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學好文科歷史.
歷史要先啃透書本,再做綜合練習題,考前大量記憶,做模擬綜合訓練題.
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悉亮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寬陸攜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慎伏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② 文科生怎麼學歷史
對書本的熟悉,重要知識點要清楚的記熟,最好滾瓜爛熟;
然後要架構出一個知識體系,歷史是有規律的,根據年代和不同歷史事件的性質構築體系,比如說歷史上重要的改革可以歸成一個知識點,中國近代史大事記,西方希臘羅馬時期大事等等;
然後就是習題,做練習不在多,而在效率,別人做十套卷子,你可以只做一套,但是在做完訂正完卷子後,要用相同的時間甚至更多的時間把這張肆敗橡卷子每一題反省思考一遍,要反思沒有得分的題目是因為粗心錯誤還是什麼原因,然後寫進糾錯本中,爭取下次不犯這個錯,這是提高成績最最重要的關鍵,我的老師曾經和我說過,你在反思題目的時候,要去想出題者出這道題目的意圖,揣摩出題者的意圖有利於你自裂旁己更好地回答,不會浪費多餘的時間在錯誤的答案上,而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本身的答案
最後就是關於糾錯,不懂就要問,問的時候要記下來,然後你就懂了,很多偏僻的小知枯睜識就是這樣慢慢積累起來的
文科學習比較費神,要想學好需要費很多時間,千萬不能急,唔,多看書,適當做題,不懂就問,做好糾錯本。
③ 我現在高二了。文科生。怎麼學好歷史啊
一、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於思考多麼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歷史教材閱讀「九到位」
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用學語文的做運方法去學歷史。
(1)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高一歷史「說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編寫,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習的全面發展,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素質好的合格的畢業生。」這段話,讓我們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當然,「新課標」對歷史學習目的另有表述。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本冊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閱讀目錄可以對該專題有個立體的了解。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碧胡漏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1200—1300字悔爛,顯然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如「鴉片戰爭」這一節,要思考:英國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林則徐為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在課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最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如《中國近代史》下冊第9頁有關「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形成。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注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裡」。如洋務運動一節引用曾國藩話:「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認識他辦洋務是為了鎮壓人民起義,至於「勤遠略」,只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課文本身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高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像力
高中歷史每節里的圖畫4—6幅,課前還有約20幅彩圖,此外還有些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像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復讀,每章節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年代,因此要探究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要到位。而歷史閱讀的方法還很多,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
三、歷史學習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見解(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總結了歷史學習三步曲。這三步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點到線再到面,循序漸進,循環往復,便於進行高效、系統而有趣味地歷史學習。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三步曲」,取得較好的效果。
「了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了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瞭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准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善於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鴉片戰爭」一節,我們就要了解戰爭的過程:戰爭的起止年代、作戰雙方、戰爭路線和階段、重要的反抗斗爭、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證聯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於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注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如「鴉片戰爭」我們就要思考: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嗎?清政府為什麼會戰敗?為什麼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等等。
