真實年齡,不少科學家都在做這方面的探索。1862年,英國物理學家開爾芬,第一次從物理學的觀點探討了地球的年齡問題。他曾假定地球原來是熾熱的液體,以後凝固冷卻下來。他根據熱傳導計算,曾推導出地球由凝固到演化成現在這種樣子所經過的時間,約2000萬年~4000萬年。他的計算結果發表後,學術界並未承認,尤其是地質學家們認為,其數據絕不能視為地球的整個年齡。因為從大自然所觀察的事實,地殼運動並非活動一次就不再有什麼新的變化,實際造山運動在地史上,有的甚至可發生15次以上的輪回。因而,用最後一次變化的岩石來測定整個地球的地殼年齡,無論如何,其測定值人們是無法接受的。並且,首先就假定地球最早為液態狀,也未必正確。
❷ 一萬億年前的太陽系是什麼樣子
提問的是太陽系,現在的天文發現,公認太陽系現在有八大行星,我們生活在地譽孫球行星上,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是1年,大約365天多,1天是24小時,地球有一個特殊的衛星--月亮,所以,我們又有了每月30天的時間。以地球時間消禪參考,科學家計算出太陽誕生有50億年了,地球有45億年歷史了。這么說,太陽系的歷史就是50億年。
現在的太陽系
❸ 自然史主要有哪些內容
《自然史》內容簡介:《自然史》是18世紀法國著名博物學家布豐的得意之作。這是一部包括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鳥類史和礦物史等幾大部分的博物志,作者以他獨有的進步思想和優美文筆對自然界做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解釋,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創造性建議,破除了各種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
布豐是現代進化論的先驅者之一,發表了不少的進化論觀點。他不相信地球像《創世紀》所講的那樣只有6000年歷史,他估計地球的歷史至少是7萬年;在未發表的著作中,他估計地球的年齡是50萬年。他研究過許多植物和動物,也觀老友鬧察了一些化石,注意到不同地史時期的生物有所不同。他接受了牛頓關於作用於地球上的力學規律也適用於其他星球的論點。認為大自然應包括生物在內;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他還指出林奈只注意到物種之間的細微差異,而沒有把生物看作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他認為物種是可變的。生物變異的原因在於環境的變化;環境變了,生物會發生相應的變異,而且這些變異會遺傳給後代(獲得性遺傳)。他相信構造簡單的生物是自然發生的,並認為精子和卵巢里的相應部分是組成生物體的基本成分,他不贊侍罩成「先成論」而支持「漸成論」。在物種起源方面,布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達爾文稱他為「現代以科學眼光探討物種起源問題的第一人」。
1753年,在法蘭西學術院就位時,布豐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提出風格即人,倡導一種完整、優美的寫作。布豐親身實踐了這種寫作方法和態度,在寫作《自然史》時,他通常寫或口述第一遍,自己修改,讓人抄下來,然後再改,如此來回多次。他的手稿一般總要修改四五遍,有的篇目甚至改過18次之多。在這樣的構思和錘煉之下,布豐寫就的不止是自然史說明文,也是美文。如在《夜鶯》一章,他開篇即說:「對於任何一個感情細膩的人來說,夜鶯這個名字都會使他想起春天某個美麗的夜晚,空氣清新,萬籟俱寂,可以說,整個大自然凝神靜思,心醉神迷地聆聽這個森林歌手的鳴囀。」文章用三四百字描寫夜鶯的一曲鳴唱的過程,層次分明、細膩,且十分生動。
布豐將美與情感賦予動物,他認為,「獸類的完美程度要看它的情感的完美程度」。他依照人間法則,為動物安排了一個整體秩序。在這個世界中,每種動物都有個性,但顯然並不平等。這種不平等不僅來自力量強弱,還來自「道德」程度。比如,馬是豪邁而慓悍的動物,豬則貪婪、粗鄙;老虎、狼、禿鷲雖有勇力,但是殘暴、貪婪,所以等而下之;而獅子與鷹既勇猛又慷慨,既驕傲又孤獨,是天生的王者。盡管如此,它們也並非理想君王,只有天鵝憑借各種美德,它們雍容華貴,不濫用權威。如此「王道」,寄寓了布豐對君主的理想。布豐的語言豐富多變,用詞精當,他筆下的動物形象生動。
