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桂林歷史文明文化
文明的曙光灕江邊的溶洞,是桂林人類的搖籃。
考古工作者發現,早在遠古時代,桂林市的灕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寶積岩、甑皮岩、轎子岩、丹桂岩等20多個山洞裡了。桂林當時是一個峰林谷地,氣候溫暖濕潤,山區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落葉長綠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澤地,大自然賜予了動物和植物豐富的資源,野獸成群,亞熱帶野生果實遍地。
先民們吃著採摘來的野果和狩獵來的動物充飢,喝著清冽的江水,穿著樹葉樹皮或者獸皮打扮自己、抵禦寒風。他們住在桂林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用原始的石器,作為打擊野獸的武器和勞動工具,用燒制的陶器來加工食物,在此勞動生活、繁衍生息。
他們打造了桂林人類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區的寶積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兩枚人類牙齒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還有劍齒象、獼猴、牛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桂林寶積山的寶悉逗顫積岩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有3萬年左右歷史。
出土遺物中有人睜敗類臼齒化石兩枚,呈乳白色,為同一老年個體,屬晚期「智人階段」化石,命名為「寶積岩人」。這是迄今為止在桂林發現的最早的桂林遠古先民的遺跡。
寶積岩的發現和發掘,彌補了廣西「柳江人」與 「甑皮岩人」之間的缺環。 桂林的洞穴遺址中,甑皮岩的發掘是我國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目前發現古文化遺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洞穴遺址,它的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500年至9000年,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可與北方的「山頂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遺址。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距市中心9公里。獨山,是一座高約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並秀,峰林谷地開闊。
洞口高出地表約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夠避免水淹,又可防禦野獸侵入襲擾。甑皮岩洞高8米,寬13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地面較為平坦,氣流貫通,光照條件好。
洞的一側,另有一個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證了洞穴中的先民們飲水不愁。陽光,空氣,水分,是動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們把這個洞穴作為他們的居室,正是看中了這樣的生態環境。
石灰岩的洞穴,經過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水凝結成的碳酸鈣的長期侵蝕,漸漸積成了一層堅硬的鈣化板,將桂林人的祖先遺體密封於地底下,一直不為人所知。 寂靜的山洞裡,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聲消逝了,但他們的遺跡存了下來。
從石縫里滲下的水滴,滴過了漫長歲月,滴答之聲,聲聲不息,象發電報時的密碼一樣,傳達著一種神秘的信息… 196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的桂林地區文物普查隊,終於發現了這個遠古時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對甑皮岩洞穴遺址進行了發掘。
當發掘人員揭開那層結實的蓋板時,看到了大量的人類的遺物、遺跡和遺骸,從蓋板之下到洞底有淺灰色的「文化層」,最厚之處達兩米多。考古人員細心尋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類骨骼30多具、動物骨骼40多種、洞穴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類野獸的殘骨。
先民的遺物為生產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來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製的石器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錛等,石斧的中間部分鑿有凹槽。
專家考證,這個凹槽是用來裝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為獸骨磨製的鏢、鏃、錐、針等工具。
其中用來縫綴的骨針3枚,從它們光滑度來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驚的是,一枚骨針只有米粒大的孔徑。
要知道,當時他們還並未懂得使用金屬,用石頭居然能夠鑽出這么精細的活來,可見當時他們已經有一雙巧手了。骨針是縫制工具,這工具用來縫制什麼東西呢?專家推斷,這里的先民用骨針縫制獸皮一類衣飾物品,那時懂得追求美,懂得抵禦寒冷,開始穿衣服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赤身裸體。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已經從勞動實踐中漸漸學會了製造指敗和加工各種實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樣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勞動效率。這事實也說明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提高了人,勞動教導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洞穴遺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專家進行測定認為,從頭骨的特徵看,與「柳江人」相近似,有較為明顯的繼承關系,同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從先民的遺骨來看,那時已經有了葬俗,葬俗為罕見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體葬」,這種姿勢非常奇怪,與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時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
為何如此?有人推測可能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意味著靈魂可以不死,可以轉世輪回。有人認為這是模仿生活姿勢或者睡眠姿勢。
還有人說這是模仿母腹胎兒的姿勢,體現了一種戀母情結。「屈肢蹲葬」這種葬俗在新石器時代曾流行於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
桂林轎子岩,還發現舊石器時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萬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們還發現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婦女和幼兒合葬:一個婦女死後葬了,又從其它。
桂林概述
桂林不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聞遐邇,同時也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桂林先民早在三萬年前就已在洞穴中譜寫自己的歷史,當步入文明社會後,秦始皇以一道靈渠把五嶺化為坦途,中原文明沿灕江而下,與當地質朴的百越文化相融匯,創造了兩千年與山水輝映的桂林歷史文化。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構建出桂林獨特的文化旅遊。
建議參考:
地理與歷史
1、地理位置: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南嶺山系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109°45'-104°40',北緯24
°18'-25°41'。
2、行政區劃: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5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12個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65平方公里。
城市歷史
桂林歷史悠久。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經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距今約一萬年。
夏商周時期,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三國時先屬蜀,後歸吳。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屬靜江節度。五代十國時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宋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明清時均屬廣西省桂林府。民國時屬廣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縣,1940年始設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為日寇佔領。光復後仍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 *** 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桂林概述 桂林不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聞遐邇,同時也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
