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壯侗語族的語言概述
壯侗語族(Zhuang-Dong group)
屬於壯侗語族的語言在國內包括壯語、傣語、侗語、水語、仫佬語、毛南語、拉珈語、佯僙語、莫語、黎語等,有人認為仡佬語也屬於這個語族;國外包括泰語、寮國語、撣語、阿洪語以及越南北部的壯泰族群的語言。壯侗語族分布在肆耐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貴州、廣東、海南和喊磨湖南南部。壯傣語支的語言,國際上統稱台語。使用壯侗語族語言的人口,中國有2300多萬(1990)。壯侗語跟漢、苗瑤、藏緬諸語有一些相似的詞彙項目。傳統上按照這些特點把壯侗語族歸屬於漢藏語系;但由於壯侗語族諸語言與其他語言的共同詞項之間的嚴格語音對應規律現在還沒有找出來,所以這種歸屬也裂滲春只是一種假設。
❷ 壯侗語系的簡介
壯侗語系和南島語系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研究者建議將這兩者聯合起來,構成一個「澳泰語系」(Austro-Thai),不過,這個見解在語言學家當中仍然有爭議。一般認為,壯侗語衡襲系的發源地在中國廣西、廣東一帶。從基本詞彙的分歧稿攔友來看,壯侗語系鍵槐的分化可追溯到距今2500年到3000年。
❸ 壯語的起源
壯族的起源問題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壯族的先民是我國古代南方的越族,本人認為越族是西南壯族、布依族和我國西部的一些少數民族以及越南民族的共同先祖。
壯族的人口和分布
據1990年統計,我國壯族有15489630人。其中有92%的人居住廣西壯族自治盯數區境內。此外,居住在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及其它縣、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等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並分布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另外,越南北部也有相當數量的壯族人口。
壯族名稱問題
壯族有「布壯」、「布土」 、「布儂」、「布曼」、「布雅依」、「布衣」、「布傣」、「布那」等等2 0 余種自稱,宋代以後的漢文史籍曾將其寫作「撞」、「僮」等。本人個人認為,各地壯族人往往以自己的居住地和語言特點自稱。「壯族」,以及之前的「僮族」,都是外人(壯族以外和昌的人對「布土」 、「布儂」、「布曼」、「布雅依」的總稱),而後,壯族這一稱謂漸漸被各地壯族人所認可和接受。
關於「南蠻」,有人認為南蠻是漢族對南方少數民族民族的蔑稱,但是本人並不這么認為,事實上,「蠻」音「man」,而「man」「mban」「ъan」在壯語里有「村落、村子」的意思,一些地方的壯族人仍然把自己叫做「bu man」「bu mban」「布曼」,就是村子裡的人,鄉下種田人的意思,「南蠻」中的「蠻」與可能是音譯自「bu man」的「蠻」,並非野蠻之意。
壯族的語言文字問題
和其它民族一樣,壯族自古有自己的語言,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但是各地的語言有自己的特點,主要分為南北兩大方言,而南北方言內部在語音上有不動之處,本人說的田陽壯語和本人一個同學的武宣壯語在語音上就有極大的不同,不能用壯語來溝通。但是,各地壯語在語法上確實一致的。
另外,由於壯民族的開放性,他們能夠接受其它民族的語言,多數壯族人都懂得其它民族的語言。廣西的很多壯族精通漢族方言的平話、粵語(白話)、桂柳話,這並不奇怪。
壯族本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壯族人自古學習漢字,如果說壯族有統一文字的話,那應該是漢字。漢字在壯族的文明史上功不可沒,本人認為對壯族人來說沒有哪一種文字比漢字更為重要的了。壯族人曾經依據漢字的結構和語音來造本民族的文字,但是由於各地的語音的不同以及漢字的官方正統地位的影響,方塊壯字並不得到推廣。(本人祖母去世時,曾看到幾個道士拿著喚則扒一本用方塊壯字寫的「道書」)
中共建國後,由於民族工作和所謂加強民族團結的需要,創建了拉丁拼音壯文,但是,本人認為,這種所謂的壯文事實只是空殼子,習慣了使用方塊漢字的絕大多數壯族人民並不能夠接受這種所謂的壯文,這種壯文並沒有得到推廣,甚至多數壯族人民並不知道有這么一種壯族文字。本人認為,這種所謂的壯字用於民族語音語言研究和民族文學記錄是可以的,但是沒有推廣的必要
❹ 壯侗語族的介紹
「壯侗語族」是語言學的一個學術概念,所謂「語族」就是語言相似的民族。「壯侗語族」包含中國及東南亞很多民族,這擾山些雀李拍民族都曾經被漢朝統治過或影響過,因語言中保留了諸多古漢語詞彙,而被劃分到同一頃羨個語族。漢藏語系的語族之一,又稱侗泰語族或侗台語族。
❺ 壯語的壯文沿革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壯族語言與文字的發展,於五十年代制定通過《壯文方案》並在壯族地區推廣使用,曾一度受到壯族人民的歡迎。50年代老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並攙雜西里爾字母以及自創字母,80年代後壯文全部採取26個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壯文以壯語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壯語武鳴語音為標准音。