雖然在寫自然界,但布豐處處不忘人類,他堅持以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地球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指出地球與太陽有許多相似之處,地球是冷卻的小太陽;地球上的物質演變產生了植物和動物,最後有了人類。布豐勇於走出神學氛圍籠罩的知識領域,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了世界的起源,曾被神學堡壘的巴黎大學神學院指控為「離經叛道」,要求給以「宗教制裁」。布豐被迫寫信給神學院聲明自己「無意『反駁』聖經」,後來他在《自然史》中,為了掩蔽神學家的耳目,經常抬出上帝的名字。但又悄悄地對人說:「只要把這名字換掉,擺上自然力就成了。」實際上仍舊堅持他的唯物主義立場。
布豐生活的世紀正是啟蒙思想廣泛傳播的時代。布豐順應了這一時代潮流,並以其唯物主義思想匯入了這一潮流。他把人類的誕生看作生產斗爭的結果,因此而歌頌人類的力量和智慧,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在《自然史》中他闡發了「優勝劣汰」的原則,高度評價人,認為人不僅能夠改造自然,而且自身也被生命的內部活力所改變。同時認為人類之所以高於其他動物,正是因為他們有智慧、有告侍力量。此外,《自然史》的第32~36卷為礦物自然史,囊括了前人關於礦物的大量資料,為後人留下了可供參考的文獻。
布豐的博物學巨著《自然史》是一部說明地球與生物起源的通俗性作品,全書共36卷,第一卷於1749年正式出版。布豐關於物種可變性和進化論的思想,在當時有著積極的啟蒙作用。
❹ 什麼是大自然怎麼形成的
首先你的問題本身存在問題,大自然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不能簡單的說它是如何形成的,所以我只能給你參考一下大自然的概念
大自然原始困搜襪的概念其實是地球上億萬年來形成的一個物質世界,可近視為整個生態圈.
但是隨著人類的強大以及人類的日益孤立,人類已經慢慢背叛了自然,與自然的關系已經越來越遠,現在的"大自然汪激"這個概念越來越局限,狹窄,可以簡單認為在人漏輪類破壞的不嚴重的地方就是大自然!
❺ 太平洋中的古大陸距今有多久歷史
20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得出一個驚人的推論: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高度文明的古大陸,這個古大陸的名字就叫姆大陸。
據說姆大陸的面積占據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南起塔希提島,北接夏威夷群島,東至復活節島,西止馬里亞納群島,東西長約8000公里,南北寬約5000公里,面積相當於南北美洲面積的總和。現在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上的居民,據說就是姆大陸燃皮仔遺民的後裔。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過古大陸的是英國人種學家麥克米蘭·布朗。20世紀初葉,他在《太平洋之謎》一書中,首次提出遠古時期太平洋曾經有過一個高度文明發達的大陸。此後,有關這方面的著作屢見不鮮,以英國學者詹姆斯·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具影響力。他通過大膽的假設、廣泛的調查,獨到的推理乃至充滿自信的筆,勾勒出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姆大陸的概貌。1931年,他的名著《消逝的大陸》在紐約出版,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此後,他陸續推出了《姆大陸的子孫》、《姆大陸神聖的刻畫符號》、《姆大陸的宇宙力》等一系列專著,奠定了太平洋中古大陸學說的基石。關於消逝的姆大陸,喬治瓦特是這樣描述的:
在遠古時期,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古大陸,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鼎盛時期的人口約64萬,生活在這個大陸的居民有黃、白、黑各種膚色的人種,他們無貴賤之分,和睦相處。古大陸的國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陸的最高統治者,又是最神聖的宗教領袖。姆大陸居民信奉單一的宗教。
古大陸的居民擁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築和航海方面尤其出類拔萃,他們在世界各地都擁有殖民地。
古大陸上共有七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交通發達,尤其是水運,人口眾多,並且經濟繁榮。