桂林先民早在三萬年前就已在洞穴中譜寫自己的歷史,當步入文明社會後,秦始皇以一道靈渠把五嶺化為坦途,中原文明沿灕江而下,與當地質朴的百越文化相融匯,創造了兩千年與山水輝映的桂林歷史文化。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構建出桂林獨特的文化旅遊。
建議參考: 地理與歷史 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南嶺山系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109°45'-104°40',北緯24 °18'-25°41'。 2、行政區劃: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5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12個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
其中市區面積565平方公里。 城市歷史 桂林歷史悠久。
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經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距今約一萬年。 夏商周時期,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三國時先屬蜀,後歸吳。
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始,屬靜江節度。五代十國時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
宋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
明清時均屬廣西省桂林府。民國時屬廣西省。
1914年改名桂林縣,1940年始設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為日寇佔領。
光復後仍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 *** 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桂林是一座具有光輝燦爛的桂林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皆知,使桂林旅遊文化又多了一張世界注目的品牌。
灕江邊的溶洞,是桂林人類的搖籃。 考古工作者發現,早在遠古時代,桂林市的灕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寶積岩、甑皮岩、轎子岩、丹桂岩等20多個山洞裡了。
桂林當時是一個峰林谷地,氣候溫暖濕潤,山區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落葉長綠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澤地,大自然賜予了動物和植物豐富的資源,野獸成群,亞熱帶野生果實遍地。先民們吃著採摘來的野果和狩獵來的動物充飢,喝著清冽的江水,穿著樹葉樹皮或者獸皮打扮自己、抵禦寒風。
他們住在桂林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用原始的石器,作為打擊野獸的武器和勞動工具,用燒制的陶器來加工食物,在此勞動生活、繁衍生息。 他們打造了桂林人類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區的寶積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兩枚人類牙齒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還有劍齒象、獼猴、牛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桂林寶積山的寶積岩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有3萬年左右歷史。出土遺物中有人類臼齒化石兩枚,呈乳白色,為同一老年個體,屬晚期「智人階段」化石,命名為「寶積岩人」。
這是迄今為止在桂林發現的最早的桂林遠古先民的遺跡。寶積岩的發現和發掘,彌補了廣西「柳江人」與 「甑皮岩人」之間的缺環。
桂林的洞穴遺址中,甑皮岩的發掘是我國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目前發現古文化遺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洞穴遺址,它的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500年至9000年,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可與北方的「山頂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遺址。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距市中心9公里。
獨山,是一座高約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並秀,峰林谷地開闊。洞口高出地表約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夠避免水淹,又可防禦野獸侵入襲擾。
甑皮岩洞高8米,寬13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地面較為平坦,氣流貫通,光照條件好。洞的一側,另有一個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證了洞穴中的先民們飲水不愁。
陽光,空氣,水分,是動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們把這個洞穴作為他們的居室,正是看中了這樣的生態環境。石灰岩的洞穴,經過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水凝結成的碳酸鈣的長期侵蝕,漸漸積成了一層堅硬的鈣化板,將桂林人的祖先遺體密封於地底下,一直不為人所知。
寂靜的山洞裡,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聲消逝了,但他們的遺跡存了下來。從石縫里滲下的水滴,滴過了漫長歲月,滴答之聲,聲聲不息,象發電報時的密碼一樣,傳達著一種神秘的信息… 196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的桂林地區文物普查隊,終於發現了這個遠古時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對甑皮岩洞穴遺址進行了發掘。當發掘人員揭開那層結實的蓋板時,看到了大量的人類的遺物、遺跡和遺骸,從蓋板之下到洞底有淺灰色的「文化層」,最厚之處達兩米多。
考古人員細心尋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類骨骼30多具、動物骨骼40多種、洞穴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類野獸的殘骨。 先民的遺物為生產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來砍劈和敲打的石器。
磨製的石器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錛等,石斧的中間部分鑿有凹槽。專家考證,這個凹槽是用來裝木柄的。
出土的骨器中,多為獸骨磨製的鏢、鏃、錐、針等工具。其中用來縫綴的骨針3枚,從它們光滑度來看,是常用之物。
令人吃驚的是,一枚骨針只有米粒大的孔徑。要知道,當時他們還並未懂得使用金屬,用石頭居然能夠鑽出這么精細的活來,可見當時他們已經有一雙巧手了。
骨針是縫制工具,這工具用來縫制什麼東西呢?專家推斷,這里的先民用骨針縫制獸皮一類衣飾物品,那時懂得追求美,懂得抵禦寒冷,開始穿衣服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赤身裸體。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已經從勞動實踐中漸漸學會了製造和加工各種實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樣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勞動效率。
這事實也說明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提高了人,勞動教導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洞穴遺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專家進行測定認為,從頭骨的特徵看,與「柳江人」相近似,有較為明顯的繼承關系,同屬於「南方蒙古人種」。
從先民的遺骨來看,那時已經有了葬俗,葬俗為罕見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體葬」,這種姿勢非常奇怪,與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時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為何如此?有人推測可能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意味著靈魂可以不死,可以轉世輪回。
有人認為這是模仿生活姿勢或者睡眠姿勢。還有人說這是模仿母腹胎兒的姿勢,體現了一種戀母情結。
「屈肢蹲葬」這種葬俗在新石器時代曾流行於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桂林轎子岩,還發現舊石器時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萬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距今約一萬年前 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夏商周時期 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當時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於今天的桂平市西南。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一說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 改屬始安侯國。
三國 先屬蜀,後歸吳。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為桂州。
隋朝 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