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迪,要善於在歷史的聯系比較中獲取歷史認識,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判。「見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雲亦雲。要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獲取人生智慧,要學以致用。仍以「鴉片戰爭」為例,我們要從戰爭的成敗得失獲得見解、啟迪:落後就要挨打;政治腐敗必然導致軍事失敗;腐朽落後的封建主義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等。
「了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於「了解」這一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采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局限在課內。「歷史學習三步曲」 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四.總結記憶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學生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記憶方法。
(1)濃縮法
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如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大運河記住「永、通、邗、南」。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2)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把握特徵增進記憶。如「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其中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相同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同的。通過比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種比較,不僅要前後對照,古今比較,還要中外聯系比較,如「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成敗得失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等。歷史學習一定要形成比較的意識,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3)圖示法
圖示法是老師教學板書經常使用的方法。歷史學習使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簡潔明了形象生動,記憶變得輕松。
如毛澤東論持久戰可設計如下圖示(略):
(4)製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歷史知識通過製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幾個方面去掌握。製表法和比較法有所不同。比較法是要求比較異同,找出規律;而製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以便掌握。
(5)歷史年代速記法:
歷史年代的記憶只要動腦,也是有法可循。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如1771年可諧音「一起起義」。如「1919年」、「1818年」屬於數字重疊,等。
總之,歷史記憶的方法很多,諸如綱要信號記憶法,討論辯論記憶法,重復朗讀記憶法等等。這就需要同學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改善思維能力、豐富想像力,而且還會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小學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所記憶的知識最為牢固,甚至可以終身不忘,因此同學們應加強記憶,快樂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
五.歷史復習四步法: 史實—史通—史論—史感
歷史課如何復習,向來是老師學生都感到困惑的問題。單純的強化訓練,未免枯燥;一味的讀書背記,難免單調。我們探索出歷史復習四步法,即「史實→史通→史論→史感」。具體而言,即以章為一個復習單元,以訓練為主線,在老師的引導下,按照四個步驟,循序漸進,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形成系統的歷史時空觀,並讓歷史認識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第一步:「史實」——知識整合
歷史復習的第一步,要梳理該章主要大事,歸納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這就要求學生對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徵的掌握必須准確、全面,要建構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復習時,要快速閱讀,迅速翻檢,准確勾勒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概括歷史階段特徵。如「國共十年對峙」這一章,可以概括三條線索,即:國共兩黨由對峙對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斷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聯系比較