古大陸沒有險峻的高山,只有看不到邊的綠色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土壤肥沃,連年豐收,終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飄香。蓮花是古大陸的國花,在水濱盡情地綻放,樹林里各種鳥盡情地歌唱。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遊,雙耳不時扇動,拍打著騷擾的飛蟲,到處是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
可是,有一天古大陸發生了可怕的轟鳴,霎那間,天崩地裂,山呼海嘯,火山噴發,岩漿流溢,古大陸的居民與遼闊的國土,在一夜之間沉入汪洋大海之中,僅有幾處高地露出洋面,僥幸生存下來的居民被隔離在一座座小島上,一個十分發達的古大陸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再也沒有人記得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古大陸,更沒有人知道這里曾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喬治瓦特將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姆大陸的情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1863年,法國學者德·布爾在馬德里皇家歷史學會圖書館里,發現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時代的神父狄埃戈·德·蘭達撰寫的《尤卡坦事物考證》,又稱《尤卡坦紀事》手稿,他根據手稿中記錄的瑪雅象形文字草圖,閱讀了現收藏在西班牙的瑪雅文獻《特洛阿諾抄本》,發覺其中有兩處記錄了一個名叫「姆」的大陸因火山災害而消失。他認為姆大陸位於大西洋中,姆大陸一名由此而來。
中美洲尤卡坦半島瑪雅遺址的最早發掘者、法國學者奧格斯特·普倫金(1826—1908),在其所寫的《姆大陸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一書中,依據《特洛阿諾抄本》和瑪雅遺址奇欽伊扎中的壁畫等材料,作出了頗富羅曼蒂克的設想。他認為,古代近親結婚較為普遍,當時姆大陸由女王姆當政,為了獲得女王的愛,她的親兄弟科(美洲獅)與阿克(龜)展開了生死搏鬥,最後阿克殺害了科,霸佔了女王姆,並從她手中攫握冊取了對姆大陸的統治權。女王姆感到恥辱,於是逃奔埃及,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興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改名伊西絲(埃及女神),創建了燦爛的埃及文明。
普倫金也認為姆大陸消失在大西洋中,與德·布爾的觀點不謀而合,但與喬治瓦特的觀點相差很遠。然而他們都一致認為,中美洲的瑪雅人是姆大陸的移民。
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還表明,姆大陸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樣,崇拜太陽神,不僅懂得使用火,而且還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字——一種原始的刻畫符合。他們用長方形表示國土,盛開的蓮花表示姆大陸……這種刻畫符號在世界上許多古老的石建築上都可以見到,其中有些刻畫符號實際上就是紀念姆大陸消逝的碑銘,只不過無人能夠讀懂而已。此外姆大陸的居民還會燒陶、編織、繪畫、雕刻、造船以及航海,漁業也很發達。
至於姆大陸消逝後遺留下來的城市遺跡,喬治瓦特認為,在太平洋諸島上比比皆是。當時屬於姆大陸一部分的復活節島倖免於這場災難,沒有沉入海底,現在島上的眾多巨人石像和刻有皮汪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姆大陸的遺物。波納佩島附近的南馬特爾小島上的建築遺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廟島」為中心,共有90餘座人工島,每座島上均有高約10米的玄武岩石城牆,島上還設有防波堤、牢獄等,據說也是姆大陸的遺跡。塔西提島上有一種類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築物,也是姆大陸的遺物……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這些互不相關的遺跡、遺址和遺物,果真是消逝的姆大陸居民創造的嗎?從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來看,太平洋諸島上的居民居住歷史至多不超過3000年。如何解釋12000年前消逝的姆大陸與太平洋諸島之間的時間差異呢?