貞觀八年(634年) 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屬靜江節度。
五代十國 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
宋 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
元 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
明、清 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1911年為廣西省會。
1914年(一說1912年) 改名桂林縣。
1940年 始設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為日寇佔領。光復後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 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 *** 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 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歷史沿革:桂林歷史悠久。市區寶積山和甑皮岩洞穴發現多種距今約一萬年前的人類遺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開鑿靈渠溝通湘灕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兩千多年來,桂林先後成為郡、州、府、縣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設桂林市,曾長期為廣西省府。解放後,桂林為省轄市。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成新的桂林市。
歷史人物:桂林山水甲天下,奇山異水自然地靈人傑,藏龍卧虎。古有趙觀文、曹鄴、蔣冕、呂調陽、石濤、陳宏謀、陳繼昌、王鵬運、況周頤、唐景崧、近有馬君武、李任仁、白鵬飛、李宗仁、白崇禧、周祖晃、梁漱溟、黃現璠、李天佑(以出生年為序)等一大批出生或長期生活工作在桂林的名人,成為「文化名城」桂林的驕傲。
桂林是一座具有光輝燦爛的桂林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皆知,使桂林旅遊文化又多了一張世界注目的品牌。
灕江邊的溶洞,是桂林人類的搖籃。 考古工作者發現,早在遠古時代,桂林市的灕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寶積岩、甑皮岩、轎子岩、丹桂岩等20多個山洞裡了。
桂林當時是一個峰林谷地,氣候溫暖濕潤,山區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落葉長綠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澤地,大自然賜予了動物和植物豐富的資源,野獸成群,亞熱帶野生果實遍地。先民們吃著採摘來的野果和狩獵來的動物充飢,喝著清冽的江水,穿著樹葉樹皮或者獸皮打扮自己、抵禦寒風。
他們住在桂林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用原始的石器,作為打擊野獸的武器和勞動工具,用燒制的陶器來加工食物,在此勞動生活、繁衍生息。 他們打造了桂林人類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區的寶積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兩枚人類牙齒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還有劍齒象、獼猴、牛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桂林寶積山的寶積岩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有3萬年左右歷史。出土遺物中有人類臼齒化石兩枚,呈乳白色,為同一老年個體,屬晚期「智人階段」化石,命名為「寶積岩人」。
這是迄今為止在桂林發現的最早的桂林遠古先民的遺跡。寶積岩的發現和發掘,彌補了廣西「柳江人」與 「甑皮岩人」之間的缺環。
桂林的洞穴遺址中,甑皮岩的發掘是我國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目前發現古文化遺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洞穴遺址,它的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500年至9000年,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可與北方的「山頂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遺址。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距市中心9公里。
獨山,是一座高約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並秀,峰林谷地開闊。洞口高出地表約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夠避免水淹,又可防禦野獸侵入襲擾。
甑皮岩洞高8米,寬13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地面較為平坦,氣流貫通,光照條件好。洞的一側,另有一個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證了洞穴中的先民們飲水不愁。
陽光,空氣,水分,是動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們把這個洞穴作為他們的居室,正是看中了這樣的生態環境。石灰岩的洞穴,經過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水凝結成的碳酸鈣的長期侵蝕,漸漸積成了一層堅硬的鈣化板,將桂林人的祖先遺體密封於地底下,一直不為人所知。
寂靜的山洞裡,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聲消逝了,但他們的遺跡存了下來。從石縫里滲下的水滴,滴過了漫長歲月,滴答之聲,聲聲不息,象發電報時的密碼一樣,傳達著一種神秘的信息… 196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的桂林地區文物普查隊,終於發現了這個遠古時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對甑皮岩洞穴遺址進行了發掘。當發掘人員揭開那層結實的蓋板時,看到了大量的人類的遺物、遺跡和遺骸,從蓋板之下到洞底有淺灰色的「文化層」,最厚之處達兩米多。
考古人員細心尋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類骨骼30多具、動物骨骼40多種、洞穴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類野獸的殘骨。 先民的遺物為生產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來砍劈和敲打的石器。
磨製的石器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錛等,石斧的中間部分鑿有凹槽。專家考證,這個凹槽是用來裝木柄的。
出土的骨器中,多為獸骨磨製的鏢、鏃、錐、針等工具。其中用來縫綴的骨針3枚,從它們光滑度來看,是常用之物。
令人吃驚的是,一枚骨針只有米粒大的孔徑。要知道,當時他們還並未懂得使用金屬,用石頭居然能夠鑽出這么精細的活來,可見當時他們已經有一雙巧手了。
骨針是縫制工具,這工具用來縫制什麼東西呢?專家推斷,這里的先民用骨針縫制獸皮一類衣飾物品,那時懂得追求美,懂得抵禦寒冷,開始穿衣服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赤身裸體。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已經從勞動實踐中漸漸學會了製造和加工各種實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樣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勞動效率。
這事實也說明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提高了人,勞動教導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洞穴遺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專家進行測定認為,從頭骨的特徵看,與「柳江人」相近似,有較為明顯的繼承關系,同屬於「南方蒙古人種」。
從先民的遺骨來看,那時已經有了葬俗,葬俗為罕見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體葬」,這種姿勢非常奇怪,與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時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為何如此?有人推測可能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意味著靈魂可以不死,可以轉世輪回。
有人認為這是模仿生活姿勢或者睡眠姿勢。還有人說這是模仿母腹胎兒的姿勢,體現了一種戀母情結。
「屈肢蹲葬」這種葬俗在新石器時代曾流行於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桂林轎子岩,還發現舊石器時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萬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
桂林,以她獨特美麗的自然風光飲譽中外,同時,也以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令人神往。桂林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1982年),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如果說甲天下的山水是一幅畫,那麼厚重的歷史就是一部書。這部書從封面到扉頁,從前言到內容,都展示了她那深邃迷人的文化底蘊。
桂林歷史文化名城,概括言之有七大主要特色:
以甑皮岩遺址為代表的史前人類文化。
以靈渠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水利文化。
以桂海碑林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文化。
以靖江王府、王陵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抗戰文化。