聯系與比較,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這一步要求學生不能拘泥於本章的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後聯系,能力遷移。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就跨越兩章內容,涉及兩個階段十件大事。歷史復習的第二步顯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寬歷史視野,善於縱橫聯系,這就要求歷史復習不能支離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
第三步:「史論」——史論結合。
運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對歷史現象進行探索質疑,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系,使歷史學習上升到較高理論層面。歷史科《考試說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項10條中,明確提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歷史闡釋時要論從史出,立論鮮明,要把基本的理論觀點溶入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之中,既不能把理論像標簽樣貼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論加史事搞成拼盤狀。
第四步:「史感」——感受歷史。
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復習,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形成全新的歷史時空觀和歷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體現出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縱橫比較中,產生新的經驗教訓、啟發,以此指導生活,引領人生。
歷史復習四步法是復習時大致的四個步驟,這四步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不要割裂開來,要互相滲透,互相聯系。「史實」是前提,是基礎。主要是掌握記憶的方法,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復習時要求准確全面。「史通」、「史論」是核心,是關鍵,突出體現出歷史系統復習要求,要善於聯系比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復習時要求深刻系統。「史感」是歷史學習、復習的終極目的,是逐漸形成的過程,突出體現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總之,歷史學習、復習中有意識形成這四個步驟,會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科能力,增加學習歷史的樂趣.
六.開發歷史資源,提高治史能力
歷史學習不可只停留在課堂,也不可拘泥於課本。而要把視野引向家庭、社區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引向圖書館、互聯網、博物館、歷史遺存等豐富的歷史資源。還要充分挖掘鄉土教材的歷史內涵,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總之,要拓展歷史學習的空間,把學校歷史教育與社會歷史生活緊密相聯,實行開放性學習.上海教科院付院長顧泠沅教授曾講到:「聽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記得住,做過的才能會」。歷史學習,要求同學就某一問題,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考查,篩選甄別,撰寫歷史小論文或歷史考察報告。還可以組織歷史辯論會,重大事件紀念演講會,歷史題材的郵品、圖片展等。還可以開展「我的家庭歷史」的調查活動。
④ 文科歷史怎麼學
文科歷史怎麼學:
興趣
歷史這種東西就像聽故事一樣,就像爸爸媽媽給我們將以前他們小時候的事,曉得時候相信大家都是想聽的,如果是以這種講故事的方式來講,同學們歷史應該都會很好,平常的那些歷史教學方法太枯燥了。
重點
然後考試的時候往往最需要記住的是,這個事件的地點時間主人公,所以也是要抓住重點的。
多看
除此之外呢,還要多看其他關於歷史方面的書籍,歷史故事、人物傳記、事件介紹。如果想學好中國古代史,必需學好古文,牢記實詞、虛詞的用法,這對於以後想學中國古代史的相當有用!平時多看歷史有關的書,最好是貫穿時段較長、涉及面較廣的通史,有利於建立知識網路和興趣。
多做
做練習很重要,買套卷子,專門做選擇題,一道題隔開時間重復做它幾遍;簡答題,論述題一般需要背點東西,可以根據關鍵詞來記。先把要記的一段文字分開類型,例如記「什麼原因」之類,先分開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經濟原因,社會原因,文化原因」等等。再列出關鍵詞,如「半封建半殖民」「民族融合」等,就算不能逐字完全背出,考試也能根據關鍵詞「吹」出來。
⑤ 高二文科生如何學好高中歷史
高二是高中學習的關鍵時期,不僅課程任務重。很多文科生都覺得高二的歷史很難學。下面我整理了一些高二文科生學習歷史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上課好好聽講。這是學習 歷史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不管你有多麼不喜歡歷史這門課,多麼討厭你的歷史老師,上歷史課多麼想睡覺,你都要認真的聽講,因為這是你學好歷史的基礎。如果高二文科生連歷史課都沒有好好聽過,何談學好高中歷史。
2、認真完成歷史作業。對於高二文科生來說,還不至於忙到連完成作業的時間都沒有,所以一定要認真完成作業,這是學好歷史最基本的一項。一旦有錯題,要及時訂正,不懂的問題要及時的去問,可以在書上把相關的內容畫出來,這樣有利於考前復習。不建議高二文科生一邊做作業一邊翻書,這樣容易對書本產生依賴性,考試的時候你又看不了書。所以在平時做作業或是練習的時候,遇到不會的題,先跳過去,做完了之後再去歷史書上找,這樣會讓你的記憶更深刻一些。
最牛高考勵志書,淘寶搜索《高考蝶變》購買!
3、想要學好一個科目,不做題是不行的。所以高二文科生也要適當做一些課外練習,不用很多,哪怕利用課余的時間做幾道也行。但是一定要保證每天有一定的時間去做歷史題,保持感覺。歷史的錯題也要及時解決,否則積累起來,惡性循環,想要再解決就難了。
我推薦: 高二學生怎麼提高歷史成績
4、重視歷史課本。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可能會出錯,作業可能會寫錯,甚至是網路都可能會出錯,但是課本相對於考試來說,一定是對的。因為你的一切依據都要去課本上尋找,所以一定要重視歷史課本,看書的時候一定要仔細,不要放過任何細節。
⑥ 各位文科生的歷史是怎麼學的
文科生學好歷史
下文九點介紹了良好的歷史學習方法。
一、如何閱讀教材
1、以把握歷史知識結構基本要素特徵為支點。
