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鹽城有哪些歷史
鹽城歷史悠久,從漢武帝元狩四年,建立鹽瀆縣,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東晉改鹽瀆為鹽城,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鹽城的城牆原為土牆,始建於唐朝開國以後,明永樂十六年,為防倭寇侵擾,改建磚城,其城池南寬北狹,形如葫瓢,故古有「瓢城」之稱。自公元1128年黃河奪淮以後,這一帶歷盡水患。明清之初,治水造田,隨著沿海棉墾及鹽業的興起,客商雲集,市井繁華,鹽城逐步興旺發達,一度成為里下河地區中心和糧、棉、鹽的集散地。元嘉靖四十一年,鹽城人口發展到近十萬人,其時建設亦很壯觀,祠堂寺廟、塔亭牌坊甚多,儒學、校場均有設置。城郊四處有許多名勝古跡,民間稱鹽城有「瓜井仙蹤」、「平湖秋月」、「楊樓翠靄」等八景之勝。
Ⅱ 鹽城的來歷
鹽城的來歷:
鹽城西周前為淮夷地,戰國時期,先民們利用近海之利煮海為鹽。秦漢時代,境內煮海興利、穿渠通運。西漢武帝元狩四年,朝廷將古射陽縣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單獨設縣,因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運鹽的鹽河,故稱鹽瀆縣。
其時有縣無治,由射陽丞代管。三國時,曹操令江淮民西遷,廢鹽瀆縣。西晉復縣。東晉安帝義熙七年,鹽瀆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為鹽城。北齊時於鹽城設射陽郡,陳時改為鹽城郡。隋大業末年,江淮農民起義軍領袖韋徹據鹽城稱王立射州,分為射陽、新安、安樂3縣。
唐初,廢射州,復置鹽城縣,屬楚州。乾元元年,置鹽城監以管楚州鹽務。宋代,鹽城屬楚州。元末張士誠率鹽民起義,建立大周政權,前後堅持了14年,是震撼和瓦解元朝腐朽統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後在平江稱吳王。
明朝,鹽城屬南京淮安府、揚州府。朱元璋洪武趕散,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等地4000餘無田農戶遷往江北,一部分落戶鹽城。清初,先屬江南省,後劃歸江蘇省。清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
民國期間,民國年間先屬淮揚道,後廢道隸省,境內先後設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江蘇省鹽城行政督察區、江蘇省第六行政督察區,駐鹽城縣,轄鹽城、東台、興化、阜寧4縣。民國二十九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民國三十年9月,成立鹽阜區行政公署。轄鹽城、鹽東、建陽、阜寧、阜東、淮安、漣水7縣和漣灌阜邊區辦事處。次年,漣灌阜邊區改建射陽、濱海2縣。民國三十六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
1949年4月21日,鹽城專區轄鹽城、射陽、建陽、阜寧、淮安、濱海、漣東7縣。專員公署駐鹽城鎮。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專區的東台、台北2縣劃歸鹽城專區。同年撤銷漣東縣,並入淮陰專區的漣水縣。1951年7月11日,台北縣改名為大豐縣,建陽縣改名為建湖縣,鹽城專區轄8縣。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設鹽城專區。鹽城專區轄鹽城、淮安、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8縣。1954年,將淮安縣劃歸淮陰專區。鹽城專區轄7縣。1966年,以濱海縣中山河以北地區設響水縣,鹽城專區轄8縣。
1970年,鹽城專區改稱鹽城地區,轄鹽城、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8縣。1983年,撤銷鹽城地區和鹽城縣,建立省轄鹽城市。
(2)鹽城至今有多少年的產鹽歷史擴展閱讀:
鹽城市全境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東南部高,中部和東北部低窪,大部分地區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對高度不足8米。
分為3個平原區黃淮平原區、里下河平原區和濱海平原區。黃淮平原區位於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其地勢大致以廢黃河為中軸,向東北、東南逐步低落。
廢黃河海拔最高處達8.5米,東南側的射陽河沿岸最低處僅1米左右。里下河平原區位於蘇北灌溉總渠以南,串場河以西,屬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總面積4000多平方千米。
該平原區四周高、中間低,海拔最低處僅0.7米。濱海平原區位於灌溉總渠以南,串場河以東,總面積為7000多平方千米,約佔全市總面積的一半。
該平原區大致從東南向西北緩緩傾斜,東台境內地勢較高,一般海拔為約4米到5米間,向北逐漸低落,到射陽河處為1米到1.5米。
Ⅲ 關於鹽城的歷史故事
1、「鹽城」名字的由來
鹽城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海鹽產區,「淮鹽出,天下咸。」淮鹽屬天下之珍、一國之粹,為世人所公認。鹽城本不叫鹽城,西漢年代,叫鹽瀆。先民們在蘇北這塊海邊灘塗上「煮海為鹽」,為了把曬出的鹽運出去,陸續開鑿運鹽河道,於是便有了「煮海興利、穿渠通運」的海鹽文化。
到了東晉年間這里才改名為鹽城,但那時候的鹽城其實沒有城,只不過就是一個個產鹽賣鹽的集散地。
2、抗戰時期鹽城淪陷
1938年3月30日,鹽城首次遭日機轟炸;4月24日,日軍由東台北犯;26日,鹽城淪陷。侵華日軍荻島靜夫在日記中記錄:「昭和十三年4月26日,陰,大團——鹽城南方2000米……我們終於到達了鹽城,大火中的鹽城令人恐怖。」
鹽城原有58700多間房屋,被燒毀80%以上。26日下午,鹽城淪陷,日軍進入鹽城,貪婪地搶劫財物,殘暴地屠殺平民,僅紅十字會收斂的屍體就有480多具。一座擁有13萬人口的千年古城淪為人間地獄。
3、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
皖南事變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1年1月20日的命令,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在江蘇鹽城重建軍部,任命陳毅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部隊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並於25日在鹽城正式成立新的軍部,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軍工部。
同年7月11日,為便於指揮反擊日偽軍的夏季大「掃盪」,新四軍軍部撤出鹽城;1943年1月供給部、衛生部合並為供衛部。1944年10月供衛部重新分為供給部、衛生部。
抗戰中的鹽城,曾先後四次被日軍及偽軍佔領。八年抗戰,新四軍數易軍部,但日偽軍卻始終沒能在這片土地上站穩腳跟。八年裡,新四軍對日偽作戰2.46萬余次,斃傷29.37萬人。新四軍也由初建時的1萬餘人,發展到21萬多人,8萬多名將士、300多名團以上幹部壯烈犧牲。
(3)鹽城至今有多少年的產鹽歷史擴展閱讀:
鹽城市是江蘇省的省轄市,下轄城區、東台市、大豐市和響水、濱海、阜寧、建湖、射陽、鹽都6縣,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795.6萬。鹽城是一座古老而又新興的城市,從西漢因鹽置縣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1988年3月,鹽城市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經濟開放地區。
鹽城市海岸線長582公里,占江蘇省的56%。鹽城的灘塗資源得天獨厚,灘塗面積680多萬畝,佔全省的75%,近期可開發利用的有240萬畝,是江蘇省後備土地資源潛力最大的地區。灘塗盛產海鹽、對蝦、貝類等海產品以及蘆葦、中草葯、牧草等500多種植物。
鹽城市水域廣闊,內河水面200多萬畝,盛產魚、蝦、蟹、鱉、菱角、河藕等。是江蘇省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科技進步,國民經濟蓬勃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