屬漢藏語系中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原稱僮語。主要分布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兩個方言(每個方言又各分幾個土語)。北部方言分布很廣,使用人數占壯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無送氣輔音,南部方言有送氣輔音。壯語除單純輔音還有齶化、唇化輔音;有 6個母音韻母和9個韻尾。單母音韻母都是長母音,帶韻尾時有長短母音的對立。有6個舒聲調和2個促聲調,促音調往往又因母音長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值。壯語沒有詞形變化。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名詞的修飾語一般在名詞後面,只有數量修飾語(「—」除外)在被修飾語的前面,指示詞都在句子的最後面。句子中主語在謂語前面,賓語和補語都在動詞後面。在沒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壯族人使用一種類似漢字的方塊壯字來記錄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這種方塊壯字沒有經過系統整理,各地不盡一致。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後全部採用拉丁字母。
壯族的拼音文字。用拉丁字母,用以拼寫壯語標准音的-套書寫符號系統,是法定的壯文。1955年,在南寧召開的壯文工作會議上決定:以北部方言為基礎,以武鳴縣的語言為標准音,創制壯文。根據決決定,1955年12月制訂了壯文方案,經過2年的試行、修改後於1957年由政務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對這套文字系統作了修改,把夾雜的非拉丁字母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詞為書寫單位,移行時必須保持完整的音節。拼音壯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後,壯文進入學校,用壯文翻譯了小學、中學、中師和高等學校教材。廣西民族報以壯文為主,《三月三》文學雜志也出壯文版。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類壯文圖書數百種,部分馬列著作、國家文獻也翻譯成壯文出版。
❻ 壯侗語系的介紹
「壯侗語系」是語言學家劃分的一個語群,有7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中純盯國南部。這個語系之前被歸為漢藏語系模沒的一個語族,稱為「壯侗語族」(或稱「侗台語族」、「壯台語族」、「台語族」、「黔台語族」等,見覃國生1997;梁敏、張均如1996),不過現在旦褲納已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語系。
❼ 壯侗語族的解釋
壯侗語族的解釋又稱「黔台語族」或「侗台語族」。漢藏語系的語族 之一 。主要分布在 中國 和 越南 、 寮國 、 泰國 、 緬甸 等國境內。國內的壯侗語族語言分三個語支:壯傣語支、侗水語支和黎語支。在國外,屬於這個語族的語言主要有泰語、寮國語、撣語、岱語、儂語等。
詞耐仿盯語分解
壯的解釋 壯 (壯) à 大,有力,強盛:強壯。壯士。壯心。壯大森烈。壯美。兵強馬壯。 增加 勇氣 和力量:壯膽。壯行(妌 )。以壯聲勢。 中國少數 民族 ,主要分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及雲南、四川、貴州等省(舊作「僮」):壯 語族的解釋 指包含昌和所有可證明從一個 單一 祖先語言傳下的有聯系的語言,而這個祖先語言本身不和別的任何語言有聯系;詳細解釋依譜系分類法分出的比語系小比語支大的語言系屬。如印歐語系可以分成 印度 、 伊朗 、 斯拉夫
❽ 關於壯族語言的由來
壯語簡介
壯族作為一個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徵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語言——壯語。壯語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優美語言,它是壯族人民千百年來在共同的生活、生產和斗爭中創造的。由於長期與漢人相處,壯語不斷地吸收漢語的用語來豐富自己。但壯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護自己的語言,所以壯語在基本語匯和基本語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徵。壯族後來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語言都是大同小異,語根詞彙變化很少。
按國內一般的觀點認為,壯語屬於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不過壯語系屬問題仍舊有爭論,國外的觀點大都認為屬於台-加岱語系,鑒於同源詞是親屬語言的唯一證據,屬於台-加岱語系的觀點是比屬於漢藏語系要有根據的。壯語大致可分南北兩大方言,十二個土語區,但從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看其內容的一致性還比較大。其內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語