值得一提的是,喬治瓦特依據的最重要文獻材料之一《拉薩記錄》,是在中國西藏拉薩某寺院中發現的,它是記載4000年前占星術的文獻。他依據的其它幾件原始文獻——瑪雅古文獻《特洛阿諾抄本》、《德累斯頓抄本》、《波斯抄本》、《科特西亞抄本》等,也是記載占星術的文獻。這些文獻中都記載了姆大陸消亡的情況。
《拉薩記錄》中提到姆大陸的沉沒,是發生在編寫該書之前8062年的事件,《拉薩記錄》是距今4000年前的作品,據此可以推知,姆大陸的沉沒是在距今12000年前,恰與亞特蘭蒂斯大陸(大西洲)沉沒的時間相當。喬治瓦特認為這兩個古大陸是由於共同的原因沉入汪洋大海之中的。
喬治瓦特還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描繪了姆大陸居民的移民路線。他認為,人類文明發源於姆大陸,繼而傳播到美洲大陸,然後又從美洲大陸傳播到大西洋的大西洲,最後才從那裡傳播到埃及、歐洲和非洲,因此,姆大陸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近年來,日本學者也興致勃勃地加入研究姆大陸的行列。
根據現代地質學常識,大洋的地殼是由較重的玄武岩構成,大陸的地殼由較輕的花崗岩構成,海底地殼與陸地地殼存在著本質的差異。
1968年,日本東海大學海洋研究所的「白鳳丸」號科學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撈出一塊花崗岩石頭,當時它被認為可能是來自阿留申群島的洋流攜帶而來的。無獨有偶,1973年10月23日,日本東海大學海洋考察船「望星丸」號,在九州島附近的海域打撈出一個含有花崗岩的大錳塊,顯然再用洋流來解釋錳塊的來源未免牽強附會。科學家們將這兩起發現聯系起來推測,它們會不會是沉入海底的姆大陸殘留物呢?日本科學家們正通過對太平洋底全面、廣泛的科學考察,力圖找到新的材料,以便得到姆大陸存在與否可信的解答。最後需要提出的是,在地質學上,一般認為地球上最後一次造山運動——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發生在距今6000萬年前,而喬治瓦特卻認為地球上山脈的形成是在距今12000年前,兩者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該如何解釋呢?地球表面發生過許多復雜的變化在浩瀚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過這樣一個高度文明的姆大陸嗎?也許這僅僅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類一個天真善良的願望而已。
❻ 地球至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46億年 在人類出現以前,地球早已存在了,而且年齡非常古老。
人類用什麼法子能知道地球歲數的大小呢?這的確是個不簡單的問題。
在沒有找到科學方法以前,人們只能從古代的神話傳說中,來猜測天地生成之時。
如 1654年,愛爾蘭有一位大主教從希伯來的經典中,居然考證出地球是在公元前4004年 10月 26日上午 9時由上帝創造的。
這種荒誕的說法在當時的歐洲,竟然也有人相信! 為了能了解地球的真實年齡,不少科學家都在做這方面的探索。
1862年,英國物理學家開爾芬,第一次從物理學的觀點探討了地球的年齡問題。
他曾假定地球原來是熾熱的液體,以後凝固冷卻下來。
他根據熱傳導計算,曾推導出地球由凝固到演化成現在這種樣子所經過的時間,約2000萬年~4000萬年。
他的計算結果發表後,學術界並未承認,尤其是地質學家們認為,其數據絕不能視為地球的整個年齡。
因為從大自然所觀察的事實,地殼運動並非活動一次就不再有什麼新的變化,實際造山運動在地史上,有的甚至可發生15次以上的輪回。
因而,用最後一次變化的岩石來測定整個地球的地殼年齡,無論如何,其測定值人們是無法接受的。
並且,首先就假定地球最早為液態狀,也未必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