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和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文化。
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鴻故居為代表的歷史名人在桂官邸、故居。
桂林現有文物古跡552處,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46處,其中靈渠、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甑皮岩遺址、桂林石刻6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② 桂林歷史文化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春桐文化名城.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經億萬年的風化浸蝕,形成了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麗壯觀;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滿目,於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而自古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贊譽.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思想國後,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另外,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這些獨特的人文景觀,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讀史,看山如觀畫」的贊美.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城,眾多的愛國作家、藝術家會集在這里,譜寫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歷史,為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孕育了富饒的文化.歷代都在桂林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如興安靈渠、恭城文廟、靖江王陵、桂海碑林、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等.市區有文物古跡552處,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21處.這些文物古跡都有很高的文學、歷史、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個人點評:如果單說山,不敢比黃山,如果單說水,不敢比九寨.但論山與水完美的結合,全世界只有這里啦!。
桂林山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桂林美麗的山水,記錄和凝結著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桂林,始於秦朝,興於唐宋,盛於明朝,是我國首扒簡坦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唐至今,桂林一直是我國南方和廣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
桂林的歷史文化畫卷光輝燦爛:以甑皮岩為代表的史前歷史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秦代水利工程,以靖江王陵、王府為代表的宏偉壯觀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詩詞為代表的異彩紛呈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影響深遠的抗戰文化等,無不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如今,桂林市國家、自治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346處。
歷史上文人墨客贊美桂林山水的詩賦和佛像遍布石壁咐談岩洞,摩崖數量之巨在我國長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達2000餘件,成為全國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為有名。
桂海碑林博物館位於月牙山南麓,由龍隱洞和龍隱岩兩處的220餘件摩崖石刻和新建碑閣中數十件石刻組成,還收藏了市內外拓本上千件。這些石刻經由唐代直至清代,歷時1000多年逐步形成。
歷史上在這里興盛的旅遊文化,積淀成龍隱洞和龍隱岩內外「摩崖殆遍」、「壁無完石」的碑林奇觀,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堪稱一部刻在石頭上的歷史文獻。無怪乎南宋才子陳讜遍游桂林諸山後,面對琳琅滿目的石刻發出了「周南太史書」的贊嘆,將之與《詩經》、《史記》媲美。
與以庄嚴肅穆的廟堂文化為特色、以碑為主的西安碑林不同的是,桂林石刻是以靈活多樣的社會文化為特色,以摩崖為主體。題刻內容從政治生活、軍事征戰到開渠築城、宗教傳說,一塊塊碑刻截取了各個時代的橫斷面,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如記錄了北宋時期一次震驚朝野的黨派斗爭的《元黨籍碑》、反映北宋末年正直官吏反腐倡廉呼聲的《龍圖梅公瘴說》等,不勝枚舉。
都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 「游山如讀史」。
桂林的摩崖石刻正是以深刻的文化內涵屹立在秀麗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桂林概述
桂林不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聞遐邇,同時也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桂林先民早在三萬年前就已在洞穴中譜寫自己的歷史,當步入文明社會後,秦始皇以一道靈渠把五嶺化為坦途,中原文明沿灕江而下,與當地質朴的百越文化相融匯,創造了兩千年與山水輝映的桂林歷史文化。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構建出桂林獨特的文化旅遊。
建議參考:
地理與歷史
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南嶺山系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109°45'-104°40',北緯24
°18'-25°41'。
2、行政區劃: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5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12個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65平方公里。
城市歷史
桂林歷史悠久。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經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距今約一萬年。
夏商周時期,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三國時先屬蜀,後歸吳。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屬靜江節度。五代十國時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宋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明清時均屬廣西省桂林府。民國時屬廣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縣,1940年始設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為日寇佔領。光復後仍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 *** 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文明的曙光灕江邊的溶洞,是桂林人類的搖籃。
考古工作者發現,早在遠古時代,桂林市的灕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寶積岩、甑皮岩、轎子岩、丹桂岩等20多個山洞裡了。桂林當時是一個峰林谷地,氣候溫暖濕潤,山區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落葉長綠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澤地,大自然賜予了動物和植物豐富的資源,野獸成群,亞熱帶野生果實遍地。
先民們吃著採摘來的野果和狩獵來的動物充飢,喝著清冽的江水,穿著樹葉樹皮或者獸皮打扮自己、抵禦寒風。他們住在桂林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用原始的石器,作為打擊野獸的武器和勞動工具,用燒制的陶器來加工食物,在此勞動生活、繁衍生息。
他們打造了桂林人類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區的寶積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兩枚人類牙齒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還有劍齒象、獼猴、牛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桂林寶積山的寶積岩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有3萬年左右歷史。
出土遺物中有人類臼齒化石兩枚,呈乳白色,為同一老年個體,屬晚期「智人階段」化石,命名為「寶積岩人」。這是迄今為止在桂林發現的最早的桂林遠古先民的遺跡。
寶積岩的發現和發掘,彌補了廣西「柳江人」與 「甑皮岩人」之間的缺環。 桂林的洞穴遺址中,甑皮岩的發掘是我國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目前發現古文化遺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洞穴遺址,它的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500年至9000年,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可與北方的「山頂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遺址。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距市中心9公里。獨山,是一座高約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並秀,峰林谷地開闊。