紅水河土語
柳江土語
桂北土語
右江土語
桂邊土語
邱北土語
連山土語
邕南土語
左江土語
德靖土語
硯廣土語
文麻土語
壯族文字由來
壯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為了便於記事和進行交流,在商周時期就創造了刻劃文字元號。這種文字在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中稱為sawgoek,意為本源書,即最古老的文字。從廣西出土的戰國至漢代的文物中看到,這種刻劃符號開始出現對物象輪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發展的趨勢,它比結繩記事前進了一步。後來,隨著漢文化在壯族地區的廣泛傳揪播,壯族先民又吸取並仿造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格,創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這就是史籍所稱的"土俗字",又叫"方塊土俗字"或"方塊壯字"。這種文字有的是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漢字注壯語音義,有些是創造的類象形字。
本源書和土俗字是壯族文字發展史上兩個階段的表現形式。學術界一般認為,壯族的土俗字始於唐,興於宋而盛於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師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傳世。壯族的許多傳統長詩、神話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文字沒有得到規范和統一,至今亦只在民間的一定范圍里應用。現經初步搜集整理,已將流傳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壯字字典》出版。"古壯字"這一概念的確認,既反映了其作為一種民族文字的歷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傳統壯字與今新創的拼音壯文區別開來。它表明壯族的文字歷史悠久,並隨著時代的前進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拼音壯文是在本世紀5O年代創造的。建國後,人民政府為了提高壯族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幫助壯族人民創造了拼音壯文。這套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字母,以壯族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武鳴縣的壯語語音為標准音。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通過了壯文方案,井批准在壯族地區試點推行。至此,壯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統一的文字。
古壯字 壯語稱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稱土俗書、土俗字、方塊壯字,現定名為古壯字。它主要是藉助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法進行再創造,是壯族古文字發展史上突飛階段的產物。土俗字產生的年代,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從唐代開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廣西上林縣)刺史韋敬辦撰寫的《澄洲無虞縣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這些已成為形、聲、義統一的、結構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運用更加廣泛,據范成大於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邑皆然。今姑記臨桂數字。雖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長也。□同(音穩),坐於門中,穩也。□(大+坐)(亦音穩),大坐亦穩也。□(亻+小)(音裊),小兒也,□(不+大)(音動),人瘦弱也。□(不+生)(音終),人亡絕也。(石+打)(音臘),不能舉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閂月(音攛),門橫關也。他不能悉紀。余閱訟牒二年,習見之。"關於土俗字的字形及其應用,宋代庄禪的《雞肋篇》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書也有所記載。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為壯族民間的書面文學用字。