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都江堰的歷史意義 有什麼作用
都江堰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都江堰水利系統建成後,成都平原在短期內便躍升為秦的重要糧倉,使巴蜀真正變成了秦地大物博、經濟富饒的戰略大後方,從實力上改變了過去秦、楚、齊三強長期並駕畢稿齊驅的局面。在秦末暴政及大亂時期,都江枝數物堰水利系統發揮了穩定蜀地、穩定統治的巨大作用。
都江堰水利系統建成之後,成都平原在短期內便躍升為秦的重要糧倉,使巴蜀真正變成了秦地大物博、經濟富饒的戰略大後方,從實力上改變了過去秦、楚、齊三強長期並駕齊驅的局面。
它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⑵ 都江堰的修建有什麼歷史意義
1、防洪、灌溉並舉,至今發揮著重要作用.
2、工程重在疏導,維護了生態平衡,保滾伍毀護了大備環境.
3、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橘培結晶.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始知李太守,
⑶ 都江堰的歷史意義和作用有哪些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掘銀,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 都江堰水利系統建成後,成都平原在短期內便躍升為秦的重要糧倉,使巴蜀真正變成了秦地大物博、經濟富饒的戰略大後方,從實力上改變了過去秦、楚、齊三強長期並駕齊驅的局面。在秦末暴政及大亂時期,都江堰水利系統發揮了穩定蜀地、穩定統治的爛散返巨大作用。
巴蜀地區充足的糧食,為古代飢荒頻發、戰事不斷的時局提供物質支撐。歷史上曾多次完善都江堰水利設施。成都平原水利建設的不斷完善,直接導致水稻播種面積不斷擴大,加之輪作復種的普及,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為全國最大的、最重要的產糧區之一。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飢飢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⑷ 都江堰的修建有什麼歷史意義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 。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起作用,目前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 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散余游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國郡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沖森滾創造經濟基礎。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春派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 2、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 。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所以《史記》說:「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⑸ 都江堰的意義試什
都江堰的意義: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都江堰水利系統建成後,成都平原在短期內便躍升為秦的態纖察重要糧倉,使巴蜀真正變成了秦地大物博、經濟富饒的戰略大後方,從實力上改變了過去秦、楚、齊三強長期並駕齊驅的局面。
歷史上曾多次完善都江堰水利設施。成都平原水利建設的不斷完善,直接導致水稻播種面積不斷擴大,加之輪作復種的普及,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為全國最大的帆茄、最重要的產糧區之一。
考古發掘
李冰像
1974年都江堰遷建安瀾索橋,工人第一次在河床內挖出石人。後來,這尊石像被文物專家考證為李冰像,被移往伏龍觀供奉。由於李冰像上鐫刻有「建寧元年」字樣,證明為東漢建寧年間所造,因此排除了是李冰所造石人的可能。
1975年初,在距李冰像出土地點約60米處,一尊持鍤石人像再度被發現,這尊「堰工」像,被多數考古界專家認為是李冰所造三石人之一豎氏。
⑹ 都江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簡要回答:都江堰將原來的天然河流(岷江)截流了一部分,用來灌溉成都平原。經過幾千年的不斷發展,都江堰的各個渠道,就像人身體的毛細血管一樣,遍布了整個成都,可以說天府之國的由來就是因為都江堰的存在。
仔細回答: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歲數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這項工程主要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到66.87萬公頃,灌溉面積已達40餘縣。 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乎姿首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36縣(市、區)1003萬余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冊瞎養殖、林果、旅遊、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歷史意義:1、防洪、灌溉並舉,至今發揮著重要作用。2、工程重在疏導,維護了生態平衡,保護了環境。3、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希望能幫到你~~~