洞口高出地表約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夠避免水淹,又可防禦野獸侵入襲擾。甑皮岩洞高8米,寬13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地面較為平坦,氣流貫通,光照條件好。
洞的一側,另有一個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證了洞穴中的先民們飲水不愁。陽光,空氣,水分,是動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們把這個洞穴作為他們的居室,正是看中了這樣的生態環境。
石灰岩的洞穴,經過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水凝結成的碳酸鈣的長期侵蝕,漸漸積成了一層堅硬的鈣化板,將桂林人的祖先遺體密封於地底下,一直不為人所知。 寂靜的山洞裡,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聲消逝了,但他們的遺跡存了下來。
從石縫里滲下的水滴,滴過了漫長歲月,滴答之聲,聲聲不息,象發電報時的密碼一樣,傳達著一種神秘的信息… 196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的桂林地區文物普查隊,終於發現了這個遠古時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對甑皮岩洞穴遺址進行了發掘。
當發掘人員揭開那層結實的蓋板時,看到了大量的人類的遺物、遺跡和遺骸,從蓋板之下到洞底有淺灰色的「文化層」,最厚之處達兩米多。考古人員細心尋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類骨骼30多具、動物骨骼40多種、洞穴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類野獸的殘骨。
先民的遺物為生產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來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製的石器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錛等,石斧的中間部分鑿有凹槽。
專家考證,這個凹槽是用來裝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為獸骨磨製的鏢、鏃、錐、針等工具。
其中用來縫綴的骨針3枚,從它們光滑度來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驚的是,一枚骨針只有米粒大的孔徑。
要知道,當時他們還並未懂得使用金屬,用石頭居然能夠鑽出這么精細的活來,可見當時他們已經有一雙巧手了。骨針是縫制工具,這工具用來縫制什麼東西呢?專家推斷,這里的先民用骨針縫制獸皮一類衣飾物品,那時懂得追求美,懂得抵禦寒冷,開始穿衣服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赤身裸體。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已經從勞動實踐中漸漸學會了製造和加工各種實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樣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勞動效率。這事實也說明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提高了人,勞動教導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洞穴遺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專家進行測定認為,從頭骨的特徵看,與「柳江人」相近似,有較為明顯的繼承關系,同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從先民的遺骨來看,那時已經有了葬俗,葬俗為罕見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體葬」,這種姿勢非常奇怪,與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時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
為何如此?有人推測可能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意味著靈魂可以不死,可以轉世輪回。有人認為這是模仿生活姿勢或者睡眠姿勢。
還有人說這是模仿母腹胎兒的姿勢,體現了一種戀母情結。「屈肢蹲葬」這種葬俗在新石器時代曾流行於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
桂林轎子岩,還發現舊石器時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萬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們還發現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婦女和幼兒合葬:一個婦女死後葬了。
桂林山水的特點 桂 林 位 於 我 國 廣 西 壯 族 自 治 區 東 北 部 的 桂 林,是 一 個 山 水 秀 麗 的 風 景 區,也 是 一 個 歷 史 悠 久 的 文 化 城. 人 們 往 往 把 那 奇 特 的 山,秀 麗 的 水 聯 系 起 來.一 提 到 桂 林,在 人 們 的 腦 子 里 就 出 現 那 挺 拔 峻 峭 的 孤 峰、精 彩 出 奇 的 岩 洞 和 倒 影 清 翠 的 漓 江,一 切 都 象 神 話 故 事 那 樣 奇 特,怎 不 令 人 神 往! 桂 林 山 水,天 然 美 加 上 人 工 美,是 中 國 人 民 的 驕 傲.從 興 安 到 陽 朔,綿 延 一 百 多 公 里,水 秀,山 奇,猶 如 畫 廊,成 為 很 大 的 風 景 區.這 里 經 常 吸 引 著 大 量 的 游 客.近 年 來,為 了 適 應 旅 游 事 業 發 展 的 需 要,桂 林 旅 游 區 的 范 圍 還 擴 大 到 了 花 坪 處 然 保 護 區,花 坪 自 然 保 護 區 在 桂 林 西 北 的 越 城 嶺 上,屬 於 亞 熱 帶 的 山 地 原 始 性 天 然 林.這 里 有 四 時 不 謝 之 花,八 節 長 綠 之 草,因 而 人 們 稱 之 為 「花 坪」.這 里 的 岩 層 岩 組 成,與 漓 江 兩 岸 的 石 灰 岩 為 主 的 情 況 不 同.概 括 地 說,桂 林 山 水 的 特 點 是 山 形 奇 秀,石 色 蒼 藍,並 與 石 灰 岩 區 域 所 特 有 的 碧 流 相 掩 映,還 有 形 態 各 異 的 天 然 洞 穴 和 地 下 水 系. 自 古 以 來,文 學 家 以 膾 炙 人 口 的 詩 句 吟 詠 它,繪 畫 家 以 使 人 迷 戀 的 丹 青 描 繪 它,攝 影 師 以 令 人 神 往 的 鏡 頭 記 錄 它.唐 代 韓 愈 的 詩 句 「 水 作 青 羅 帶,山 如 碧 玉 簪 」,就 十 分 形 象 地 概 括 了 桂 林 山 水 的 特 色.用 碧 玉 簪 來 比 喻 那 些 峭 石 嵯 峨、平 地 崛 起、如 蓮 似 筍 的 山 峰,用 青 羅 帶 來 比 喻 那 宛 轉 回 環、清 澈 碧 綠、澄 江 似 練 的 江 流,是 很 貼 切 的,不 過,桂 林 的 一 山 一 姿,一 石 一 態,多 種 多 樣 的 形 狀,又 絕 不 是 三 言 兩 語 可 以 刻 畫 得 盡 的.何 況 桂 林 山 水 經 過 大 自 然 的 雕 琢,擁 有 別 處 罕 見 的 奇 景,象 曲 折 幽 深 的 岩 洞,時 隱 時 現 的 不 識 源 頭 來 自 何 處 的 半 頭 河、斷 頭 河、對 頭 河 … 就 更 豐 富 了 它 的 景 色 內 容.人 們 看 慣 了 其 他 地 方 一 般 的 美 麗 景 色,再 來 領 略 桂 林 山 水,就 更 感 覺 它 具 有 一 種 誘 人 的 魅 力,所 以,自 從 宋 代 李 曾 伯 寫 下 「桂 林 山 川 甲 天 下」 的 贊 語 以 後,這 句 歌 頌 桂 林 的 佳 話,逐 漸 概 括 為 「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廣 為 流 傳,桂 林 一 帶 各 處 的 景 色 又 各 有 特 色,其 中 以 陽 朔 的 景 色 更 為 奇 特,因 而 又 有 「陽 朔 風光 甲 桂 林」 的 譽 稱.溯 漓 江 北 上 到 興 安,這 里 不 僅 有 穿 岩 乳 洞 的 奇 景,而 且 更 以 古 代 重 要 的 人 工 運 河 —— 靈 渠 著 稱.這 樣,興 安、桂 林、陽 朔 等 地 奇 異 秀 美 的 景 色,構 成 了 絢 麗 多 姿 的 桂 林 山 水. 桂 林 地 處 五 嶺 (越 城 嶺、都 龐 嶺、萌 渚 嶺、騎 田 嶺、大 庾 嶺 的 總 稱,又 合 稱 為 南 嶺) 之 南,漓 江 谷 地 介 於 越 城、都 龐 兩 嶺 之 間,是 南 嶺 地 區 的 一 個 寬 大 缺 口.因 此,漓 江 谷 地 一 向 是 重 要 的 的 南 北 通 道.桂 林 一 帶 開 發 的 歷 史 較 早,桂 林 成 為 有 名 的 文 化 城,歷 代 留 存 下 來 的 文 化 古 跡 很 豐 富.據 史 冊 記 載,秦 始 皇 於 三 十 三 年 (公 元 前 二 百 一 十 四 年) 設 置 桂 林 郡,命 史 祿 開 靈 渠,溝 通 汀 江 和 漓 江,使 長 江 和 珠 江 起 來,桂 林 便 是 「南 連 海 域,北 達 中 原」 的 重 鎮 了.歷 代 以 來,桂 林 不 斷 地 增 添 人 工 建 築:在 懸 崖 絕 壁 是 開 山 辟 道,供 人 們 登 臨; 在 幽 壑 怪 洞 里 刻 畫 雕 塑,供 人 們 鑒 賞; 在 風 景 名 勝 地 修 建 亭 台 祠 觀,供 人 們 旅 游.如 果 把 「千 峰 環 野 立,一 水 抱 城 流」 的 桂 林 山 水 比 作 一 幅 濃 淡 相 宜 的 寫 意 中 國 畫,這 些 建 築 和 碑 刻 藝 術 與 天 然 美 景 渾 然 一 體,使 得 畫 面 更 加 飽 含 詩 意.。
1、桂劇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
它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約在明代中葉便開始發端。明末清初廣西已有崑腔,後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彈腔(即皮黃)為主的高、昆、吹、雜等五種聲腔藝術的桂劇。
2006年5月20日,桂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龍船歌。
山歌曲調簡單、朴實,節奏自由,在農村廣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曲調。