清初潯州(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推官吳淇的《粵風續九》中,采錄有俍、壯的"扇歌"、"擔歌"和"巾歌",即壯族男女把情歌寫在扇面,刻在扁擔和織(綉)在花巾上以此為信物,相贈定情。並稱其"文如鼎彝,歌與花鳥相間,字亦如蠅頭"。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編寫的歌本數以箱計。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卷8《劉三蛆》條中說:"凡作歌者,毋論齊民與、瑤、壯人、山子等類,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錄焉,不得攜出,漸積遂至數篋。"產生於明代,流傳於右江河谷的二萬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傳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廣西宜山縣安馬鄉古育村廖士寬墓的詩碑,全用土俗字寫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腳體壯歌共120行,生動而詳盡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涼的情景。壯族民間的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劇本、寓言、楹聯、碑刻、葯方、家譜、契約等,多用土俗字記錄並流傳。在壯族的文化發展史上,土俗字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壯文 壯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為字母,用以拼寫壯語標准音的-套書寫符號系統,是法定的壯文。1955年,在南寧召開的壯文工作會議上決定:以北部方言為基礎,以武鳴縣的語言為標准音,創制壯文。根據決決定,1955年12月制訂了壯文方案,經過2年的試行、修改後於1957年由政務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對這套文字系統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號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詞為書寫單位,移行時必須保持完整的音節。拼音壯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後,壯文進入學校,用壯文翻譯了小學、中學、中師和高等學校教材。廣西民族報以壯文為主,《三月三》文學雜志也出壯文版。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類壯文圖書數百種,部分馬列著作、國家文獻也翻譯成壯文出版。
❾ 有人說,壯語屬於漢語,應該不對吧壯語不屬於漢語的方言的吧求解呀
壯語北部方言為壯語方言之一,分布在廣西的馱娘江、右江、邕江一線附近及其以北地區和雲南省的邱北、師宗、富寧、廣南(北部)等地。廣東連友旅岩山、懷集等地壯語也屬北部方言。使用人口約占壯族人口的70%以上。一般有30個輔音左右,大都有r聲類。除連山土語外,一般沒有送氣的清塞音。韻母多在
70~80個之間。一般有6個舒聲調和兩個促聲調,很少有調類分化。方言內部一致性大,各土語的語法幾乎沒有什麼差別,民族固有詞彙相同率在85%左右。語音稍有差別,但對應整齊。
北部方言分7個土語區:
桂北土語區——廣西龍勝、三江、好御融安、永福、融水、羅城、環江、河池、南丹、天峨、東蘭、巴馬。
柳江土語區——廣西來賓、柳江、宜州、柳城、忻城(北部)。
紅水河土語區——廣西賀縣、陽朔、荔浦、鹿寨、桂平、貴港、武宣、象州、來賓(河南)、上林、忻城(南部)、都安、馬山,廣東連山,湖南江華。
邕北土語區——廣西邕寧(北部)、橫縣、賓陽、武鳴、平果。
右江土語區——廣西田東、田陽、百色。
桂邊土語區——廣西鳳山、田林、隆林、西林、凌雲、樂業,雲南富寧、廣南(北部)。
丘北土語區——雲南丘北、師宗。
壯語南部方言是壯語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廣西的右江、邕江以南地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自稱有土話、儂話、岱話等種。由於本方言區在地域上與越南接壤,語言上與國外相應的tho、nong、tay
(土、儂、岱)可通。有送氣的清音輔音ph、th、phj、khj、
khw等。一般沒有r聲類,局部保留也只出現在雙調數,多數地方沒有j,v輔音。韻母有簡化的現象,不少地方有聲調的分化現象,有些則有合並現象。語法與北部方言差別不大,只有一些實詞和詞頭、詞尾的不同。方言內部詞彙一致性較小,如德保和欽州壯語固有詞的相同率只在63%左右。
南部方言分為5個土語區:
邕南土語區——廣西南寧市邕寧區、隆安縣、扶綏縣、上思縣、欽州市、防城港市。
左江土語區——廣西天等、大新、崇左、寧明、龍州、憑祥。
德靖土語區——廣西靖西、德保、那坡。
硯廣土語區——雲南廣南(南部)、硯山、馬關、文山、西疇、麻栗坡(北部)。
文麻土語區——雲南文山(南部)、麻栗坡(南部鎮螞)、馬關
(東部)、開遠、元陽以及滇東南的一些縣。
大抵以鬱江、右江、邕江為兩大方言界線。各土語內部仍分若干小土語區,且常常隔一條河就不盡相同,有些地方甚至一個村寨都有某些有別於鄰村的特點。(《廣西網路全書》,《壯族文化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