原因可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背景與條件;各個側面原因。 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個人、政黨、階級)、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點、意義一般包括性質、功績、經驗教訓。
性質一般從目的、人物、內容、結果等方面思考。
2、閱讀與辨證思維結合。也就是說,閱讀與理解和思考結合,流暢地讀,有理解地讀,有思考地讀。
二、如何記憶歷史知識
有人不是說「歷史不就是靠死記硬背嗎?」,有一點道理,歷史知識是需要記憶的,不記憶基礎知識可是大失誤。怎麽記呢?試試下面的方法:
1、機械記憶,就是死記硬背了,但是學死,不是死學,用死知識回答活問題。
2、理解記憶,對內容理解越深,記憶效果越明顯。記憶的知識越多,理解能力越強。
3、直觀記憶,可以利用圖、表等進行比較歸類,幫助記憶。
4、反復記憶,可不要忘光了再來。
三、如何理解歷史概念
歷史學科就是由歷史概念建立起的體系。怎麽掌握呢?分析歷史概念的構成要素,外延
⑦ 求文科歷史學習方法
一、看書篇
高三一年,要看五本書,閱讀量很大,所以一定要先針對自己的基礎制定一個合理的看書計劃,切忌漫無目的,隨心所欲,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以周為單位,每周安排四到五次歷史復習時間,先看自己最薄弱的那部分,像現在許多學生反映世界史是弱項,那就先從世界史開始。
看書總的原則是從宏觀到微觀,搭建知識網路,理清歷史發展的線索,做到融會貫通。
第一遍復習以梳理教材內容為主,將教材目錄、引言、標題及正文的內容和小字,均一一過目並理清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閱讀時一要抓住關鍵詞,二要善於把標題變成問題。如復習「隋唐制度的革新」,把其中的「兩稅法」這一標題設計如下問題:實行兩稅法的原因是什麼?兩稅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與以前的賦稅制度相比它有什麼特點?兩稅法實施的影響和結果如何?看完規定的內容後,臨睡前應將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在腦中搭建知識框架,回憶不出的知識,第二天一早馬上看。
第一遍復習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細節,要經常對教材進行「地毯式掃盪」,查漏補缺,不放過一條「漏網之魚」。對於容易忽視或經常遺忘的知識要及時記在本子上,以備將來高考前再看。
2.復習的進程採取滾動式,即先復習第一章,然後復習第二章,然後把第一二章一起復習一遍;然後復習第三章,然後一二三章一起復習一遍.....以此類推,猶如「滾雪球」。這種復習法雖然費時,但因符合記憶規律,知識的掌握比較牢固,一旦掌握就無須多看,套用一句賣油翁的話:無他,但心熟耳。
3.做到「得意忘形」,「死去活來」。在歷史學習中,「知」與「不知」的矛盾並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多與知少、知深與知淺的差異。所謂「得意忘形」,即剝開外衣而得其真意,這主要是指對一些歷史概念的理解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如對「均田制」不能從字面上理解成平均分配所有的土地。「死去活來」 即超越對知識的死記硬背,能靈活運用。如奴隸制對夏商周時期社會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就是運用了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一原理。「死去活來」還表現為把歷史現象放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考察,而不是一概而論,如對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不能只講消極的一面,還應看到其在封建社會初期起到的積極作用。
第二遍復習以理清歷史線索並進行知識重組和拓展為主。從目前高考文科綜合試卷看,歷史學科的試題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強調對歷史基本線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及概括能力。因此復習時要注重對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整理並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分析。切勿東一個人物西一個事件無規律地記憶,否則這些事件和人物如一盤散沙,缺少戰鬥力。在這一輪復習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復習的重點放在歷史事件間的內在聯繫上。採用回憶法進行(即在翻開教材前,先努力回憶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標題以及每個標題下所講的重要事件,分析事件間的因果關系),回憶不出來再翻開教材,這樣既抓住了主幹知識,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知識框架的理解。
2. 善於聯想,由此及彼。例如,看到明朝的紡織業就應聯想到前代紡織業發展情況,看到明朝的八股取士,就要把有關科舉制的發展變革串聯起來,看到明朝廢除丞相,就要把歷代如何削弱相權的史實整理出來。通過這種有意識的串聯式回憶,逐步把握歷史的基本線索,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
3.善於進行比較,高考中經常有比較題,這是因為比較能力是一種層次較高的能力,能很好地考查學生對歷史現象的理解程度。怎樣進行比較?首先是明確思維方向,求同還是求異,是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其次是確定比較點,歷史事件往往可以從原因、過程、結果,影響等方面考慮。我們在看書復習中一定要有比較意識,如看到鄭和下西洋馬上可以和新航路的開闢作比較,比較的角度越多,我們的思路越開闊。
4.注意知識的延伸與拓展。今年的高考歷史第一個選擇題就出了關於皇帝謚號、廟號、年號的題目,這就是對教材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教學中,教師會經常就某個具體知識點,給學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觀點或進行一些學科滲透。同學們可以記下來,這是學生拓展知識較為有效的途徑,此外你也可以就某個問題查找一些資料,來加深對某些歷史問題的理解。
以上兩輪復習不是割裂的,可以交叉進行。可以章為單位兩輪復習,也可以一冊為單位,每個同學可視自己的情況而定。
二、做題篇
作為高三學生,恐怕無法迴避「題海」,但高明的水手不會迴避大海,也不會淹沒在大海中。成功的高三文科生也不會只是無奈地在題海中隨波逐流,而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其中劈波斬浪,從而順利地抵達預定的目的地。那麼怎樣才算是會做題呢?