多為上山砍柴或田野勞動時,即興編唱、有獨唱,也有對唱。龍船歌流行於桂林江河沿岸,灕江一帶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遊船歌、扒船歌、連船歌、贏船歌、灣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帶則有套曲13首。
唱詞多與悼念屈原、頌揚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關。 3、桂柳話 廣西的西南官話中向來以為桂林話、荔浦話流行最廣,實際上,柳州話通行的范圍更廣。
桂林話存在於桂林及興安、靈川的一些城鎮,其餘廣大地區,通用的官話都接近柳州話。在貴州省黔南州的羅甸縣、平塘縣、黔西南州的望謨、冊亨等地的語言也屬於桂柳話;還有原柳州鐵路局管轄的貴州省都勻鐵路地區及黔桂線沿線鐵路職工、家屬也說的是桂柳話。
桂柳話細分又有桂林話、柳州話、郴州話、荔浦話 、平樂話等,其間有一些差別。 4、河燈歌節 每年的七月半(農歷7月12日至14日)是資源縣河燈歌節定期舉辦時間,資源各族人民雲集縣城,資江兩岸三天三夜,歌聲繚繞,整個縣城籠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領略「萬盞河燈漂資江」的人間奇觀。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廣西代表性的曲藝之一,以桂林方言為演唱基礎,流行於桂北一帶的曲藝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輕便靈活、反映現實快等特點,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參考資料:網路-桂劇 參考資料:網路-桂林民歌 參考資料:網路-桂柳話 參考資料:網路-桂林 參考資料:網路-零零落。
文明的曙光灕江邊的溶洞,是桂林人類的搖籃。
考古工作者發現,早在遠古時代,桂林市的灕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寶積岩、甑皮岩、轎子岩、丹桂岩等20多個山洞裡了。桂林當時是一個峰林谷地,氣候溫暖濕潤,山區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落葉長綠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澤地,大自然賜予了動物和植物豐富的資源,野獸成群,亞熱帶野生果實遍地。
先民們吃著採摘來的野果和狩獵來的動物充飢,喝著清冽的江水,穿著樹葉樹皮或者獸皮打扮自己、抵禦寒風。他們住在桂林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用原始的石器,作為打擊野獸的武器和勞動工具,用燒制的陶器來加工食物,在此勞動生活、繁衍生息。
他們打造了桂林人類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區的寶積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兩枚人類牙齒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還有劍齒象、獼猴、牛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桂林寶積山的寶積岩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有3萬年左右歷史。
出土遺物中有人類臼齒化石兩枚,呈乳白色,為同一老年個體,屬晚期「智人階段」化石,命名為「寶積岩人」。這是迄今為止在桂林發現的最早的桂林遠古先民的遺跡。
寶積岩的發現和發掘,彌補了廣西「柳江人」與 「甑皮岩人」之間的缺環。 桂林的洞穴遺址中,甑皮岩的發掘是我國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目前發現古文化遺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洞穴遺址,它的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500年至9000年,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可與北方的「山頂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遺址。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距市中心9公里。獨山,是一座高約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並秀,峰林谷地開闊。
洞口高出地表約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夠避免水淹,又可防禦野獸侵入襲擾。甑皮岩洞高8米,寬13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地面較為平坦,氣流貫通,光照條件好。
洞的一側,另有一個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證了洞穴中的先民們飲水不愁。陽光,空氣,水分,是動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們把這個洞穴作為他們的居室,正是看中了這樣的生態環境。
石灰岩的洞穴,經過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水凝結成的碳酸鈣的長期侵蝕,漸漸積成了一層堅硬的鈣化板,將桂林人的祖先遺體密封於地底下,一直不為人所知。 寂靜的山洞裡,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聲消逝了,但他們的遺跡存了下來。
從石縫里滲下的水滴,滴過了漫長歲月,滴答之聲,聲聲不息,象發電報時的密碼一樣,傳達著一種神秘的信息… 196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的桂林地區文物普查隊,終於發現了這個遠古時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對甑皮岩洞穴遺址進行了發掘。
當發掘人員揭開那層結實的蓋板時,看到了大量的人類的遺物、遺跡和遺骸,從蓋板之下到洞底有淺灰色的「文化層」,最厚之處達兩米多。考古人員細心尋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類骨骼30多具、動物骨骼40多種、洞穴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類野獸的殘骨。
先民的遺物為生產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來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製的石器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錛等,石斧的中間部分鑿有凹槽。
專家考證,這個凹槽是用來裝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為獸骨磨製的鏢、鏃、錐、針等工具。
其中用來縫綴的骨針3枚,從它們光滑度來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驚的是,一枚骨針只有米粒大的孔徑。
要知道,當時他們還並未懂得使用金屬,用石頭居然能夠鑽出這么精細的活來,可見當時他們已經有一雙巧手了。骨針是縫制工具,這工具用來縫制什麼東西呢?專家推斷,這里的先民用骨針縫制獸皮一類衣飾物品,那時懂得追求美,懂得抵禦寒冷,開始穿衣服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赤身裸體。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已經從勞動實踐中漸漸學會了製造和加工各種實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樣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勞動效率。這事實也說明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提高了人,勞動教導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洞穴遺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專家進行測定認為,從頭骨的特徵看,與「柳江人」相近似,有較為明顯的繼承關系,同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從先民的遺骨來看,那時已經有了葬俗,葬俗為罕見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體葬」,這種姿勢非常奇怪,與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時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
為何如此?有人推測可能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意味著靈魂可以不死,可以轉世輪回。有人認為這是模仿生活姿勢或者睡眠姿勢。
還有人說這是模仿母腹胎兒的姿勢,體現了一種戀母情結。「屈肢蹲葬」這種葬俗在新石器時代曾流行於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
桂林轎子岩,還發現舊石器時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萬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們還發現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婦女和幼兒合葬:一個婦女死後葬了,又從其它。
1、桂劇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它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約在明代中葉便開始發端。明末清初廣西已有崑腔,後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彈腔(即皮黃)為主的高、昆、吹、雜等五種聲腔藝術的桂劇。2006年5月20日,桂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龍船歌。山歌曲調簡單、朴實,節奏自由,在農村廣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曲調。多為上山砍柴或田野勞動時,即興編唱、有獨唱,也有對唱。龍船歌流行於桂林江河沿岸,灕江一帶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遊船歌、扒船歌、連船歌、贏船歌、灣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帶則有套曲13首。唱詞多與悼念屈原、頌揚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關。