⑺ 著名的都江堰有什麼主要的歷史影響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運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壘山的東側,讓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擾,而北半壁又免於乾旱之苦。
幾千年來,岷江在這里變害為利,造福農桑,將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並進而促進了整個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都江堰初成時以航運為主、灌溉為輔。《史記·河渠書》記載,「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利用溉浸,百姓饗其利。」岷江和長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產的木材還可以漂運成都,使得成都從秦朝時起便成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運之利,都江堰於農業灌溉的效益隨著灌溉渠系的發展愈加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寶瓶口至玉壘山東側之後,沿李冰蔽搭開鑿的兩條乾渠流向成都。西漢時,蜀郡太守文翁新開一條乾渠將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東部。
東漢時,「望川原」上「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過現在雙流的牧馬山高地。同時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時代開辟的羊摩江基礎上不斷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發展。
經過上百年開發,到漢朝時都江堰灌區已經從秦朝時的郫縣到成都一線,發展到彭縣、廣漢、新都一帶,灌溉面積達「萬頃以上」(漢朝1頃約合今70畝)。《漢書·地理志》提到成都平原時稱「民食稻魚,無凶年憂,俗不愁苦」。
到唐朝時,益州大都督長史高儉廣開支渠,此後灌區渠系經過多次整修愈加繁密,灌田面積繼續擴大。都江堰的功效從此轉為以農田灌溉為主。
宋朝時都江堰灌區又有顯著發展,據王安石的《京東提點刑獄陸君墓誌銘》可知,當時灌區至少已達1府、2軍、2州共12個縣,其中僅陸廣負責的灌區就有1.7萬頃(約合今137.7萬畝)。清朝時,灌溉范圍達到14個州縣約300萬畝。
到了民國時期,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統計的灌溉面積為263.71萬畝;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出版的《都余纖江堰水利述要》記述受益於都江堰的田地「計有川西14縣之廣……約520餘萬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擴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統。1960年代末,灌溉面積達到678萬畝;到1980年代初,灌區擴展到龍泉山以東地區並建成水庫近300座,灌溉面積擴大到858萬畝。
此後進一步的灌區改造將灌溉區域擴大到1000多萬畝,總引水量達100億立方米,使之成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7)都江堰歷史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相關古跡
都江堰周邊的古跡甚多,主要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玉壘關、鳳棲窩和鬥犀臺等。
二王廟位於玉壘山麓,有「玉壘仙都二王廟」之稱,是紀念李冰父子的祀廟。它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原名崇德祠,後來幾經興廢,清代重建後命名為二王廟。廟內有許多與李冰父子以及都江堰工程相關的匾額、對聯和石碑。
主要建築有大殿、二殿、送生堂、聖母殿、老君殿、魁星閣等,依山勢布局,穿插於山林之間,從各處殿宇都能俯瞰到都江堰的全景。整個廟宇宏毀拿崇樓麗閣,雄踞江邊,氣勢巍峨。2008年5月12日,二王廟古建築群在汶川大地震中全部垮塌,後按清朝建制修舊如舊,已煥然一新。
在離堆北端的最高處有一伏龍觀。傳說李冰父子治水時,曾降服江中的孽龍,鎖在離堆下的伏龍潭中,後世便立廟祭祀此舉。
該觀始建於晉代,北宋初期改名為伏龍觀。現存的三重殿宇,均為清代重修。大殿內有李冰石刻雕像,是1974年在江心發現的,刻於東漢建寧元年(168年),高2.9米,重4.5噸,胸前有題記和造像年月,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
安瀾橋俗稱索橋,橫跨岷江都江堰上。舊時以竹為纜,木樁為墩,承托竹索,連貫而成。上鋪木板,旁設纜索,全長500餘米。橋始建於宋代之前,明末毀於戰火,清嘉慶年間重建。
⑻ 都江堰的歷史意義和功能作用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由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是一個科學蔽閉、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運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壘山的東側,讓成都平原槐做的南半宏明裂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擾,而北半壁又免於乾旱之苦。幾千年來,岷江在這里變害為利,造福農桑,將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並進而促進了整個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