首先是要會選題,走「精練」之路。「任它長水三千里,我只取其中一勺」。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一份較好的復習資料,把它用好用足。一輪復慣用單元練習,二輪復慣用專題練習。做題要有目的,要針對自己的弱項,我認為高三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選題,教師發的練習如果不適合你或對你幫助不大,可以不做。從高考改卷的情況看,學生主觀題問題比較多,得分率普遍不高,所以平時主觀題要多做,不能只做選擇題不做主觀題。
第二、堅持「細水長流」。許多同學對文科作業有認識誤區,以為數理化才需要天天做作業,文科主要就是看書,背書。其實不然,作為一名文科生,文科作業同樣需要天天做,當然在數量上要控制。需要注意的是,要盡量少做「抄抄書」就可以完成的作業,即使老師布置了這樣的作業,也應努力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概括與組織。這樣就能做一次有一次收獲,不至於感到是「無效勞動」。
第三、對典型題目要認真研究,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典型題目一般有兩類,一是歷年的高考題,二是教師設計的對某一類專題有「範例」意義的練習題。研究典型題目就是要總結某一類題型的解題技巧,特別是材料解析題,許多學生看到材料題沒有思路,不知如何解答,解答材料題的關鍵是充分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並與所學知識相聯系。做材料題宜先看問題再看材料,通過仔細研讀材料的正文、標題、出處等尋找和處理有效信息。「材料在書外,答案在書內」是材料題的重要特徵,所以我們在獲取有效信息後,必須結合教材中相關內容,進行知識銜接,完成知識遷移。要提高材料題的解答能力,研究高考題是最有效的辦法,體會高考「怎麼考」,答題「怎麼答」,建議每天看一道和做一道高考材料題。
第四、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做題時切忌一邊看書,一邊做題;沒有審清題意,不要下筆答題;答題時要注意書寫規范,即使是平時的練習也要言簡意賅,條理清楚,忌用口語,要用歷史術語。
三、反思篇
在蒼茫的大海上航行要靠指南針指引航向。在考海中橫渡,也需要不斷地辨清與校正航向,這就需要反思。考後反思,就是考海中的指南針,其意義不言而喻。考後反思具體要做哪些工作呢?
首先是按一定的項目分類,進行數理統計,找出主要的失分領域。如可以設立「根本不懂」、「考時忘記了」、「掌握不準確」、「粗心大意」和「審題錯誤」等項目,對全部失分進行分類,得出失分率,這樣就可以大體了解主要的失分因素了。也可設立「人物」、「事件」、「時間」、「地域」、「術語」與「評價」等項目進行分類統計,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男生常常在「時間」領域丟分,女生則常常在「地域」領域丟分。還可設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等項目進行分類統計。一般而言,世界史常常是弱點。
其次是進行深層次分析,看看隱藏在失分表象下面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如「審題錯誤」是眾多同學失分的重要原因,要進一步分析是粗心大意造成的還是時間不夠用造成的?是心理緊張造成的還是根本就沒有讀懂題目造成的?當然也可能是由於思維定勢造成的。又如「考時忘記了」也是常見的失分原因。那麼,是識記不牢固,還是過於緊張?是過於疲勞(身體不好),還是思維不夠敏捷(根本就沒有想到)?一般而言,各種具體原因大體都可歸入基礎知識、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心理與身體素質和考前准備五個方面。
最後是制訂整改措施並加以落實。沒有具體的措施,光說「今後要努力學習」等於不說。在找出找准失分原因的基礎上,就可以有針對性抓住主要問題,制定具體的整改措施,以指導下一階段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