3、桂柳話
廣西的西南官話中向來以為桂林話、荔浦話流行最廣,實際上,柳州話通行的范圍更廣。桂林話存在於桂林及興安、靈川的一些城鎮,其餘廣大地區,通用的官話都接近柳州話。在貴州省黔南州的羅甸縣、平塘縣、黔西南州的望謨、冊亨等地的語言也屬於桂柳話;還有原柳州鐵路局管轄的貴州省都勻鐵路地區及黔桂線沿線鐵路職工、家屬也說的是桂柳話。桂柳話細分又有桂林話、柳州話、郴州話、荔浦話 、平樂話等,其間有一些差別。
4、河燈歌節
每年的七月半(農歷7月12日至14日)是資源縣河燈歌節定期舉辦時間,資源各族人民雲集縣城,資江兩岸三天三夜,歌聲繚繞,整個縣城籠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領略「萬盞河燈漂資江」的人間奇觀。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廣西代表性的曲藝之一,以桂林方言為演唱基礎,流行於桂北一帶的曲藝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輕便靈活、反映現實快等特點,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參考資料:網路-桂劇
參考資料:網路-桂林民歌
參考資料:網路-桂柳話
參考資料:網路-桂林
③ 桂林山水的歷史文化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陳毅元帥詩雲:「 寧作桂林人,不願作神仙。」桂林的山水養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靈氣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畫家。
1982年國敬握山務院公布桂林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傳統戲劇
桂劇作為廣西最具代表的劇種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弋陽、崑山和亂彈等腔就已流傳於桂林一帶,又叫桂戲或者桂班戲。桂劇採用桂林本地方言演唱,表演細膩貼切、活潑生動,藉助身段姿態與面部表情表達情感,著重採用細膩而富於現實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因而即便是武戲,也多為文做,深受桂林人民的喜愛。桂劇吸取了京劇、祁劇、崑曲等多種戲劇的表演藝術和聲腔,唱做念舞佔得比重相當,特別以唱工細膩、做工傳神見長。桂劇的聲腔樂曲屬於皮黃系統的板腔體,以彈腔為主要表現形式,兼有崑腔、高腔、雜腔及吹腔等。
當代戲劇
廣西大鼓為曲類鼓詞分類曲種,於1962年逐漸形成,最早叫做桂林大鼓,曾受京韻大鼓劉派傳人張秀穎(小映霞)的指點,表演利落瀟灑,特別講究架子功,剛柔分明,擅長演唱「武段子」。代表的創作曲目有《太平軍將軍橋大捷》、《特別慰問品》、《好庭長》、《西沙之戰》、《雷鋒語錄》等。桂林大鼓的基本曲調是由舊時乞丐所唱「千家贊」演化而來,逐漸又從「桂林彈詞」等曲種之中吸取精華,從而形成了具有特殊風格、板式與聯曲變化相結合 王昌齡
客心仍在楚,江館復臨湘。別意猿鳥外,天寒桂水長。
李頻
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東堂樹,年年待一枝。
王昌齡
留君夜飲對蕭湘,從此歸舟客夢長。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
李渤
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復皆愁萬里程。爾解分飛卻回去,我方從此向南行。
基本資料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桂林,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為石灰岩岩溶地區。最早是在兒時的課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還隱約記得書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這樣的山圍繞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這樣的山。」而今,在我親臨桂林之際,桂林以其旖旎的風光向我證明了這一切,書中所述實不為過。2009年,桂林灕江風景區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風景區。成為中國旅遊的又一世界之最。
處處皆勝景
桂林處處皆勝景,灕江山水堪稱其中的典範。灕江風光尤以桂林陽朔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美。我們選擇了從陽朔到桂林的路線,逆流暢游灕江。船駛出不久,遠遠地見到一座峰頂懸掛著一輪初日,縷縷陽光從雲中穿過,江中波光粼粼,與群山倒影交相輝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說北方的山是豪邁﹑厚重的,那麼桂林的山則顯得嫵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雲鬢;望夫崖凝神遠眺,深情亮中守候;趕考的書童,跳龍門的鯉魚,盤旋的田螺,綠洲的駱駝,形態各異,變化萬千,令遊人目不暇接。「畫山」的九匹馬,在導游的引導與娓娓講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極點,使遊人真切地領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人在畫中游
如果說桂林的山是「鳥鳴山更幽」,那麼,桂林的水則是清澈透明﹑綠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著細細的漣漪,玉塔微瀾,水色晶瑩剔透,加之兩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麼看都是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凝重中透露著靈動之氣,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站在船頭,憑欄望去,灕江上煙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皮喊間,在歷史的輪回中,我彷彿看到了劉三姐 當年對歌的地方,幾百年的古樹枝繁葉茂,漁舟在水中歡快地遊走,人們在田間辛勤地耕種,播撒著收獲的希望,往近處一瞧,金發碧眼的外國朋友也來踏青,言語中滿含驚羨,歡聲笑語不斷……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麗的風景線嗎?雖然欣賞不到「萬戶炊煙暮靄濃」的田園風光,但我卻看到一個現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壯成長。 象鼻山
象鼻山位於桂林市東南灕江右岸,山因酷似一隻大象站在江邊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徵。由山西拾級而上,可達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對穿酷似大象的一對眼睛,由右眼下行數十級到南極洞,洞壁刻「南極洞天」四字。再上行數十步到水月洞,高1 米,深2 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滿月,到了夜間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麗無比。宋代有位叫薊北處士的遊客,以《水月》為題,寫下這樣的絕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象鼻山有歷代石刻文物50餘件,多刻在水月洞內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張孝祥的《朝陽亭記》、范成大的《復水月洞銘》和陸游的《詩禮》。盤石級而上,直通山頂,即見一座古老的磚塔矗立山頭。遠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劍柄,又像一個古雅的寶瓶,所以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此塔建於明代,高13米,須彌座為雙層八角形,雕有普賢菩薩像,因名「普賢塔」。
桂林龍勝龍脊梯田
龍勝縣東南部和平鄉境內,有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線條行雲流水,瀟灑柔暢;其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這就是龍脊梯田。龍脊梯田距龍勝縣城27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雖然南國山區處處有梯田,可是像龍脊梯田這樣規模的實屬罕見。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完工於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歷史。龍脊開山造田的祖先們當初沒有想到,他們用血汗和生命開出來的梯田,竟變成了如此嫵媚瀟灑的曲線世界。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們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堅強意志,在認識自然和建設家園中所表現的智慧和力量,在這里被充分地體現出來。
貓兒山
貓兒山
貓兒山景區處於桂林「金三角」(興安一資源―龍勝)旅遊區的中央,與縣城三大旅遊景點(桂林樂滿地休閑世界、古靈渠、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碑園)遙相呼應,成為桂林旅遊圈的旅遊精品。興安縣旅遊客源主要依託桂林,而桂林每年接待的國內外遊客1000餘萬人次。加上貓兒山景區距北海、南寧以及湖南、貴州等周邊城市較近,通過鐵路專線及高等級公路運輸,遊客當天即可到達,地理位置優越。貓兒山是「桂林一興安一資源―龍勝―桂林」旅遊環線的精品,主峰海拔2141.5米,號稱「華南第一峰」,是灕江、潯江、資江發源地,是桂林灕江山水的「命根子」。景區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經初步調查現有景點75個,其中一級景點13個,二級景點30個,三級景點32個。華南絕頂、穿仙洞、通天道、華南虎、貓岳佛光、睡美人、鐵杉薈萃、灕江源、杜鵑花廊、龍潭、十里大峽谷、劍崖大瀑布以及1996年發現的美國二戰援華飛機(飛虎隊)失事之地等是貓兒山的代表景點,整個景區是集科教、攬勝、探險、獵奇、度假、避暑、竹木經濟開發、緬懷革命先烈與紀念國際友人為一體的綜合性國際旅遊景區。 坐落在灕江之畔的獨秀峰·王城景區,是以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峰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為地域范圍的精品旅遊景區。這里有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牆,有保護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自然山水風光與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閱盡王城知桂林」。登臨獨秀峰,飽覽灕江美景;徜徉月牙池畔,享受桂香碧影。
月亮山
月亮山,位於桂林市平樂縣青龍鄉郡塘村,是目前中國所有月亮山當中最秀麗、最險峻,也是最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當地村民正准備把這里建設成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同時,這里也非常適合戶外攀岩運動。2011年春節,這里將舉行萬畝油菜花節。全世界的遊客可以一睹她的風采。
八角寨
該景區分布范圍82.57平方公里,其發育豐富程度及品位之高,世所罕見,被有關專家譽為「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觀」。整合八角寨景區有「降龍岩」、「群螺觀天」、「龍頭香」、「龍脊天梯」、「幽谷棧道」等130多處景點,完全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八角寨又名雲台山,主峰海拔814米,因主峰有八個翹角而得名,丹霞地貌分布范圍40多平方公里,其發育豐富程度及品位世界罕見,被有關專家譽為「丹霞之魂」、「品位一流」。其山勢融「泰山之雄、華山之陡、峨眉之秀」於一體。八角寨東、西、南三面均為懸崖絕壁,只有沿著西南坡的一條古老、陡峻崎嶇的曲徑可登山頂。登斯山頂,方曉天地之博大,悟人生之真諦。景區中的眼睛石完全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形神畢肖,令游者和文人騷客浮想翩翩,遐思泉涌。雲台山八角,險、峻、雄、奇、秀、幽自然結合,似鬼斧神工鑿就。其一角名叫「龍頭香」,橫空出世,宛若巨龍昂首欲飛、上接蒼穹,下臨深淵,山勢雄偉險峻,堪稱一絕。
山頂有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平台宋元時代,始建天心寺。僧侶眾多,香火鼎盛,各地香客朝佛覽勝,絡繹不絕。當地村民又獨辟蹊徑,於八角寨側建造降龍庵,為登臨八角寨勝增添了一個好去處。穿越東面一線天,上天脊,下天梯, 走棧道,盡覽水光山色,飽吸伸手可掬的清新空氣。整個景區有「降龍岩」、「群螺觀天」、「龍頭香」、「眼睛石」、「寶刀峰」等130多處景點,完全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登主峰鳥瞰、危崖峻拔、群峰依次矗立,山間氣象萬千,經常可見雲海、雲帶、雲濤、雲湖 、日出、佛光等奇景,迷離幽壑,凡登臨絕頂者,莫不擊掌稱絕,嘆為觀止。
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3A級風景名勝區八角寨景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的桂林市資源縣梅溪鄉福竹村境內,地處湘桂交界的越城岒山脈腹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處在廣西資源縣-湖南新寧縣近南北向展布的由白堊系下統紫紅色礫岩、砂岩組成的狹長紅層盆地。
景區內在1億4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早世沉積了厚達2000多米的巨厚層鈣質膠結紫紅色礫岩、砂礫岩、泥岩紅層,景區東北部紅層厚1783.64米,南部紅層厚2189.07米。「頂斜、身陡、麓緩」是八角寨景區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徵,發展豐度上有「大、多、長、密、厚」五大特徵。
八角寨主峰海拔814米,相對高度500米。復雜的地質結構和獨特的氣候條件成就了公園丹峰壁立、奇山秀岒、碧水丹崖的獨特景觀。被地質、園林、旅遊專家譽為「世界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觀」「高品位的國家級觀賞公園」。2005年入選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八角寨景區以縣城為中心,南面有資(源)-桂(林)公路98公里,全部為國家一、二級公路,乘車一個半小時便可到達桂林市;北面資(源)-梅(溪)柏油路直抵景區,與湖南新寧縣相連;西南面有資(源)-五(排)公路與龍勝縣、三江縣、湖南城步縣相通,交通便捷,安全。縣城到到八角賽景區僅需1小時20分鍾。從全國各地到桂林可乘飛機、火車、班車,十分便利。
八角寨景區正常游覽所需時間為2.5小時,景區內有大小景點130多處,其中:群螺競跑、龍脊嶺、慧眼含情、降龍庵棧道、人字天龍宮、鯨魚鬧海、萬佛朝宗、龍頭香天險、仙人下棋等自然景觀猶為令人嘆為觀止。
其他山峰
桂林蘆笛岩
蘆笛岩洞穴位於著名旅遊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西北桃花江右岸的茅茅頭山(又稱光明山)南側,是中國負有盛名的旅遊洞穴之一。蘆笛岩過去常有野貓和小獸出沒,因而叫它「野貓岩」。後來又因洞口附近叢生蘆荻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來音色柔美,如裊裊仙樂,又如山澗流水,於是人們就把洞名改為「蘆笛岩」。昔日野獸出沒的地方,如今已變成了「人間仙境」,被譽為「地下藝術宮殿」。
桂林堯山
桂林旅遊景點堯山位於桂林市東郊,距市中心8公里,主峰海拔909.3米,是桂林市內最高的山,因周唐時在山上建有堯帝廟而得名。
來桂林旅遊一定要上堯山遊玩,不管那個季節堯山的美景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因為堯山是以變幻莫測、絢麗多彩的四時景緻聞名於世,它將桂林山水的四季圖表現的淋漓盡致。春天,滿山遍野的杜鵑花將一座層巒疊嶂的大山打扮得奼紫嫣紅;夏天,滿山松竹、陣陣碧濤、山川競秀、鬱郁蔥蔥;秋天,楓紅柏紫、野菊遍地;冬天,雪花紛揚,白雪皚皚、冰花玉樹,別有一番情趣。乘觀光索道可直達堯山之頂,極目四望,山前水田如鏡,村舍如在畫中,千峰環野綠,一水抱城流的桂林美景盡收眼底,峰海山濤,雲水煙雨的桂林山水就如同一個個盆景展現在您的眼前。因此,堯山被譽為欣賞桂林山水的最佳去處,在山頂向東南方望去。您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然卧佛,猶如釋迦牟尼睡卧與蓮蓬之上,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天然卧佛。這里還有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靖江王陵,這也是桂林旅遊景點較為著名的,它規模宏大輝煌,在此出土的梅瓶名揚四海。
獨秀峰
王城內的獨秀峰位於桂林市市中心,群峰環列,為萬山之尊。南朝文學家顏延之詠獨秀峰的詩「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是現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詩歌。其峰頂是觀賞桂林全城景色的最好去處,自古以來為名士所嚮往。登306級石階可至峰頂,峰頂上有獨秀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旅遊有一月有餘,卻因未能登上此峰而遺憾。
天門山
該景區方圓10平方公里,山形峻秀,岩壑多奇,源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三十八岩、十九澗、二潭、六泉、八石等構成「百卉谷生態景園」。匯天下本草於一地的百葯谷,葯香盈溢。主峰「三娘石」宛如一柱擎天,「天門壁畫」、「天脊」、「一線天」「忘憂泉」、「桃花島」、「天門古寺」等20多處絕好佳景,匯聚成仙山瓊閣之境。
八角寨景區丹霞地貌
①丹霞峰林:山體成片而又相對獨立,峰頂標高450米-818米。山峰之間常形成狹窄的「U」型或「V」型谷地,山峰明顯呈「頂斜、身陡、麓緩」特徵,呈方山、石牆、石柱、陡崖或比較光滑的圓錐狀、塔狀。如城堡、戰壕,內藏千軍萬馬蓄勁待發,泱泱大氣,令人豪情大發。
②丹霞孤峰:是丹霞峰林進一步發育的結果。孤峰四周為比較平坦的谷地或低矮山峰,山峰密度不大,一峰獨秀似紅杏出牆。孤峰一般為石牆、石柱、岩堡狀。
③丹霞峰丘:分布於丹霞峰林、丹霞孤峰以外地區。山體平緩連綿,表面多為風化層覆蓋,植被發育,恰似一襲壯錦圍繞公園。
④丹霞微觀地貌:主要分布於丹霞峰林和丹霞孤峰區域內,流水沖刷侵蝕形成的微觀地貌有:石寨、石巷、石樑、石槽、凹穴、嶂谷、狹谷、石峰、侵蝕紋飾圖案。崩塌作用形成的微觀地貌有:石牆、岩堡、石柱、巨石崩塌洞穴、天生橋、孤峰。風化溶蝕形成的微觀地貌有:峰窩洞、額狀洞穴、扁平洞等。
八角寨的霧景奇觀
公園由於地型多樣,氣候溫差變化較大,時常可見各種特異的天象景觀。其中最值一提的莫過於八角寨霧景。
清晨登臨八角寨頂,濃霧近漫足趾,遠連天涯,無邊無際,幽謐如仙界,輕風過處,霧如千軍萬馬團團攏來,呼沖喚殺,結伍奪嶺,旌旗飄飄,如遮如掩;繞峰游弋的山巒與彌彌漫漫的白霧時分時合,白霧成浪,一浪接一浪,一浪高過一浪,雲海中的山峰或起或伏,或隱或現,令人陡生:「海到無邊天作岸,狂濤吞山我為峰」的豪情壯志,一俟風靜,霧海亦波平浪靜,待到旭日東升,潑灑萬縷金光,映得天紅如丹,霧紅似火。朝霞伸出無數只嬌嫩的手,拉幕般將白霧輕柔的拉開,群峰突雲破霧,雲涌峰浮,如千帆競渡,千姿百態的奇峰異嶺,曲徑通幽的深谷時隱時現,一派大好河山得以展現在眼前。
八角寨景區內重大佛事活動
宋元時始建的天空寺,為湖廣兩省佛教勝地,香火鼎盛,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廟會之期,人熙人攘。入夜,趕廟會的人們滿山遍野露宿山林,蔚為壯觀。而平日難得一見的「上龍頭香」此時亦可讓人心驚膽戰、一飽眼福。 灕江
灕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覽區,千百年來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灕江風景區以桂林市為中心,北起興安靈渠,南至陽朔,由灕江一水相連。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絕聞名中外。桂林灕江風景區游覽勝地繁多,在短期內只能擇其主要景點進行游覽,其中一江(灕江)、兩洞(蘆笛岩、七星岩)、三山(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具有代表性,它們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發源地
灕江發源於興安縣貓兒山,從桂林到陽朔83公里水程,灕江像蜿蜒的玉帶,纏繞在蒼翠的奇峰中,造化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景色最為優美的岩溶景區。乘舟泛遊灕江,可觀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漁翁閑吊、古樸的田園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麼詩情畫意。經批准開放的灕江游覽有三段:市區水上游覽、灕江精華游、陽朔灕江水上游,下面將通過「灕江精華游」行程為閣下介紹灕江這一副氣勢磅礴畫卷中最為精彩的點睛之處。
④ 桂林光輝村有什麼歷史文化
桂林光輝村有什麼文歷史文化要找當地的村與了解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